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专家认为,下一步的宏观调控应在不放松货币政策的前提下,运用更灵活的结构政策和改革政策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预计中国政府可能会在未来几周、几个月里出台10多项政策措施刺激经济增长。
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中国的GDP增长连续4个季度下滑。经济前景的不明朗已引起高层的重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时表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
通胀回落是货币政策起作用
数据显示,在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投资增长放缓。2008年6月份的出口量增长从2007年7月份的28.5%放缓至年同比5.9%,第二季度的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也下跌至接近5年最低。而消费仍然保持良好势头。6月份名义零售增长达到12年来的最快速度,而实际增长率也创下10年最高。
不过,收入增长已经放缓。今年上半年的名义工资增长却从一年前的年同比18.5%降低至18.0%。这导致实际工资增长的回落幅度更大,从而降低了下半年的家庭消费能力。
在GDP增长下降的同时,CPI出现了回落。7月份,CPI同比上涨6.3%,连续3个月回落。其中,食品价格较上月下降0.1%。同时,7月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0%。这也是1996年以来PPI的最高涨幅。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卢锋认为,通胀回落主要是从去年底开始施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速人民币升值以控制总需求的结果。而近几个月非食品通胀开始上扬,印证通胀并非由单一的食品涨价所致的结构型通胀。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也不认同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通货膨胀的说法。他认为,恰恰是通胀即货币过多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而不是农产品涨价引发通胀。
增长回落合乎逻辑
如何看待经济增速的回落?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说,首先要客观地承认,现在GDP增速还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不过更要看到,GDP增长确实在减速,并且减速区域分布不平均。过去增长猛的地区和行业,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的出口部门,这次首当其冲。
“我认为关键是把增长与通胀压力放到一个盘子里来考虑。受治理通胀之拖累,增长总要减点速度,因为过去的超高速度里,有一部分就是货币过多的结果。”周其仁在“中国经济观察”第14次报告会上说。
为抑制通胀,货币供给从紧,那部分增长的速度下来,是合乎逻辑的。所以政策方向不是保过去那样的高增长,而是应注意减速不要过快,要给中国经济这个快速猛跑的巨人一个调整适应过程,给特别困难的地区和行业提供必要帮助。
《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中国制造业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投入品的价格扭曲和资源价格低估基础上的,此轮通货膨胀一定程度上是成本正常化过程的开始,其后果很大可能是挤压企业利润,行业整合是大势所趋。
沈明高认为,在当前弱外需和高成本的剧烈调整中,中小企业首当其冲,所受的伤害也是最大的。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表明,中小企业在外需和成本双重夹击下谋求突破的过程,就是我国经济在放慢的过程中寻求支撑点的过程。
依靠结构调整渡难关
对于下一步政策建议,周其仁教授认为,目前要有更灵活的结构调整政策,但不能放松货币政策。
比如这次四川震后重建,用各地对口负责的办法就很好。各地花费去年财政收入的1%,帮助对口灾区重建——货币和财政总量都没有增加,但灾区得到很大的重建资源。目前对两个三角洲出口行业,也应该用这个原则处理:一定要帮助,但不靠松动总量,而要靠结构调整把潜力挤出来。
“东莞政府给困难民众发放一次性补贴,怎么看也是好办法:这笔钱本来东莞政府可以自己花,他们不花,省下来给困难民众,总量上没有动,结构改善的效果很好。仔细看我们的经济,可以挤出来的资源可多了。”周其仁说。
至于通过改革可促进的经济增长,更有巨大的可能性空间。例如主动降低进口税收、降低房地产税收、改革供地机制、发展民间金融、适度开放粮食合法出口等等,都可能促进经济增长。
但是,只要在短期压力面前松一松货币,什么结构调整和深层次改革都难以推进,因为根本没有动力和压力。因此,当前最重要的宏观政策就是货币政策不要松,再坚持一下,同时用更灵活的结构政策和改革政策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对于社会议论较多的税制改革,原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认为,由于受到种种因素制约,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局面可能还将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在此背景下,一个可以考虑的能够较快见效的办法,是实现增值税和营业税之间相互抵扣。这在运费方面已经做到了,还需扩展到其他方面。另外我国流转税在税收总量中比例过高,收入税种比重过低,也是需要研究改革的问题。
刺激经济政策或将出台
经济的下滑可能促使中国政府酝酿筹措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也是近期的热点话题。国际投行雷曼兄弟中国经济学家孙明春博士撰文预计,中国政府可能会在未来几周、几个月里公布的政策措施有以下10多项:
——进一步放松价格控制,其中包括继续提高燃料和电力的零售价格,这应该不仅会有助于改善受价格控制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且会改善经济系统的长期效率;
——进一步提高某些部门出口商的出口退税率;
——有的放矢地进一步放宽信贷紧缩,为特定部门的企业提供帮助,未来几个月里并不会大幅放宽货币政策,因为这存在推高通胀预期的风险;
——公布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其中包括对受四川地震、雪灾和洪水影响地区的重建计划的具体细节;
——公布廉租房建设项目的具体计划,这应该会有助于促进房地产投资并提高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承受能力;
——进一步降低或者甚至取消银行存款利息税;
——削减个人所得税税率并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
——进一步深化发展债券市场的改革,同时批准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以帮助缓解其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采取更多的财政措施或补贴以帮助农民和低收入家庭;
——推出股指期货交易;
——放缓或冻结IPO和股票发行;
——降低或取消股票交易印花税,而目前的税率为0.1%。
