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情所怜话独语

来源 :大地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u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三峡,巫山十二峰脚下,有一个叫黛溪的古镇。
  小小古镇鲜为人知,因为三峡库区第一次蓄水就被淹没在水下了。我曾去过那儿,或许出于历史文化及诗歌的眷恋,古镇的永远消逝,令我婉惜很久。
  晓光是土生土长的黛溪子民,写诗近四十年,为人真城。今春,他从我老家万州寄来他的新书《潇潇独语》。因患颈肩病,通宵疼痛难眠,但我还是一口气轻松读完这部诗集。诗句简约清新,深山雪溪,桃寂野岭,鹰栖石崖,杨柳拂岸,叶舟自橫。
  于情于理,我写下这些许文字。
  黛溪,辽远的河岸上。比如一根芦苇或者叫芭芒草;比如一片桃花,在春天飘红,苦楝子终于盼来了蚕豆花儿鲜;一缕炙烈而灿烂的阳光,从山巅直接抵达谷底。
  扬子山,几句歌谣楞在半崖上。水边,一叶扁舟搁浅在太阳谷。
  那个仰卧于小舢板上的渔家女子,只有水底下灵性的鱼儿,才能听懂她的心跳,天蓝得那么高远,水绿得如此静谧,这个时候的黛溪河上,只有一只鹰的滑翔和一条鱼的飞跃,才可以匹配黛溪渔女。诗情画意,如同天籁。同时也从作品中读出他那化不开的家园故土情结。晓光在一首诗里说:我的诗绝不能绕过黛溪,尽管她背对阳光谦卑地沉吟了千年,我也要将她发出的每一缕鼾声,崇尚为母语。还有那些穿越世纪的石头……
  我初读晓光的诗,是他写黛溪的。黛溪是他故乡,是他脐血浸润的领地。黛溪河上的柳叶舟,扬子山芭芒草丛中的坟莹,以及山崖上采摘红叶的小表妹,还有哲理包裹下的层层寓意,都写得很美的。刚健清新,情感活脱,形象鲜明。后来他写黛水之缘,巫山神女,蘷门月光,宁河夜雨,老城窄巷子,万州太白岩远眺等等,我想这都是他耿耿于怀的乡土情愫。亦是他人生际遇、生命历程的延伸与继续。生于斯长于斯,这类作品应该说是颇具特色的乡土诗。有着巫山土家族苗族歌谣的味道,同时蕴含古人峡江竹枝词之韵律。区别于现代诗流行的所谓时尚,也与世俗社会功利写作拉开距离。我想这种执着绝绝,是特立独行的。他已将自已的人生情感,爱恋遭遇、亲情乡情、思索与感悟扎根在黛溪河谷及其三峡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了。
  我们常读古人之诗文。陶渊明归去来兮写《桃花源记》,王维居辋川诗画《辋川图》,杜甫寓留蘷州写《秋兴八首》,沈丛文先生的湘西散记,老舍皇城根味儿小说等。作为一方乡土、民俗民风、地域性的经典作品流传下来,是一个民族传承文化思想的精神之所在。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黛溪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底蕴的巴楚文化发祥地,呈现巴人先民们劳动创造的辉煌。她们仍将照耀哺育我们,与我们遥遥相望,而又遥不可及。这是历史灿烂的一面,也是文化精神的彰显,也许还不仅仅如此……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冬天,我和诗人柏铭久徒步穿过瞿塘峡,抵达巫山腹地的黛溪小镇,客居在依山临水的木阁楼上。远山残雪,清辽空旷,黛溪河谷,水碧如黛;涉过寒冽的雪水,在黛溪文化古遗址上,我拾到一对远古的石斧,乃先人们的伐荆之什。我紧攥在手里,温润而寒凉,黝黑锃亮,如黛如玉。我盈盈感动,而又无话可说。这些穿越几千年时空的石头,我想必是我与黛溪的缘份。
  后来,长江三峡库区移民蓄水,黛溪古镇全部淹没在水下,我的万州故园老宅也消逝在波光粼粼之中,晓光曾多愁善感地写过许多黛水之痛的诗,也曾动情于我。
  我也写我水下的故园,我们有共同的痛和失去家园的无奈与嗟叹,或者是一种飘漂无垠的怆然与怅惘……
  晓月早看梅,夜来秉烛诗: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距今己近二千六百年的古代诗经,仍让我们读起来鲜活水灵,缠绵悱恻而又神情向往。朱光潜先生在《诗论》里说:《依依》两个字是不可翻译的。依依却带有很深很浓厚的人情味。
  好的诗只能意会: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桃树少盛的形态,桃花绽开的艳丽,体物之工,古今称颂。
