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直是重点与难点。本文从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农村小学中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启蒙教育的可行性和具体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研究性学习;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34-1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以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感兴趣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研究的学习方式,也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趋势。提倡研究性学习方法应该从小学生抓起,要对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启蒙教育。下面,笔者仅就农村小学中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启蒙教育的几个问题谈谈初浅的体会。
一、在农村小学(中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启蒙教育的可行性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这就难免让一些人产生疑惑:这门全新的课程在高中开设尚有很大难度,何况是农村小学了,能行吗?这就提出了在农村小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可行性问题。
经过几年来在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启蒙教育实践,笔者认为是可行的。首先,可行性的前提是其必要性。时代迫使世界各国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改革的焦点就在于使青少年一代具备采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索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要培养这些能力就必须在改革学科教学和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寻求新的课程形态和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就是适应这种需求的新型课程、新型学习方式。其次,其可行性的基础是小学生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潜能。儿童进入小学,逐步掌握读、写、算基本知识技能,增加间接的知识经验,学会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论证,书面言语和逻辑思维能力获得发展,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和品质也形成和发展起来。这些都为小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第三,其可行性的把握是其课程目标的层次化。基础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这些目标必然因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能力、阅历诸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层次性。对于小学中年级,也就只是启蒙性的。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心存疑虑。
二、重视科学选题
承认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并不排除这门课程实施的难度。小学中年级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了解甚少;好奇心强,想像力强,但意志脆弱;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依赖性仍然很大。这是在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困难的一面。
根据农村小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潜能与困难,笔者在课程实施中非常重视选题工作。选题,对于开展这门课程是至关重要的。其理由有二:其一,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问题选得好不好,往往决定着一个研究项目的成败;其二,选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的起点。笔者就是要在选题阶段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艰难的一步,但笔者相信这是正确的, 我的探索是有益的。
三、注重实践过程中的全员参与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它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初步学会研究方法,在实践中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重在学生亲历实践过程才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这里的“实践”是就整个过程而言, 即对这种学习方式而言。既然重在亲历实践过程,就须做好指导工作。鉴于农村中年级小学生知识欠缺、能力薄弱、阅历不多的实际情况,笔者在指导上坚持“力所能及、方法简易、就近取材”三条原则。所谓“力所能及”就是课题小而具体,没有太大难度,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做得来。所谓“方法简易”就是把一些研究方法化简,让学生粗知,做中感受。例如:指导调查,主要掌握访谈法;指导实验,主要让学生亲身去做一件事;指导观察:主要掌握观察对象和用什么感觉器官观察,并要求作好记录;指导查阅资料,主要掌握资料来源和记录资料的要求。所谓“就近取材”, 就是一般只在校内、家庭内、有组织的特定环境内开展研究活动。不过,在实施“走进金仓湖”课题研究时,出于需要,笔者也有组织地让学生亲临金仓湖,并采访相关人士。
重在实践就要让学生切实投入课题研究全过程。开展试验以来,笔者发动学生全员参与;选择课题,全员动脑;课题实施,全员行动;展示成果,全员讲述。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同学们都认真参与课题研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自己解决问题。例如: 三年级学生研究“怎样吃才健康?”课题,学生查阅了《儿童食谱》、《食品与健康》、《十万个为什么》等资料。四年级学生研究“家乡的英雄”课题,采用了在家咨询家长,在社区咨询老者,在学校咨询老师和同学,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等研究方法,进一步了解不同时期的家乡英雄事迹。
四、成果展示鼓励多样化
研究成果的呈现和交流也不可忽视。通过呈现和交流成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的能力,还能感受课题研究的所有步骤,共享研究成果,分享收获的喜悦,并能自觉地融入自然和社会,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正因如此, 每项课题我们都重视成果汇报。对于这些小学中年级学生,笔者采用多种形式呈现和汇报成果。例如:展示“吃”课题成果时,有编三字歌、剪剪贴贴、写写画画、演一演、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由于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因而学生呈现研究成果的自由度和兴趣明显提高。从成果展示中,笔者欣喜地看到,学生在课题研究中不但学会学习,而且在感悟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几年的研究性学习给我们师生的收获是以往的教学过程所不可比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全新学习法,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形成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它使我看到了这种崭新的学习方式的巨大生命力和它焕发出来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生命力。希望有更多的人朝着这个方向不断探索、实践下去,笔者相信这对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启蒙是大有益处的。
