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企?还是改制?高校学报改革之路的再思考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91275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期刊转企改制已被提上议事日程。这就给学术期刊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阵营中的主力军,由于其特殊性,转企改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因此,我们认为,这次学报改革的重点不在“转企”,而在“改制”。
  关键词:社会效益 公益性 改制
  从2011年起,新闻出版总署开始逐步推进报刊出版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提出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但学术期刊与其他非时政类期刊相比,又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因此,2011年8月,柳斌杰署长在答记者问时就明确指出:“科研部门和高等学校主管主办的非独立法人科技期刊、学术期刊编辑部,将另行制定具体改革办法。”为此文章拟从高校学报非市场化改革的视角进行探讨,以期为学术期刊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高校学报适不适宜转企?
  随着国家文化体制和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术期刊转企改制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学术期刊能不能转、该不该转?目前学术界和期刊界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论。我们认为,对一些科协系统各专业协会或学会隶属的或者是高校主办的科技类学术期刊,如《软件学报》《有色金属学报》《耐火材料》等,与社会现实联系十分紧密,其刊登的成果实用性强,许多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转化为生产力,具有较强的市场生存、竞争能力,是适合转企改制的。但是对于高校学报来说,尤其是社科类学报又有着特殊性,“转企”的时机还不成熟,一旦从主办单位脱离出来,必然会面临着许多无法克服的困境,主要体现在:
  第一,高校学报是学术性刊物,生存基础薄弱,不具备独立生存发展的条件。目前,高校学报都是由所在高校投资主办的。转企改制后,学报须自负盈亏,自我生存,自我发展。据初步估计,一个高校学报,如果是月刊,编制就算只有4-5人,要保证刊物正常运行每年开支至少就需要上百万元。这对于大多数高校学报而言,一下抽刀断水,必然面临着消失的命运。尽管国家可延长转企改制的期限,实行逐步推进,在过渡期内给予税收减免和足额的财政资助。但从长远来看,高校学报同其他学术期刊一样,读者大多是专业科研人员,受众面很小,订阅者很少,因此,这种“先天性缺陷”就决定了在市场经济中是难以实现自我发展的。
  第二,公益性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学校学报应以社会效益为首,不宜市场化。学报该不该转企改制,争论的核心就是学术期刊是不是商品。目前,对学报商品属性问题争议颇多,如尹玉吉、宫庆新等明确提出:学术期刊主要功能是传播交流学术思想,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不是商品。而以翁奕波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高校学报虽然具有一般商品的基本要素,却无法在市场中体现出客观效益,这种商品只能是准商品。这些观点代表了学界大多数人的观点:商品属性不是学报的本质属性,学术性才是它的根本属性。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性刊物,其价值在于它是学术成果的载体和交流的平台,肩负着推动学术发展、促进社会科学文化进步的责任。如果改制为出版企业后,经济效益就理所当然成了考量出版企业强弱优劣的重要指标,出版单位必然要参与各种经营性活动,社会效益难以体现。
  第三,高校学报附属于所在高校,是国家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术性、公益性是高校学报同其他学术期刊的共性;但它又有着独特性,即它不仅具有一般学术期刊的传播功能,而且对高校还具有展示学术成果、引领学术科研、建设学术诚信体系、培植学术新人以及传承学术文化的作用。事实也证明,高校学报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于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以及高校科研人才的发现和培养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办刊过程中,如果定位为营利性期刊,成为市场的主体,把自己变成一个挣钱的机构,其推动高校科技、教育、文化的职能无疑会被严重扭曲和弱化,这显然是不利于国家学术的繁荣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学术界以翁贞林为代表学者就认为:高校学报有合理的生存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场化的办刊模式不适合高校学报。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在2007年制定的《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对高校学报、学术性期刊和校报实行事业体制。