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大校长许智宏日前在广西大学演讲时说:“类似高考的‘一考定终身’的考研体制并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近段时间来,许智宏对国内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机制改革不只一次地作这样观点鲜明的表示。近日,许智宏就此问题接受了记者专访。
考研光会答题不行了
许智宏说,由于历史与客观发展的原因,前些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除了比例不大的委培、定向生外,基本上与高考制度一样,都采取统一考试并基本依据考分高低进行录取。在重笔试轻面试的机制之下,研究生考试的试题设计并不科学,英语考查重读写、轻听说能力。
针对这种情况,北大作了“调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分数不是北大录取研究生的最终决定因素,它只是为学生取得一个复试的机会而已。面试时北大重在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如理工科的研究生,既要能动脑,更要能动手。这几年,北大在研究生招考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希望在不长的时间里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选拔研究生人才的办法。”许智宏说。
博士生招生改革成为北大研究生招生改革的第一块实验田。
2003年,北大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出台了新的博士生选拔机制,将博士生招生由以考试为基础的选拔机制向以素质能力为基础的申请和审核相结合的选拔机制过渡。北大明确提出,招生必须经过初试(笔试)、提交申请资料和复试三个环节,并将逐步扩大复试的权重。2003年以前,由于复试一般都安排在初试的第二天,间隔时间短、考生人数多、教师有限,致使复试在整个录取过程中效力不大。
从2003年开始,北大将考生人数较多的院系复试安排在初试大概一个月之后,此时,考生的初试成绩已经出来,各院系招生委员会复试组通过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和申请资料来确定复试人选,复试的针对性加强了。
2004年,北大进一步对复试做出明确规定:复试时间最少为30分钟,并要求复试时考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计划,作一个包括考生之前的学术经历、对所报领域的了解以及本人进行科研工作计划的报告。“博士生候选人应该了解学科前沿,应该有学业规划,应该能提出很好的学术问题。”
2004年是北大博士生招生改革动作较大的一年。这一年,北大提出:不再全校性统一限定招生的三个环节(初试、申请资料考核、复试)所占的权重,各院系根据学科特点自行决定,但要求权重比例要在公布的招生简章中说明。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现在的权重比例就分别是初试30%、申请资料考核30%、复试40%。“要逐步扩大复试在研究生招生中的权重比例,逐步淡化笔试,从长远来看,今后应该以导师推荐和考核综合能力为主。选拔考试的最终目的是将有研究潜力的学生吸收进来,考分是衡量学生能力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学术上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对研究工作的敏感度和研究潜力。”许智宏说。
研究生要靠研究和能力。学生可以首先通过一个相对容易的水平考试,通过这个考试来判定考生所具有的研究潜质。考试不是一次性的,水平考试一年可以举行几次,考生参考次数不限,可自主选择最好的一次成绩作为最终成绩来申请学校。然后导师组对报名者进行评估,考虑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还包括考虑你从中学到大学的成绩,以及在读学校的品牌,很重要的还要看导师的推荐。许智宏说:“当然,从目前来看,针对中国的研究生选拔制度进行积极改革的主客观条件还不成熟,但在现阶段,我们至少可以根据各学科的情况改进综合测评的程序、内容、方式和质量来进一步改善复试机制,继续扩大以素质考核为基础的复试在研究生选拔录取方面的比重。”
2004年北大的另一个重要动作是博士生招生不再刚性地划定录取分数线,学校研究生院把分数颁布情况告诉各个院系,并只给予一个“参考性分数线”。学院可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和需要来确定自己的分数线和要求,自主性提高了。
“通过面试、复试公开、导师小组评价公开等方式来尽量避免选拔中有可能出现的‘不公正’与‘不公平’,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再配合一系列培养制度以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许智宏强调,“我们可以通过对各个环节在制度上的完善和监督来避免出现问题,但不能因为有可能出现问题就因此使我们的改革停滞不前。”
