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一书是许烺光先生1941到1943 年在云南大理喜洲镇进行田野调查所获得的民族志资料基础上所著,我主要结合全书简单谈一谈理解,并与时俱进的提出了在现代社会中作者观点的变化。
关键词:读后感;父子同一;过去与现在
《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一书是许烺光先生1941到1943 年在云南大理喜洲镇进行田野调查所获得的民族志资料基础上所著,作者的写作思路正如本书的副标题所示,首先详细地描述和分析了喜洲乡村这种以祖先崇拜为主的文化行为方式的父子、夫妻等家族和亲属关系、进而结合林顿的心理学研究的影响,采用“基本人格结构”和“身份人格结构”指出了在喜州文化下所形成的基本个性类型特征以及地位个性类型,最后由喜洲镇的家族周期兴衰推演到社会朝代的更迭和变化,提出了中国的社会流动性较大的结论。我主要结合全书谈一下理解,并与时俱进的提出了在现代社会中作者观点的变化。
一、喜洲文化特点
喜洲文化中,与人格形成最密切相关的两个重要因素就是权威与竞争。权威包括:父子同一的关系;大家庭理想。竞争包括:为共同祖先的荣耀;为宗族内某一支的荣耀;为祖先们最宠爱,最有才干的后代的社会地位。父子同一和大家庭的理想互为支柱。二者形成了一种社会制度。
1.服从权威
在所有的文化中,孩子或多或少地受制于来自父辈家族的权威。从喜洲镇的文化看来,父亲就如同大树,孩子就像树荫下的小草,而祖先的功绩荣耀财富就是太阳和雨露。富人的树荫大,光照强,雨露多,而穷人的祖荫小,阳光雨露少,更可怜的是那些膝下无子的老年人幼年丧父的孩子或者是终生为婚配的人,他们没有祖荫庇佑,被认为生活在祖荫边缘,他们的命运是悲惨的,完全暴露在风霜雨雪之下,他们的幸福完全取决于他的亲属结构,命运完全依赖人性。
2.鼓励竞争
这些祖荫的差别在决定人格的第二个因素上表现得最为充分,也就是人们之间的竞争。在喜洲,不论穷人富人,竞争是激烈的。然而,穷人仅仅为了生存而竞争,而富人则为了权利和名誉而竞争。竞争不仅存在于争宠方面,在家庭内部同样存在竞争。因此,尽管父子关系形式上相同,但经济条件的差别把贫富两个阶级的年轻人造就成为两种完全不同性格的人。富者完全依赖父辈,听命于传统的父权;穷者独立性较强,不甘愿受传统父权所摆布。许烺光认为,这两个特点奠定了喜州人基本个性结构的基础,并且它们并不是相互冲突而是相互加强、相互融合的。
二、文化与个性
作者在第一章<研究方法>中采用“基本人格结构”和“地位个性结构”两个概念来划分喜洲和中国的父子、夫妻等家庭和亲属关系,并在第十章<文化与个性>中指出了在喜州文化下所形成的基本个性类型特征以及地位个性类型,前者是喜洲文化群体的共同特征,后者是文化中的一部分人的个性特征,并用此理论解释了家族周期性兴衰的原因。
1.基本人格结构
喜洲文化的基本人格结构也就是上文说讲过的与人格形成最密切相关的两个重要因素,也是喜州人的文化模式:服从父亲权威,权威下的竞争。,来自各方面的权威相互协调和加强,这些权威也是竞争方式和竞争目标的基本内容和界限,两者相互加强相互融合。也就造就了喜州文化的行为特征:谦逊、过度、没有创新能力。
2.地位个性结构
许烺光将喜州镇内的地位个性结构合并为三大类。辈分与年龄等级是第一类,其中心是“父子”关系,但最重要的地位个性差异是在于男性和女性之间、富人与穷人的个性差异中。男性与女性的差异在于:女性比男性更大程度的受制于命运,男性可以依靠事业上的奋斗改变生活状态。而富人和穷人,或者说是处于支配地位和被支配地位的人,其个性基本结构的差异在本质上更为明显。穷人竞争的基本方向是经济,而富人竞争的基本方向却是炫耀阔绰的铺张浪费。
因此,在祖先的荫庇之下,在密切的父子关系和大家庭理想相互结合的同一个文化背景中,穷人和富人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并且,这些地位个性结构的差异在一个家族发达后的一二代年轻人中间往往变得更加突出。富人的孩子在祖荫庇佑下懒惰成性、不思进取、铺张浪费,逐渐挥霍了整个家产,而穷人的孩子没有厚实的家底和社会地位,他们往往表现出更强的竞争意识,他们勤劳工作,勤俭认真,通过慢慢积累财富反而会富裕兴旺。这种个性结构的差异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一个家族为何在两三代人的时间内便经历一个兴衰周期。
三、思考
