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保障饮水安全是当前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而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是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核心。本文通过调查对影响我国农村饮用水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的主要成因,提出了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源 现状 保护 对策建议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的投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解决了一些农民的饮水问题。但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又由于经济发展和资源过度开发,导致了农村饮用水源污染和水资源枯竭问题,这些问题正日益威胁到农民的饮水健康。因此,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农村饮水现状和展望
农村饮水主要是指农村和乡镇居民生活用水。我国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有氟水区、苦咸水区、用水量不足、用水方便程度低等9 种类型。出现饮水不安全的原因包括: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环境污染严重,流经城市的90%河段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等。河湖污染相当严重。饮水安全问题任道重远。
按照规划,我国到2020年底农村基本普及自来水,其中乡镇实现自来水化。在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基本解决的基础上,今后的工作重点将着力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优先解决对农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 年基本解决我国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争取让3 亿多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
二、農村饮水安全面临的问题研究
1.水资源紧缺、气候变化,加大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难度。我国水资源紧缺,是世界上最贫水的国家之一。受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极端气候发生频繁,且水资源总量呈下降趋势,严重威胁饮水安全。有资料显示,1997 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855 亿m3,2004 年降为24,130 亿m3,特别是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水资源总量下降趋势极为明显。河北省平均年降水量上世纪五十年代为612mm,而近七年只有430mm,明显减少。我国华北、西北地区主要靠地下水源,多年来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单井出水量减少,有的井深在500m 以上。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山丘地区,主要靠集雨的水窖、水池和小水库,由于持续干旱,这些蓄水设施干涸,需要到几十公里外拉水吃。由于水资源短缺和缺少必要的供水设施,全国农村水量不足、保证率低的饮水不安全人口占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三分之一。
2.水污染严重,已成为威胁农村饮水安全主要因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工业及城市污染大量向农村转移,农村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交错,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村镇水环境恶化,局部突发性恶性水污染事件经常发生,大范围出现的水源污染和水环境破坏,对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活污水直接进入饮用水源、牲畜直接在水源地饮水以及牲畜的粪便也被带入到水中。如果饮用水源流动缓慢,将使藻类及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绿色,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乡镇采矿和冶金工业的尾矿、炉渣乱堆乱放在小河沟旁,造成河道淤积、水体受污染;采用落后工艺技术的乡镇企业对自然资源地掠夺式利用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时有泄漏事故发生,对周围环境污染严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饮用水源的水质。
3.地下水位下降。因工农业生产开采地下水过量,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浓度增大,地下水源受到污染。研究表明,尽管种类繁多的污染物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地下水,但是构成地下水广域性和持久性污染的并不是潜在有危害的重金属污染物,也不是有毒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而是存在于地质构造、成为天然水基本溶质成分的主要离子和生物中成份物质,这是因为地下水含水层比地表水有更强的净化能力,以及这些化合物自身的化学性质和在含水层中的化学行为。使地下水变苦、变涩,使形成的水体硬度增加,是当前地下水污染中的突出问题。
4.农村供水工程小型分散、建设标准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为4 亿多,约占农村人口的40%,而日供水量大于200m3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受益人口约占农村总人口的15%;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许多集中式供水工程设施简陋,缺少水处理和消毒设施,工程没有达到原设计标准,没有进行规定的水质检测。由于我国农村供水工程小型分散,建设标准低、设施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5.水土流失 由于不适当的人为开发,引起了生态环境改变和自然环境的退化,使水源涵养能力下降,部分草原退化、植被稀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有大量泥沙及腐植质进入地表水体在底部淤积,形成了地表水体的内污染源。
6.农村面源污染。人们在从事农业耕作活动时,由于使用化肥、农药等,使有害物进入河流、湖泊、水库等,造成农村地表饮用水源的污染。农村面源污染中的主要污染物质是氮、磷营养元素:一方面,我国农田的氮肥使用量居世界首位,但其利用率却很低,过量的氮肥随降雨径流和渗漏排入水体而引起水源污染;另一方面,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3 年统计,我国农田磷素进入水体的通量为19.5kg/hm2,比美国高8 倍。过量使用化肥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的原因,这类污染是水源保护工作中不易控制的因素。
三、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对策建议
确保农村饮用水源卫生,保障农民用上足量安全的水,其根本措施就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供水工程、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对于农村地区,要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加快以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微型蓄水工程建设。污染一般是由人类活动带来的,对于农村饮用水源来说,主要是生活废弃物和工业“三废”引起的污染。国内外研究者普遍认为,由于土壤岩性、生活垃圾、卫生条件、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水肆意排放等因素造成了饮用水源地污染。针对于此,一些研究者也提出了相应的保障饮用水源地安全的对策与措施。
参考文献
[1] 翟浩辉.把握重点 统筹规划 保障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在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审查会上的讲话摘要[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5):1-3.
