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元以后,中国对外贸易的重心,从陆上逐渐转移到海上,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发展,延续大陆丝绸之路的辉煌。除了中国的传统物产,茶与丝绸,瓷器的崛起成为贸易的大宗。
宋代设立了专门管理海上贸易的市舶司,制定了管理制度市舶条法。在中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上,分布着许多优良海湾,历史上逐渐形成一些著名的港口城市,自北而南有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厦门、广州、湛江、北海等等。宋高宗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这点在其他史籍中都得到了印证,崇宁大观时期,市舶每年收入为110万单位。绍兴元年、绍兴七年、绍兴十年都达100万单位,绍兴二十九年达到200万缗。
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规模已经非陆上丝绸之路所能企及,上海在海上的贸易也由此繁盛,但更多的是转口贸易。所以,上海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链接点。
元代上海为县治时,全国市舶司只有七处,上海、澉浦、杭州、庆元、温州、泉州和广州,上海就是其中之一。上海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从目前的史料看,虽比不上当时的广州和泉州,但是其内陆运输的繁盛和城市的规模,以及涉外机构的建立,都足以证明间接的海外贸易的规模。由于上海在鸦片战争后,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更新日益频繁,文化遗存消失过快,我们很难找到宋元繁盛时期的更多的遗物。
寺西侧为礼拜大殿,俗称窑殿、无梁殿,为明代江南木构厅堂式建筑,坐西朝东,有前、后两殿。前殿穆斯林沐浴脱鞋后进入此殿聚礼朝拜真主,是伊斯兰教圣洁之地。冬铺地毯,夏铺凉席。后殿为元代建筑,砖拱球顶,三面有门,殿内有礼拜的凹壁,表示朝向。屋顶施重檐十字,大殿以川廊与尽头凹殿相接,凹殿约8米高,南北东三出辟门,球形拱顶,重檐十字脊,翼角起翘,古朴雄健,与玲珑挺秀的邦克门楼遥相成辉。体现了元代中国与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巧妙结合。礼拜大殿南侧有沐浴室,院南北设有厢房,为讲经堂和伊玛目诵经、会客处。
上海和阿拉伯的密切关系,还可以从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证,1970年在浦东陆家嘴因人防工程发掘发现陆深家族墓葬,考古部门组织抢救性挖掘,出土文物160件,其中有一件文物体现了上海和穆斯林的密切关系。
这件青玉幻方,上刻阿拉伯经文“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是穆斯林佩戴的护身信物,经鉴定产自元代。
陆深(1477-1544)是明代浦东人,完全是汉族的士大夫。陆深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二甲第一,善书,以文章有名。后为国子监司业,经筵讲官,曾在帝前讲课。受桂萼所忌,被谪为延平府同知。后迁山西提学副使,秉公办事,为阳曲县秀才刘镗平反冤狱。不久补浙江副使,仍理学政,历四川左布政。嘉靖十六年(1537),改太常卿,兼侍读学士。世宗南巡,命陆深随从,掌行在翰林院印,世宗亲笔删“侍读”二字,进詹事,嘉靖十九年(1540)辞官回故里——浦江东岸。
陆家墓地出土元代穆斯林的信物,可见明代上海与穆斯林的关系也不一般,深入研究,会告诉我们更多上海与外部交流的信息。
栏目主持人:沈海晨 [email protected]
宋代设立了专门管理海上贸易的市舶司,制定了管理制度市舶条法。在中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上,分布着许多优良海湾,历史上逐渐形成一些著名的港口城市,自北而南有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厦门、广州、湛江、北海等等。宋高宗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这点在其他史籍中都得到了印证,崇宁大观时期,市舶每年收入为110万单位。绍兴元年、绍兴七年、绍兴十年都达100万单位,绍兴二十九年达到200万缗。
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规模已经非陆上丝绸之路所能企及,上海在海上的贸易也由此繁盛,但更多的是转口贸易。所以,上海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链接点。
元代上海为县治时,全国市舶司只有七处,上海、澉浦、杭州、庆元、温州、泉州和广州,上海就是其中之一。上海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从目前的史料看,虽比不上当时的广州和泉州,但是其内陆运输的繁盛和城市的规模,以及涉外机构的建立,都足以证明间接的海外贸易的规模。由于上海在鸦片战争后,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更新日益频繁,文化遗存消失过快,我们很难找到宋元繁盛时期的更多的遗物。

寺西侧为礼拜大殿,俗称窑殿、无梁殿,为明代江南木构厅堂式建筑,坐西朝东,有前、后两殿。前殿穆斯林沐浴脱鞋后进入此殿聚礼朝拜真主,是伊斯兰教圣洁之地。冬铺地毯,夏铺凉席。后殿为元代建筑,砖拱球顶,三面有门,殿内有礼拜的凹壁,表示朝向。屋顶施重檐十字,大殿以川廊与尽头凹殿相接,凹殿约8米高,南北东三出辟门,球形拱顶,重檐十字脊,翼角起翘,古朴雄健,与玲珑挺秀的邦克门楼遥相成辉。体现了元代中国与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巧妙结合。礼拜大殿南侧有沐浴室,院南北设有厢房,为讲经堂和伊玛目诵经、会客处。
上海和阿拉伯的密切关系,还可以从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证,1970年在浦东陆家嘴因人防工程发掘发现陆深家族墓葬,考古部门组织抢救性挖掘,出土文物160件,其中有一件文物体现了上海和穆斯林的密切关系。
这件青玉幻方,上刻阿拉伯经文“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是穆斯林佩戴的护身信物,经鉴定产自元代。
陆深(1477-1544)是明代浦东人,完全是汉族的士大夫。陆深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二甲第一,善书,以文章有名。后为国子监司业,经筵讲官,曾在帝前讲课。受桂萼所忌,被谪为延平府同知。后迁山西提学副使,秉公办事,为阳曲县秀才刘镗平反冤狱。不久补浙江副使,仍理学政,历四川左布政。嘉靖十六年(1537),改太常卿,兼侍读学士。世宗南巡,命陆深随从,掌行在翰林院印,世宗亲笔删“侍读”二字,进詹事,嘉靖十九年(1540)辞官回故里——浦江东岸。
陆家墓地出土元代穆斯林的信物,可见明代上海与穆斯林的关系也不一般,深入研究,会告诉我们更多上海与外部交流的信息。
栏目主持人:沈海晨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