本书的最后作者通过对喜洲镇的研究扩大到更广阔的中国领域,将整个中国的朝代兴衰与中国家庭,亲属,宗教和个性的形成规律联系起来。认为朝代的更迭与家族的周期性兴衰原因有共性,并提出了自己研究的结论:中国社会的变动性较大。作者认为中国的社会流动是惊人的,贫困孩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得以上升,富家子弟可以挥霍财富一无所有。
现如今家庭结构慢慢发生变化,只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的核心家庭成为当代家庭的主要形式,宗族观念降低,大家庭的理想不再成为家庭的奋斗目标,父母和孩子之间也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家长开始尊重孩子,鼓励孩子培养个性,开始像一种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过渡,但父子同一的关系仍没有彻底改变,父辈同样在教育上对子女享有权威而子女必须要履行孝顺和赡养的义务。这种新型的父子关系有利于子女在父辈的影响下追求个人理想实现个人人生目标。我认为当今的社会流动性正在降低,人们很难跳出你所属的社会阶层,良好的领导组织能力,丰富的人际关系脉络,良好的家庭背景都可以帮助你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贫困者的孩子从小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眼界窄,教育资源不足,人际交往范围小,在从学校进入社会的关键点上,富裕家庭往往可以依靠雄厚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优势来帮助孩子更容易的得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因此,富者更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依旧存在,社会的公平仍需更一步的实现。
作者简介:
王若涵,汉族,女,1993年4月生,就读于甘肃省西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专业 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
关键词:读后感;父子同一;过去与现在
《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一书是许烺光先生1941到1943 年在云南大理喜洲镇进行田野调查所获得的民族志资料基础上所著,作者的写作思路正如本书的副标题所示,首先详细地描述和分析了喜洲乡村这种以祖先崇拜为主的文化行为方式的父子、夫妻等家族和亲属关系、进而结合林顿的心理学研究的影响,采用“基本人格结构”和“身份人格结构”指出了在喜州文化下所形成的基本个性类型特征以及地位个性类型,最后由喜洲镇的家族周期兴衰推演到社会朝代的更迭和变化,提出了中国的社会流动性较大的结论。我主要结合全书谈一下理解,并与时俱进的提出了在现代社会中作者观点的变化。
一、喜洲文化特点
喜洲文化中,与人格形成最密切相关的两个重要因素就是权威与竞争。权威包括:父子同一的关系;大家庭理想。竞争包括:为共同祖先的荣耀;为宗族内某一支的荣耀;为祖先们最宠爱,最有才干的后代的社会地位。父子同一和大家庭的理想互为支柱。二者形成了一种社会制度。
1.服从权威
在所有的文化中,孩子或多或少地受制于来自父辈家族的权威。从喜洲镇的文化看来,父亲就如同大树,孩子就像树荫下的小草,而祖先的功绩荣耀财富就是太阳和雨露。富人的树荫大,光照强,雨露多,而穷人的祖荫小,阳光雨露少,更可怜的是那些膝下无子的老年人幼年丧父的孩子或者是终生为婚配的人,他们没有祖荫庇佑,被认为生活在祖荫边缘,他们的命运是悲惨的,完全暴露在风霜雨雪之下,他们的幸福完全取决于他的亲属结构,命运完全依赖人性。
2.鼓励竞争
这些祖荫的差别在决定人格的第二个因素上表现得最为充分,也就是人们之间的竞争。在喜洲,不论穷人富人,竞争是激烈的。然而,穷人仅仅为了生存而竞争,而富人则为了权利和名誉而竞争。竞争不仅存在于争宠方面,在家庭内部同样存在竞争。因此,尽管父子关系形式上相同,但经济条件的差别把贫富两个阶级的年轻人造就成为两种完全不同性格的人。富者完全依赖父辈,听命于传统的父权;穷者独立性较强,不甘愿受传统父权所摆布。许烺光认为,这两个特点奠定了喜州人基本个性结构的基础,并且它们并不是相互冲突而是相互加强、相互融合的。
