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小珠落玉盘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entv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夜,《长亭听云》挟卷着花瓣与珠玉落到我的案头。
  这让久困于今天学术工业密林的我,不由得怀想起少年时在湘中农村与数卷古典诗话晨昏相伴的时光来:那时的书香,如桃花袭面、珠玉走心,古典诗情、诗意与诗思,如此体贴地沁润了我鬓发青青的生命。及至后来,从事中国艺术研究,才渐渐明白古典诗话、词话、画品、书论、香识、园冶、琴况,看似大珠小珠,落英缤纷,一打开,背后实是牵连着中华文化一派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的健康人文生态。
  此般人文生态系统之生命精蕴,其实就是:闲、达、和、雅。
  所谓“闲”,即心“空”,是中国古典审美创造者、玩赏者的惯常心灵状态,且此状态本身是略近于现象学的、极具审美情味的:切断了功利,搁置了目的,消解了理性,无所事事,无有用心,“一水绕孤岛,闲门掩春草”“台上绿萝春,闲登不待人”“试凭堂中几,闲看窈窕门”“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凡此诸种,不着意,不苛求,在中国艺术中俯首可拾,似乎也为中国古典人文所独有。“闲”是中国古典人文创造的起点,也是创造的终果。
  所谓“达”者,通也。在中国古典人文生态系统中,无论艺术品类的诗、书、画、印、乐、香、园,还是文化中的经、史、子、集、文、史、哲,皆深源通达,尤其讲求文以化人、艺以养人,最终落实于文品通、艺品通,也就是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画如其人。
  所謂“和”,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至于“雅”,则是精致幽微,存乎细节也。如此四者同气相求,顾盼有情,花叶相生,共同生长在天人和合、自然随顺的厚土之上。然而,此般人文生态,在当今数字化、工具化、功利化的学术工业体制中,早已山遥水远,难以向往。
  好在还有沈奇先生主编的现代诗话丛书,还有《长亭听云》。诸位先生热心阅世,诗眼观心,在滔滔现世,还执拗地牵连着古典人文生态的健康丝缕。现代诗话,自然是从古典诗话“创造性”转化而来,除了学术价值,还有文体创建意义不可忽视,即语录体的性情书写,古典艺品的幽微品位与佛禅公案的识见透入。西学渊源兹不论。而此三者,又皆需在中华古典人文生态系统的大背景中宏观瞻视。由此而言,好的诗话,无论古典与现代,皆须富有三种美质:有性情、有品位和有识见。
  有性情,即是性情真纯,如王国维所谓“不失赤子之心者也”。我们在《论语》中,可以看到好色、好吃、会哭、“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孔子,正是柴米油盐不掩赤子之心者也。好的诗话,自然当借鉴儒家语录体,在日常生活的温暖气息与柔软细节中,疏影横斜、花枝摇曳,闲笔、信笔、冗笔,写真心和大义。
  有品位,即是品味幽微。人诸感官中,以味觉最为微妙,亦与中国艺术品赏最为相通;艺术之美,多存乎细节与分寸,故需烛隐显微,品味幽微;中国古典画论、诗话等专擅此美。清王澍《论书剩语》言“以拔山举鼎之力,为美女插花,乃道得个‘和’字”,乍看矛盾,实质言相反而相成的“张力”及线条质感,似轻实重,举重若轻,恰可对应倪瓒绘画的用笔:轻松写去或拖去,而劲力内涵,力透纸背,圆位、厚味十足。无独有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欧阳修“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于豪放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此品赏与前王澍论书庶几近之,皆赖体察幽微的真赏灵心。
  有识见,即是洞彻深远,在寻常处见出常人所不能见,如禅师所言,有“透网金鳞”之透入感。此种下转一语、机锋透入与棒喝顿悟的识见,在禅宗公案中随处波光闪烁,觉人心智,尤其以故事与意象,隐秀洞见的艺术手腕,更当深鉴。顾随诗话、词话,深富洞见,即是得益于以禅说诗,姑举一例,比如王国维先生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顾随先生自开蹊径,只眼别具,以参禅功夫比附,言,第一境发心也;第二境行脚也,第三境顿悟是也。如此识见,真真让人有醍醐灌顶、豁然明朗之感也。
  毫无疑问,杨匡汉先生的《长亭听云》正是有性情、有品位、有识见的现代诗话。书中《长亭谢师》章,捕捉与收藏了他与冰心、艾青、郭小川、冯牧、臧克家、朱光潜、钱锺书、吴世昌、卞之琳、萧乾等诸位先生学脉心传的涓滴剪影,虽重思致,但饱蘸浓情,情真意远;吾生也鄙,自然无从得见匡汉先生,然从此真情流淌的文字,已然心会先生之真纯性情也。所谓品位,先生乃现代诗学大家,毕生亲近诗歌,咀英华,漱芳润,自然幽微锐敏,曲有高致,可不赘论。至于识见,正是其学者与思者之当行本色,在书中黄金遍地,片语烁烁,真如朗朗,直指本性,豁人心智,如其言意象的“动力型”特性,归纳意象的五种类型;如分析佯谬语言的“佯谬”,即是假谬而非真缪,须在“反常”中寻求“合道”,即导向佯谬的第三层次:佯谬的还原;如指明诗悬一线,若果“忧患”这条线断了,现代诗易成一地碎片。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不知是有意无意,该书特别保有了古典诗话鸢飞鱼跃、落英缤纷的人文生态:有关于时空的哲思,关于充实与空灵的风格评赏,关于诗美细节的娴雅玩赏,有学脉心香的旧事怀想,诗性智慧的反思对话,体裁丰富,笔致活泼,徐徐展卷,云兴霞蔚,如行山阴道上,让人应接不暇。
  千古诗心,斯文一线。出于景仰,出于敬畏,只是趋附,只是追随,是以郑重为序。
其他文献
