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民银行新近发布上半年统计数据,人民币存款余额首次突破百万亿元,达到100.91万亿元。照此计算,个人人均储蓄为3.4万元。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增减阶段。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量较大,增长速度较快,居民储蓄意愿仍然较高。然而居民储蓄率过高并非是一件好事,现如今,居民感到其收入的分配已经与其劳动成果和市场不确定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了。储蓄在这种情况下显得是太有必要了。居民当考虑到下岗与再就业之间的各项支出、社会福利时,不得不为以后的各项消费、支出而储蓄。
所以这种不完善的体制下,即使收入增加,储蓄还是一样会有更多的增加,而相应的消费同样不会有太多的增加的。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制度创新是那么的有必要和迫不及待。只有这样,才有部分的储蓄会转化为消费。
我国居民把收入中的大部分用于储蓄,很大原因是由于对外来的不确定性。因此,必需要让居民对预期收人有信心,有能力获得足够的收入去消费。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普遍都不高,对高档次的商品只有通过储蓄的方法去获得。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需要稳步的提高居民收入,使得部分人有能力去消费并适当储蓄。
近几年,以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已成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发展战略,其中指出消费信贷才能真正拉动居民消费。但是,消费信贷发展才刚开始,体制不规范,范围小,品种少,手续环节复杂,所以信贷政策很难一时就能够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应该建立和完善消费信贷制度,并将其推广与完善。为了调整我国的居民储蓄比例,建立和完善消费信贷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消费信贷的开展可以适当减少居民储蓄,增加消费。但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改变人们传统消费、储蓄观念;另外,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最终达到增加消费,减少储蓄的目的。
“家均住房100平”为何让人自觉“拖后腿”?/刘鹏
目前,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3》。报告显示,全国家庭平均住房面积为100平方米,人均30平方米。近九成中国家庭全部或部分拥有现住房的产权,超过10%的家庭有两套及以上的住房。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对家庭平均住房面积、人均住房面积发布调查结果,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比如去年8月6日《北京日报》报道,由该院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显示:全国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0平方米。
拿去年的调查结果与今年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比如经过一年的建设,住房总量应该是增加了,买房的家庭也应该是增加了,何以家庭住房却由平均116.4平降到了100平?人均住房竟然在一年时间内,缩水了6个平方米?是这一年时间中,大量房屋被拆迁?还是一年来中国人口总量大幅增长?很显然,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发布的这种严重“打架”的调查结果,缺少最起码的严谨性。
与去年大量公众觉得“人均36平”让自己“被平均”一样,面对今年“家庭平均100平”的结果,为数众多的网友都觉得自己在“拖后腿”。分析起来,不难发现这一调查结果中一些让人忧心与纠结的问题:
其一,“家均住房100平”似乎并没有考虑无产权的情况,不少家庭确实有房子住,至少没有流落街头,但他们可能住的是“别人的房子”,或者贷款尚没有还清的“银行的房子”。特别是将租住房、保障房、抵押在银行的,家庭或者个人只部分拥有产权,甚至没有产权的房子等都算在内,平均住房100平方米,不过是个虚浮的华丽数字而已。
其二,“家均住房100平”与平均收入等一样,有“被平均”问题,根本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比如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社会大背景下,贫富分化严重,有的家庭具有四五套住房,有的贪官更是坐拥数百套,面积可达上千甚至成万平方米,而不少家庭却一平方米也没有。这难免让人觉得:“张家有房一千平,九个邻居住窝棚。平均下来算一算,家家都是一百平”。这种“被平均”的现实,无疑让“家均住房100平”与“住有所居”等国家发展目标相去甚远。
其三,平均数字极容易掩盖总体上的少数,但具体并不是少数的群体的现状和利益。比如“近九成中国家庭全部或部分拥有现住房的产权”,也就是说,尚有一成多的家庭,“啥也没有”,至少在产权上“啥也没有”。以全国13.6亿人,约4.016亿个家庭计算,一成人就是1.36亿,一成家庭就是4016万个。而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不过十几个,也就是说,中国没有住房的人口,相当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人口数量了,这种笼统的平均,显然是对这1.36亿人、4016万个家庭生存现状和相关权益的无视。
住房并非可有可无奢侈消费品,而是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品。古人词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古人的“住房梦”。今天,国家制定了“住有所居、居有其屋”的宏观发展目标。这是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的关注、关怀和体恤,是国家对民生之计的重视,也是一个发展与进步的标准。实现这个标准,平均数确实可以说明问题,但更能说明问题的,显然应该是“每一个公民都有一方屋檐,都有一处可以为自己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有那来自于30平方米的房子里的温情与温暖。
家均住房116.4平也好,100平也好,人均住房面积36平也好,30平也罢,其无疑都是枯燥而冰冷的数字。或者,它看上去很丰满,但却替代不了普通老百姓内心深处,对住房现实的“骨感”体验。
危机面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王忠民
6月17日,我随队到达州凤凰大酒店参加了由名仕领袖学院主办的中层危机培训班,现场聆听了由余世维博士主讲的《中层危机》讲座,余博士从中层的定义与定位、中层的观察与期许、中层缺人的时机与类型三个方面对中层危机进行了全方位的讲解,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中层干部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执行者和监督者,是企业的核心力量和中流砥柱,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的成败都系于中层。那么,作为一个中层干部,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何在危机面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呢?笔者结合实际,谈几点个人认识。 一、树立“一个观念”
