学节日诗词,续文化根脉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ft1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一些基本知识。
   2.运用所学鉴赏知识对相关传统节日诗歌进行鉴赏。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领略民族风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创意
   近年来,愚人节、万圣节、情人节、圣诞节等各色的西方节日进入到越来越多的国人生活中。与此相反的是,除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这几个影响较大的传统节日之外,许多我们自己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却离我们愈来愈远,例如重阳节、七夕、冬至、腊八等节日,长此以往,我们的传统节日可能会被年轻一代慢慢淡忘。本节课以传统节日古诗词为依托,在古诗词鉴赏中加入一项对民族风情的体味,别具特色。希望本节课能够在引导学生领略传统节日中的民族风情,了解、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一点推动作用,也算是在语文课堂上落实党的十九大“立德树人”的要求所做的一点探索。
   四、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导入:[出示课件1-5]同学们,这五张图片都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它们分别是那个节日,并说一说与这个节日有关的诗句。每组图片对应的诗句分别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七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
   过渡语: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其中民族风情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风情则主要是通过传统节日来体现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鉴赏几首与上述五个节日有关的古诗,来体味民族风情,并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提供本节课要学习的五首诗歌的纸质材料
  清明日独酌/宋·王禹偁(chèn)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
   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注释】①商山:指“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午日处州禁竞渡/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注释】处州:隋唐时旧名,明代为处州府,今浙江丽水市,辖遂昌、缙云、青田、龙泉等9县市。此诗当作于作者官遂昌知县任内。蓬城:即今浙江丽水城区,当时为处州府府治。瓯(ōu)江:浙江东南部的一条江,流经丽水,至温州入海。
   长恨歌(节选)/唐·白居易
   七月七日长生殿①,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②,在地愿为连理枝③。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④。
   【注释】①长生殿:在骊山华清宫内。②比翼鸟:传说中的鸟名,据说只有一目一翼,雌雄并在一起才能飞。③连理枝:两株树木树干相抱。古人常用此二物比喻情侣相爱、永不分离。④恨:遗憾。绵绵:连绵不断。
   中秋对月/唐·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①,共看蟾盘②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③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注释】①三五:十五天,中秋十五就是中秋节。②蟾盘:指月亮。(蟾轮、冰轮、冰魄等都是古人对月亮的美称)。③天头天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再大也有边缘,所以古人觉得天和地都是有尽头的。
  行军九日①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强②欲登高③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④故园菊,应傍⑤战场开。
   【注释】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②强:勉强。③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④怜:怜惜。⑤傍:靠近、接近。
   (三)小组竞赛,分组鉴赏诗歌
   1.第1-5组分组研读1-5首诗歌,重点结合诗中蕴含的民族风情分析,然后从诗歌的形象、语言、手法、主题等选择一个或两个方面进行鉴赏。(小组讨论时轮流发言,做好记载,确定发言人)
   2.第6组负责对五个小组进行评价打分(满分为10分),并思考這五首诗的共同点。
   (四)教师巡视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并适当答疑
   1.第二组的同学问:“舟楫何劳吊屈来”是表现汤显祖不愿意在端午节凭吊屈原吗?教师解惑:其实汤显祖是很尊重屈原的,汤显祖歌咏屈原的诗句很多,其对屈原景仰之情,溢于言表。这句诗想表达作者对端午节过于讲究排场、铺张浪费的否定态度。
   2.第三组的同学问:“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誓言,这首诗后两句是不是表达了杨贵妃对唐玄宗的思念?教师解惑:你们学历史,应该知道,“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逃到马嵬坡,被迫将杨贵妃赐死,这应当是后来唐玄宗对阴阳两隔的杨贵妃的思念。
   (五)小组展示学习成果,选派一人发言,通过投影讲解讨论结果
   1.全班齐读第一首诗,第一组的代表发言:清明节一般的习俗是家人或好友一起到郊外踏青,或是一起祭奠逝去的亲人等。而这首诗是作者王禹偁被贬到商州担任团练副使时所作,清明节的冷清气氛刚好与自己被贬谪的苦闷心情一致。这首诗的颈联“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颔联“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与颈联又构成了反村,将诗人被贬的愁绪与眼前的大自然美景形成鲜明对比。    教师追问:尾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想要表达什么情感?
