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实地调研了广元市农民夜校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该文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农民夜校的有效运行和广元市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夜校;存在问题;对策;广元市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21-0150-03
农民夜校是对农民群众实施文化科学和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农民夜校运行好与不好,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关爱程度和服务力度,也间接反映了农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措施的接受程度和支持力度。农民夜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农村的发展,寄托着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希望。因此,农民夜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一直备受关注。
1 农民夜校开设的意义
1.1 是服务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让农村的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过去的困境,发家致富,光靠国家的资金补助不是长远之计。脱贫攻坚工作既要对广大农民进行精神上的扶志,又要进行技术上的扶智。而办好农民夜校,不仅可以弥补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还可以补齐农民致富增收的技术短板,促进脱贫攻坚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帮助农民群众脑袋口袋一起富、精神物质双脱贫。因此,农民夜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占据着特殊地位,是深入融入精准扶貧的重要载体。
1.2 是实现乡村自治的重要平台 开办农民夜校可集中发挥群众的优势,把夜校课堂作为村民会议的“会堂”。一方面,在课前课后,把需要同群众商量的各项村务问题拿到夜校讨论,充分发扬民主,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课堂上就村庄未来发展定位、农业支撑产业、特色农产品品牌培养、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模式等内容开展讨论,凝聚全体村民的共同意志,推动该村各项事业顺利发展。因此,农民夜校对推行民选、民议、民建、民管的“四民”农村自治建设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
1.3 是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创新方式 开办农民夜校有利于搭建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服务农村、造福群众的载体平台,通过该平台的运作可以整合农业的优势资源,集中农村的优质劳动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加快农村的发展与进步,从而进一步拉近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因此,农民夜校根植于农村、置身于农民,关注于农业,表明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长期重视,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 存在的问题
从2016年8月开始,四川依托村级活动阵地开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群众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学文化。目前,四川全省已开办农民夜校45832所,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其中,广元市建成农民夜校2422个,参学群众达25.3万余人次,贫困户覆盖面达100%,户均6次/月以上。然而,农民夜校虽然如火如荼,发展却困难重重。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广元市地处川陕革命老区和秦巴山区,农村贫困面临着“面大、人多、程度深”的特点,因此,政府更多地关注农村产业的发展,以帮助实现脱贫,而对农民夜校的运行情况重视程度不够。首先,在政策方面,没有成立专门的农民夜校领导小组进行工作,使得村“两委”往往把开办农民夜校当作上级下达的政治任务。其次,在资金方面,缺乏专项的资金渠道,与农民夜校的发展不匹配,不利于农民夜校的长远进步。最后,在管理方面,农民夜校缺乏前期、中期与后期的协调管理。在前期,对于农民群众的需求缺乏必要的调研,以至于农民夜校开设的课程不能达到要求;在中期,对于农民夜校的学员缺乏考核和监督,以至于学员积极性不高;在后期,对于课程的设置缺乏反馈与建议的收集,以至于农民夜校的课程上完就算数,学员到底学了什么东西,学到何种程度,一概不知。
