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文化的外宣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及中西文化的差异。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语言学习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无疑会促进汉译英技能的提高。本文从中西思维差异的角度出发,在图里规范理论的指导下来研究英语四六级翻译中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西思维差异 图里规范理论 被动语态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9.031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ational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has provided a good opportunity for the Chinese culture to be publicized, allowing more people to come into contact with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Language learning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s undoubtedly a good idea, which will undoubtedly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kil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passive voices in CET4 or CET6 translation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ormative theory in the figure.
Keywords "One Belt and One Roa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Turi theory; passive voice translation
中国政府提出的 “一带一路”倡议,地区范围涵盖了亚太地区和欧洲地区,包括了60多个国家的30多亿人口。“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在于各国政府能够建立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共同体,说明了文化的交流,与政治和经济的交流处在同等地位上。然而,各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化交流是最大的障碍,同时文化的欣赏和认可是交流的基础,因此文化走出去是当务之急,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方式是翻译。[1]在图里的翻译规范论中,譯者可能会遵循源语言的规范,翻译过程倾向于对文本进行 “充分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也有可能由于翻译目的的不同而侧重于遵循目标语规范——目标文本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在实际翻译中,译者的翻译过程其实就是两个极端的混合与妥协。在图里看来,“规范”是存在于语言、文化以及翻译现实之中的一种客观现象。[2]在文化外宣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这种文化传播的目的,不要只考虑目标语的规范,还要充分考虑到原语规范及中国特色的文化的外宣目的。通过以上的综合思路,来指导我们翻译的过程。
历年CET4和CET6翻译题型只保留了汉译英,统计得出: 四级27篇汉译英中,有20 篇是关于中国文化,6篇是关于中国社会发展,1篇是关于中国经济;六级27篇汉译英中,有21 篇是关于中国文化,5篇是关于中国社会发展,1篇是关于中国经济。其中有关文化的语篇占据绝大部分。这样的命题特点是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我国文化的外宣政策保持一致的。通过统计,历年四级翻译题中汉语句子有158句,其中被字句有8句, 27篇汉译英中,英语句子中被动语态总共有43句;六级翻译汉译英总共28篇,汉语句子总共176句,被字句有9句,英语句子中被动语态总共39句。说明每一篇汉译英中,至少会有1句要使用被动语态,同时汉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要比英语低很多。
CET4和CET6翻译考试都是以说明文为主,而说明文旨在向读者传达信息,用词通常通俗易懂,表达的内容又具有客观性。西方人比较重视物质世界的自然规律,注重客观事实,善于探索真理,因此在语言表达上西方人习惯使用被动语态来强调活动或动作的承受者,以及事物的内在规律,重视事物被做的过程。而主动语态的使用反映出我们中国人更看重做事的人的作用。[3]因此被动语态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了解中西语言及文化的差异,探索出被动语态相关的翻译策略,有助于提高CET4和CET6汉译英中被动语态的翻译技巧。通过被动结构的使用,使得原文的表达符合英语的思维和表达习惯,使得译文更加顺畅和通俗。
在整个汉译英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主要采取两种翻译策略来翻译被动语态。第一种策略是由于中英语言的差异将大部分的中文主动句译成英语的被动句,主要采用的译法有:逆译法、增加主语译法等;第二种策略是为了保持原文对受动者的强调而将汉语句子中的被字句译成英语的被动语态,具体方法是顺译法。
本篇论文意在探索在“一带一路”的环境下,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的指导,探索CET4和CET6汉译英过程中被动语态类型和特点,以总结出一些被动语态英译策略,以促进翻译能力的提高。
1 汉语被动句译为英语被动句
1.1 汉语中的被动句
汉语中的被动句,往往带有“被”、“让”、“受”、“给”、“为……所”、“加以”、“予以”、“由” “叫”等“形式标记”的词语,在进行翻译时往往译成相应的英语被动句。[4]在四六级翻译题中这样的句子很多,例如: (1)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反而更为偏远的地方所吸引。(CET4 2014-12-1)
译:Instead, more and more youngsters tend to be attracted to remoter places.
