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2-0117-01
据调查:老师们的压力首先来自高强度的工作负荷。调查发现,以每周5天工作日计算,中小学教师每天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时间平均为8.75小时。此外,进行家访、接待家长、组织班级、年级与学校的各类活动,参加政治学习,等等,也占据了老师们大量时间。
那么教师就没有时间读书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读书不是为了一个服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教师做到这一点,何愁我们的学生不喜欢自己的课?何愁自己的课不上的潇洒自如?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读书,自己的知识就永远是旧的,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不读书,教的只限于课本上的条条框框,陈旧的知识怎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学生又怎能有兴趣听你的课呢?所以我觉得,一个人用要读书来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是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吗;一个教师要用读书来充实自己,不是说“真正的教师一定是书的爱好者”吗;一个学校的学风要从老师的读书开始兴起,不是说“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吗。这样就让我们捧起书本“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烟酒味”吧!
1 书籍是一个人一生中永远的老师
我常常觉得,很多教师一辈子平庸,而很多教师成为了一个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这中间的差距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来看看几个名人:魏书生初中毕业,但成就了很大的事业,那培养魏书生的到底是什么,听听他自己的说法,他说:“培养我的是书籍。”他的那种融会贯通,左右逢源的境界,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是做不到的。李镇西,一个颇有成就的教师,当有人问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时,他回答说,可能是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读了一些书。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私人的圖书馆里,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的书架上都摆满了书籍,每天不读上几页,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就是靠着这种精神,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既有理论,又有实际,被人们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我们应该从这些书籍中获取营养。
书籍是一个人一生中用永远的学校。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是最好的备课。当然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挚爱应该是书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至于被时代淘汰。
2 教师爱好阅读能带动一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觉得当代的学生最缺少的就是读书精神。他们太忙了吗,他们有空上网,有空逛街,有空睡觉,就是没空看书。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学生的爱好和学校的风气,每当你读完一本好书的时候,你都会或多或少的向学生渗透一些书中的信息。读了《史记》历史故事,名人传记才如泉喷涌,读了《文化苦旅》才知道中国文化所经历的磨难,读过《刘墉文集》你才会更好的教育学生面对成功如何淡定,面对朋友如何真诚,面对困难如何鼓起勇气,学生一方面悉心接受知识的灌输,又觉得你博学多才,一方面也会思考,老师怎么懂得这么多,怎么知道的这么多,他们对你的丰富的知识感兴趣,自然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风气。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如果阅读成为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把学生的时间都浪费在补课上,结果是,学生除了教科书上的知识,其他的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不是很可悲呢,让学生们走到书店去,站到书架前,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学生青年时代的挚友,我们老师就要做个榜样给学生看看。
有时候学生对我说,“老师,我现在郁闷死了。”我就告诉他,去找一本书看看,也许你会好起来的,结果都如我所愿,所以我总结出来一点,一个人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书开始的。看看我们身边的学生,那些讨厌上学,不思进取,学习落后的学生;那些品行不好,行为不良的学生:他们是不是有个相同的一点,这就是没有阅读的爱好和习惯。我们读书,自己受益,我们的学生也受益,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3 从我做起,带动全社会
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就是一个牢笼,一个不读书的人就如同生活在这种牢狱之中。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如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不想求知,那就是最可怕的不幸,也是家庭的不幸,学校的不幸,社会的不幸!一个人不想求知,它就好比用一道无形的铁栅栏把自己跟广阔的天地隔离开来,然而谁知道后来这无形的铁栅栏也许会变成真正的牢狱呢!”
我想,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用自己的良知去思考,为了培养完整的人,为了我们民族的兴盛不衰,我们不是都应该组织学生好好读书么。纵观全世界,凡喜欢读书的民族,往往都是十分优秀的民族。在犹太民族,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孩子去吻,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书本是甜蜜的。我们知道,在那些书香社会里,诞生了很多天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记者问英国首相丘吉尔先生:“莎士比亚与印度哪个更重要?”丘吉尔首相回答他说:“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有文化,有它古老的智慧和杰出的人才。
“我也想读书,就是没有时间,怎么办呢?”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其实当代的福尔摩斯李昌钰就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想做有计划,不想做有借口”,我们的晚上,我们的双休日,我们的节假日,我们都安排了什么活动,是不是把“读一会书”安排上了。武侠大师金庸,在香港办报纸,身为报社的大老板,他每天都亲自写千字的连载小说,并且一些就是20年,写出了令我们叹为观止的成就,问问你自己,你比他还忙吗?
