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旅程,“信仰”支撑,“实践”校正,“创新”助跃,无往不胜。
1信仰 30年前,师专的老师在《空间解析几何学》开课时说:“迪卡尓坐标系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宽广的舞台,让我们可以跳出许多优美的舞姿”。我们身陷其中,乐此不疲。回到现实呢?几多失意中,总有人炫耀他们的“大学文凭”,落到水里都会“咚”的一声,可知“路遥知马力”么?何况时逢祖国改革开放,我们的社会舞台更大呢。“一个人只有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他才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马云一语道破的阿里巴巴成功,直白“信念”价值。什么是信念?“信”是感恩、信仰、敬畏。高2002级6班一家长对孩子要求:“劳动锻炼;考到哪里读哪里;读理科不读文科”。为什么不读文科?他说孩子有点虚华,学文从政怕为“贪官”。身为农民都可为,我们有何理由不作为?以后,不断引发孩子对“抽烟喝酒赌博耍朋友”与“成才”之冲突,以“踢球”爱好等正能量激发上进,用读书牵引成长。一次,孩子与同班男生各组队,用午休和下午第一节体育课,踢足球赌晚饭。上课的刹那,奔跑争夺中,男孩的大腿担在这孩子上,致使大腿骨折断。保险理赔,师生捐款,伤者家长不在校论道,就找孩子的茬。建议其家长说点好话意思下,却没好报:“差钱管你要”,我不得不摊牌:“你知道吗,上午末节语文,伤者画图酝酿‘踢球’我就提醒了,毕竟别人受苦花钱还停学呀”,“那完全没有理由找任何人”。很久的僵持,十分不爽,但我没有放弃自己的职业担当,渐渐地朝好的方向发展了,毕业后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学校普通班也考上重点了。现在是重庆市级单位的桥梁设计骨干,年薪五、六十万,他们一直感恩不尽:“没有蒋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啊”。
今天我们努力地去做的一切,必然要经历漫长的岁月之后,才可能看到一点点效果,这就是教育。因此,教师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和不凡的定力,要有高尚的道德追求,要怀着使命感和道德感去面对每天所从事的或琐碎或重复或创新的工作。我校地处农村生源不济,考不过城内学校,常说我们“不会打后半场”,我们忍辱负重,不断探索,当重庆市高考复习会的报告大多出至名校教师介绍考上多少清华北大时,2007年我有幸上台与全市教师分享高考研究成果,被称为“有数学味的学术报告”,成为区县在这类会议作报告的第一人。这年我评上了“重庆市优秀班主任”,接着,被授于“重庆市中学特级教师”的光荣称号,这是农村学校长期都没有的“荣誉”啊。一些好学校来邀请,我没去,因为荣誉只属这片土地。我的“工作室”没经费也要带教师,你想,能有人传承自己的教学风格,发展自己的教育智慧,岂不是美事?从打造“优质课”做起,我们一起设计,多次实验,老师有抱怨:“总没得自己的上法自然”,领导就指正:“如果按照你的上法就得不到奖了”。几度磨合,几年都有老师在丰都县和重庆市的比赛中夺得“一、二等奖”,填补了学校这种奖项的空白,我也在30个教师节中,经过层层筛选,赢得了“全国优秀教师”的至高荣誉。
2.实践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能被证实。很长时间,我校高2005届文科复习班的任课老师还叹惜:“每次统考少也3人居年级前10位,若说校县考试仿真不够,那么重庆市的‘一诊、二诊’考试亦如此呀,为什么高考都落了榜而应届班却上了10个重点呢”?有人调侃实在是运气不好。高2006届,学校替换了连任文科复习班的老师,要我当此任,遗憾的是由于我应届班考好了都上大学了,所以仅动员了上二本线的3人复读,最好的离重点线22分,要知道上届复读生中最好的仅差4分呢,人们预测考重点不可能。好在我捕捉到高考悄悄在變,虽是“两岸猿声啼不尽”,可是 “轻舟已过万重山”了。教育教学中,运用 “三问”:一问“是不是这样”,复读生往往是凭经验判断正误,用二问“为什么是这样”督促用知识说理论道,不仅如此,还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就是三问“是不是只有这样”,即是还有没有其它途径和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还与那些问题相似等等,有效提高了学生能力,一年的付出得到回报:高考5人上重点,两人数学139分并列全县第一,考入西南大学等。
成功的老师并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发思考、指导实践、启迪智慧。2011年11月第三届重庆市高中数学优质课决赛,在《抛物线》概念课里,选手们都如教材平铺直叙,末后还使劲强化“P”之意义。重庆市基础教育专家资源库高中数学5位成员之一,我当责点评:这是教教材,有点“不讲理”,那么道理在哪里?聚焦定义中“定点定直线”,不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不变”吗,抓住这个“垂线段”,建系设量不就是自然的事?不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去头掐尾烧中段——知识没有了“根”,怎会生长结果?引起了不小的震动。2012年11月第六届全国高中数学课大赛的现场评述,也赢得了阵阵的掌声,皆因指向了知识的“结点”,触动了认识的“关节”,促进了它们的“再生”。校本课题《高中数学反思实践研究》就是基于此的探究,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第22次学术成果 “二等奖”;之后,主持《高中生数学思维习惯培养研究》的“十一五”国家课题,又获“二等奖”。产生了显著的效益,取得了突破性胜利。难怪在四川省政府工作的学生赞叹:“蒋老师讲的知识忘了,思想方法却留下了,还发挥着作用呢”!