树立“一个观念”,就是要“用好人”,用好人就是要在正确的时间找到正确的人,把他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为高层管理者在选拨中层干部时,必须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原则,不要只选自己喜欢的人和自己看得见的人,要用单位和员工都喜欢的人。在用人时,“我们都担心,拿掉一个部门经理,就没有适当的人可以填补”,其实,“不在其位,则不谋其政”。在用好人的同时,还要想办法留住人才,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为其营造宽松的环境,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人才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更多的还有政治生涯上的期盼,物质奖励的作用是有限的,工作环境、相互信任、企业文化、成长空间对中层管理者来说都具有长久的激励作用。用人要树立一个标杆,让员工有所看、有所想、有所盼、有所为!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厘清“两个角色”
余博士在讲到中层的定位时指出,高层做决策,中层抓执行,基层重行动。中层干部不仅是执行者,还是监督者、指导者,起着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关键作用。
首先,中层干部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层不只是执行高层所交办的事,更重要的是要去看、去想、去听、去问、去做高层没有指明和基层没有明白的事,要吃透上情,摸准下情,动足脑筋,要把上级的要求具体化,并及时传达到基层,指导基层怎么做,监督他们是否真正落实到位,同时还要将落实情况和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取得的实效,及时反馈到上层,达到上下统一、行动一致的目的。只有这样,工作才有深度,落实才有力度。
其次,中层干部要起好上传下达的作用。中层干部要以身作则,亲力亲为,既要当指挥员,又要当战斗员,少指手划脚,搞遥控指挥,要多深入基层,做实际工作,只有贴近现场,才能看清实况;要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应当自己承担的责任,决不推卸给下级,“谁的羊跑了谁就该负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形成团结共事、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三、处好“三种关系”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一生总是处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厘清这些关系并恰当地处理好,工作就会干得顺利,生活就会过得开心。
一是要处理好岗位责任与权力的关系。中层干部都有特定的岗位,既设立了岗位,就一定有岗位责任和岗位权力,当好中层干部一定要有责任心,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并运用好岗位权力,认真履职尽责,完成岗位任务。一个中层干部有没有责任心,或责任心强不强,是能否当好中层干部的前题和基础。干不干是责任心的问题,干不干得好是能力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责任心比能力更重要”。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要主动作为,“任何人都可以动,但不可以不动”。
二是要处理好被动接受与主动研究的关系。作为中层干部在执行领导的决策时,在行动上要服从,但也要主动思考,认真研究领导布置的工作是否可以保留,有不同意见时要及时给领导提出自己的看法的建议。一个优秀的中层干部绝不会不结合自身实际照搬照转上级的精神,而是要认真吃透上级的精神实质,并结合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是要处理好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在其位,合乎上而难合乎下,合乎下而难合乎上,既能合乎上,又能合乎下者,此乃君子也。”对上级负责与对下级负责总体上应该是一致的。既要做到对上负责,也要做到对下负责,使两者有机统一。同时,作为中层干部还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要服众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务全局利益。中层干部要根据部门的核心工作,抓大事,抓重要的事,不要被具体的琐事而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四、具备“四种能力”
一要会带,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中层干部要有亲和力、凝聚力、战斗力。部门是一个整体,一个团队,作为部门负责人要有宽广的胸怀,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尽量抛开个人因素,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学会带人,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少看别人的短处,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达到相互支持、取长补短的效果,这样才能把大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否则,如果没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那么这个集体就会变成一盘散沙。
二要善学,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当今世界是知识时代,许多新业务、新知识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学习的最佳方法就是向他人学、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向实践学,最佳的方式是快速请教、快速读书、快速观摩。只有熟练掌握相关业务知识,成为业务能手,指挥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运筹帷幄。
三要勤思,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作为企业的中层干部要勤于思考,认真研究自己的市场和客户,以超前的眼光看问题,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竞争的中层危机中,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要明确部门职责、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抓出部门特色和工作亮点来,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本部室内,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开展工作。要善于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看人家看不到的问题,想人家没想到的问题。不仅要把规定的动作做好,还要用创新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要苦练,具备较强的文字综合能力。作为中层干部必须勤于动笔、动手、动口,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要善于观察学习,善于总结提炼,在做好具体事务性工作的同时,经常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以此促使自己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增减阶段。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量较大,增长速度较快,居民储蓄意愿仍然较高。然而居民储蓄率过高并非是一件好事,现如今,居民感到其收入的分配已经与其劳动成果和市场不确定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了。储蓄在这种情况下显得是太有必要了。居民当考虑到下岗与再就业之间的各项支出、社会福利时,不得不为以后的各项消费、支出而储蓄。