  《诗经》里的《国风》大都反映人民劳动的美好,遣责统冶者不劳而获的丑行;抒写恋爱、婚烟、家庭生活及个人情感向往。这些诗篇是民间的,而不是庙堂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作的。是灵魂的诉求,是人性心灵自由的歌唱。我想这是诗歌的河源和本性。好的诗歌是人类人文精神共同拥有的财富。不分新与旧,不分民族国界,也不分时间先后或古今。
  晓光这本诗集,大都是抒情短诗,可明显的感到,在诗的境界和语言上有中国传统诗词影响,炼意炼句上颇下功夫。一些短诗凝练而精致,堪称上品。一如诗经里多是四言作句,四句为章。
  魏晋建安也多四言五言句型,曹操的《观沧海》,与《龟虽寿》用四言五言写得何等的慷慨豪迈。七言乃盛唐绝句,杜甫乃是圣手。晓光的诗大都五六句,长的也没有过十二句,而六行诗最多。白话诗里,闻一多先生句法较严谨,带着镣锁舞蹈;《汉园集》里的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和冯至,近代公刘的短章以及重庆诗人沙鸥的“沙八行”,或多或少带有格律韵律寓言式的探索,都是有所成就的探寻。而晓光的诗,是跟着他的感觉情感节奏韵律来完成的。现在的新诗太泛滥了,浪情煽情,什么东西都凑进去。动不动一写就是几百上千行,云里雾里,咬牙锉齿,谁还有时间去读,去跟着受累。而我读晓光的诗,有一种简约清新弦律之美,给人一种想读下去的欲望。从某一个词语中读出快感和苦痛,或温馨或谐趣,或会心一笑。
  但这本诗集的最后一首诗,却让我笑不出来。《当我老了》:妻子很早就离开了/孩子们留在空房子里等我回来/若干年后就只有空房子/等孩子们回来……
  2010年冬天,奉节诗城举办首届诗歌节暨夔州诗研讨会,我亦在被邀之列。我冒着大雪赶回三峡,参加了这次颇具历史意义的诗坛盛会。蘷州古城,晓光曾在这儿度过他坎坷的童年。他边读书边找零活干,每个假期都要挣够自已的学费。于是他上山挖过天麦冬,扯过羊胡子草,剐过黄枸麻;进城挑过卖水,背过煤球,担过糯米石,甚至在江上为过河的木船拉纤。当然,晓光也是从这里出发,走出夔门,走进军营成为一名战士诗人,在边关哨卡写出了许多军旅诗。回到故乡后他的笔触便直击三峡,又写出大量的乡土诗。他还与杨辉隆、唐刚、林涛,曾强等几位诗友创办《三峡诗报》,《三峡诗刊》。这期间曾专门邀我去寻踪访友,故地重游。依斗门前,蘷门晓月;白帝城上,秉烛夜酒。晓光是有酒量的,但我从没见他醉过一次。真想让他醉一回啊,那是多么令人追怀的一段岁月时光。
  一转眼就快三十年了。匆匆的几天诗会,见到晓光、辉隆、求纬、铭久、贵林、唐刚及我家乡的卫之祥先生,黄濂清,哈罗,黄沙等三峡地区的文朋诗友。他们仍在为文学诗歌默默地耕耘和工作,办报办刋。特别是何其芳研究会新近创办的《何其芳文墅》很有品位,可喜可贺。亦可以说这是家乡人民,对中国诗坛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一个诗人何其芳,一种真诚的告慰。而我却很愧然,已不作文学编辑几年了,也不多写新诗,只好凑了几行古不古新不新的句子,为过去,为辞别,为再度相聚:
  
  蘷州望断巫山云,风高白帝霜月清;
  晓看平湖波湮处,夜来依斗孤城心;
  红桔雪后山雪远,枣寒西园怜杜陵;
  昨宵浅酒朋辈好,自嘲须白六十春;
  却将山水慰来年,青灯夜尽天将明;
  曾为边城摘杨柳,欲写丹青报安平。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而不越矩。晓光,我们已过耳顺之年,应该说多了些随心所欲。读晓光新的诗集,却也给了我许多联想和启迪。世上情为何物?为情所爱,为情所累,为情所怜,话潇潇独语。这是一种通脱,一种自在,一种境界。老去的只是时间而矣。
  
  (鄢家发,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星星》诗刊原编审。)
其他文献
重庆    不是夏天不要离开重庆  忽然被置放在平原上  失去靠山  无所适从的茫然  失去江河  没有目的地干枯    好男人都喜欢重庆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  被美女吆喝的权利  不是每张嘴  都可以被牛油烫得  滋滋地冒出幸福    那怕是失血的冬天  也不要离开重庆  你能在哪个地方  可以在雾里  隐隐约约听到  秋天滚下山坡的回音    你能在哪个地方  悠然见南山  看大江东去  
期刊
