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期返回北京休假,为了避免给早晚高峰增加额外负担,外出时,我通常会在早上9点后从家里出发,下午4点半以前就到家了。这是在澳大利亚的3年里自然而然养成的“习惯”。
在北京的一天下午,3点左右,是学校放学的时间。我坐上了回家的公交车,一会儿,便陆陆续续上来了一些刚刚放学的中学生。在一群活泼的中学生后面,一个年迈的老人上了车。老人经过我身边,我忙站起身想要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他。谁知道才一起身的瞬间,站在座位斜后方的一个身穿校服的学生立刻抢占了座位,并低头玩起了手机。老人反而是苦笑着安慰了我几句……
这个尴尬状况让我很难接受,因为,在澳大利亚的公共汽车上,经常会有标识写着:“Please offer your seat if someone needs it more than you. School students using the 50-cent student fare should stand for adults.”这个标识可以理解为持学生票的学生是没有权利与成人争抢座位的。保护小孩是应该的,但有些过分的纵容只能让孩子们认为,现在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只有从孩子们开始受教育的时候就给他们注入一个理念,让他们具有一颗不愿给别人带来麻烦的、感恩的心,社会才能和谐。
在澳大利亚的公共交通意识中,还有一个不成文规定的“社会潜规则”——如果双排座位都是空的没有人坐,那么你首先应该选择那个靠里边的座位,就是为他人提供方便。所以,在澳大利亚的公共汽车上,我们通常可以看到一个和国内公交车上相反的情景,即使是一辆空车,乘客们也会先选择靠里边的位子来坐,大部分靠过道的座位都是空的。即便有个别人坐在靠过道的座位,当有人想要坐下的时候,先坐下的人也一定会移到里面去。
可是我在成都旅游期间所看到的却并非如此。我从起点站上车的时候,车上人还很少,人潮涌入的那一站,一位中年妇女挣扎着挤了上来。为了她的方便,我直接让出了靠过道的位置。过了几站,我该下车了,我很有礼貌地对她表示,麻烦她让我出去。没有想到,她毫不客气地看了看我,根本不理睬我,言外之意,就是让我从她的腿上跨过去。这对一个穿着裙子的女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可没办法,我最后只好狼狈地“跨”了出去。回头想想,人与人之间原本应该秉持着不为别人增加麻烦的态度而生活,可如果人人都像这位妇女一样,还有多少人愿意主动坐靠里面的位置呢?
在地铁上打喷嚏却不用手捂住嘴巴,在公交车里大快朵颐大声地吧唧着嘴等行为,都是不雅举动。这些被禁止的举动的规定都会在澳大利亚的公共交通车上有标志。这种意识也是逐步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每一个人。所有不能做的事情都是社会舆论认可的,都会被禁止。这些明细的规则慢慢教会了人们该有的感恩心态,社会逐渐减少了很多矛盾。
在澳大利亚赶公交车上下学,上车一边刷卡,我便先会简单和司机打个招呼,司机就满面笑容地冲我点头。等到下车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在后门冲着前面招手,大声感谢或称赞司机。起初我也很羞于表达,但是日子久了,才发现,大声说出感谢,不仅是表达了对他服务的感谢,也让自己心情渐佳。同样,司机也会为你提供更完美的服务——如果有老人、婴儿车或者残疾人需要上下车时,司机会按动电钮,公交车的自动坡道会慢慢启动,方便了这些需要帮助的乘客。
将心比心,在我们抱怨服务行业的同时,可否想到这些服务人员的辛苦?在你催促一个银行柜员为你办理业务的时候,你可否想到他(她)在抓紧为大家服务的时候每天只能去有限的几次洗手间,喝几口水?如果这个人是你的亲人,你还忍心催促他们吗?在你去医院看病的时候,一些人不顾他人正在问诊,挤进医生办公室,干扰医生的工作。此时,你为什么不能安心地等在外面排队叫号?要知道这些医生每天可能会给上百个病人看病……
公共意识中最重要的就是感恩和不给别人增加更多麻烦的心态。无疑,愉快服务中一定是要给服务人员一些空间,一些感谢,只有这样,才会让他们的服务更加真挚。如此,社会也就更和谐了。