   明确:尾联的“商山酒”,运用了“商山四皓”的典故,据《史记》记载,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曾经向汉高祖刘邦讽谏不可废去太子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运用这个典故表明诗人在被贬愁绪中自我排遣、寻求旷达洒脱并享受隐士生活的心境。
   2.全班诵读第二首诗,第二组的代表发言:这首诗的首联“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写作者在端午节这天从郊外踏青归来,按照习俗,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在家里准备了菖蒲、竹叶和雄黄酒来过端午节。而后两句话锋一转,说本来知道屈原不是在瓯江投水自尽的,为什么要劳民伤财地通过划龙舟来凭吊屈原呢?表现了作者爱惜民生、不愿铺张浪费的主张。
   3.指名诵读第三首诗,第三组的代表发言:每年的七夕,是传说中牛郎和织女一年团聚的时候,也是有情人相互表白的时候。而此时,经历了安史之乱和马嵬兵变的唐玄宗,回想起以前跟杨贵妃说过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而今杨贵妃只能活在自己的记忆中,他心中无比的痛苦,发出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哀叹。
   4.全班齐读第四首诗,第四组的代表发言: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在中秋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聚在一起,观看月亮缓缓从海边升起的场景,描写了中秋赏月的习俗。后两句展开议论,月光普照大地,从来不会只将自己的光辉偏向某一户人家。表现了诗人主张万物平等、博爱的思想。
   5.诵读第五首诗,第五组的代表发言:这首诗写了自己在重阳节这天,登上高处却因征战在外无人送酒喝,进而又联想到故乡长安的菊花,现在正处在安禄山的叛军的蹂躏之下,表现了诗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
   6.请第六组的同学对前五组同学的发言进行打分并评价。
   第六组同学评价:以上五组的同学都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先挖掘诗中的节日特征以及蕴含的民族风情,第一组结合手法、其他组围绕主题进行了分析,第二组和第五组的同学表达得比较清晰,因此这五组的得分分别是8分、9分、8分、8分、9分。
   7.追问第六组:这几首诗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这几首诗都是与传统节日有关,都是诗人在不同的节日里,感受人们过节的浓厚氛围,有感而发,写下的诗歌。
   8.追问全班同学,大家还能说出哪些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
   明确:比如汉代佚名的《迢迢牵牛星》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为我们描绘了有关“七夕节”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陆游的《乙卯重五》中的“棕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为我们展示了端午节古老的民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为我们表达了重阳节人们对亲人团聚的期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了人们在中秋节共同的心声。在传统节日中古人创作的千古佳句不胜枚举。
   (六)探究:为什么传统节日能够激发古人的诗情?
   学生交流:(1)因为他们漂泊在外,看到别人家人团聚更加感到孤独。
   (2)因为他们看到有情人的恩爱,会怀念与自己阴阳两隔或两地分居的伴侣。
   (3)因为他们在特定的场景下,会产生某种感慨,悟出某种道理。
   老师引导:[出示课件6]中国传统节日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传统节日中的美主要指生命与生活之美,在亲近自然、缅怀先贤、家人团圆、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属等传统习俗中,人们体会到了生活之美,也益加珍爱生命与亲情。古代的诗人们要么在佳节到来之际与朋友家人举杯庆贺,赋诗为乐;要么就是远离故土亲人,每逢佳节,倍感失落与伤心,赋诗聊以慰藉。总之,传统节日是引发诗人创作灵感、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
   (七)课堂学习拓展
   同学们:不久就是2019年春节了,老师请同学们回老家过春节时感受一下春运震撼的场面,详细地了解一下自己家乡过年的风俗习惯及其历史沿革,春节返校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
   (八)课堂小结——领略民族风情,延续文化根脉
   老师引导:[出示课件7]如果把传统文化比作一棵大树,传统节日就好比是这棵大树的主干,而每个节日里形式丰富的民风民俗就好比是附着在这个主干上的枝叶。千百年来,不管是时代的变迁还是朝代的更迭,不管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不管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清明扫墓、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赏菊、腊八煮粥、年三十全家守岁、除夕拜年等民风民俗已经在不自觉中渗透进了每个人的血液、灵魂,它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青年学生要珍惜、传承传统节日,树立文化自信,与时俱进,为传统文化这棵大树添枝加叶。
   附:板书设计
  鉴赏古典诗歌 领略民族风情
  学节日诗歌
其他文献