[2] 李代鑫,杨广欣.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5):4-7.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源 现状 保护 对策建议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的投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解决了一些农民的饮水问题。但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又由于经济发展和资源过度开发,导致了农村饮用水源污染和水资源枯竭问题,这些问题正日益威胁到农民的饮水健康。因此,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农村饮水现状和展望
农村饮水主要是指农村和乡镇居民生活用水。我国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有氟水区、苦咸水区、用水量不足、用水方便程度低等9 种类型。出现饮水不安全的原因包括: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环境污染严重,流经城市的90%河段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等。河湖污染相当严重。饮水安全问题任道重远。
按照规划,我国到2020年底农村基本普及自来水,其中乡镇实现自来水化。在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基本解决的基础上,今后的工作重点将着力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优先解决对农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 年基本解决我国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争取让3 亿多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
二、農村饮水安全面临的问题研究
1.水资源紧缺、气候变化,加大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难度。我国水资源紧缺,是世界上最贫水的国家之一。受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极端气候发生频繁,且水资源总量呈下降趋势,严重威胁饮水安全。有资料显示,1997 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855 亿m3,2004 年降为24,130 亿m3,特别是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水资源总量下降趋势极为明显。河北省平均年降水量上世纪五十年代为612mm,而近七年只有430mm,明显减少。我国华北、西北地区主要靠地下水源,多年来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单井出水量减少,有的井深在500m 以上。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山丘地区,主要靠集雨的水窖、水池和小水库,由于持续干旱,这些蓄水设施干涸,需要到几十公里外拉水吃。由于水资源短缺和缺少必要的供水设施,全国农村水量不足、保证率低的饮水不安全人口占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三分之一。
2.水污染严重,已成为威胁农村饮水安全主要因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工业及城市污染大量向农村转移,农村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交错,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村镇水环境恶化,局部突发性恶性水污染事件经常发生,大范围出现的水源污染和水环境破坏,对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活污水直接进入饮用水源、牲畜直接在水源地饮水以及牲畜的粪便也被带入到水中。如果饮用水源流动缓慢,将使藻类及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绿色,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乡镇采矿和冶金工业的尾矿、炉渣乱堆乱放在小河沟旁,造成河道淤积、水体受污染;采用落后工艺技术的乡镇企业对自然资源地掠夺式利用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时有泄漏事故发生,对周围环境污染严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饮用水源的水质。
3.地下水位下降。因工农业生产开采地下水过量,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浓度增大,地下水源受到污染。研究表明,尽管种类繁多的污染物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地下水,但是构成地下水广域性和持久性污染的并不是潜在有危害的重金属污染物,也不是有毒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而是存在于地质构造、成为天然水基本溶质成分的主要离子和生物中成份物质,这是因为地下水含水层比地表水有更强的净化能力,以及这些化合物自身的化学性质和在含水层中的化学行为。使地下水变苦、变涩,使形成的水体硬度增加,是当前地下水污染中的突出问题。
4.农村供水工程小型分散、建设标准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为4 亿多,约占农村人口的40%,而日供水量大于200m3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受益人口约占农村总人口的15%;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许多集中式供水工程设施简陋,缺少水处理和消毒设施,工程没有达到原设计标准,没有进行规定的水质检测。由于我国农村供水工程小型分散,建设标准低、设施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5.水土流失 由于不适当的人为开发,引起了生态环境改变和自然环境的退化,使水源涵养能力下降,部分草原退化、植被稀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有大量泥沙及腐植质进入地表水体在底部淤积,形成了地表水体的内污染源。
6.农村面源污染。人们在从事农业耕作活动时,由于使用化肥、农药等,使有害物进入河流、湖泊、水库等,造成农村地表饮用水源的污染。农村面源污染中的主要污染物质是氮、磷营养元素:一方面,我国农田的氮肥使用量居世界首位,但其利用率却很低,过量的氮肥随降雨径流和渗漏排入水体而引起水源污染;另一方面,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3 年统计,我国农田磷素进入水体的通量为19.5kg/hm2,比美国高8 倍。过量使用化肥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的原因,这类污染是水源保护工作中不易控制的因素。
三、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对策建议
确保农村饮用水源卫生,保障农民用上足量安全的水,其根本措施就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供水工程、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对于农村地区,要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加快以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微型蓄水工程建设。污染一般是由人类活动带来的,对于农村饮用水源来说,主要是生活废弃物和工业“三废”引起的污染。国内外研究者普遍认为,由于土壤岩性、生活垃圾、卫生条件、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水肆意排放等因素造成了饮用水源地污染。针对于此,一些研究者也提出了相应的保障饮用水源地安全的对策与措施。
参考文献
[1] 翟浩辉.把握重点 统筹规划 保障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在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审查会上的讲话摘要[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5):1-3.
[2] 李代鑫,杨广欣.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