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体系亟待完善

来源 :中国经贸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层级的法律体系


  要分析中国的司法体制及其改革前景,首先要了解中国的法律体系,这很重要。
  中国的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基础的一个统一的法律体系,不过这个体系一般认为它是多层级的,法律的制定主体是分层的。
  最重要的宪法和其他法律一样,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只是宪法在程序方面更为严格。第二级是法律,包括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法律权威无疑更高些)的民事、刑事、国家机构等基本法律和非基本法,后者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但这种划分无严格界限。再往下一层就是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和公布生效。过去一些行政法规还曾由国务院制定,又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比如颇受争议的《劳教条例》,这就形成介乎法律和行政法规之间的不伦不类的东西。
  行政法规之下有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等。前者的制定主体目前已扩大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会、自治区首府所在城市,还有经济特区乃至国务院明文规定的较大城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真正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则最多到自治州这一级。
  最低一个层级为规章。地方人大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相应地,地方政府也有权制定地方性规章,另外还有部委规章。
  除此之外,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司法解释。不同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法律的解释,与法律一样具有法律效力,司法解释是由“两高”(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按照中国现行宪法,“两高”没有解释法律的权限,因为解释包含了可以小幅修改法律的重大意味。但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又规定“两高”可以根据审理案件基本情况解释法律,其本意是让它们对案件适用的法律条款进行具体解释。不过,现实情况却是,一方面最高法院通过一部文件自我授权称,司法解释具有法律效力;另一方面,这种具体解释发展到后来变成抽象解释,比如新《刑事诉讼法》有300来条,最高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达到了700多条,几乎是在搞实施细则了。当然,这种现象也有其客观原因: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一般原则、抽象,宪法赋权国务院可以制定具体实施细则,而很多人也倾向于默认“两高”可以这么做。这就导致了司法解释虽非法律,却胜似法律。
  再来看中国法律体系的构成。可以分为八个方面:宪法(国家根本法),宪法相关法(通常指关于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法律、国家机构的法律),民商法(包括民法通则、婚姻家庭法、继承法、物权法等民法部分,以及公司法、破产法、证券期货保险票据和海商等商法。很多国家采用民法和商法分离的体系),行政法(除了法律,还包括行政法规、规章等,涉及诸多领域,体系也极为庞大),经济法(西方很多国家没有经济法的概念。但由于中国政府在宏观调控和对经济活动介入上的需要,经济法至今还比较有地位),社会法(包括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包括民事、刑事诉讼法,仲裁调解方面的法律)。
  从直观数据上看,2011年两会时披露的数据是,中国已有239部法律(现今估计超过250部),行政法规690部(预计已达730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或已接近9000部),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但这个所谓“法律体系”至少还不完善。其中,实施宪法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法律,是公民基本权利保障部分,但这方面有一些到现在都还是无法可依。此外,法律法规中的不合理的地方还有很多。
  有待实现法官独立审判
  在了解了中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之后,还需要了解中国司法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中国内地,司法体系在人大体系之下,由本级人大产生,对本级人大负责,受本级人大监督,从宪法地位上来说,它居于第二层次,与国务院、中央军委是平行的;而从级别划分上,国务院总理是国家级正职,最高法院院长、最高检察院检察长则只是国家级副职;此外,在党内排名上,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的地位就更低了。