所以这种不完善的体制下,即使收入增加,储蓄还是一样会有更多的增加,而相应的消费同样不会有太多的增加的。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制度创新是那么的有必要和迫不及待。只有这样,才有部分的储蓄会转化为消费。
我国居民把收入中的大部分用于储蓄,很大原因是由于对外来的不确定性。因此,必需要让居民对预期收人有信心,有能力获得足够的收入去消费。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普遍都不高,对高档次的商品只有通过储蓄的方法去获得。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需要稳步的提高居民收入,使得部分人有能力去消费并适当储蓄。
近几年,以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已成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发展战略,其中指出消费信贷才能真正拉动居民消费。但是,消费信贷发展才刚开始,体制不规范,范围小,品种少,手续环节复杂,所以信贷政策很难一时就能够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应该建立和完善消费信贷制度,并将其推广与完善。为了调整我国的居民储蓄比例,建立和完善消费信贷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消费信贷的开展可以适当减少居民储蓄,增加消费。但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改变人们传统消费、储蓄观念;另外,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最终达到增加消费,减少储蓄的目的。
“家均住房100平”为何让人自觉“拖后腿”?/刘鹏
目前,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3》。报告显示,全国家庭平均住房面积为100平方米,人均30平方米。近九成中国家庭全部或部分拥有现住房的产权,超过10%的家庭有两套及以上的住房。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对家庭平均住房面积、人均住房面积发布调查结果,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比如去年8月6日《北京日报》报道,由该院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显示:全国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0平方米。
拿去年的调查结果与今年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比如经过一年的建设,住房总量应该是增加了,买房的家庭也应该是增加了,何以家庭住房却由平均116.4平降到了100平?人均住房竟然在一年时间内,缩水了6个平方米?是这一年时间中,大量房屋被拆迁?还是一年来中国人口总量大幅增长?很显然,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发布的这种严重“打架”的调查结果,缺少最起码的严谨性。
与去年大量公众觉得“人均36平”让自己“被平均”一样,面对今年“家庭平均100平”的结果,为数众多的网友都觉得自己在“拖后腿”。分析起来,不难发现这一调查结果中一些让人忧心与纠结的问题:
其一,“家均住房100平”似乎并没有考虑无产权的情况,不少家庭确实有房子住,至少没有流落街头,但他们可能住的是“别人的房子”,或者贷款尚没有还清的“银行的房子”。特别是将租住房、保障房、抵押在银行的,家庭或者个人只部分拥有产权,甚至没有产权的房子等都算在内,平均住房100平方米,不过是个虚浮的华丽数字而已。
其二,“家均住房100平”与平均收入等一样,有“被平均”问题,根本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比如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社会大背景下,贫富分化严重,有的家庭具有四五套住房,有的贪官更是坐拥数百套,面积可达上千甚至成万平方米,而不少家庭却一平方米也没有。这难免让人觉得:“张家有房一千平,九个邻居住窝棚。平均下来算一算,家家都是一百平”。这种“被平均”的现实,无疑让“家均住房100平”与“住有所居”等国家发展目标相去甚远。
其三,平均数字极容易掩盖总体上的少数,但具体并不是少数的群体的现状和利益。比如“近九成中国家庭全部或部分拥有现住房的产权”,也就是说,尚有一成多的家庭,“啥也没有”,至少在产权上“啥也没有”。以全国13.6亿人,约4.016亿个家庭计算,一成人就是1.36亿,一成家庭就是4016万个。而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不过十几个,也就是说,中国没有住房的人口,相当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人口数量了,这种笼统的平均,显然是对这1.36亿人、4016万个家庭生存现状和相关权益的无视。
住房并非可有可无奢侈消费品,而是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品。古人词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古人的“住房梦”。今天,国家制定了“住有所居、居有其屋”的宏观发展目标。这是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的关注、关怀和体恤,是国家对民生之计的重视,也是一个发展与进步的标准。实现这个标准,平均数确实可以说明问题,但更能说明问题的,显然应该是“每一个公民都有一方屋檐,都有一处可以为自己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有那来自于30平方米的房子里的温情与温暖。
家均住房116.4平也好,100平也好,人均住房面积36平也好,30平也罢,其无疑都是枯燥而冰冷的数字。或者,它看上去很丰满,但却替代不了普通老百姓内心深处,对住房现实的“骨感”体验。
危机面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王忠民
6月17日,我随队到达州凤凰大酒店参加了由名仕领袖学院主办的中层危机培训班,现场聆听了由余世维博士主讲的《中层危机》讲座,余博士从中层的定义与定位、中层的观察与期许、中层缺人的时机与类型三个方面对中层危机进行了全方位的讲解,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中层干部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执行者和监督者,是企业的核心力量和中流砥柱,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的成败都系于中层。那么,作为一个中层干部,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何在危机面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呢?笔者结合实际,谈几点个人认识。 一、树立“一个观念”