2.2 师资力量不专业 广元市地处川北边缘,距四川省经济中心成都市较远,市区内尚难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更何况是在偏僻的农村。这使得一方面农民夜校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不能组建1支专职的教师队伍。很多老师要么是兼职,要么是外请,老师之间不能取长补短,老师与学员之间也很难沟通。另一方面,农民夜校的师资质量也令人担忧,农民夜校的老师,文化水平、专业技术、表达能力、授课技巧等参差不齐。主要原因:一是因为有些老师只是临时找来的工作人员,念念文件、传达信息可以,真要将政策讲明白、讲细致还有一定的差距;二是因为有些老师是外请来的专家,虽然有知识有文化,但在短时间内很难了解该村的实际情况,也不了解该农民夜校学员的真实水平,故不能将课程内容因人因地制宜进行细化,再加之上完课后即刻离开,学员不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消化知识点。
2.3 培训内容吸引力不足 广元市的教育水平在整个四川省内并不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在农民夜校的办学过程中,同样存在着经验欠缺的情况。一方面,办学形式单一。广元市很多农村地区处于山区,农民群众居住较为分散且交通不便。要求该村全体农民到固定地点的农民夜校上课非常不现实。除了营造出一种农民夜校火爆的假象以外,只能是给当地的农民群众增加了困难。即使采取网络教学等方式也并不适用于农村的留守人群。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家中不能上网,也不会上网。另一方面,培训内容枯燥。宣传党的政策是所有农民夜校必有的培训课程。但是据调查发现这样的课程却不受欢迎,归根结底是内容上不吸引人。农民夜校总是请专家来大肆宣扬理论知识,形式上重视,但是内容上不接地气,不能将国家政策与农民生活联系在一起,农民群众听得云里雾里。
2.4 激励机制不健全 广元市农民夜校激励机制欠缺,导致培训成果转化不明显。首先,缺乏对老师的激励。农民夜校没有对老师的授课次数、授课内容、课后评价记录在案,导致难以区分出老师之间在理论水平、授课技巧、群众口碑等方面的差距,进而无法推行相应的奖惩措施。其次,缺乏对群众的激励。对于农民群众而言,每堂课是否有收获,收获又是否可以转化为行为,非常重要。农民夜校没有重视农民群众的学习实绩,也没有定期评出学习标兵,导致文化水平有限,积极性不高的部分农民群众将农民夜校的培训课程不放在心上。最后,缺乏对政府的激励。对于当地乡政府而言,农民夜校的工作可有可无。因为农民夜校工作没有纳入基层党建考核项目,农民夜校的考评办法和奖惩机制不完整、不严谨,上一级政府很难通过对农民夜校的定期督查、随机抽查,判定该村整体的工作情况。 3 对策措施
3.1 保障培训师资,推行“送教+送培+榜样交流”模式
3.1.1 送教 由各级党校、各级宣讲团和涉农部门的技术人员组成农民夜校讲师团主动到农民夜校授课,送课进村入户。这些师资虽然是流动的,但也是农民夜校教师队伍重要的组成部分。
3.1.2 送培 结合本村要重点推广的致富产业,选择部分致富带头人、合作社领头人、技术明白人到该产业较为成熟的地方考察学习,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回来后再给当地农民培训讲解,开展二级培训。这部分人虽然不属于农民夜校的正规培训老师,但是他们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并且头脑灵活,又有一定的知识水平,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农民夜校的学员进行经验交流,教给他们增加收入、走出贫困的办法,不仅接地气,也更能让当地的农民群众信服,因此完全可以将送培后有收获的学员增添到农民夜校的教师队伍中来。或者在乡政府、村委两级中选拔出有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作人员送出去,进行系统知识培训,培养出自己的教师队伍。
3.1.3 榜样交流 选择本村的道德模范和乡贤人士对农民夜校的学员进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宣讲。这部分人由于缺乏教学实践,可能并不能完成完整的授课过程,但是他们在群众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可以通过非正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如讨论交流等对农民夜校的学员进行素养上的提升。
因此,农民夜校的师资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的老师,也不能局限于专业化的老师,其实只要有可以交流的内容,人人都是老师。
3.2 充实培训内容,推行“文化+技术+政策法规”模式
3.2.1 文化培训 让农民群众接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训,借此弘扬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革除陈规陋习。同时,结合“文化三下乡”活动,将歌舞表演、话剧电影、医疗服务送到农民夜校,提升农民的文化欣赏度和生活幸福感。
3.2.2 技术培训 针对本村选择的农业产业,开展技术推广培训,坚持需要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技术的原则,体现农民夜校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如针对广元市农业发展的特点,重点开展优势产业木耳、核桃、猕猴桃、雪梨等农产品的种养技术培训。又或者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存在的农作物病虫害预防问题,分别就水稻稻瘟病、大豆霜霉病、玉米小斑病的预防和治疗展开培训。
3.2.3 政策法规培训 让农民夜校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对国家扶贫政策的宣传解读,如广元市在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过程中,国家实施的一些民生工程和补助政策。除此之外,由于广元市城乡发展迅速,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拆迁安置等问题,农民夜校还要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让农民知法守法。