  除了地位问题之外,司法体系的工作体制也存在问题。1954年宪法规定,“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但由于法院是一个集体,首先是由院长、审判委员会代表,这就导致所谓独立审判实际由法院审判委员会负责,院长起主导作用。现行的1982年宪法规定,“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对于不干涉的主体采取列举的方式,比1950年代又倒退了一步,有人说,这给党组织干涉司法留下了空间。
  改革的方向只能是法官独立审判。要实现真正的独立审判,需要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是法院和人大及地方行政的关系,这是外部关系;二是内部关系,即法院内院长、副院长和普通法官的关系。按照西方的做法,通常有一个首席法官,但其只管程序性内容,比如负责召集法官,而法官的权力完全平等,投票表决不受干涉。中国也应该建成类似的法官独立审判体制。
  还有就是两审终审制。我们一个案件一般原则上经过两审,即经过两级法院的审理,由二审法院作出终审判决(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为一审终审),裁定当事人不能提出上诉, 也不能抗诉。但中国太多的案子都要进行再审,即启动审判监督程序,提起再审的条件是法院已经判决生效,但发现有事实上的错误,或者经有关级别法院院长决定也可以再审(这种情形不是太多)。而现在再审案件很多都是通过各类批示,比如,我曾经参加某地法院再审讨论的会议,结果发现有关材料上什么样的批示都有——有来自省一级高级法院的,有党委书记、副书记批的,有人大副主任批的,有人大代表写来的,还有副省长、副市长批的。法院把它们叫做交办案件。这使得再审事实上构成第三审,这都是于法无据的。


  就目前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的审理基本状况而言,其中,民事案件的审判总体来说还比较公正,因为公权干预不严重。但如果涉及比较大的经济纠纷,尤其是涉及到本地重要经济利益时,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行政审判即所谓民告官的案子,则完全看那个地方领导的法治观念怎么样,如果他(她)比较有法治观念,如果不是涉及特别重大利益,法院可能会作出判决,当事人还能够服判。事实上,由于涉及行政机关,法院几乎都会事先与之沟通和征求意见,那些法治观念比较差的地方,就完全可能不受理行政诉讼。而从行政诉讼案件的改判率(撤销或改变原来的行政行为)来看,在好的地方也只能达到20%多。
  刑事案件是最大问题所在。刑事案件审理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公安机关或国家安全机关的侦查,国家公职人员由检察院直接侦查,此外还有法外侦查,也就是“双规”。从近年来的躲猫猫死、洗澡死、喝水死等“各种死”事件来看,侦查问题太严重了。中国警察权力太大了,中国法律对于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保护又非常有限。重庆王立军的“打黑”内幕,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公安到底是怎么进行“侦查”的。一般来说,法治国家基本都严格控制警察的侦查权力,首先在机构上将刑事侦查和治安案件侦查分开,另外重要的侦查措施需经法院批准,特殊侦查比如窃听更有严格程序和要求。中国在这些方面有些失控,有太多东西不经过批准。
  第二阶段是审查起诉。检察院本应有一个把关,但现在很多情形下它基本跟公安站在一起了,另外有的案子它自己直接侦查,单方面就可以作出起诉决定,不需要经过批准。最后就是审判阶段。本来公检法应当相互制约,但有时候却变成三个机关一起商量定案子。在“搞运动”的时候,有敏感案件或是大案时,由政法委书记召集公安局长、检察院检察长、法院院长开会协调一下就决定了,审判只是走个过场。
  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在除了宪法规定的独立审判之外,也要有一个独立的审判体制。这是现代文明国家所必不可少的。
  改革的症结
  最后谈谈司法体制面对的主要改革课题。
  对于党的领导的理解应有一个正确思路:党的领导就体现在宪法法律中,宪法法律就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严格依照法律办就是贯彻党的领导。但在具体实践中,党的领导却往往更具体体现在本级党委的领导上。当宪法法律的规定与本级党委的意见不一致时,就可能按照本级党委特别是党委书记的意志办。
  在这方面,十八大后我们看到了些许变化。中央政法委书记已经从中央政治局常委变成了政治局委员,政法委工作作出了调整,其基本指导思想是除了重大问题,一般不再协调公检法。
  另外,在改变法院跟地方的隶属关系上。目前法院都是由本级人大产生,对本级人大负责,受本级人大监督,事实上就是由本级党委书记管。如果将法院院长、副院长和审判员的选举或者任命权限提升到上级党委,就会提升法院的独立性。其实办法很多,关键都在于改善党的领导方式。
  同时,法院层级制度要改革。宪法规定了上下级法院之间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现在变成了事实上的行政关系,法院内部也是行政化。这势必妨碍独立审判。
  至于法官的独立性方面,则需对法官的任期、待遇、地位等加以保障,并在一个比较公开透明的体制下,让其独立进行审判。很多人担忧现在司法腐败严重的情形下,法官如果独立审判,可能导致更严重的问题。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在其他国家,法官独立审判已经有一个完整套路:法官地位、待遇比较高,位置稳固,只升不降,刚正不阿的法官更是享有盛誉,他们不会轻易动摇;审判过程是公开的,每个法官的判理都有据可查,接受同行、公众和媒体监督。如果你跟当事人吃饭,一张照片可能就会有问题了。
其他文献