穿越历史长河,人类文明以文物的形式传载记录。作为文化的载体,无论是实用性器皿,还是观赏性物件,都积淀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丰富着人类文明的形态。南京博物院收藏了42万件文物藏品,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意识形态。为了更好地与世人分享文化珍宝,南京博物院组织编辑《南京博物院珍藏大系》并付梓出版。丛书全面系统地介绍南京博物院的院藏文物,将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物集中起来,以专题形式呈现
期刊
初识小河丁丁的文章,是《爱喝糊粮酒的倔老头》,惊异于作品遗世独立的气质,让人联想到对汪曾祺先生的一句评价———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位20世纪30年代的作家。在一个充满现代性的文学时代里,小河丁丁转而以一种“瞻后”的姿态,率性地抒写带有鲜明“个体”印记的乡土旧事。“小河丁丁少年西峒系列”就这样毫无杀气地现身,却接二连三入围好书榜,斩获奖项。新作《唢呐王》2017年甫一面世,便再度入选中国好书榜。
期刊
文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中叶的英国,一批闻名遐迩的文化批评家开辟并引领了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如霍加特、威廉斯、汤普逊、萨韦利、霍尔等。文化研究所展露出的反本质主义、反精英主义,以及它与生俱来的社会性、实践性、参与性和鲜明的价值立场、“斗争精神”、批判精神,伴随着文化研究的扩散与传播渗透进各种学科,文学、艺术史、人类学、社会学、电影学、传播学等无不受其影响。恰是在文化研究勃兴的时代,英国这块滋养并孕育文
期刊
自20世纪60年代苏丹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塔伊卜·萨利赫以小说《北迁的季节》(又译《迁往北方的季节》《风流赛义德》)蜚声世界文坛、被BBC评为20世纪最著名的阿拉伯小说家后,苏丹似乎没有出现过令人刮目相看的作家及作品。直到2014年年底一位皮肤黝黑、身材瘦高的70后作家以史诗般的小说《苦行僧的渴望》摘取阿拉伯世界年度最佳小说奖———纳吉布·马哈福兹奖桂冠时,这块炽热、陌生、神奇的土地再度让世人眼前一亮
期刊
引言  2005年,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专家戴维斯(EdwardL.Davis)主编的《当代中国文化百科全书》由国际知名的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国际文化研究领域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得到国际学术界和出版界的认可。从这部著作着手,可以追踪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从而发挥他者之镜反观自身、反思批判、反向参照的功能。遗憾的是,国内至今尚未翻译出版该书,其主体思想的译介与研究也暂付阙如。  该书具有如下三个
期刊
如果乍一见如下说法,你会想起这是谁之论断?  “通常说来,社会生活并非来源于外界的强制安排,相反,它来源于自由的内在属性”;  “社会生活只要是正常的,它就是自发的;如果是反常的,恐怕就难以为继了”。[1]  而如果看到如下论断,你又会觉得这是谁的说法?  “个人对于别人的价值,大多是由于他和别人有所不同”;  “在很大的程度上,(人性)乃是每一个个人通过语言和思考而习得的那些道德观念的产物”,“
期刊
一  完全可以把这部长篇小说当作日常生活中的婚姻研究标本来读。它涵盖了从20世纪民国时期到本世纪市场经济与消费社会近百年三代人的婚姻状况。父母亲的复杂婚姻,“我”与姐妹兄弟五家人的婚姻,还有“我”姐姐的儿子杨光、“我”大哥的姑娘刘烨的婚姻。但这么多的婚姻,都是在庸常生活挤压下的、由人性与文化基因作祟的失败的婚姻,没有一个是美满幸福的婚姻,即世俗生活中所谓的“成功”的婚姻。我们从中看到的都是人和社会
期刊
刘欣欣是一位资深记者,在新华社供职多年,其从事新闻工作的业绩足可骄人。但他最近出版的新著《人性与灵魂》(天地出版社2016年3月),却像是诗人艾略特《荒原》里的夏天,来得有些出人意外。这是一部很特别的著作,全书18万多字,共15章75节,洋洋洒洒,贯通科学与人文之思,探讨人性的幽深与恢丽。它有学术书的体系,通识书的广博,科普书的想象,励志书的灵动,甚至也有哲思录的神韵,包括其所涉及的学科,也是跨越
期刊
医疗社会史译著  相对欧美而言,医疗社会文化史在中国大陆尚是一个新兴学科。它的发展与壮大,需要学习与借鉴欧美学界的优秀成果。这些成果既包括著名学者的经典著作,也包括那些可拓宽我们认识与研究视野的开创性著作。好的著作的译介与出版,同样对学术的发展和一个学科的成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2016年,诸多欧美学者的著作在中国大陆被翻译出版,既反映了中国大陆社会对疾病、健康与医疗问题的日益关注,也反映出学界对欧
期刊
《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约翰·R.麦克尼尔、威廉·H.麦克尼尔著,王晋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L.S.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王红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全球史纲:人类历史的谱系》,L.S.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张善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现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环境的述说,15—21世纪》(第三版),马立博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