农民夜校要想吸引人,培训内容非常重要,一定要结合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避免高高在上的假大空宣讲。
3.3 优化培训形式,推行“讲座+操作+流动授课”模式
3.3.1 讲座课程 将农民夜校的培训阵地主要选择在学校教室或党群活动中心的会议室,方便老师授课。如政策法规的宣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感人事迹报告等内容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但是讲座力戒生硬说教,主張采用情景式教学、案例式分析、答疑式解读等多种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使农民群众在故事中、在讨论中学到知识,获得正能量。
3.3.2 操作课程 将实用的种养技术带到生产第一线进行操作演示和讲解,而且操作课程采取小班教学,有需才学,即学即用。如果某项产业发展只涉及到某个生产小组,那么农民夜校的培训课堂就设在这个生产小组;如果某项养殖技术只是部分养殖户需要学习,那么农民夜校的培训就选在其中的养殖大户家中,邀请其余养殖户一起来学习培训;如果某项种植技术需要实际调查,那么农民夜校的培训就直接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讲授。
3.3.3 流动授课 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选择农闲时节、茶余饭后等农民群众空闲时间,根据需求随时随地进行培训。如针对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大要财礼等不良风气,在晚饭后,院坝内讲解移风易俗知识。
总之,培训形式一定要充分结合农村的实际,考虑农民的困难,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这样农民夜校才会有生命力。
3.4 提升培训实效,推行“调查+测评+信息反馈”模式
3.4.1 调查 在农民夜校开展培训之前,让工作人员先进行广泛调研,形成培训菜单,农民群众点菜上课,使培训接地气、有帮助、见实效。
3.4.2 测评 为了加强对授课人员的考核和管理,在每次培训结束时,让农民群众进行测评,对授课人员给出“满意”、“一般”、“不满意”以及“为什么不满意”等详细评价,既掌握农民群众学习知识的认真程度,又可以让授课人员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升培训质量。
3.4.3 信息反馈 在培训结束后,对授课人员的课堂测评情况,对农民群众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不间断的跟踪了解,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便于制定下一步的培训计划。
总而言之,坚持制度保障,可以持续巩固和拓展农民夜校的教育成果,推进农民夜校常态化、长效性运行。
参考文献
[1]袁威,何正海.发挥农民夜校在乡村治理中的主阵地作用[J].先锋,2018(10).
[2]李秀霞.创办农民夜校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J].党的建设,2015(1).
(责编:杨 林)
关键词:农民夜校;存在问题;对策;广元市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21-0150-03
农民夜校是对农民群众实施文化科学和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农民夜校运行好与不好,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关爱程度和服务力度,也间接反映了农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措施的接受程度和支持力度。农民夜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农村的发展,寄托着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希望。因此,农民夜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一直备受关注。
1 农民夜校开设的意义
1.1 是服务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让农村的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过去的困境,发家致富,光靠国家的资金补助不是长远之计。脱贫攻坚工作既要对广大农民进行精神上的扶志,又要进行技术上的扶智。而办好农民夜校,不仅可以弥补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还可以补齐农民致富增收的技术短板,促进脱贫攻坚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帮助农民群众脑袋口袋一起富、精神物质双脱贫。因此,农民夜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占据着特殊地位,是深入融入精准扶貧的重要载体。
1.2 是实现乡村自治的重要平台 开办农民夜校可集中发挥群众的优势,把夜校课堂作为村民会议的“会堂”。一方面,在课前课后,把需要同群众商量的各项村务问题拿到夜校讨论,充分发扬民主,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课堂上就村庄未来发展定位、农业支撑产业、特色农产品品牌培养、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模式等内容开展讨论,凝聚全体村民的共同意志,推动该村各项事业顺利发展。因此,农民夜校对推行民选、民议、民建、民管的“四民”农村自治建设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