树立“一个观念”,就是要“用好人”,用好人就是要在正确的时间找到正确的人,把他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为高层管理者在选拨中层干部时,必须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原则,不要只选自己喜欢的人和自己看得见的人,要用单位和员工都喜欢的人。在用人时,“我们都担心,拿掉一个部门经理,就没有适当的人可以填补”,其实,“不在其位,则不谋其政”。在用好人的同时,还要想办法留住人才,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为其营造宽松的环境,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人才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更多的还有政治生涯上的期盼,物质奖励的作用是有限的,工作环境、相互信任、企业文化、成长空间对中层管理者来说都具有长久的激励作用。用人要树立一个标杆,让员工有所看、有所想、有所盼、有所为!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厘清“两个角色”
余博士在讲到中层的定位时指出,高层做决策,中层抓执行,基层重行动。中层干部不仅是执行者,还是监督者、指导者,起着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关键作用。
首先,中层干部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层不只是执行高层所交办的事,更重要的是要去看、去想、去听、去问、去做高层没有指明和基层没有明白的事,要吃透上情,摸准下情,动足脑筋,要把上级的要求具体化,并及时传达到基层,指导基层怎么做,监督他们是否真正落实到位,同时还要将落实情况和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取得的实效,及时反馈到上层,达到上下统一、行动一致的目的。只有这样,工作才有深度,落实才有力度。
其次,中层干部要起好上传下达的作用。中层干部要以身作则,亲力亲为,既要当指挥员,又要当战斗员,少指手划脚,搞遥控指挥,要多深入基层,做实际工作,只有贴近现场,才能看清实况;要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应当自己承担的责任,决不推卸给下级,“谁的羊跑了谁就该负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形成团结共事、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三、处好“三种关系”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一生总是处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厘清这些关系并恰当地处理好,工作就会干得顺利,生活就会过得开心。
一是要处理好岗位责任与权力的关系。中层干部都有特定的岗位,既设立了岗位,就一定有岗位责任和岗位权力,当好中层干部一定要有责任心,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并运用好岗位权力,认真履职尽责,完成岗位任务。一个中层干部有没有责任心,或责任心强不强,是能否当好中层干部的前题和基础。干不干是责任心的问题,干不干得好是能力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责任心比能力更重要”。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要主动作为,“任何人都可以动,但不可以不动”。
二是要处理好被动接受与主动研究的关系。作为中层干部在执行领导的决策时,在行动上要服从,但也要主动思考,认真研究领导布置的工作是否可以保留,有不同意见时要及时给领导提出自己的看法的建议。一个优秀的中层干部绝不会不结合自身实际照搬照转上级的精神,而是要认真吃透上级的精神实质,并结合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是要处理好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在其位,合乎上而难合乎下,合乎下而难合乎上,既能合乎上,又能合乎下者,此乃君子也。”对上级负责与对下级负责总体上应该是一致的。既要做到对上负责,也要做到对下负责,使两者有机统一。同时,作为中层干部还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要服众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务全局利益。中层干部要根据部门的核心工作,抓大事,抓重要的事,不要被具体的琐事而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四、具备“四种能力”
一要会带,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中层干部要有亲和力、凝聚力、战斗力。部门是一个整体,一个团队,作为部门负责人要有宽广的胸怀,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尽量抛开个人因素,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学会带人,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少看别人的短处,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达到相互支持、取长补短的效果,这样才能把大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否则,如果没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那么这个集体就会变成一盘散沙。
二要善学,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当今世界是知识时代,许多新业务、新知识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学习的最佳方法就是向他人学、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向实践学,最佳的方式是快速请教、快速读书、快速观摩。只有熟练掌握相关业务知识,成为业务能手,指挥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运筹帷幄。
三要勤思,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作为企业的中层干部要勤于思考,认真研究自己的市场和客户,以超前的眼光看问题,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竞争的中层危机中,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要明确部门职责、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抓出部门特色和工作亮点来,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本部室内,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开展工作。要善于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看人家看不到的问题,想人家没想到的问题。不仅要把规定的动作做好,还要用创新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要苦练,具备较强的文字综合能力。作为中层干部必须勤于动笔、动手、动口,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要善于观察学习,善于总结提炼,在做好具体事务性工作的同时,经常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以此促使自己不断地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