(2)2006年,中秋节被列为中国的文化遗产,2008年又被定为公共假日。(CET6 2013-12-3)
译:In 2006, the Mid-Autumn Festival was ranked as a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 2008 it was designated as a public holiday.
(3)因为白色被认为是纯洁的象征, 新娘在婚礼上穿着白色婚纱。 (CET4 2016-12-2)
译:The bride wears a white wedding dress at the ceremony ,as white is regarded/considered as a symbol of purity.
1.2 “是……的”句型
汉语中有一类句型是以主动形式表现,但却表达被动意义,通常句型为:“主语+是+谓语+的”。这类句子在汉译英时常常译为英语的被动语态。例如:
(1)中国结(Chinese knot)最初是由手工艺人发明的。(CET4 2013-12-2)
译:The Chinese knot was originally invented by craftsmen.
(2)换句话说,核能是可以安全开发和利用的。(CET4 2014-6-1)
译:In other words, the nuclear energy can be safely developed and utilized.
(3)也有人相信风筝是中国古代木匠鲁班发明的。(CET4 2016-6-2)
译:Some people also believe that kite was invented by the ancient Chinese carpenter Lu Ban.
2 汉语主动句译成英语被动句
2.1 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
汉语的思维模式使得汉语的主动式和被动式之间缺乏明确的界限,受事者常常施事话,汉语中的被动句常常没有形式标记词,这类句型中的主语实际上是谓语动词的动作承担者,动作的实施者并没有表达出来。这类型的汉语句子形式上是主动句,意义上却是被动句。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这样的句子,汉译英时应该遵循英语的表达习惯,尊重目的语习惯,遵循译语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翻译出更加通俗流畅的语言。比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生米煮成熟饭”等。[5]
英语的被动句则有明确的被动结构,受事者和施事者之间界限分明。在汉语中,我们说“三文鱼可以生吃也可以做熟了吃”,完全不必咬文嚼字地說成“黄瓜可以被生吃也可以被做熟了吃”。但翻译成英语就不行了,英语中我们必须咬文嚼字地说“Salmon can be eaten raw or cooked”.再例如:
(1)它是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的一种,年轻人和老年人都练。(CET4 2016-6-1)
Being on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hysical activities, it can be practiced by both the young and the old.
(2)泰山位于山东省西部。(CET4 2017-12-1)
译:Mount Tai is situated in the 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3)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道家(Taoist) 对自然的情感。(CET6 2014-12-1)
译:To a large extent, it can be attributed to Taoist affection for nature.
2.2 回避动作实施者
汉语句子有时候不愿意提及动作实施者,或是没有必要提及,或是根本无从指明动作实施者是谁,这种情况下就会使用“据报道”、“据说”、“众所周知”、“人们说”等词做主语,这种情况常常需要将汉语句子英译成被动句,且通常为It+ be + done的结构。例如:
(1)据报道,我国沿海有大量的石油。(CET4 2015-6-2)
译:It is reported that there is plenty of oil along our country’s coast..
(2)在未来20年里,预计约有3. 5亿农村人口将移居到城市。(CET6 2015-6-2)
译:It is estimated that about 350 million rural populations will migrate to cities.
因此,在“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中西文化与思维的差异,我们不妨把这样的思路应用到翻译中,应用到中西语言表达的差异比较中,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中英被动语态的表达与差异,在图里规范理论的指导下,让我们能翻译出更顺畅、更地道的英语句子。
参考文献
[1] 陈万明.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文化翻译对等研究[J].英语广场,2016(8):5.
[2]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71.
[3] 何震.从英汉语态中看中西文化差异[J].探索争鸣,2016(25):4.
[4] 李慧.英汉互译中语态的转换[J].延安大学学报,2005(4):113.