孙明春表示,尽管这些政策应该会对中国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但政府将会宣布其中哪些措施,这些政策将会得到怎样有效的实施以及其执行力度如何,这些都依然有待观察。
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中国的GDP增长连续4个季度下滑。经济前景的不明朗已引起高层的重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时表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
通胀回落是货币政策起作用
数据显示,在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投资增长放缓。2008年6月份的出口量增长从2007年7月份的28.5%放缓至年同比5.9%,第二季度的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也下跌至接近5年最低。而消费仍然保持良好势头。6月份名义零售增长达到12年来的最快速度,而实际增长率也创下10年最高。
不过,收入增长已经放缓。今年上半年的名义工资增长却从一年前的年同比18.5%降低至18.0%。这导致实际工资增长的回落幅度更大,从而降低了下半年的家庭消费能力。
在GDP增长下降的同时,CPI出现了回落。7月份,CPI同比上涨6.3%,连续3个月回落。其中,食品价格较上月下降0.1%。同时,7月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0%。这也是1996年以来PPI的最高涨幅。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卢锋认为,通胀回落主要是从去年底开始施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速人民币升值以控制总需求的结果。而近几个月非食品通胀开始上扬,印证通胀并非由单一的食品涨价所致的结构型通胀。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也不认同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通货膨胀的说法。他认为,恰恰是通胀即货币过多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而不是农产品涨价引发通胀。
增长回落合乎逻辑
如何看待经济增速的回落?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说,首先要客观地承认,现在GDP增速还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不过更要看到,GDP增长确实在减速,并且减速区域分布不平均。过去增长猛的地区和行业,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的出口部门,这次首当其冲。
“我认为关键是把增长与通胀压力放到一个盘子里来考虑。受治理通胀之拖累,增长总要减点速度,因为过去的超高速度里,有一部分就是货币过多的结果。”周其仁在“中国经济观察”第14次报告会上说。
为抑制通胀,货币供给从紧,那部分增长的速度下来,是合乎逻辑的。所以政策方向不是保过去那样的高增长,而是应注意减速不要过快,要给中国经济这个快速猛跑的巨人一个调整适应过程,给特别困难的地区和行业提供必要帮助。
《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中国制造业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投入品的价格扭曲和资源价格低估基础上的,此轮通货膨胀一定程度上是成本正常化过程的开始,其后果很大可能是挤压企业利润,行业整合是大势所趋。
沈明高认为,在当前弱外需和高成本的剧烈调整中,中小企业首当其冲,所受的伤害也是最大的。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表明,中小企业在外需和成本双重夹击下谋求突破的过程,就是我国经济在放慢的过程中寻求支撑点的过程。
依靠结构调整渡难关
对于下一步政策建议,周其仁教授认为,目前要有更灵活的结构调整政策,但不能放松货币政策。
比如这次四川震后重建,用各地对口负责的办法就很好。各地花费去年财政收入的1%,帮助对口灾区重建——货币和财政总量都没有增加,但灾区得到很大的重建资源。目前对两个三角洲出口行业,也应该用这个原则处理:一定要帮助,但不靠松动总量,而要靠结构调整把潜力挤出来。
“东莞政府给困难民众发放一次性补贴,怎么看也是好办法:这笔钱本来东莞政府可以自己花,他们不花,省下来给困难民众,总量上没有动,结构改善的效果很好。仔细看我们的经济,可以挤出来的资源可多了。”周其仁说。
至于通过改革可促进的经济增长,更有巨大的可能性空间。例如主动降低进口税收、降低房地产税收、改革供地机制、发展民间金融、适度开放粮食合法出口等等,都可能促进经济增长。
但是,只要在短期压力面前松一松货币,什么结构调整和深层次改革都难以推进,因为根本没有动力和压力。因此,当前最重要的宏观政策就是货币政策不要松,再坚持一下,同时用更灵活的结构政策和改革政策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对于社会议论较多的税制改革,原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认为,由于受到种种因素制约,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局面可能还将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在此背景下,一个可以考虑的能够较快见效的办法,是实现增值税和营业税之间相互抵扣。这在运费方面已经做到了,还需扩展到其他方面。另外我国流转税在税收总量中比例过高,收入税种比重过低,也是需要研究改革的问题。
刺激经济政策或将出台
经济的下滑可能促使中国政府酝酿筹措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也是近期的热点话题。国际投行雷曼兄弟中国经济学家孙明春博士撰文预计,中国政府可能会在未来几周、几个月里公布的政策措施有以下10多项:
——进一步放松价格控制,其中包括继续提高燃料和电力的零售价格,这应该不仅会有助于改善受价格控制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且会改善经济系统的长期效率;
——进一步提高某些部门出口商的出口退税率;
——有的放矢地进一步放宽信贷紧缩,为特定部门的企业提供帮助,未来几个月里并不会大幅放宽货币政策,因为这存在推高通胀预期的风险;
——公布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其中包括对受四川地震、雪灾和洪水影响地区的重建计划的具体细节;
——公布廉租房建设项目的具体计划,这应该会有助于促进房地产投资并提高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承受能力;
——进一步降低或者甚至取消银行存款利息税;
——削减个人所得税税率并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
——进一步深化发展债券市场的改革,同时批准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以帮助缓解其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采取更多的财政措施或补贴以帮助农民和低收入家庭;
——推出股指期货交易;
——放缓或冻结IPO和股票发行;
——降低或取消股票交易印花税,而目前的税率为0.1%。
孙明春表示,尽管这些政策应该会对中国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但政府将会宣布其中哪些措施,这些政策将会得到怎样有效的实施以及其执行力度如何,这些都依然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