此外,进一步加大吸引、接收国内重点院校优秀本科毕业生申请免试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力度,也是北大针对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改革的又一举措。
2005年,北大的外校生源占免试推荐直博生的76.8%,占免试推荐硕士生的34%,部分院系还要求扩大免试推荐生的比例,缩小统考生的比例。
博导不再终身制
登录北大网站主页,细心的人会发现,在历史、教育、经济研究中心和外语学院东语系四个单位的博士招生简章招生名录里,指导老师的名字已经被悄然拿下,替代它的是一行文字:“指导教师情况请见相关主页。”
2005年4月,北大开始了2006年招生年度的博导选聘工作。这一次选聘与以往的选聘不同,学校出台了三个备选方案:一是保持以往的博导选聘方案不变,范围主要是具有一定资格的教授;二是把博导遴选的范围扩大到副教授;三是把博导遴选的范围扩大到讲师。只要是北大的正式教师,在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内,所选定的培养方向具有必要性、具有社会需求就可以担任博导。对于理工医科的老师,还要考虑有无研究经费。经过长达半年的选聘,全校有7个院系选择了第二方案,选择第三方案的有历史系、教育学院、经济研究中心、外语学院东语系,他们将遴选博导的范围扩大到全系教师。同时以教师申请制和学生报选制为基础的“不定资格制”取代过去的“固定资格制”,实行博士生导师的学生报选制,即只要是一个硕士点或博士点的教师,只要有博士生选你做导师,你就是博导;没有人选,就不是博导。
据了解,长期以来形成的博导终身制,其问题在于在教授中又划分出一个阶层,一部分教授可以带博士生,一部分不能。这还导致个别教师在评上博导后不思进取,脱离学术研究的前沿。另一方面,最近几年,大批年富力强的年轻学者从国外学成归国,他们大都接受了严格的博士生的训练,了解如何培养博士生,也了解学术研究的前沿,在国外也是可以指导学生的,但依据中国现行的博导机制他们在国内却带不了博士生,造成许多承担着国家重大项目的年轻学者没有足够的科研团队完成项目的局面。
“博导本来就不是专门的职称,只是一个岗位。过去的博导遴选制度是对博导意义的异化,现在我们将它归位到指导学生这一教师天职的意义上。”许智宏说,“在世界许多著名大学,不论助教、讲师、副教授还是教授,都有资格带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是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结果,一般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才确定论文指导教师,而且常常不止一个指导老师。而在中国,很长时间以来,博士生导师似乎已经成为教授中的又一个层次,将一个指导学生的普通岗位戴上了耀眼的光环,争取博导的称号也容易引发教师之间的内耗,并容易滋生学术腐败。”
值得注意的是,北大在全校范围内扩大博导遴选范围的同时却并没有扩招博士生。就是说,经过这一轮的招生之后,便会有一部分老师在“博导”这一岗位上自行地“上下岗”,淡化了“博导”,博士生们入学之后学院会指定课程辅导老师,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再来选择真正有能力指导他们的老师作为导师。
长学制研究生越来越多
在研究型大学中如何留住研究型人才?“必须想办法改变博士生的生源结构。”许智宏回忆说,2000年,北大生物、化学等院系做出了大胆探索:招收长学制研究生。长学制(5年~8年)连续培养方式包括本科毕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本直博方式)、硕士博士连续学习(硕博连读方式)等,有利于长时间地、系统地进行学术能力训练。北大成为首批由教育部批准招收直博生的学校。到2005年,学校研究生中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的比例达50%,毕业文理科博士生比例已经基本保持平衡。
“根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按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实行分类培养、分类指导,建立差异化的课程结构、能力训练、论文方式,以及差异化的导师队伍,培养不同能力特征的专门人才。”许智宏表示,北大在今后几年的实践中将进一步明确应用型学位以培养硕士研究生为主、学术型学位以培养博士研究生为主。根据北大建立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学校还将进一步增加长学制学生的比例。据了解,北大2005年录取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493人,比2004年有所增加。近几年,理工科以这两种方式培养了大批研究型人才,有的院系长学制的研究生在一半以上,有的甚至达到3/4。
2004年,北大有8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名列全国高校第一。自2002年以来,全国先后三次完成了80个一级学科(军事学门类除外)的评估工作,北大共有33个一级学科参与评估,排名全国前5名的一级学科有29个,列参评单位之首。其中数学、化学、中文、历史、基础医学等11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一,国家文科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数也列全国第一。研究生在北大的科研成果产出贡献率已经达到50%以上。