[5] 冯庆华,陈科芳.汉英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0.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西思维差异 图里规范理论 被动语态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9.031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ational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has provided a good opportunity for the Chinese culture to be publicized, allowing more people to come into contact with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Language learning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s undoubtedly a good idea, which will undoubtedly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kil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passive voices in CET4 or CET6 translation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ormative theory in the figure.
Keywords "One Belt and One Roa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Turi theory; passive voice translation
中国政府提出的 “一带一路”倡议,地区范围涵盖了亚太地区和欧洲地区,包括了60多个国家的30多亿人口。“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在于各国政府能够建立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共同体,说明了文化的交流,与政治和经济的交流处在同等地位上。然而,各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化交流是最大的障碍,同时文化的欣赏和认可是交流的基础,因此文化走出去是当务之急,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方式是翻译。[1]在图里的翻译规范论中,譯者可能会遵循源语言的规范,翻译过程倾向于对文本进行 “充分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也有可能由于翻译目的的不同而侧重于遵循目标语规范——目标文本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在实际翻译中,译者的翻译过程其实就是两个极端的混合与妥协。在图里看来,“规范”是存在于语言、文化以及翻译现实之中的一种客观现象。[2]在文化外宣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这种文化传播的目的,不要只考虑目标语的规范,还要充分考虑到原语规范及中国特色的文化的外宣目的。通过以上的综合思路,来指导我们翻译的过程。
历年CET4和CET6翻译题型只保留了汉译英,统计得出: 四级27篇汉译英中,有20 篇是关于中国文化,6篇是关于中国社会发展,1篇是关于中国经济;六级27篇汉译英中,有21 篇是关于中国文化,5篇是关于中国社会发展,1篇是关于中国经济。其中有关文化的语篇占据绝大部分。这样的命题特点是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我国文化的外宣政策保持一致的。通过统计,历年四级翻译题中汉语句子有158句,其中被字句有8句, 27篇汉译英中,英语句子中被动语态总共有43句;六级翻译汉译英总共28篇,汉语句子总共176句,被字句有9句,英语句子中被动语态总共39句。说明每一篇汉译英中,至少会有1句要使用被动语态,同时汉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要比英语低很多。
CET4和CET6翻译考试都是以说明文为主,而说明文旨在向读者传达信息,用词通常通俗易懂,表达的内容又具有客观性。西方人比较重视物质世界的自然规律,注重客观事实,善于探索真理,因此在语言表达上西方人习惯使用被动语态来强调活动或动作的承受者,以及事物的内在规律,重视事物被做的过程。而主动语态的使用反映出我们中国人更看重做事的人的作用。[3]因此被动语态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了解中西语言及文化的差异,探索出被动语态相关的翻译策略,有助于提高CET4和CET6汉译英中被动语态的翻译技巧。通过被动结构的使用,使得原文的表达符合英语的思维和表达习惯,使得译文更加顺畅和通俗。
在整个汉译英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主要采取两种翻译策略来翻译被动语态。第一种策略是由于中英语言的差异将大部分的中文主动句译成英语的被动句,主要采用的译法有:逆译法、增加主语译法等;第二种策略是为了保持原文对受动者的强调而将汉语句子中的被字句译成英语的被动语态,具体方法是顺译法。
本篇论文意在探索在“一带一路”的环境下,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的指导,探索CET4和CET6汉译英过程中被动语态类型和特点,以总结出一些被动语态英译策略,以促进翻译能力的提高。
1 汉语被动句译为英语被动句
1.1 汉语中的被动句
汉语中的被动句,往往带有“被”、“让”、“受”、“给”、“为……所”、“加以”、“予以”、“由” “叫”等“形式标记”的词语,在进行翻译时往往译成相应的英语被动句。[4]在四六级翻译题中这样的句子很多,例如: (1)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反而更为偏远的地方所吸引。(CET4 2014-12-1)
译:Instead, more and more youngsters tend to be attracted to remoter places.