在北京的一天下午,3点左右,是学校放学的时间。我坐上了回家的公交车,一会儿,便陆陆续续上来了一些刚刚放学的中学生。在一群活泼的中学生后面,一个年迈的老人上了车。老人经过我身边,我忙站起身想要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他。谁知道才一起身的瞬间,站在座位斜后方的一个身穿校服的学生立刻抢占了座位,并低头玩起了手机。老人反而是苦笑着安慰了我几句……
这个尴尬状况让我很难接受,因为,在澳大利亚的公共汽车上,经常会有标识写着:“Please offer your seat if someone needs it more than you. School students using the 50-cent student fare should stand for adults.”这个标识可以理解为持学生票的学生是没有权利与成人争抢座位的。保护小孩是应该的,但有些过分的纵容只能让孩子们认为,现在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只有从孩子们开始受教育的时候就给他们注入一个理念,让他们具有一颗不愿给别人带来麻烦的、感恩的心,社会才能和谐。
在澳大利亚的公共交通意识中,还有一个不成文规定的“社会潜规则”——如果双排座位都是空的没有人坐,那么你首先应该选择那个靠里边的座位,就是为他人提供方便。所以,在澳大利亚的公共汽车上,我们通常可以看到一个和国内公交车上相反的情景,即使是一辆空车,乘客们也会先选择靠里边的位子来坐,大部分靠过道的座位都是空的。即便有个别人坐在靠过道的座位,当有人想要坐下的时候,先坐下的人也一定会移到里面去。
可是我在成都旅游期间所看到的却并非如此。我从起点站上车的时候,车上人还很少,人潮涌入的那一站,一位中年妇女挣扎着挤了上来。为了她的方便,我直接让出了靠过道的位置。过了几站,我该下车了,我很有礼貌地对她表示,麻烦她让我出去。没有想到,她毫不客气地看了看我,根本不理睬我,言外之意,就是让我从她的腿上跨过去。这对一个穿着裙子的女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可没办法,我最后只好狼狈地“跨”了出去。回头想想,人与人之间原本应该秉持着不为别人增加麻烦的态度而生活,可如果人人都像这位妇女一样,还有多少人愿意主动坐靠里面的位置呢?
在地铁上打喷嚏却不用手捂住嘴巴,在公交车里大快朵颐大声地吧唧着嘴等行为,都是不雅举动。这些被禁止的举动的规定都会在澳大利亚的公共交通车上有标志。这种意识也是逐步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每一个人。所有不能做的事情都是社会舆论认可的,都会被禁止。这些明细的规则慢慢教会了人们该有的感恩心态,社会逐渐减少了很多矛盾。
在澳大利亚赶公交车上下学,上车一边刷卡,我便先会简单和司机打个招呼,司机就满面笑容地冲我点头。等到下车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在后门冲着前面招手,大声感谢或称赞司机。起初我也很羞于表达,但是日子久了,才发现,大声说出感谢,不仅是表达了对他服务的感谢,也让自己心情渐佳。同样,司机也会为你提供更完美的服务——如果有老人、婴儿车或者残疾人需要上下车时,司机会按动电钮,公交车的自动坡道会慢慢启动,方便了这些需要帮助的乘客。
将心比心,在我们抱怨服务行业的同时,可否想到这些服务人员的辛苦?在你催促一个银行柜员为你办理业务的时候,你可否想到他(她)在抓紧为大家服务的时候每天只能去有限的几次洗手间,喝几口水?如果这个人是你的亲人,你还忍心催促他们吗?在你去医院看病的时候,一些人不顾他人正在问诊,挤进医生办公室,干扰医生的工作。此时,你为什么不能安心地等在外面排队叫号?要知道这些医生每天可能会给上百个病人看病……
公共意识中最重要的就是感恩和不给别人增加更多麻烦的心态。无疑,愉快服务中一定是要给服务人员一些空间,一些感谢,只有这样,才会让他们的服务更加真挚。如此,社会也就更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