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富于传奇色彩的岭南掌故——“百花冢”,是堪比“梁祝”的广州本土爱情故事。电视文学《百花冢》是南方卫视都市频道精心打造的洋溢着人文关怀、文化底蕴和本土特色的的文艺专题片,作品定位于“文化掌故的精心挖掘与精美呈现”,“对一段精彩岭南文化掌故的及时打捞,既有历史文献价值,也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片子通过讲述这位已被遗忘的岭南本土女诗人莲花心性,传奇一生的故事,展现了岭南文脉的源远流长,传播了人性美的正能量。作品的谋篇布局和讲述方式精致独到,提升了全片的立意”[1],《百花冢》荣获2013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节目奖电视文学一等奖。
作为电视文学《百花冢》的导演,本文度图以主创人员视角,通过对《百花冢》打造精品之路的点滴感悟,探讨电视文学的主题构建和表达手法。
一、 情境讲述,唯美还原,成功实现文化掌故的精心挖掘与精美呈现
(一)堪比“梁祝”的岭南掌故
“百花冢”是明朝广州才女张乔之墓(属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张乔(1615~1633),即张二乔,字乔婧,又名张丽人。其为明朝末年广州一歌妓,工诗琴棋书画,尤善吟诗画兰。虽身在烟花巷,却洁身自好,不趋炎附势,不奉承权贵,其平生结交多是爱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与岭南诗人彭孟阳暗生情愫,有意缔结百年之好,无奈红颜薄命,年近十九香销玉殒。张乔死后,彭孟阳将其葬于白云山梅花坳。出殡之日,广州骚人墨客前来送葬者百余人,各执一花,环植其墓,并各赋诗一首以寄哀思,于是张乔墓百花环抱,故名“百花冢”。每逢春秋佳日,羊城仕女多莅临吊祭。因年代久远,百花冢早已湮灭,今墓与碑已荡然无存,其旧迹被发现于沙河梅花园某招待所内。
(二)高规格的文艺专题片
电视文学《百花冢》是“史上第一部关于百花冢的专题片,讲述的是‘一位风华绝代的晚明传奇才女,一个四百年前的广州爱情故事,一群灵魂皎洁无尘的花城儿女,一次空前温馨美丽的行为艺术,一段专属云山珠水的风雅往事’,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怀念和祭奠,旨在弥合观众和历史记忆之间的断裂”。[2]对于这样一部承载着花城人集体记忆的小作品,我们倾注了他人难于想象的辛劳和汗水。由于作品定位于“文化掌故的精心挖掘与精美呈现”,自然涉及“百花冢”相关史料物证的收集和展示。《百花冢》堪称广东史上最高规格的文艺专题片。百花冢遗址位于军事管理区内,“成品仅15分钟的文学片《百花冢》,从审批到拍摄,牵涉到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局、省博物馆、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市白云区委宣传部、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广州市白云区文广新局文遗办和能仁古寺等十家单位。其中可见我们是花了相当功夫的。”[3]因拍摄涉及国家级文物和军事管理区,审批程序极其繁复,可谓千辛万苦,我们先后拍摄到了省博物馆、广州艺博院、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极其珍贵的馆藏文物,包括张乔书画真迹、遗著善本,其中的国家一级文物之前从未有媒体拍摄过。
(三)文化掌故的成功艺术还原
电视文学《百花冢》选题申报获得频道通过后,主创人员开始收集资料创作脚本,先后四易其稿,最终将作品定位于“文化掌故的精心挖掘与精美呈现”,完成了电视脚本创作。本着打造精品的宗旨,《百花冢》从节目策划创意到拍摄到后期制作可谓苦心孤诣,殚精竭虑。一分努力,一分收获,我们的艰辛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百花冢》荣获2013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节目奖电视文学一等奖,“该片文辞雅达,男声解说,女声吟诵,声韵传情。主创者还特地原创了主题歌,启用了演员情景再现、三维动画再现乃至飞行器航拍等手法,把这位明朝女诗人的身前身后事还原得真实、唯美、感人。”[4]应该说,电视文学《百花冢》对“百花冢”这一历史文化掌故题材的艺术定位和展现是成功的,节目播出后,观众纷纷留言:“拍得实在太美了!太喜欢了!”“想不到脚下的土地居然发生过这么感人的故事”。
二、 提炼升华主题,淬取文化品质,成功打造富有人文关怀和文化底蕴的精品之作
“百花冢”是具有浓郁岭南风格的文化掌故,“之前广州也推出过同一题材的话剧《冢爱》,其定位是‘广州的梁祝故事’。我们创作的电视文学《百花冢》,强调了‘大明王朝衰落、满清势力入侵’的动荡背景,并突出女诗人张乔与节烈文人们的友情,让片子摆脱了‘佳人才子苦恋’的俗套和狭隘,让片子主题更深刻,更具备历史厚重感。”[5]
