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夜,《长亭听云》挟卷着花瓣与珠玉落到我的案头。
这让久困于今天学术工业密林的我,不由得怀想起少年时在湘中农村与数卷古典诗话晨昏相伴的时光来:那时的书香,如桃花袭面、珠玉走心,古典诗情、诗意与诗思,如此体贴地沁润了我鬓发青青的生命。及至后来,从事中国艺术研究,才渐渐明白古典诗话、词话、画品、书论、香识、园冶、琴况,看似大珠小珠,落英缤纷,一打开,背后实是牵连着中华文化一派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的健康人文生态。
此般人文生态系统之生命精蕴,其实就是:闲、达、和、雅。
所谓“闲”,即心“空”,是中国古典审美创造者、玩赏者的惯常心灵状态,且此状态本身是略近于现象学的、极具审美情味的:切断了功利,搁置了目的,消解了理性,无所事事,无有用心,“一水绕孤岛,闲门掩春草”“台上绿萝春,闲登不待人”“试凭堂中几,闲看窈窕门”“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凡此诸种,不着意,不苛求,在中国艺术中俯首可拾,似乎也为中国古典人文所独有。“闲”是中国古典人文创造的起点,也是创造的终果。
所谓“达”者,通也。在中国古典人文生态系统中,无论艺术品类的诗、书、画、印、乐、香、园,还是文化中的经、史、子、集、文、史、哲,皆深源通达,尤其讲求文以化人、艺以养人,最终落实于文品通、艺品通,也就是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画如其人。
所謂“和”,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至于“雅”,则是精致幽微,存乎细节也。如此四者同气相求,顾盼有情,花叶相生,共同生长在天人和合、自然随顺的厚土之上。然而,此般人文生态,在当今数字化、工具化、功利化的学术工业体制中,早已山遥水远,难以向往。
好在还有沈奇先生主编的现代诗话丛书,还有《长亭听云》。诸位先生热心阅世,诗眼观心,在滔滔现世,还执拗地牵连着古典人文生态的健康丝缕。现代诗话,自然是从古典诗话“创造性”转化而来,除了学术价值,还有文体创建意义不可忽视,即语录体的性情书写,古典艺品的幽微品位与佛禅公案的识见透入。西学渊源兹不论。而此三者,又皆需在中华古典人文生态系统的大背景中宏观瞻视。由此而言,好的诗话,无论古典与现代,皆须富有三种美质:有性情、有品位和有识见。
有性情,即是性情真纯,如王国维所谓“不失赤子之心者也”。我们在《论语》中,可以看到好色、好吃、会哭、“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孔子,正是柴米油盐不掩赤子之心者也。好的诗话,自然当借鉴儒家语录体,在日常生活的温暖气息与柔软细节中,疏影横斜、花枝摇曳,闲笔、信笔、冗笔,写真心和大义。
有品位,即是品味幽微。人诸感官中,以味觉最为微妙,亦与中国艺术品赏最为相通;艺术之美,多存乎细节与分寸,故需烛隐显微,品味幽微;中国古典画论、诗话等专擅此美。清王澍《论书剩语》言“以拔山举鼎之力,为美女插花,乃道得个‘和’字”,乍看矛盾,实质言相反而相成的“张力”及线条质感,似轻实重,举重若轻,恰可对应倪瓒绘画的用笔:轻松写去或拖去,而劲力内涵,力透纸背,圆位、厚味十足。无独有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欧阳修“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于豪放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此品赏与前王澍论书庶几近之,皆赖体察幽微的真赏灵心。
有识见,即是洞彻深远,在寻常处见出常人所不能见,如禅师所言,有“透网金鳞”之透入感。此种下转一语、机锋透入与棒喝顿悟的识见,在禅宗公案中随处波光闪烁,觉人心智,尤其以故事与意象,隐秀洞见的艺术手腕,更当深鉴。顾随诗话、词话,深富洞见,即是得益于以禅说诗,姑举一例,比如王国维先生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顾随先生自开蹊径,只眼别具,以参禅功夫比附,言,第一境发心也;第二境行脚也,第三境顿悟是也。如此识见,真真让人有醍醐灌顶、豁然明朗之感也。
毫无疑问,杨匡汉先生的《长亭听云》正是有性情、有品位、有识见的现代诗话。书中《长亭谢师》章,捕捉与收藏了他与冰心、艾青、郭小川、冯牧、臧克家、朱光潜、钱锺书、吴世昌、卞之琳、萧乾等诸位先生学脉心传的涓滴剪影,虽重思致,但饱蘸浓情,情真意远;吾生也鄙,自然无从得见匡汉先生,然从此真情流淌的文字,已然心会先生之真纯性情也。所谓品位,先生乃现代诗学大家,毕生亲近诗歌,咀英华,漱芳润,自然幽微锐敏,曲有高致,可不赘论。至于识见,正是其学者与思者之当行本色,在书中黄金遍地,片语烁烁,真如朗朗,直指本性,豁人心智,如其言意象的“动力型”特性,归纳意象的五种类型;如分析佯谬语言的“佯谬”,即是假谬而非真缪,须在“反常”中寻求“合道”,即导向佯谬的第三层次:佯谬的还原;如指明诗悬一线,若果“忧患”这条线断了,现代诗易成一地碎片。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不知是有意无意,该书特别保有了古典诗话鸢飞鱼跃、落英缤纷的人文生态:有关于时空的哲思,关于充实与空灵的风格评赏,关于诗美细节的娴雅玩赏,有学脉心香的旧事怀想,诗性智慧的反思对话,体裁丰富,笔致活泼,徐徐展卷,云兴霞蔚,如行山阴道上,让人应接不暇。
千古诗心,斯文一线。出于景仰,出于敬畏,只是趋附,只是追随,是以郑重为序。