2010年11期《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发表的“言简意赅 稳中出新”,例举2010年重庆市高考理科第15题,发掘其形成是课本题的几次演变,揭示它蕴涵的知识和方法,彰显思维的灵动空间,导致了多种解法。可知否?用在总复习中探讨研究,自然地优化学生的知识系统,使教学收到“以一当十,举一反三”的效果,达到“教是为了更好的不教”的境界。以致于学生在高考后都说“这些题,蒋老师讲倒了”。2011年高考,一应届生仅在第8题丢分,数学145分夺全县第一,考入中央民族大学,与满分失之交臂。本班一中等生留下来复读一年,在2012年高考中数学获150分,圆了满分之梦,成为高考数学150分制的丰都满分第一人,考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兴致中写下“高考数学满分之‘路’”,发表在2013年3期《中小学数学》(高中版)杂志上。 3.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人在工作乃至事业上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德国的康德对“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两种东西,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成就了他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哲学家。成功的教师总在思索一个问题——多少年后,还有多少学生会念起我们?许多教师终年忙得连轴转,却没留给学生有用的。原因是缺乏思想,尤其是自己的思想。思想在哪里?无数优秀教师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就在读书、实践、思考和研究里。不论是在那个环节,都要找准它们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实现认识的飞跃。班主任工作中,用“管、导、
放”三字法,获得了班级管理的成功,其 “搞好班集体,功在管、导、放”的經验,刊登在1996年1期《四川教育科学论坛》杂志上。班级学困生多,又立足“因势利导,循序提高”,总结出“调养心理,转化后进生”一文,在2000年5期《基础教育》上刊发。所任高2005级2班,分科时年级只有一个第6名,前50名仅有7人,可见文科班不优。出乎预料,全班学生渐渐变化,各种比赛名列前茅。高考10人上重点,48人上本科,有5人进入全县文科前10名,10人在全县前19名。其中一学生数学138分为全县第一,总分居全县第二,考入南开大学。而理科全县前10名仅一个第8名,有30人上重点。刷新了高考记录。
形势在变,班情也变,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必须加强学生自主策划,自主活动,自主评价。建好小组,依计而行,互管互学。以各科老师助理为重心展开活动,以班委为核心宏观调控,以团委为中心监督评价,实行值日主席,值周主席和监督主席负责制,每月还有常委蹲点,多元化,多层次,交互式管理,做到日日清,周周评,月月落实,期期到位。学生是集体中的人,既被管理,又管理人,促进了他们的知能发展、创新了他们的生命意义,推动了班级有序、健康发展。高考成绩也一届比一届好,高2013级5班是分科不起眼的班,高考多达37人上重点,两人总分居全县第二、三,考入华东师范大学等,第一次超过学校理科班的重点人数,也第一次超过丰都中学文科班人数。
有一种痛苦,其实是快乐,是直抵内心的、恒久的快乐,那便是思考。思考,是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是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最重要的依凭。只有善于思考、不断思考的老师的课堂,才可能“有思想”。丰都县第三届高中数学“先锋杯”决赛,一节正弦型图像课,老师们聪明地用取值验证,作图演示的方法来说明“平移了多少个单位”,“伸缩到原来的多少倍”,确实能让学生明白.但还觉得缺了点什么?究竟是什么?就是重庆市教科院专家现场的点评都不曾想到。既然涉及取值,就用字母表示数.例如函数与同值,对应角就取相同值(因为考察的是变换的最小值),前者自变量得,后者,显然它们不就差单位吗?问题本质凸显了,我们不就从感性完成了到理性的认识?有时候,创新离我们并不远,因为“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当我们知悉了繁复的问题真谛,洞察了认识的内在密码,剩下的也许就是力所能及的事了。你看,明确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应运创设“262课堂教学模式”,还成重庆市的课改典型呢。以此为背景,以丰都这次赛课为载体,一气呵成“群星闪烁,彰显卓越 ”一文,刊登在《数学教学通讯》(中等教育)2014年5期杂志上。
参考文献
[1]龙伟.大学之道.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