考研光会答题不行了
许智宏说,由于历史与客观发展的原因,前些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除了比例不大的委培、定向生外,基本上与高考制度一样,都采取统一考试并基本依据考分高低进行录取。在重笔试轻面试的机制之下,研究生考试的试题设计并不科学,英语考查重读写、轻听说能力。
针对这种情况,北大作了“调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分数不是北大录取研究生的最终决定因素,它只是为学生取得一个复试的机会而已。面试时北大重在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如理工科的研究生,既要能动脑,更要能动手。这几年,北大在研究生招考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希望在不长的时间里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选拔研究生人才的办法。”许智宏说。
博士生招生改革成为北大研究生招生改革的第一块实验田。
2003年,北大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出台了新的博士生选拔机制,将博士生招生由以考试为基础的选拔机制向以素质能力为基础的申请和审核相结合的选拔机制过渡。北大明确提出,招生必须经过初试(笔试)、提交申请资料和复试三个环节,并将逐步扩大复试的权重。2003年以前,由于复试一般都安排在初试的第二天,间隔时间短、考生人数多、教师有限,致使复试在整个录取过程中效力不大。
从2003年开始,北大将考生人数较多的院系复试安排在初试大概一个月之后,此时,考生的初试成绩已经出来,各院系招生委员会复试组通过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和申请资料来确定复试人选,复试的针对性加强了。
2004年,北大进一步对复试做出明确规定:复试时间最少为30分钟,并要求复试时考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计划,作一个包括考生之前的学术经历、对所报领域的了解以及本人进行科研工作计划的报告。“博士生候选人应该了解学科前沿,应该有学业规划,应该能提出很好的学术问题。”
2004年是北大博士生招生改革动作较大的一年。这一年,北大提出:不再全校性统一限定招生的三个环节(初试、申请资料考核、复试)所占的权重,各院系根据学科特点自行决定,但要求权重比例要在公布的招生简章中说明。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现在的权重比例就分别是初试30%、申请资料考核30%、复试40%。“要逐步扩大复试在研究生招生中的权重比例,逐步淡化笔试,从长远来看,今后应该以导师推荐和考核综合能力为主。选拔考试的最终目的是将有研究潜力的学生吸收进来,考分是衡量学生能力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学术上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对研究工作的敏感度和研究潜力。”许智宏说。
研究生要靠研究和能力。学生可以首先通过一个相对容易的水平考试,通过这个考试来判定考生所具有的研究潜质。考试不是一次性的,水平考试一年可以举行几次,考生参考次数不限,可自主选择最好的一次成绩作为最终成绩来申请学校。然后导师组对报名者进行评估,考虑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还包括考虑你从中学到大学的成绩,以及在读学校的品牌,很重要的还要看导师的推荐。许智宏说:“当然,从目前来看,针对中国的研究生选拔制度进行积极改革的主客观条件还不成熟,但在现阶段,我们至少可以根据各学科的情况改进综合测评的程序、内容、方式和质量来进一步改善复试机制,继续扩大以素质考核为基础的复试在研究生选拔录取方面的比重。”
2004年北大的另一个重要动作是博士生招生不再刚性地划定录取分数线,学校研究生院把分数颁布情况告诉各个院系,并只给予一个“参考性分数线”。学院可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和需要来确定自己的分数线和要求,自主性提高了。
“通过面试、复试公开、导师小组评价公开等方式来尽量避免选拔中有可能出现的‘不公正’与‘不公平’,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再配合一系列培养制度以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许智宏强调,“我们可以通过对各个环节在制度上的完善和监督来避免出现问题,但不能因为有可能出现问题就因此使我们的改革停滞不前。”
此外,进一步加大吸引、接收国内重点院校优秀本科毕业生申请免试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力度,也是北大针对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改革的又一举措。