这也就肯定了高校学报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学报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高校学报大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那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办刊机制、办刊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办刊环境下期刊发展的需要,改革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如何改呢?从学报的特殊性来看,“转企”不太适宜。但是我们也看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报改革的呼声就已经响起,时隔这么多年,学报还是以前的学报,“一校一刊”“千刊一面”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原因就在于国家相关政策没有出台,一些体制和机制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再加上高校领导的不重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高校学报迷失了方向,把自己变成了挣钱的机构,导致学术腐败之风愈演愈烈。因此,这次改革重点应该放在“改制”上,而不要盲从市场而转企。国家应给予学报人、财、物的扶持和政策支持,通过“增加投入、转换机制”来增强和改善服务,调整优化学报结构,激活办刊活力,把高校学报办成高品位、高水平的学术期刊,让其能够更好地承担起传播学术、服务于教育的社会公益服务职能,应该是改革的根本目的。为此,学报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完善学报管理体制
  自2002年以来,围绕高校学报现状与改革路向问题,学术界、学报界以及管理部门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无论是教育部还是新闻出版总署都把专业化作为高校学报长远的发展目标。但各个高校学报起步不同和各个高校重视程度不一样,其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均衡性。因此,在向专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应该鼓励高校学报不要只在一个笼子里唱歌,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刊能力和水平,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2002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专业化办刊,中策是联合之路,下策是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但多年来,改革进程十分缓慢,其主要障碍还在于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刊号资源的管理上。我国实行的是刊号审批制,刊物能否创办必须经过新闻出版总署的审批,其目的是为了维持刊物结构的稳定。从而也导致了刊物进退两难困境,难以实现动态化发展。所以,国家对学报刊号审批应该放开:(1)在刊号资源的配置上,可以考虑采取“稳定存量、改革增量”的办法。如对新申报的学报则坚持专业化的办刊方向,实行按学科分配刊号资源和审批刊名。而对目前只能采取走内涵式发展的高校学报,其刊号暂且维持,在其专业化成熟时再考虑将其刊号做出相应调整;(2)在高校学报的进入与退出上,可以采用“先进后退、进退结合”方式。如对于由不同综合性大学的同一专业组建起的专业学报,待其走上规范化发展之路,原各联合学校的综合性学报可适时调整,让其退出综合性学报的行列。通过以上举措,在宏观层面对高校学报的结构进行动态优化调整,以便形成布局合理的体系。   (二)改革现行学术评价机制
  从国内外现行的学术评价方式来看,有直接性的和间接性的两类,前者主要是同行(内行)评议,后者主要是按照刊物级别和引用率进行评价。不过,目前我国的学术评价主要采用的是图书馆评价系统,关注的焦点都是“核心期刊”。职称评审、业绩考核、论文评奖等就是看你发表了多少篇核心,有没有省部级课题。我们知道,学术评价的本来目的是认识学术活动状态和属性,通过评价结果考核业绩,改进工作,配置学术资源,引导学术发展,推动学术创新。但是这种过渡量化的学术评价机制,无疑扭曲了学术评价的初衷,影响了学术和学术期刊的正常发展:首先直接导致科研评价的异化,搅乱了正常的学术市场。其次,导致期刊价值取向的偏离,有些学报把进入“核心期刊”作为办刊的目标,当做赚钱的招牌。因此,有学者就敏锐地指出,学报改革的首要目标不应是改变其生存方式,而是要改变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从欧美一些国家学术界的评价机制来看,都比较简单,大都采用的是同行评议,关注的都是专业期刊。教育、科研、学术等部门应借鉴国外的经验,改革现行的学术评价机制,营造一个公正、公平、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一是要实行以文评文,而不是以刊评文;二是要取消过度量化的规定,实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三是要减少以行政为主导的各类评估。这样,可以为学术期刊创造一个干净清洁的办刊环境,让学术期刊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上来。
  (三)健全公益服务机制
  高校学报是一种公益物品,具有公益性特。这也就决定了其办刊单位应该开展不以盈利为目的,为全体人民提供有偿的公益服务。