1信仰 30年前,师专的老师在《空间解析几何学》开课时说:“迪卡尓坐标系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宽广的舞台,让我们可以跳出许多优美的舞姿”。我们身陷其中,乐此不疲。回到现实呢?几多失意中,总有人炫耀他们的“大学文凭”,落到水里都会“咚”的一声,可知“路遥知马力”么?何况时逢祖国改革开放,我们的社会舞台更大呢。“一个人只有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他才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马云一语道破的阿里巴巴成功,直白“信念”价值。什么是信念?“信”是感恩、信仰、敬畏。高2002级6班一家长对孩子要求:“劳动锻炼;考到哪里读哪里;读理科不读文科”。为什么不读文科?他说孩子有点虚华,学文从政怕为“贪官”。身为农民都可为,我们有何理由不作为?以后,不断引发孩子对“抽烟喝酒赌博耍朋友”与“成才”之冲突,以“踢球”爱好等正能量激发上进,用读书牵引成长。一次,孩子与同班男生各组队,用午休和下午第一节体育课,踢足球赌晚饭。上课的刹那,奔跑争夺中,男孩的大腿担在这孩子上,致使大腿骨折断。保险理赔,师生捐款,伤者家长不在校论道,就找孩子的茬。建议其家长说点好话意思下,却没好报:“差钱管你要”,我不得不摊牌:“你知道吗,上午末节语文,伤者画图酝酿‘踢球’我就提醒了,毕竟别人受苦花钱还停学呀”,“那完全没有理由找任何人”。很久的僵持,十分不爽,但我没有放弃自己的职业担当,渐渐地朝好的方向发展了,毕业后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学校普通班也考上重点了。现在是重庆市级单位的桥梁设计骨干,年薪五、六十万,他们一直感恩不尽:“没有蒋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啊”。
今天我们努力地去做的一切,必然要经历漫长的岁月之后,才可能看到一点点效果,这就是教育。因此,教师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和不凡的定力,要有高尚的道德追求,要怀着使命感和道德感去面对每天所从事的或琐碎或重复或创新的工作。我校地处农村生源不济,考不过城内学校,常说我们“不会打后半场”,我们忍辱负重,不断探索,当重庆市高考复习会的报告大多出至名校教师介绍考上多少清华北大时,2007年我有幸上台与全市教师分享高考研究成果,被称为“有数学味的学术报告”,成为区县在这类会议作报告的第一人。这年我评上了“重庆市优秀班主任”,接着,被授于“重庆市中学特级教师”的光荣称号,这是农村学校长期都没有的“荣誉”啊。一些好学校来邀请,我没去,因为荣誉只属这片土地。我的“工作室”没经费也要带教师,你想,能有人传承自己的教学风格,发展自己的教育智慧,岂不是美事?从打造“优质课”做起,我们一起设计,多次实验,老师有抱怨:“总没得自己的上法自然”,领导就指正:“如果按照你的上法就得不到奖了”。几度磨合,几年都有老师在丰都县和重庆市的比赛中夺得“一、二等奖”,填补了学校这种奖项的空白,我也在30个教师节中,经过层层筛选,赢得了“全国优秀教师”的至高荣誉。
2.实践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能被证实。很长时间,我校高2005届文科复习班的任课老师还叹惜:“每次统考少也3人居年级前10位,若说校县考试仿真不够,那么重庆市的‘一诊、二诊’考试亦如此呀,为什么高考都落了榜而应届班却上了10个重点呢”?有人调侃实在是运气不好。高2006届,学校替换了连任文科复习班的老师,要我当此任,遗憾的是由于我应届班考好了都上大学了,所以仅动员了上二本线的3人复读,最好的离重点线22分,要知道上届复读生中最好的仅差4分呢,人们预测考重点不可能。好在我捕捉到高考悄悄在變,虽是“两岸猿声啼不尽”,可是 “轻舟已过万重山”了。教育教学中,运用 “三问”:一问“是不是这样”,复读生往往是凭经验判断正误,用二问“为什么是这样”督促用知识说理论道,不仅如此,还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就是三问“是不是只有这样”,即是还有没有其它途径和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还与那些问题相似等等,有效提高了学生能力,一年的付出得到回报:高考5人上重点,两人数学139分并列全县第一,考入西南大学等。
成功的老师并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发思考、指导实践、启迪智慧。2011年11月第三届重庆市高中数学优质课决赛,在《抛物线》概念课里,选手们都如教材平铺直叙,末后还使劲强化“P”之意义。重庆市基础教育专家资源库高中数学5位成员之一,我当责点评:这是教教材,有点“不讲理”,那么道理在哪里?聚焦定义中“定点定直线”,不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不变”吗,抓住这个“垂线段”,建系设量不就是自然的事?不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去头掐尾烧中段——知识没有了“根”,怎会生长结果?引起了不小的震动。2012年11月第六届全国高中数学课大赛的现场评述,也赢得了阵阵的掌声,皆因指向了知识的“结点”,触动了认识的“关节”,促进了它们的“再生”。校本课题《高中数学反思实践研究》就是基于此的探究,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第22次学术成果 “二等奖”;之后,主持《高中生数学思维习惯培养研究》的“十一五”国家课题,又获“二等奖”。产生了显著的效益,取得了突破性胜利。难怪在四川省政府工作的学生赞叹:“蒋老师讲的知识忘了,思想方法却留下了,还发挥着作用呢”!
