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利一词,让多少英雄身败,令多少美人苟且,古往今来,不胜枚举。所以,自古不仅有“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警句明训,还有“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的劝世良言。
商人逐利,人们认为这是天性,皆可理解;教师逐利,则被判为道德沦丧,不可理喻。似乎选择教师,就应该选择清贫、选择寂寞,选择苟且一生。作为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其言行对受教育者的价值观有着直接影响,对其提出更高的行为规范要求,无可厚非。但以此为借口,让教师安于清贫,以满足世人对社会道德标杆的所有遐想,则不仅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公,更应该是文明社会的耻辱。“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这条古训,任何时候都不過时。所以,我认为教师不仅不应该淡泊名利,更应该追逐名利。
当然,我所说的教师追逐名利,不是那种不择手段,唯利是图,更不是利欲熏心,违法乱纪,也不是沽名钓誉,见利忘义,而是合理、合法、正当的利益追求、理想追求、价值追求。这样的追求,有百利而无一害。
让教师逐名利,能体现其工作的价值,安心从教,并盘活教育的一潭死水。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这无法改变教师作为职业的属性。不可能因为教师这一职业的光辉,教师和教师家属就不食人间烟火。无论从事哪一项职业,其首要前提是能养活自己和家人。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追求幸福,给自己和家人提供更为丰富的高品质生活。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教师工作的价值于家庭而言,有何体现?让教师整日为生活所忧,为生计所迫,又如何安心从教?为什么中西部地区的教师热衷于往东南沿海地区流动?他们同样热爱教育这一行业,无非是为了追求更为丰富的物质生活。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用“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安贫乐道”来对教师进行道德绑架。这种人,大多数都不是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教师用自己的知识,追求更高的报酬,既让所学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又满足个人和家庭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何乐而不为?
很多教师,评了高级职称以后,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不仅自身工作敷衍了事,还影响他人,经常给学校的管理出难题。试想,如果适度实行激励机制,允许并鼓励教师追逐“名利”,他们是不是就有了更多前进的动力?这无论对学生,对学校,还是对年轻教师的成长都是一件好事。让教师对名利无动于衷,也变相导致了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安于现状,长此以往,教育事业必然激不起半点涟漪。
让教师逐名利,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激励更多青年学子认真求学。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如何让我们的少年强、少年智?教师的教育引导与榜样作用必不可少。然而社会给予教师的社会地位跟社会价值却不能相匹配,教师是“崇高”和“清贫”互为一体的职业。如若这样,教师如何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功读书,追求美好的生活和理想?如若这样,读书无用论必会卷土重来,甚嚣尘上;如若这样,谁还会有那份毅力,不论严寒酷暑,都坚持埋头苦读?若皆不苦读,又如何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这不仅是知识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如若我们的教师都是“名利兼收”的成功之辈,学生必定会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向老师学习,埋头苦读,争取有朝一日也“名利兼收”。
让教师逐名利,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
作为一名教师,身边不缺少教师子女。就目前来说,我身边的教师子女除非成绩确实一般的,很少有选择师范专业的。显然,长期的接触,已经让他们明白教师这个职业的辛苦与寒酸,这个职业对他们几乎没有吸引力。子女尚且如此,朝夕相处的学生就能例外吗?
社会早就流传“一流人才学金融,二流人才学理工”的说法。为什么一流人才都流向了金融?无外乎金融领域体面、多金,即有名有利可图而已。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是什么?不应是教育吗?然而,教育都不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加入,又如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单纯依靠政策扶持和精神鼓励早已不能满足现代人才对名利的渴求。
长期以来,社会总是把教师当奶牛,用草喂,还必须挤出奶。可教师不是奶牛,是人,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老人要赡养,有小孩要抚养,有朋友要交往……一方面用道德绑架,剥夺教师追求名利的权力,一方面又要教师低头俯首,甘为人梯,这不仅于情于理说不通,更把大量优秀人才,“吓”在了教师这个大门之外。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名句激励了几代人,可我不明白,为什么教师照亮别人的同时,就必须燃烧掉自己?这未免过于残忍。难道我们不可以让教师成为电灯,让他在照亮别人的同时,自身也获得源源不断的电流供应吗?
