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tianyi1990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使学生得到发展。而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最具活力的两个能动因素,因此真正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和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人们普遍摒弃了教师、课堂、教本“三中心”的陈旧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但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现状,却发现不少教师因此步入了一个误区,即把“主导”与“主体”绝对化,尤其把主导作用绝对化,使学生虽是活动的主体,却并不是学习的“主人”,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那么,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呢?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
  一、启
  即启发学生思考探索,教师通过深入钻研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等,挖掘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引导(而不是安排)学生去自主地探索研究,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掌握技能之目的。例如在学生尝试前滚翻练习后,教师向学生提出课题:(1)大家都进行了前滚翻的练习,但有的同学翻不正,有的同学翻后蹲不起来,有的同学摔背磕脚,这是为什么?(2)球和方块哪一个最容易滚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促使学生边想边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懂得手、头、背依次着地,屈膝团身等技术关键与自己技术问题之间的关系,并逐步改进动作、掌握动作。
  二、放
  师生确定研究性课题后,教师要大胆地把问题放给学生去思考、讨论、练习、交流(此时教师可向学生提供一些必需的辅助材料,如挂图、练习方法、动作保护与帮助的方法等等),给学生以探索、思维、创造的可能性,使学生沿着“疑问——假设——实验——探索——验证——认识”的顺序去掌握和理解技术,达到懂与会的和谐统一和不教自会的目的。
  三、点
  指适当适时地点拨、指点迷津。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预料并及时地发现学生研学中出现的思维障碍、易犯错误,或因背景知识不足、方法不当、小组内组织协调不力带来的困难等。如属个别情况,可在巡视中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给予指点;如问题较普遍,应集中进行提示。如学习“蹲踞式”起跑时,学生普遍存在双腿伸直的现象,此时教师可用压缩的弹簧作类比,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类比中悟出动作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从而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
  四、激
  即激励加油。每一位成功的教师都会深信鼓励的力量。“好话一语暖三春,冷言半句冰霜寒”,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孩子。心理学家发现:人在从事某项活动时,身心越是投入,态度越积极愉悦,潜能发挥得越充分,产生的印象也会越深刻。对于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予以正面鼓励表扬,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对于学生探索中出现的错误要宽容,要正确对待和处理。探索创新出现错误是极为正常的,教师不要操之过急或拔苗助长,要不断给他们打气、鼓励,容他们逐步地感悟;同时教师不要以成败论英雄,要重视弘扬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五、评
  即对于学生研究、学习的结果做好评讲与评价。在学生有了一系列真切的感受后,教师进行点评更有针对性,学生听得积极性高,效果也特别好。评讲是针对知识方面进行的,学生由于受思维能力和知识方面的限制,他们的研学结果肯定不会尽善尽美,教师要结合学生研学中的结果精讲和深化,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补充学生未研究到的或认识不足的知识点。而评价是对学生活动的过程进行综合分析,使学生知道哪些方面做得很好、哪些方面还不够好、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让他们今后扬长避短,逐渐地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新。
  六、美
  教学是师生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交互影响的过程,是师生互长、共同进步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启、放、点、激、评”的具体体现,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完美的教态、合理的教学手段,充分展示教学艺术的魅力,在教学美的感受中激起学生的共鸣和高度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师生共同奏出美妙和谐的交响曲,共同领悟和感受美的旋律、美的乐章,为美好的前景和未来共同奋斗。
  综上所述,想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气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健康理念、学生的智能发展、非智力因素方面入手,踏实认真、不遗余力、讲究方法地去工作。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把主动刻苦学习当成使命,把不断获取有效知识和提高能力作为自己的职责,真正做到学而有用、确有成效。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基础之上的。这一目标的确定,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改的实效进一步强调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
期刊
随着新一轮课改来临,传统英语教学方式将产生急剧变革,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制约,英语教学只重视学生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枯燥乏味、听不懂、不會说,两极分化严重,语文运用能力极差等现象,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外语教学出现了严重危机。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转变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期刊
摘 要:本文按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在高中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精心设疑,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收到了良好的设疑效果。  关键词:高一数学 课改实践 教学设疑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教研活动中,听过许多学科的课堂教学,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在课
期刊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教学,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这是对新中国60年教育事业发展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今后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遵循。  我国1600万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兢兢业业,默默耕耘,甘为人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期刊
摘 要:常言道“创业难”,办好一所人民满意的学校更难。学校工作纷繁复杂,是管理人的事,要教师好好教,要学生好好学,要教育教学质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要稳中有升,真的不易!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学校一定要有一支思想素质高、知识功底扎实的教师队伍,要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管理方案,要有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要有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谋求学校的大发展。  关键词:专业水平 过程管理 服务意
期刊
阅读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一直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笔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得出了如下几点思考:  一、充分了解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  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很多,包括语言知识、认知技巧、个人经历、世界知识等等。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语篇等不同层次,是理解语言的基础。读者在阅读时不能一个词一个词地理解,有效的阅读应该更多地关注关键词或语意群。背景知识是影响阅读理解的另一个重要因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游戏教学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不遗余力地设计各种游戏活动并使之贯穿于课堂。时间一久,我们不难发现:课上,学生唱唱跳跳,说说演演,甚是热闹;课后,学生懵懵懂懂,一知半解。教学过程片面追求花哨形式、热闹氛围,使得学生情绪亢奋,注意力转移,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低下。这种畸形的教学方式,不能不引发我们的反思。  课例:牛津小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创造了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真正转变了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然而,许多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解、设计或是使用都还存在着误区,笔者对此现象作了一些浅释,并真情呼唤:语文教育要现代化,不单单是媒体、手段、方法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育者理念的现代化。对于多媒体,我们在热情拥抱的同时,也应冷静审
期刊
新的高考和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获取或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讲究方法并持续训练。具体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能力:  一、设问信息的获取与解读  获取与解读有效信息是政治高考的首要能力,其实质是把握题目立意的能力。而题目的立意最集中地体现在设问中,任何政治高考题的设问都是由以下因素中的一个或几个构成的,即知识范围、行为主体、题目类型、具体问
期刊
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学生笑了,家长哭了,学校闲了,警察忙了。”一句话道出了实行素质教育后的喜怒哀乐。对于孩子的教育,老师认为学生在家时家长负责监护就可以了;家长认为学生在校,老师有义不容辞的监护责任。这样就出现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的“真空地带”。如何填补“真空地带”对学生的教育呢?经过实践和摸索,寿光市古城初中初步走出了一条以信息素养提升德育层次、以德育层次反哺信息素养的双赢之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