2010年11期《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发表的“言简意赅 稳中出新”,例举2010年重庆市高考理科第15题,发掘其形成是课本题的几次演变,揭示它蕴涵的知识和方法,彰显思维的灵动空间,导致了多种解法。可知否?用在总复习中探讨研究,自然地优化学生的知识系统,使教学收到“以一当十,举一反三”的效果,达到“教是为了更好的不教”的境界。以致于学生在高考后都说“这些题,蒋老师讲倒了”。2011年高考,一应届生仅在第8题丢分,数学145分夺全县第一,考入中央民族大学,与满分失之交臂。本班一中等生留下来复读一年,在2012年高考中数学获150分,圆了满分之梦,成为高考数学150分制的丰都满分第一人,考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兴致中写下“高考数学满分之‘路’”,发表在2013年3期《中小学数学》(高中版)杂志上。 3.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人在工作乃至事业上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德国的康德对“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两种东西,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成就了他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哲学家。成功的教师总在思索一个问题——多少年后,还有多少学生会念起我们?许多教师终年忙得连轴转,却没留给学生有用的。原因是缺乏思想,尤其是自己的思想。思想在哪里?无数优秀教师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就在读书、实践、思考和研究里。不论是在那个环节,都要找准它们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实现认识的飞跃。班主任工作中,用“管、导、
放”三字法,获得了班级管理的成功,其 “搞好班集体,功在管、导、放”的經验,刊登在1996年1期《四川教育科学论坛》杂志上。班级学困生多,又立足“因势利导,循序提高”,总结出“调养心理,转化后进生”一文,在2000年5期《基础教育》上刊发。所任高2005级2班,分科时年级只有一个第6名,前50名仅有7人,可见文科班不优。出乎预料,全班学生渐渐变化,各种比赛名列前茅。高考10人上重点,48人上本科,有5人进入全县文科前10名,10人在全县前19名。其中一学生数学138分为全县第一,总分居全县第二,考入南开大学。而理科全县前10名仅一个第8名,有30人上重点。刷新了高考记录。
形势在变,班情也变,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必须加强学生自主策划,自主活动,自主评价。建好小组,依计而行,互管互学。以各科老师助理为重心展开活动,以班委为核心宏观调控,以团委为中心监督评价,实行值日主席,值周主席和监督主席负责制,每月还有常委蹲点,多元化,多层次,交互式管理,做到日日清,周周评,月月落实,期期到位。学生是集体中的人,既被管理,又管理人,促进了他们的知能发展、创新了他们的生命意义,推动了班级有序、健康发展。高考成绩也一届比一届好,高2013级5班是分科不起眼的班,高考多达37人上重点,两人总分居全县第二、三,考入华东师范大学等,第一次超过学校理科班的重点人数,也第一次超过丰都中学文科班人数。
有一种痛苦,其实是快乐,是直抵内心的、恒久的快乐,那便是思考。思考,是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是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最重要的依凭。只有善于思考、不断思考的老师的课堂,才可能“有思想”。丰都县第三届高中数学“先锋杯”决赛,一节正弦型图像课,老师们聪明地用取值验证,作图演示的方法来说明“平移了多少个单位”,“伸缩到原来的多少倍”,确实能让学生明白.但还觉得缺了点什么?究竟是什么?就是重庆市教科院专家现场的点评都不曾想到。既然涉及取值,就用字母表示数.例如函数与同值,对应角就取相同值(因为考察的是变换的最小值),前者自变量得,后者,显然它们不就差单位吗?问题本质凸显了,我们不就从感性完成了到理性的认识?有时候,创新离我们并不远,因为“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当我们知悉了繁复的问题真谛,洞察了认识的内在密码,剩下的也许就是力所能及的事了。你看,明确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应运创设“262课堂教学模式”,还成重庆市的课改典型呢。以此为背景,以丰都这次赛课为载体,一气呵成“群星闪烁,彰显卓越 ”一文,刊登在《数学教学通讯》(中等教育)2014年5期杂志上。
参考文献
[1]龙伟.大学之道.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