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劳而无功,教学亦然。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备课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提高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依参与者来分,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从所采用的介质上分,备课分为纸质书写备课、电子word上备课、课件PPT设计或Flash设计等。备课的内容有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教法、学法等,课时备课的基本结构为备重点、备难点、备教法、备作业与检测。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该如何备课呢?
1.钻研教材。它包括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相关参考书。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是指教师要清楚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教材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钻研教科书是指教师要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内容,包括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组织结构、重点章节等。课程标准着重解决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教师要明白国家规定该教什么。
2.了解学生。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次,要了解班内的情况,如,班风等;再次,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熟悉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礎、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3.设计教法。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以促进他们能力、品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特点等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处理教材。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其中“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横向联系。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前学后忘。要学会取舍,紧扣重点,突出难点。
5.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一般的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交流合作、总结提高等几个环节。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注意以下问题:是否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问题的生成?是否有利于活动的展开?是否有利于自我体验?是否有利于全体参与?是否有利于拓展实践?是否有利于创新精神生成?等等。
另外,教师在备课时,还应注意这样的一些问题:
1.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一般来看,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接受式强调的是结果,自主式强调的是过程。现代教学主张由结果走向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2.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自主学习,是在教师主导的前提下的自主。教师要启发情境,创造条件,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地在某个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做到“实”与“活”的结合,“训”与“练”的结合,“讲”与“读”的结合,“动”与“静”的结合。
3.要会提出问题,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备课中教师要设计有启发性、导向性、创造性的问题,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火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
4.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这样的备课是必要的。但不能完全受制于课件,从照本宣科变成照“件”宣科。教师要精心设计课件,要对学生学习有引导作用,重点体现在能力提高上。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依参与者来分,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从所采用的介质上分,备课分为纸质书写备课、电子word上备课、课件PPT设计或Flash设计等。备课的内容有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教法、学法等,课时备课的基本结构为备重点、备难点、备教法、备作业与检测。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该如何备课呢?
1.钻研教材。它包括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相关参考书。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是指教师要清楚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教材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钻研教科书是指教师要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内容,包括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组织结构、重点章节等。课程标准着重解决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教师要明白国家规定该教什么。
2.了解学生。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次,要了解班内的情况,如,班风等;再次,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熟悉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礎、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3.设计教法。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以促进他们能力、品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特点等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处理教材。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其中“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横向联系。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前学后忘。要学会取舍,紧扣重点,突出难点。
5.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一般的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交流合作、总结提高等几个环节。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注意以下问题:是否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问题的生成?是否有利于活动的展开?是否有利于自我体验?是否有利于全体参与?是否有利于拓展实践?是否有利于创新精神生成?等等。
另外,教师在备课时,还应注意这样的一些问题:
1.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一般来看,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接受式强调的是结果,自主式强调的是过程。现代教学主张由结果走向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2.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自主学习,是在教师主导的前提下的自主。教师要启发情境,创造条件,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地在某个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做到“实”与“活”的结合,“训”与“练”的结合,“讲”与“读”的结合,“动”与“静”的结合。
3.要会提出问题,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备课中教师要设计有启发性、导向性、创造性的问题,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火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
4.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这样的备课是必要的。但不能完全受制于课件,从照本宣科变成照“件”宣科。教师要精心设计课件,要对学生学习有引导作用,重点体现在能力提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