1.3 是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创新方式 开办农民夜校有利于搭建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服务农村、造福群众的载体平台,通过该平台的运作可以整合农业的优势资源,集中农村的优质劳动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加快农村的发展与进步,从而进一步拉近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因此,农民夜校根植于农村、置身于农民,关注于农业,表明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长期重视,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 存在的问题
从2016年8月开始,四川依托村级活动阵地开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群众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学文化。目前,四川全省已开办农民夜校45832所,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其中,广元市建成农民夜校2422个,参学群众达25.3万余人次,贫困户覆盖面达100%,户均6次/月以上。然而,农民夜校虽然如火如荼,发展却困难重重。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广元市地处川陕革命老区和秦巴山区,农村贫困面临着“面大、人多、程度深”的特点,因此,政府更多地关注农村产业的发展,以帮助实现脱贫,而对农民夜校的运行情况重视程度不够。首先,在政策方面,没有成立专门的农民夜校领导小组进行工作,使得村“两委”往往把开办农民夜校当作上级下达的政治任务。其次,在资金方面,缺乏专项的资金渠道,与农民夜校的发展不匹配,不利于农民夜校的长远进步。最后,在管理方面,农民夜校缺乏前期、中期与后期的协调管理。在前期,对于农民群众的需求缺乏必要的调研,以至于农民夜校开设的课程不能达到要求;在中期,对于农民夜校的学员缺乏考核和监督,以至于学员积极性不高;在后期,对于课程的设置缺乏反馈与建议的收集,以至于农民夜校的课程上完就算数,学员到底学了什么东西,学到何种程度,一概不知。
2.2 师资力量不专业 广元市地处川北边缘,距四川省经济中心成都市较远,市区内尚难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更何况是在偏僻的农村。这使得一方面农民夜校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不能组建1支专职的教师队伍。很多老师要么是兼职,要么是外请,老师之间不能取长补短,老师与学员之间也很难沟通。另一方面,农民夜校的师资质量也令人担忧,农民夜校的老师,文化水平、专业技术、表达能力、授课技巧等参差不齐。主要原因:一是因为有些老师只是临时找来的工作人员,念念文件、传达信息可以,真要将政策讲明白、讲细致还有一定的差距;二是因为有些老师是外请来的专家,虽然有知识有文化,但在短时间内很难了解该村的实际情况,也不了解该农民夜校学员的真实水平,故不能将课程内容因人因地制宜进行细化,再加之上完课后即刻离开,学员不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消化知识点。
2.3 培训内容吸引力不足 广元市的教育水平在整个四川省内并不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在农民夜校的办学过程中,同样存在着经验欠缺的情况。一方面,办学形式单一。广元市很多农村地区处于山区,农民群众居住较为分散且交通不便。要求该村全体农民到固定地点的农民夜校上课非常不现实。除了营造出一种农民夜校火爆的假象以外,只能是给当地的农民群众增加了困难。即使采取网络教学等方式也并不适用于农村的留守人群。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家中不能上网,也不会上网。另一方面,培训内容枯燥。宣传党的政策是所有农民夜校必有的培训课程。但是据调查发现这样的课程却不受欢迎,归根结底是内容上不吸引人。农民夜校总是请专家来大肆宣扬理论知识,形式上重视,但是内容上不接地气,不能将国家政策与农民生活联系在一起,农民群众听得云里雾里。
2.4 激励机制不健全 广元市农民夜校激励机制欠缺,导致培训成果转化不明显。首先,缺乏对老师的激励。农民夜校没有对老师的授课次数、授课内容、课后评价记录在案,导致难以区分出老师之间在理论水平、授课技巧、群众口碑等方面的差距,进而无法推行相应的奖惩措施。其次,缺乏对群众的激励。对于农民群众而言,每堂课是否有收获,收获又是否可以转化为行为,非常重要。农民夜校没有重视农民群众的学习实绩,也没有定期评出学习标兵,导致文化水平有限,积极性不高的部分农民群众将农民夜校的培训课程不放在心上。最后,缺乏对政府的激励。对于当地乡政府而言,农民夜校的工作可有可无。因为农民夜校工作没有纳入基层党建考核项目,农民夜校的考评办法和奖惩机制不完整、不严谨,上一级政府很难通过对农民夜校的定期督查、随机抽查,判定该村整体的工作情况。 3 对策措施
3.1 保障培训师资,推行“送教+送培+榜样交流”模式
3.1.1 送教 由各级党校、各级宣讲团和涉农部门的技术人员组成农民夜校讲师团主动到农民夜校授课,送课进村入户。这些师资虽然是流动的,但也是农民夜校教师队伍重要的组成部分。
3.1.2 送培 结合本村要重点推广的致富产业,选择部分致富带头人、合作社领头人、技术明白人到该产业较为成熟的地方考察学习,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回来后再给当地农民培训讲解,开展二级培训。这部分人虽然不属于农民夜校的正规培训老师,但是他们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并且头脑灵活,又有一定的知识水平,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农民夜校的学员进行经验交流,教给他们增加收入、走出贫困的办法,不仅接地气,也更能让当地的农民群众信服,因此完全可以将送培后有收获的学员增添到农民夜校的教师队伍中来。或者在乡政府、村委两级中选拔出有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作人员送出去,进行系统知识培训,培养出自己的教师队伍。