(2)2006年,中秋节被列为中国的文化遗产,2008年又被定为公共假日。(CET6 2013-12-3)
译:In 2006, the Mid-Autumn Festival was ranked as a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 2008 it was designated as a public holiday.
(3)因为白色被认为是纯洁的象征, 新娘在婚礼上穿着白色婚纱。 (CET4 2016-12-2)
译:The bride wears a white wedding dress at the ceremony ,as white is regarded/considered as a symbol of purity.
1.2 “是……的”句型
汉语中有一类句型是以主动形式表现,但却表达被动意义,通常句型为:“主语+是+谓语+的”。这类句子在汉译英时常常译为英语的被动语态。例如:
(1)中国结(Chinese knot)最初是由手工艺人发明的。(CET4 2013-12-2)
译:The Chinese knot was originally invented by craftsmen.
(2)换句话说,核能是可以安全开发和利用的。(CET4 2014-6-1)
译:In other words, the nuclear energy can be safely developed and utilized.
(3)也有人相信风筝是中国古代木匠鲁班发明的。(CET4 2016-6-2)
译:Some people also believe that kite was invented by the ancient Chinese carpenter Lu Ban.
2 汉语主动句译成英语被动句
2.1 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
汉语的思维模式使得汉语的主动式和被动式之间缺乏明确的界限,受事者常常施事话,汉语中的被动句常常没有形式标记词,这类句型中的主语实际上是谓语动词的动作承担者,动作的实施者并没有表达出来。这类型的汉语句子形式上是主动句,意义上却是被动句。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这样的句子,汉译英时应该遵循英语的表达习惯,尊重目的语习惯,遵循译语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翻译出更加通俗流畅的语言。比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生米煮成熟饭”等。[5]
英语的被动句则有明确的被动结构,受事者和施事者之间界限分明。在汉语中,我们说“三文鱼可以生吃也可以做熟了吃”,完全不必咬文嚼字地說成“黄瓜可以被生吃也可以被做熟了吃”。但翻译成英语就不行了,英语中我们必须咬文嚼字地说“Salmon can be eaten raw or cooked”.再例如:
(1)它是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的一种,年轻人和老年人都练。(CET4 2016-6-1)
Being on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hysical activities, it can be practiced by both the young and the old.
(2)泰山位于山东省西部。(CET4 2017-12-1)
译:Mount Tai is situated in the 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3)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道家(Taoist) 对自然的情感。(CET6 2014-12-1)
译:To a large extent, it can be attributed to Taoist affection for nature.
2.2 回避动作实施者
汉语句子有时候不愿意提及动作实施者,或是没有必要提及,或是根本无从指明动作实施者是谁,这种情况下就会使用“据报道”、“据说”、“众所周知”、“人们说”等词做主语,这种情况常常需要将汉语句子英译成被动句,且通常为It+ be + done的结构。例如:
(1)据报道,我国沿海有大量的石油。(CET4 2015-6-2)
译:It is reported that there is plenty of oil along our country’s coast..
(2)在未来20年里,预计约有3. 5亿农村人口将移居到城市。(CET6 2015-6-2)
译:It is estimated that about 350 million rural populations will migrate to cities.
因此,在“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中西文化与思维的差异,我们不妨把这样的思路应用到翻译中,应用到中西语言表达的差异比较中,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中英被动语态的表达与差异,在图里规范理论的指导下,让我们能翻译出更顺畅、更地道的英语句子。
参考文献
[1] 陈万明.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文化翻译对等研究[J].英语广场,2016(8):5.
[2]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71.
[3] 何震.从英汉语态中看中西文化差异[J].探索争鸣,2016(25):4.
[4] 李慧.英汉互译中语态的转换[J].延安大学学报,2005(4):113.
[5] 冯庆华,陈科芳.汉英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