这里,躲藏着一谷的镇村场;这里,回荡着一谷的打鼓声;这里,生活着一谷的打鼓人。这里是葫芦镇,保靖南部莽莽群山中的一个苗族古镇。曾因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国文教师袁吉六先生,出生成长求学教书在镇里,而被罩上一层浓浓的国文色彩。也因村村寨寨敲边打鼓的声音长年不断,响彻大江南北,而被山里山外的人们津津乐道。  东行的台地一刀切断,西去的山脉捶胸顿足,南来此往的峰岭戛然止步,一片葫芦形的谷地就此深嵌大山里,收留
期刊
飞向梦中的天堂    离开熟悉的生活,来到那座向往已久的陌生城市,感觉仿佛是从极度现实的生活中逃到了半梦半醒的状态,而这样的感觉从飞机降落的那一刹那便开始不断的蔓延到每一个细胞,让整个人在一瞬间从生硬的坚强开始慢慢的柔软下来。  某个瞬间,那些被生活磨灭的细腻渐渐的在身体内催化着情绪,这些年来习惯了像蜗牛一样的生活,内心世界中的点点滴滴在现实生活的面前只能被那坚硬而丑陋的硬壳不留缝隙的包裹起来,而
期刊
诗友      诗歌没有卑微的出生证明。   要是你想证明所谓的身份和地位,   那么你就是无知愚蠢的冒犯者。   请允许我暂借诗人的身份为诗歌声援。     诗歌是人类精神上无与伦比的财富,   诗歌永远站在新旧历史的前沿阵地上,   诗歌永远是安置在我们心灵上空的一方乐土。   诗歌是我们永远最忠实的朋友 。     有些事物不可改变    重返记忆仓库,思绪就此打开。   旋转舞台光影浮现,
期刊
龙潭游记  肖屹杉    暑假,妈妈带我去井冈山度假。井冈山不仅是著名的红色旅游圣地,还有很多风光秀丽的旅游景点,让我留下最深印象就是——龙潭。  走进龙潭景区的大门,五颜六色的鲜花像在对我们招手,导游姐姐介绍龙潭是由五个瀑布组成,我想:这美丽的公园里会有龙潭吗?在纳闷中,导游姐姐招呼我们排队乘坐缆车到谷底参观,然后再步行返回。我怀着新奇的心情登上缆车,缆车上方的气窗吹入的风在耳边“呼呼”地响着,
期刊
儿子磨破了嘴唇  眼窝里滚动着泪花  儿子费尽了心思  解开了我和老伴的思想疙瘩    儿子捧回了拆迁通知书  这回要在家乡搞创业  ——不用进城打工啦  我们也能和城里人一样  ——住上高楼大厦    儿子撒了欢,我却打了蔫  心痛呵,脑子像爆炸  我们几辈子住了几十年的家  老宅,我就是舍不得它    轰——隆——隆——  挖沟机,嗓门真的大  哗——啦——啦——  月口就把我家的老宅吃掉啦:
期刊
赌(外一首)  □宋为茂    没有白天  没有黑夜  家的兴衰  在赌桌上    生与死  在一眨眼之间  决定    千百年来的赌  笑声  也是泪水      童话    母亲的童话  一会把我带到天堂  一会又到地狱    一觉醒来  童话中的我  打开房门  走到屋外  微微清风  从水塘飘过来    母亲的童话  翻开我儿时的记忆  幸福与欢乐  一一打开
期刊
西河失机,烟知祸福    是日,过江边,见有异石,遂生歹意,欲拾之,弯腰间,一物自服中滑落,及手机也。  ——《史记.孙氏失机传第5卷第三章第柒行》  当手机落入江水那一瞬,大脑一片空白,然后心中暗呼一句完了。一身虚汗澎湃而出。很多年后,我想,不就是一部手机吗,那部苹果的续任者——联想610,事实上才599元,却要虚张声势地叫610,人家奔驰还低调地自称600,它还比它牛10元吗。  事实上那一刹
期刊
一    多年过去了,我眼前老是浮现出那条绿色的山沟。  我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考进四川外语学院的。刚读一年就遭遇了文化大革命。该分配时不分配,反倒要去军垦农场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在凄清的鹃啼声中,我们外语学院两百多名师生连夜赶到了孟塘。  孟塘地处三县交界,多是小丘陵。  场部将我们编为两个连队:男生连和女生连。两个连队驻地相距七八里。我们男生连也被戏称为“和尚连”,离场部最远,途中要经过女
期刊
一个极偶然的机会,看到了网上关于国学辣妹白鹿鸣女士去大旗应聘时的表现报导。看了一下据说是她的芳容、风度和才艺等等。更多的是一些网友先生们漫骂、讽刺之类的语言。   依老贼看来,似乎没有必要对于一个19岁的女学生,做出这么多、这么强烈的反映,更不必视她为大逆不道,这不就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已。比较起目前十分火辣的于丹大教授做出代圣人立言的姿态,而大讲半部就可以治天下的《论语》来,我们似乎勿需去大骂白女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