澳大利亚的一项实验证明,长期忧郁的中年妇女患上中风的几率是乐观开朗的女性患病几率的2.4倍。  这项研究由美国昆士兰大学人口健康学院完成。研究者用时12年,研究了10547名47-52岁的妇女。在他们的研究中,有24%的人经常被忧郁情绪所困,而在1998-2010年的研究期间,有177人患上了中风,占忧郁妇女人数的4%;而研究所涵盖的所有妇女的中风几率不超过2%。  研究者还没有找出忧郁和中风之间
期刊
美国作家罗曼·佩恩(Roman Payne)在自己的游记小说《城市与国家》中将城市比作人类,认为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和习惯”。  对于人类来说,“个性和习惯”与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而对于一个城市,它们的“个性”往往决定着这个城市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表现。  在美国,人们既会流连于纽约的繁华、赞叹硅谷的发达,也会惊讶于底特律的破产、反思布法罗居高不下的失业率。那么,对于投资者或者想要找一个理想
期刊
周日(5月19日),因与中国的近期边界争端而心有余悸的印度政府官员欢迎了中国总理李克强的到访,这是他3月上任以来的首次出访。李克强和印度总理辛格在新德里举行了小范围会见,之后又在辛格的官邸共进晚餐。  尽管两国存在边界争端,中国官媒新华社发表的一篇有关李克强与辛格会面的报道却对中印关系给出了积极的评价。据报道,李克强对辛格说,“我此次访印就是想向全世界表明,中印政治互信在增加,务实合作在拓展,共同
期刊
广告行业经常被描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事实也的确如此。自从人类开始商业活动,商家就一直努力说服客户,它们的产品质量更好而且价格也更加公道。去年,我在伊斯坦布尔的露天市场观光,随处可见的店铺招牌似乎在向我召唤:“来吧,到我这买,而不是隔壁那家。”  时至今日,广告业正在发生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使它有别于过去的几个世纪甚至是刚刚过去的20世纪。首先,它本身已经发展成为高雅艺术的形式,利用各种艺术
期刊
美试图主导新贸易规则制定中国置身事外  中国的进口总额将在未来5年达到10万亿美元,是德国GDP的3倍左右。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这个数字的时候,外国分析家知道它的分量。  近年来,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扩大。2012年,中国的货物贸易总额为3.87万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然而,迅速变化的全球贸易格局的大背景下,中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是被遏制?  一些专家认为,在围绕
期刊
5月16日,《上海电信史》一书首发。该书追溯了上海电信业从1871年4月18日起到2010年底共140年的历史。在这一个多世纪里,上海电信与国家命运、民族兴旺、人民生活紧密相连,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危难走向强盛的道路。它既是一部企业史,记载了企业风云变幻的百年发展路;也是一部行业史,承载着通信行业的悠悠世纪情。《上海电信史》的问世,不仅是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也为今天的通信
期刊
2013年4月30日,荷兰阿姆斯特丹,一场盛大的仪式中,荷兰人迎来了本国120年来第一位男性国王——46岁的威廉-亚历山大继承其母亲、退位的女王贝娅特丽克丝,成为荷兰的新君主。  很多政要及社会名流出席了仪式。同样在现场见证新国王登基的还有荷兰及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王室成员。根据传统,在位的国王和女王们并没有出席仪式,以避免新国王的光辉被他们掩盖。因此,坐在前排的几乎都是各个国家的王储和他们的配偶。
期刊
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市场,仅次于美国。根据中国奢侈品协会发布的《2012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统计报告》,2012年中国国内奢侈品消费18365亿元,中国消费者在世界各地的奢侈品消费总和占全球奢侈品消费的25%。  然而,随着去年厉行勤俭节约、制止奢侈浪费、整治公款消费等主题为先导的国家新政策的实施,奢侈品消费迅速成为主流消费者共同认定的不合时宜的生活方式。自去年11月开始至今,奢侈
期刊
行业的历史由一家家企业的微观历史构成。在一个行业的历史中,每一家企业的崛起与变迁,都在行业整体的发展过程中烙下深深的印记。时下,国家繁荣昌盛,通信行业蓬勃发展,电信企业兴旺发达,如果把一家典型电信企业的成长轨迹、发展过程、体制沿革系统地梳理出来,那不仅是企业发展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种承上启下的经验总结。  今天,我们就看到这样一部《上海电信史》。它的编纂虽由企业发起,但反映的是我国通信行业140多年
期刊
电梯本是为人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工具,不知何时却变成了惊魂夺命、危及公共安全的恐怖杀手!  最新一起悲剧发生在端午节前夕,北京丰台区居民张女士乘坐电梯时,电梯门未合上突然启动,张女士左腿当即卡在电梯与楼层的夹缝中,被拖行至顶层15楼之后救出,致使左腿严重受伤。  近年来,类似的电梯伤人事故太多太多,发生频次明显加快。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共发生49起电梯事故,37人死亡,此后电梯伤人事故非但没有减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