二、文化与个性
作者在第一章<研究方法>中采用“基本人格结构”和“地位个性结构”两个概念来划分喜洲和中国的父子、夫妻等家庭和亲属关系,并在第十章<文化与个性>中指出了在喜州文化下所形成的基本个性类型特征以及地位个性类型,前者是喜洲文化群体的共同特征,后者是文化中的一部分人的个性特征,并用此理论解释了家族周期性兴衰的原因。
1.基本人格结构
喜洲文化的基本人格结构也就是上文说讲过的与人格形成最密切相关的两个重要因素,也是喜州人的文化模式:服从父亲权威,权威下的竞争。,来自各方面的权威相互协调和加强,这些权威也是竞争方式和竞争目标的基本内容和界限,两者相互加强相互融合。也就造就了喜州文化的行为特征:谦逊、过度、没有创新能力。
2.地位个性结构
许烺光将喜州镇内的地位个性结构合并为三大类。辈分与年龄等级是第一类,其中心是“父子”关系,但最重要的地位个性差异是在于男性和女性之间、富人与穷人的个性差异中。男性与女性的差异在于:女性比男性更大程度的受制于命运,男性可以依靠事业上的奋斗改变生活状态。而富人和穷人,或者说是处于支配地位和被支配地位的人,其个性基本结构的差异在本质上更为明显。穷人竞争的基本方向是经济,而富人竞争的基本方向却是炫耀阔绰的铺张浪费。
因此,在祖先的荫庇之下,在密切的父子关系和大家庭理想相互结合的同一个文化背景中,穷人和富人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并且,这些地位个性结构的差异在一个家族发达后的一二代年轻人中间往往变得更加突出。富人的孩子在祖荫庇佑下懒惰成性、不思进取、铺张浪费,逐渐挥霍了整个家产,而穷人的孩子没有厚实的家底和社会地位,他们往往表现出更强的竞争意识,他们勤劳工作,勤俭认真,通过慢慢积累财富反而会富裕兴旺。这种个性结构的差异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一个家族为何在两三代人的时间内便经历一个兴衰周期。
三、思考
本书的最后作者通过对喜洲镇的研究扩大到更广阔的中国领域,将整个中国的朝代兴衰与中国家庭,亲属,宗教和个性的形成规律联系起来。认为朝代的更迭与家族的周期性兴衰原因有共性,并提出了自己研究的结论:中国社会的变动性较大。作者认为中国的社会流动是惊人的,贫困孩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得以上升,富家子弟可以挥霍财富一无所有。
现如今家庭结构慢慢发生变化,只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的核心家庭成为当代家庭的主要形式,宗族观念降低,大家庭的理想不再成为家庭的奋斗目标,父母和孩子之间也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家长开始尊重孩子,鼓励孩子培养个性,开始像一种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过渡,但父子同一的关系仍没有彻底改变,父辈同样在教育上对子女享有权威而子女必须要履行孝顺和赡养的义务。这种新型的父子关系有利于子女在父辈的影响下追求个人理想实现个人人生目标。我认为当今的社会流动性正在降低,人们很难跳出你所属的社会阶层,良好的领导组织能力,丰富的人际关系脉络,良好的家庭背景都可以帮助你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贫困者的孩子从小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眼界窄,教育资源不足,人际交往范围小,在从学校进入社会的关键点上,富裕家庭往往可以依靠雄厚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优势来帮助孩子更容易的得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因此,富者更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依旧存在,社会的公平仍需更一步的实现。
作者简介:
王若涵,汉族,女,1993年4月生,就读于甘肃省西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专业 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