这让久困于今天学术工业密林的我,不由得怀想起少年时在湘中农村与数卷古典诗话晨昏相伴的时光来:那时的书香,如桃花袭面、珠玉走心,古典诗情、诗意与诗思,如此体贴地沁润了我鬓发青青的生命。及至后来,从事中国艺术研究,才渐渐明白古典诗话、词话、画品、书论、香识、园冶、琴况,看似大珠小珠,落英缤纷,一打开,背后实是牵连着中华文化一派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的健康人文生态。
此般人文生态系统之生命精蕴,其实就是:闲、达、和、雅。
所谓“闲”,即心“空”,是中国古典审美创造者、玩赏者的惯常心灵状态,且此状态本身是略近于现象学的、极具审美情味的:切断了功利,搁置了目的,消解了理性,无所事事,无有用心,“一水绕孤岛,闲门掩春草”“台上绿萝春,闲登不待人”“试凭堂中几,闲看窈窕门”“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凡此诸种,不着意,不苛求,在中国艺术中俯首可拾,似乎也为中国古典人文所独有。“闲”是中国古典人文创造的起点,也是创造的终果。
所谓“达”者,通也。在中国古典人文生态系统中,无论艺术品类的诗、书、画、印、乐、香、园,还是文化中的经、史、子、集、文、史、哲,皆深源通达,尤其讲求文以化人、艺以养人,最终落实于文品通、艺品通,也就是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画如其人。
所謂“和”,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至于“雅”,则是精致幽微,存乎细节也。如此四者同气相求,顾盼有情,花叶相生,共同生长在天人和合、自然随顺的厚土之上。然而,此般人文生态,在当今数字化、工具化、功利化的学术工业体制中,早已山遥水远,难以向往。
好在还有沈奇先生主编的现代诗话丛书,还有《长亭听云》。诸位先生热心阅世,诗眼观心,在滔滔现世,还执拗地牵连着古典人文生态的健康丝缕。现代诗话,自然是从古典诗话“创造性”转化而来,除了学术价值,还有文体创建意义不可忽视,即语录体的性情书写,古典艺品的幽微品位与佛禅公案的识见透入。西学渊源兹不论。而此三者,又皆需在中华古典人文生态系统的大背景中宏观瞻视。由此而言,好的诗话,无论古典与现代,皆须富有三种美质:有性情、有品位和有识见。
有性情,即是性情真纯,如王国维所谓“不失赤子之心者也”。我们在《论语》中,可以看到好色、好吃、会哭、“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孔子,正是柴米油盐不掩赤子之心者也。好的诗话,自然当借鉴儒家语录体,在日常生活的温暖气息与柔软细节中,疏影横斜、花枝摇曳,闲笔、信笔、冗笔,写真心和大义。
有品位,即是品味幽微。人诸感官中,以味觉最为微妙,亦与中国艺术品赏最为相通;艺术之美,多存乎细节与分寸,故需烛隐显微,品味幽微;中国古典画论、诗话等专擅此美。清王澍《论书剩语》言“以拔山举鼎之力,为美女插花,乃道得个‘和’字”,乍看矛盾,实质言相反而相成的“张力”及线条质感,似轻实重,举重若轻,恰可对应倪瓒绘画的用笔:轻松写去或拖去,而劲力内涵,力透纸背,圆位、厚味十足。无独有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欧阳修“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于豪放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此品赏与前王澍论书庶几近之,皆赖体察幽微的真赏灵心。
有识见,即是洞彻深远,在寻常处见出常人所不能见,如禅师所言,有“透网金鳞”之透入感。此种下转一语、机锋透入与棒喝顿悟的识见,在禅宗公案中随处波光闪烁,觉人心智,尤其以故事与意象,隐秀洞见的艺术手腕,更当深鉴。顾随诗话、词话,深富洞见,即是得益于以禅说诗,姑举一例,比如王国维先生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顾随先生自开蹊径,只眼别具,以参禅功夫比附,言,第一境发心也;第二境行脚也,第三境顿悟是也。如此识见,真真让人有醍醐灌顶、豁然明朗之感也。
毫无疑问,杨匡汉先生的《长亭听云》正是有性情、有品位、有识见的现代诗话。书中《长亭谢师》章,捕捉与收藏了他与冰心、艾青、郭小川、冯牧、臧克家、朱光潜、钱锺书、吴世昌、卞之琳、萧乾等诸位先生学脉心传的涓滴剪影,虽重思致,但饱蘸浓情,情真意远;吾生也鄙,自然无从得见匡汉先生,然从此真情流淌的文字,已然心会先生之真纯性情也。所谓品位,先生乃现代诗学大家,毕生亲近诗歌,咀英华,漱芳润,自然幽微锐敏,曲有高致,可不赘论。至于识见,正是其学者与思者之当行本色,在书中黄金遍地,片语烁烁,真如朗朗,直指本性,豁人心智,如其言意象的“动力型”特性,归纳意象的五种类型;如分析佯谬语言的“佯谬”,即是假谬而非真缪,须在“反常”中寻求“合道”,即导向佯谬的第三层次:佯谬的还原;如指明诗悬一线,若果“忧患”这条线断了,现代诗易成一地碎片。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不知是有意无意,该书特别保有了古典诗话鸢飞鱼跃、落英缤纷的人文生态:有关于时空的哲思,关于充实与空灵的风格评赏,关于诗美细节的娴雅玩赏,有学脉心香的旧事怀想,诗性智慧的反思对话,体裁丰富,笔致活泼,徐徐展卷,云兴霞蔚,如行山阴道上,让人应接不暇。
千古诗心,斯文一线。出于景仰,出于敬畏,只是趋附,只是追随,是以郑重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