2005年,北大的外校生源占免试推荐直博生的76.8%,占免试推荐硕士生的34%,部分院系还要求扩大免试推荐生的比例,缩小统考生的比例。
博导不再终身制
登录北大网站主页,细心的人会发现,在历史、教育、经济研究中心和外语学院东语系四个单位的博士招生简章招生名录里,指导老师的名字已经被悄然拿下,替代它的是一行文字:“指导教师情况请见相关主页。”
2005年4月,北大开始了2006年招生年度的博导选聘工作。这一次选聘与以往的选聘不同,学校出台了三个备选方案:一是保持以往的博导选聘方案不变,范围主要是具有一定资格的教授;二是把博导遴选的范围扩大到副教授;三是把博导遴选的范围扩大到讲师。只要是北大的正式教师,在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内,所选定的培养方向具有必要性、具有社会需求就可以担任博导。对于理工医科的老师,还要考虑有无研究经费。经过长达半年的选聘,全校有7个院系选择了第二方案,选择第三方案的有历史系、教育学院、经济研究中心、外语学院东语系,他们将遴选博导的范围扩大到全系教师。同时以教师申请制和学生报选制为基础的“不定资格制”取代过去的“固定资格制”,实行博士生导师的学生报选制,即只要是一个硕士点或博士点的教师,只要有博士生选你做导师,你就是博导;没有人选,就不是博导。
据了解,长期以来形成的博导终身制,其问题在于在教授中又划分出一个阶层,一部分教授可以带博士生,一部分不能。这还导致个别教师在评上博导后不思进取,脱离学术研究的前沿。另一方面,最近几年,大批年富力强的年轻学者从国外学成归国,他们大都接受了严格的博士生的训练,了解如何培养博士生,也了解学术研究的前沿,在国外也是可以指导学生的,但依据中国现行的博导机制他们在国内却带不了博士生,造成许多承担着国家重大项目的年轻学者没有足够的科研团队完成项目的局面。
“博导本来就不是专门的职称,只是一个岗位。过去的博导遴选制度是对博导意义的异化,现在我们将它归位到指导学生这一教师天职的意义上。”许智宏说,“在世界许多著名大学,不论助教、讲师、副教授还是教授,都有资格带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是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结果,一般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才确定论文指导教师,而且常常不止一个指导老师。而在中国,很长时间以来,博士生导师似乎已经成为教授中的又一个层次,将一个指导学生的普通岗位戴上了耀眼的光环,争取博导的称号也容易引发教师之间的内耗,并容易滋生学术腐败。”
值得注意的是,北大在全校范围内扩大博导遴选范围的同时却并没有扩招博士生。就是说,经过这一轮的招生之后,便会有一部分老师在“博导”这一岗位上自行地“上下岗”,淡化了“博导”,博士生们入学之后学院会指定课程辅导老师,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再来选择真正有能力指导他们的老师作为导师。
长学制研究生越来越多
在研究型大学中如何留住研究型人才?“必须想办法改变博士生的生源结构。”许智宏回忆说,2000年,北大生物、化学等院系做出了大胆探索:招收长学制研究生。长学制(5年~8年)连续培养方式包括本科毕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本直博方式)、硕士博士连续学习(硕博连读方式)等,有利于长时间地、系统地进行学术能力训练。北大成为首批由教育部批准招收直博生的学校。到2005年,学校研究生中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的比例达50%,毕业文理科博士生比例已经基本保持平衡。
“根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按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实行分类培养、分类指导,建立差异化的课程结构、能力训练、论文方式,以及差异化的导师队伍,培养不同能力特征的专门人才。”许智宏表示,北大在今后几年的实践中将进一步明确应用型学位以培养硕士研究生为主、学术型学位以培养博士研究生为主。根据北大建立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学校还将进一步增加长学制学生的比例。据了解,北大2005年录取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493人,比2004年有所增加。近几年,理工科以这两种方式培养了大批研究型人才,有的院系长学制的研究生在一半以上,有的甚至达到3/4。
2004年,北大有8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名列全国高校第一。自2002年以来,全国先后三次完成了80个一级学科(军事学门类除外)的评估工作,北大共有33个一级学科参与评估,排名全国前5名的一级学科有29个,列参评单位之首。其中数学、化学、中文、历史、基础医学等11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一,国家文科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数也列全国第一。研究生在北大的科研成果产出贡献率已经达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