若干年来,大量教师通过公务员考试跳槽,却从未听说公务员通过考试来做老师,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有所追求,乐于奋进的人,都渴望自身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都渴望他人、群体、社会,甚至国家给予自己较好的评价,而这一切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名利。因此,只有让教师逐名利,才能让更多优秀人才做教师。
(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高中部)
商人逐利,人们认为这是天性,皆可理解;教师逐利,则被判为道德沦丧,不可理喻。似乎选择教师,就应该选择清贫、选择寂寞,选择苟且一生。作为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其言行对受教育者的价值观有着直接影响,对其提出更高的行为规范要求,无可厚非。但以此为借口,让教师安于清贫,以满足世人对社会道德标杆的所有遐想,则不仅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公,更应该是文明社会的耻辱。“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这条古训,任何时候都不過时。所以,我认为教师不仅不应该淡泊名利,更应该追逐名利。
当然,我所说的教师追逐名利,不是那种不择手段,唯利是图,更不是利欲熏心,违法乱纪,也不是沽名钓誉,见利忘义,而是合理、合法、正当的利益追求、理想追求、价值追求。这样的追求,有百利而无一害。
让教师逐名利,能体现其工作的价值,安心从教,并盘活教育的一潭死水。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这无法改变教师作为职业的属性。不可能因为教师这一职业的光辉,教师和教师家属就不食人间烟火。无论从事哪一项职业,其首要前提是能养活自己和家人。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追求幸福,给自己和家人提供更为丰富的高品质生活。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教师工作的价值于家庭而言,有何体现?让教师整日为生活所忧,为生计所迫,又如何安心从教?为什么中西部地区的教师热衷于往东南沿海地区流动?他们同样热爱教育这一行业,无非是为了追求更为丰富的物质生活。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用“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安贫乐道”来对教师进行道德绑架。这种人,大多数都不是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教师用自己的知识,追求更高的报酬,既让所学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又满足个人和家庭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何乐而不为?
很多教师,评了高级职称以后,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不仅自身工作敷衍了事,还影响他人,经常给学校的管理出难题。试想,如果适度实行激励机制,允许并鼓励教师追逐“名利”,他们是不是就有了更多前进的动力?这无论对学生,对学校,还是对年轻教师的成长都是一件好事。让教师对名利无动于衷,也变相导致了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安于现状,长此以往,教育事业必然激不起半点涟漪。
让教师逐名利,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激励更多青年学子认真求学。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如何让我们的少年强、少年智?教师的教育引导与榜样作用必不可少。然而社会给予教师的社会地位跟社会价值却不能相匹配,教师是“崇高”和“清贫”互为一体的职业。如若这样,教师如何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功读书,追求美好的生活和理想?如若这样,读书无用论必会卷土重来,甚嚣尘上;如若这样,谁还会有那份毅力,不论严寒酷暑,都坚持埋头苦读?若皆不苦读,又如何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这不仅是知识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如若我们的教师都是“名利兼收”的成功之辈,学生必定会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向老师学习,埋头苦读,争取有朝一日也“名利兼收”。
让教师逐名利,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
作为一名教师,身边不缺少教师子女。就目前来说,我身边的教师子女除非成绩确实一般的,很少有选择师范专业的。显然,长期的接触,已经让他们明白教师这个职业的辛苦与寒酸,这个职业对他们几乎没有吸引力。子女尚且如此,朝夕相处的学生就能例外吗?
社会早就流传“一流人才学金融,二流人才学理工”的说法。为什么一流人才都流向了金融?无外乎金融领域体面、多金,即有名有利可图而已。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是什么?不应是教育吗?然而,教育都不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加入,又如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单纯依靠政策扶持和精神鼓励早已不能满足现代人才对名利的渴求。
长期以来,社会总是把教师当奶牛,用草喂,还必须挤出奶。可教师不是奶牛,是人,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老人要赡养,有小孩要抚养,有朋友要交往……一方面用道德绑架,剥夺教师追求名利的权力,一方面又要教师低头俯首,甘为人梯,这不仅于情于理说不通,更把大量优秀人才,“吓”在了教师这个大门之外。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名句激励了几代人,可我不明白,为什么教师照亮别人的同时,就必须燃烧掉自己?这未免过于残忍。难道我们不可以让教师成为电灯,让他在照亮别人的同时,自身也获得源源不断的电流供应吗?
若干年来,大量教师通过公务员考试跳槽,却从未听说公务员通过考试来做老师,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有所追求,乐于奋进的人,都渴望自身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都渴望他人、群体、社会,甚至国家给予自己较好的评价,而这一切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名利。因此,只有让教师逐名利,才能让更多优秀人才做教师。
(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