3.1.3 榜样交流 选择本村的道德模范和乡贤人士对农民夜校的学员进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宣讲。这部分人由于缺乏教学实践,可能并不能完成完整的授课过程,但是他们在群众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可以通过非正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如讨论交流等对农民夜校的学员进行素养上的提升。
因此,农民夜校的师资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的老师,也不能局限于专业化的老师,其实只要有可以交流的内容,人人都是老师。
3.2 充实培训内容,推行“文化+技术+政策法规”模式
3.2.1 文化培训 让农民群众接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训,借此弘扬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革除陈规陋习。同时,结合“文化三下乡”活动,将歌舞表演、话剧电影、医疗服务送到农民夜校,提升农民的文化欣赏度和生活幸福感。
3.2.2 技术培训 针对本村选择的农业产业,开展技术推广培训,坚持需要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技术的原则,体现农民夜校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如针对广元市农业发展的特点,重点开展优势产业木耳、核桃、猕猴桃、雪梨等农产品的种养技术培训。又或者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存在的农作物病虫害预防问题,分别就水稻稻瘟病、大豆霜霉病、玉米小斑病的预防和治疗展开培训。
3.2.3 政策法规培训 让农民夜校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对国家扶贫政策的宣传解读,如广元市在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过程中,国家实施的一些民生工程和补助政策。除此之外,由于广元市城乡发展迅速,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拆迁安置等问题,农民夜校还要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让农民知法守法。
农民夜校要想吸引人,培训内容非常重要,一定要结合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避免高高在上的假大空宣讲。
3.3 优化培训形式,推行“讲座+操作+流动授课”模式
3.3.1 讲座课程 将农民夜校的培训阵地主要选择在学校教室或党群活动中心的会议室,方便老师授课。如政策法规的宣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感人事迹报告等内容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但是讲座力戒生硬说教,主張采用情景式教学、案例式分析、答疑式解读等多种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使农民群众在故事中、在讨论中学到知识,获得正能量。
3.3.2 操作课程 将实用的种养技术带到生产第一线进行操作演示和讲解,而且操作课程采取小班教学,有需才学,即学即用。如果某项产业发展只涉及到某个生产小组,那么农民夜校的培训课堂就设在这个生产小组;如果某项养殖技术只是部分养殖户需要学习,那么农民夜校的培训就选在其中的养殖大户家中,邀请其余养殖户一起来学习培训;如果某项种植技术需要实际调查,那么农民夜校的培训就直接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讲授。
3.3.3 流动授课 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选择农闲时节、茶余饭后等农民群众空闲时间,根据需求随时随地进行培训。如针对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大要财礼等不良风气,在晚饭后,院坝内讲解移风易俗知识。
总之,培训形式一定要充分结合农村的实际,考虑农民的困难,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这样农民夜校才会有生命力。
3.4 提升培训实效,推行“调查+测评+信息反馈”模式
3.4.1 调查 在农民夜校开展培训之前,让工作人员先进行广泛调研,形成培训菜单,农民群众点菜上课,使培训接地气、有帮助、见实效。
3.4.2 测评 为了加强对授课人员的考核和管理,在每次培训结束时,让农民群众进行测评,对授课人员给出“满意”、“一般”、“不满意”以及“为什么不满意”等详细评价,既掌握农民群众学习知识的认真程度,又可以让授课人员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升培训质量。
3.4.3 信息反馈 在培训结束后,对授课人员的课堂测评情况,对农民群众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不间断的跟踪了解,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便于制定下一步的培训计划。
总而言之,坚持制度保障,可以持续巩固和拓展农民夜校的教育成果,推进农民夜校常态化、长效性运行。
参考文献
[1]袁威,何正海.发挥农民夜校在乡村治理中的主阵地作用[J].先锋,2018(10).
[2]李秀霞.创办农民夜校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J].党的建设,2015(1).
(责编:杨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