仰望名师进而对名师心怀敬畏,或许这是普通人的心态。当第一次见到始终面带微笑的余映潮老师,我内心却增添了些许的亲切,敬而不畏。余老师是和蔼可亲的,笑眯眯的表情丝毫不见名师的架势,言语随和实在,正如他的课堂一样本色无华却耐人寻味。   生动有趣,新颖实用的“板块”教学设计属余老师独创。一堂课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以板块衔接,浑然一体,无枯燥之感,又妙趣横生,
一、“象思维”:古诗词的本体思维  “象思维”是王树人先生在八十年代提出来的,以区别于概念思维的思维体系,“象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思维的本质内涵与基本特征,乃是区别于概念思维或逻辑思维的一种思维,或者称之为非概念思维。如果把概念思维或逻辑思维划为理性思维,那么象思维亦可称之为非理性思维。”[1]  王树人先生认为,“象思维”的“象”是有不同层级的,是“流动与转化”的,是需要不断“体悟”的,其中“象的流
今天听了张娟老师名著导读《红楼梦》人物形象梳理的一节课,王娜老师在《葬花词》的凄婉旋律中潸然泪下,为林妹妹的悲惨遭遇掬了一捧同情泪。回到办公室中我组同仁也一直唏嘘不已,认为林黛玉与贾宝玉如此情投意合,心灵相契,最终却没有能够比翼双飞实在是让人遗憾。但笔者却认为,曹雪芹安排这样的悲剧是合乎情理的,无论从作家的角度还是从一个成熟男人的角度,这个爱情悲剧的结尾都将是他必然的选择。   因为他明白,林黛玉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整本的书”怎样引导学生读?教学实践中有哪些较为成功的做法值得借鉴?笔者以名著《水浒传》教学为例,谈谈“整本书阅读”三种基本课型的做法,以期引起更多一线教师的实践与思考。  一、导读课——引发阅读期待  导读课,是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自己阅读为主要目的的阅讀教学课型。“导”的主
语文教学的核心无非关乎两个方面,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二是“怎么教”,即教学方法,而这两方面的把握都应该遵循“深浅之道”。因为无论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其深浅都应该合乎学生的学习起点,无论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其运用都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深深浅浅教语文,是语文的内容之道,教学之道。下面我以《植树的牧羊人》为例,谈谈如何尝试着在“深”和“浅”之间转化、推进、呈现教学精彩的。  一、默读浅入,读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萧红所作的一篇记述鲁迅生平的回忆性散文。在这篇文章中,萧红以她独特细腻的女性视角,捕捉了许多鲁迅先生生活中的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把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多个片段组合起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全篇采用朴素的语言故事般地叙述着一件件生活小事,几乎没有直接的抒情,但字里行间却抒发了对鲁迅人格的钦佩与无限的怀念。   这篇文章被选入部编
普通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沁园春·长沙》的注释是这么说的: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1]  这个解释源于“文革”期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笺释》,该书“怅寥廓”词条下注释云:  原义为心中若有所失,不称心,不痛快。这里不是指消极的情绪,而是一种由思索而激动的愤慨心情。面对宇宙中自然界万物竞争不息的景象,想起右倾机会主义者对敌人的妥协投降,因而感到无比愤慨。[2]
章桂周,教师,现居安徽舒城。  随着新课程的推广,新理念的普及,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不断地变革着,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之而涌现出的许多体现改革成果的“公开课”、“观摩课”和“评优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单从这些课呈现的方式来看,无论从教材的钻研、教案的设计、教法的选择还是教学氛围的营造等都深入细致,孜孜以求。然而它们表面上在为学生实质上却更多地是在为听课者奉献一顿美味的教学大餐。
李仁甫,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首届教学名师,江苏省青少年现代写作学会常务理事,苏派作文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生成课堂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十一五”教科研先进工作者,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专题课程主持专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兼职导师,荣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2年江苏省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
陈雪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著有《理论的位置》《由过渡而树立:中国现代文论的发生》《“文”的再认:章太炎文论初探》《传统文学教育的现代启示》等,主编《中国现代文论新编》《“人与文化”读本》等,参编教材十多种。   林玮(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老师,你作为北师大的文学教授,也长期关注语文教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