关键词:农村小学;研究性学习;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34-1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以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感兴趣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研究的学习方式,也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趋势。提倡研究性学习方法应该从小学生抓起,要对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启蒙教育。下面,笔者仅就农村小学中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启蒙教育的几个问题谈谈初浅的体会。
一、在农村小学(中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启蒙教育的可行性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这就难免让一些人产生疑惑:这门全新的课程在高中开设尚有很大难度,何况是农村小学了,能行吗?这就提出了在农村小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可行性问题。
经过几年来在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启蒙教育实践,笔者认为是可行的。首先,可行性的前提是其必要性。时代迫使世界各国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改革的焦点就在于使青少年一代具备采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索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要培养这些能力就必须在改革学科教学和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寻求新的课程形态和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就是适应这种需求的新型课程、新型学习方式。其次,其可行性的基础是小学生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潜能。儿童进入小学,逐步掌握读、写、算基本知识技能,增加间接的知识经验,学会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论证,书面言语和逻辑思维能力获得发展,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和品质也形成和发展起来。这些都为小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第三,其可行性的把握是其课程目标的层次化。基础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这些目标必然因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能力、阅历诸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层次性。对于小学中年级,也就只是启蒙性的。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心存疑虑。
二、重视科学选题
承认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并不排除这门课程实施的难度。小学中年级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了解甚少;好奇心强,想像力强,但意志脆弱;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依赖性仍然很大。这是在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困难的一面。
根据农村小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潜能与困难,笔者在课程实施中非常重视选题工作。选题,对于开展这门课程是至关重要的。其理由有二:其一,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问题选得好不好,往往决定着一个研究项目的成败;其二,选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的起点。笔者就是要在选题阶段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艰难的一步,但笔者相信这是正确的, 我的探索是有益的。
三、注重实践过程中的全员参与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它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初步学会研究方法,在实践中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重在学生亲历实践过程才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这里的“实践”是就整个过程而言, 即对这种学习方式而言。既然重在亲历实践过程,就须做好指导工作。鉴于农村中年级小学生知识欠缺、能力薄弱、阅历不多的实际情况,笔者在指导上坚持“力所能及、方法简易、就近取材”三条原则。所谓“力所能及”就是课题小而具体,没有太大难度,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做得来。所谓“方法简易”就是把一些研究方法化简,让学生粗知,做中感受。例如:指导调查,主要掌握访谈法;指导实验,主要让学生亲身去做一件事;指导观察:主要掌握观察对象和用什么感觉器官观察,并要求作好记录;指导查阅资料,主要掌握资料来源和记录资料的要求。所谓“就近取材”, 就是一般只在校内、家庭内、有组织的特定环境内开展研究活动。不过,在实施“走进金仓湖”课题研究时,出于需要,笔者也有组织地让学生亲临金仓湖,并采访相关人士。
重在实践就要让学生切实投入课题研究全过程。开展试验以来,笔者发动学生全员参与;选择课题,全员动脑;课题实施,全员行动;展示成果,全员讲述。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同学们都认真参与课题研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自己解决问题。例如: 三年级学生研究“怎样吃才健康?”课题,学生查阅了《儿童食谱》、《食品与健康》、《十万个为什么》等资料。四年级学生研究“家乡的英雄”课题,采用了在家咨询家长,在社区咨询老者,在学校咨询老师和同学,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等研究方法,进一步了解不同时期的家乡英雄事迹。
四、成果展示鼓励多样化
研究成果的呈现和交流也不可忽视。通过呈现和交流成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的能力,还能感受课题研究的所有步骤,共享研究成果,分享收获的喜悦,并能自觉地融入自然和社会,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正因如此, 每项课题我们都重视成果汇报。对于这些小学中年级学生,笔者采用多种形式呈现和汇报成果。例如:展示“吃”课题成果时,有编三字歌、剪剪贴贴、写写画画、演一演、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由于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因而学生呈现研究成果的自由度和兴趣明显提高。从成果展示中,笔者欣喜地看到,学生在课题研究中不但学会学习,而且在感悟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几年的研究性学习给我们师生的收获是以往的教学过程所不可比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全新学习法,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形成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它使我看到了这种崭新的学习方式的巨大生命力和它焕发出来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生命力。希望有更多的人朝着这个方向不断探索、实践下去,笔者相信这对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启蒙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