  (1)对学报自身来说,应该创新现行运行机制。首先,在服务质量上,要通过学报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审稿制度建设等来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其次,在服务对象上,高校学报不要仅仅局限在为本校师生服务,高校学报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为整个教育事业服务,因此应树立起开门办刊的理念,扩大服务对象。最后,在服务方式上,为了能更好更快地传播科技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实现学报公益性,就要改变传统的纸质出版的模式,采用数字化出版。如可利用“开放存取”这一现代化出版发行手段,以此来扩大读者群及学报影响力。
  (2)健全公益服务保障机制。公益服务不是无偿服务。高校学报由于其特殊性,自我生存能力有限,要保证其工作重心在公益服务上不偏移,外围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一些发达国家,创办学术期刊都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对学术期刊不仅在税收上实行优惠政策。甚至不收费,而且在财力上国家和社会团体还进行大力资助。如:美国政府就把社会各界捐赠的资助资金用来补贴学术类出版物,每年的经费就高达64亿美元之多;在日本,每个高校也都有自己的“学报”,均由国家拨款,通过“学报”来向基金资助单位汇报成果或作为校际交流材料。目前,国内的高校学报办刊经费来源都是由所在主办高校拨款,但大多步履维艰,经营困难,部分学报只能依赖收取与法律政策还不合规的版面费来解决生存的困境。因此,国家应该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在政策和资金上提高对高校学报类学术期刊的扶持力度。同时,高校学报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应该得到社会的资助。我们可以参照国际学术期刊领域的普遍惯例,引入公益基金,引导社会上更多有志于提高中国期刊学术水准的公益基金进入高校学报。
  结语
  市场化运作并不是学术期刊提高竞争力的唯一有效手段。高校学报应当以高学术质量、高服务效能来保持其生存力,提高其影响力,力求受众的最大化。因此,改革的重点不在“转企”,而在“改制”。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其他文献
摘要:笔者在有关科技期刊国际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必要性与目的,探讨了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路径:提高科技工作的国际影响度、增加科技期刊的特色度、提高科技期刊的显示度、增加科技期刊的国际相似度。  关键词:期刊国际化 国际影响度 期刊特色度 期刊显示度 国际相似度  我国期刊界对科技期刊国际化问题的讨论,可谓热热闹闹。打开中国知网数据库,输入主题词“期刊国际化”,跳出600多条检
世界产业已经呈现服务化的趋势,高起点发展服务型经济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关键,必须坚持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方略,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
通过对静脉营养液的主要成分,如氨基酸、脂肪、磷脂听磷含量和粒度进行检测,证明氨基酸、磷的含量在48h内稳定,脂肪在72h内稳定,〉25μm的微粒随着放时间的延长迅速增长,提示PNI应大配制后在24h内
补肾壮阳液急性毒性实验,口服最大耐受量为40g/kg,未见毒性症状。大鼠长期毒性实验灌胃给药20g/kg、10g/kg和5g/kg,连续4周,各组无动物死亡,动物外观、体重增长,血象、肝肾功能及各脏器指数与对照组无异。病
解放初期的政治文化运动在一系列批判运动中逐步形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系统。伴随着主流政治文化形成的是来自政治文学外部与内部对话语领导权与解释权的争夺。文学政治文化化一
二战留下的负面"形象遗产",以及战后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损害了日本的国家形象,构成实施贸易立国战略的重大障碍。日本通过民主改革、战争赔偿和对外经济援助
摘要:文章基于三网融合及“云计算”等新媒体生态角度探讨期刊业经营战略,以“三问”形式设计经营战略三个根本问题。文章认为,期刊业经营者在制定新媒体发展战略时,首先要问三个问题,即用户黏性在哪、发展方向是什么和如何实现赢利。文章对此做了探讨性分析。  关键词:三网融合 云计算 期刊业  2011年12月31日,三网融合第二批试点地区名单已经公布。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三网融合逐步推广以及随之而来的
为了探讨弧束核在小脑顶核(FN)对家兔心血管和呼吸活动的影响中所起的作用,我们观察了电刺激和化学刺激顶核对动脉血压、心率、呼吸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电烧灼损毁弧束核后
学生的音乐形象培养与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可净化心灵、升华品德.音乐能丰富想象力,开拓思维,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创造力.音乐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
特殊的时代环境和自身的新闻实践是石西民新闻思想形塑的主要因素。他提出新闻工作要坚持新闻真实、党性原则和群众立场,要讲求舆论引导艺术并重视实际效果,以及要注重新闻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