我们,教师,为了自己,为了学生,翻开书吧!让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书虫。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他。”时刻更新知识,是自己的知识如源头活水,源源不断。
据调查:老师们的压力首先来自高强度的工作负荷。调查发现,以每周5天工作日计算,中小学教师每天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时间平均为8.75小时。此外,进行家访、接待家长、组织班级、年级与学校的各类活动,参加政治学习,等等,也占据了老师们大量时间。
那么教师就没有时间读书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读书不是为了一个服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教师做到这一点,何愁我们的学生不喜欢自己的课?何愁自己的课不上的潇洒自如?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读书,自己的知识就永远是旧的,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不读书,教的只限于课本上的条条框框,陈旧的知识怎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学生又怎能有兴趣听你的课呢?所以我觉得,一个人用要读书来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是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吗;一个教师要用读书来充实自己,不是说“真正的教师一定是书的爱好者”吗;一个学校的学风要从老师的读书开始兴起,不是说“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吗。这样就让我们捧起书本“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烟酒味”吧!
1 书籍是一个人一生中永远的老师
我常常觉得,很多教师一辈子平庸,而很多教师成为了一个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这中间的差距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来看看几个名人:魏书生初中毕业,但成就了很大的事业,那培养魏书生的到底是什么,听听他自己的说法,他说:“培养我的是书籍。”他的那种融会贯通,左右逢源的境界,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是做不到的。李镇西,一个颇有成就的教师,当有人问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时,他回答说,可能是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读了一些书。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私人的圖书馆里,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的书架上都摆满了书籍,每天不读上几页,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就是靠着这种精神,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既有理论,又有实际,被人们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我们应该从这些书籍中获取营养。
书籍是一个人一生中用永远的学校。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是最好的备课。当然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挚爱应该是书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至于被时代淘汰。
2 教师爱好阅读能带动一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觉得当代的学生最缺少的就是读书精神。他们太忙了吗,他们有空上网,有空逛街,有空睡觉,就是没空看书。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学生的爱好和学校的风气,每当你读完一本好书的时候,你都会或多或少的向学生渗透一些书中的信息。读了《史记》历史故事,名人传记才如泉喷涌,读了《文化苦旅》才知道中国文化所经历的磨难,读过《刘墉文集》你才会更好的教育学生面对成功如何淡定,面对朋友如何真诚,面对困难如何鼓起勇气,学生一方面悉心接受知识的灌输,又觉得你博学多才,一方面也会思考,老师怎么懂得这么多,怎么知道的这么多,他们对你的丰富的知识感兴趣,自然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风气。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如果阅读成为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把学生的时间都浪费在补课上,结果是,学生除了教科书上的知识,其他的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不是很可悲呢,让学生们走到书店去,站到书架前,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学生青年时代的挚友,我们老师就要做个榜样给学生看看。
有时候学生对我说,“老师,我现在郁闷死了。”我就告诉他,去找一本书看看,也许你会好起来的,结果都如我所愿,所以我总结出来一点,一个人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书开始的。看看我们身边的学生,那些讨厌上学,不思进取,学习落后的学生;那些品行不好,行为不良的学生:他们是不是有个相同的一点,这就是没有阅读的爱好和习惯。我们读书,自己受益,我们的学生也受益,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3 从我做起,带动全社会
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就是一个牢笼,一个不读书的人就如同生活在这种牢狱之中。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如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不想求知,那就是最可怕的不幸,也是家庭的不幸,学校的不幸,社会的不幸!一个人不想求知,它就好比用一道无形的铁栅栏把自己跟广阔的天地隔离开来,然而谁知道后来这无形的铁栅栏也许会变成真正的牢狱呢!”
我想,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用自己的良知去思考,为了培养完整的人,为了我们民族的兴盛不衰,我们不是都应该组织学生好好读书么。纵观全世界,凡喜欢读书的民族,往往都是十分优秀的民族。在犹太民族,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孩子去吻,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书本是甜蜜的。我们知道,在那些书香社会里,诞生了很多天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记者问英国首相丘吉尔先生:“莎士比亚与印度哪个更重要?”丘吉尔首相回答他说:“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有文化,有它古老的智慧和杰出的人才。
“我也想读书,就是没有时间,怎么办呢?”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其实当代的福尔摩斯李昌钰就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想做有计划,不想做有借口”,我们的晚上,我们的双休日,我们的节假日,我们都安排了什么活动,是不是把“读一会书”安排上了。武侠大师金庸,在香港办报纸,身为报社的大老板,他每天都亲自写千字的连载小说,并且一些就是20年,写出了令我们叹为观止的成就,问问你自己,你比他还忙吗?
我们,教师,为了自己,为了学生,翻开书吧!让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书虫。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他。”时刻更新知识,是自己的知识如源头活水,源源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