电视文学《百花冢》高度重视主题的提炼升华与文化品质的淬取,它不是简单地“讲古”(说故事),也不是简单地“啖诗”(品诗),它象精心漫撒一张密细的网,一点点打捞“历史碎片”中储藏的文化基因和人文依归。作品将“‘一段四百年前的广州爱情故事’分作双线叙述,一条线是张乔与寒淡书生彭孟阳堪比‘梁祝’的凄美情史,一条线是张乔与南园诗社‘忠明反清’诸君唱和的文坛韵事,塑造了‘一群灵魂高贵的花城儿女’”[6]。因而获得广大观众的高度共鸣。
立足本土文化,探寻本土族群精神归宿是南方卫视近年来打造文艺专题片的一大特色。例如《岭南记忆之粤韵》,站在学术高度将岭南文化梳理为“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三大支脉,将“沙湾广东音乐”“潮州工夫茶”“梅州客家山歌”这3个国家级“非遗”文化项目分别纳入这三大支脉进行演绎,诠释出极富岭南韵味的文化品质和审美价值,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应该说,南方卫视能够连续多年蝉联广东省广播电视节目奖电视文学一等奖,与其电视文艺作品的文化品位与审美价值有关。
在多屏时代语境下,电视文学创作应树立精品意识,应该关注人类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层面,追求偏于唯美的文化品格,拥有更高的人文精神与文化格调,走一条更艺术、更文化的道路,才能提升作品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我们相信,新媒体时代电视文学完全有足以生存的夹缝空间,这也是南方卫视近年来之所以选择高品位文艺专题片创作常抓不懈的初衷和动力所在。南方卫视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富于人文关怀和文化底蕴的电视文艺作品,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和市场发展空间,未来电视文学大有作为。 三、 画面语言媲美大片,细节处处精雕细琢,成功锻造表达细腻与造型惊艳的奢华之作
针对《百花冢》“文化掌故的精心挖掘与精美呈现”的创作定位,我们总体的创作思路是融入情节化的叙事方式、生活化的讲述立场和以观赏为出发点的画面追求。
首先,《百花冢》的文学脚本本身就是一篇精致唯美的文学作品,文辞优美,意境空灵,极富艺术感染力。
例如:“不舍昼夜涌动着浮艳的气息”“火点燃了火,水融进了水”“一个灼灼盛开的传奇”“花海已枯,坟碑已毁,空遗妆台石一方”;
再如:“她是一朵荷花,天性高洁,奈何沦落于淤泥;她是一剪梅,才貌倾城,却孤立于万物肃杀的苍茫天地间;她是那早发的花蕾,先天体弱,如何抵得住命运的倒春寒?”
还比如:“这是一个美丽的葬礼,也是一个神圣的婚礼!爱无关贫富,情不拘阴阳。百花作证,百人献礼,书生与花仙子矢志不渝”“百花冢,何日才能恢复那融化冰雪的花容?这一份花城人曾经的集体记忆,何时才能被那沁人的花香徐徐唤醒?”
……
作品中这些弥漫着深郁文学墨香的文句,伴随着精致细腻的面面,沁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扑面而来。
其次,《百花冢》的电视画面语言堪比电影大片,其造型技巧之细腻与节奏推送之完美令人惊艳。例如:
【特效】“家”头丶,变成泪珠,滑落成“冢”
(黑白镜头)香烟缭绕,蝴蝶翩跹
【字幕】恋有缘无份 婚有疾而终
【情景再现】闪回张、彭水中甜蜜倒影→花瓣落红,倒影破碎→彭仍空揽→骤察佳人不在后→悲怆仰天…
(一组飞快的蒙太奇镜头)
【情景再现】彭低头写诗→翻阅《莲香集》中的《恻恻吟》→
【情景再现】彭随写随扔诗卷→《恻恻吟》从第1首速翻到第50首→
【情景再现】彭奋笔疾书→定格《恻恻吟》第100首
【字幕】彭孟阳悼亡诗《恻恻吟》一百首
第三,与一般同类型作品相比,《百花冢》对主人公作品的展现方式是别具匠心的。《百花冢》呈现了张乔在送黎美周北上诗卷中的题诗、诗作《无题四首寄呈彭孟阳》《采莲曲》《孟阳约予同济泷水为他侣促即解维留诗见意》《妾薄命》《东洲寄孟阳》《漫述》和画作《兰花图》,还有彭孟阳悼亡诗《恻恻吟》一百首等,《百花冢》选择以高清画面方式,清晰呈现了多件国家级文物及古籍善本,包括广州艺术博物院藏的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南园诸子送黎美周北上诗卷》、广州艺术博物院藏的国家三级保护文物张乔画作《兰花图》、中山大学图书馆藏的《莲香集》“张乔墓图”和省立中山图书馆藏的张乔作品集《莲香集》等,当这些珍贵的文物、古籍一一展现在面前时,观众能真切感受到历史沉重的脚步渐行渐近。
第四,《百花冢》的配音解说极为考究。这不单是指特地邀请了国家级的配音解说员参与作品制作,还包括对声音角色的分配方式。男声解说,女声吟诵,厚实的男声画外音解说弥漫着历史的厚重,柔美的女声诗歌朗诵氤氲着艺术的空灵,刚柔并济,相得益彰,营造出了美轮美奂的艺术冲击力。
第五,作为一部电视文学片,《百花冢》专门创作了原创主题歌《百花深处》,并聘请专业歌手演唱(男声、女声各一首),聘请了专业演员扮演张乔、彭孟阳作情景再现,动用了八轴飞行器航拍百花冢遗址白云山梅坳全景,后期制作使用了CG动画摸拟再现百花冢当年姹紫嫣红、彩蝶翩跹景象……等等,基本上影视制作所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百花冢》都能找到它的踪影。这对于一部时长仅15分钟的电视文学作品来说,无疑是十分“奢侈”的做法,而正因为如此用心,才实现对“百花冢”这一文化掌故的精心挖掘与精美呈现,成就了《百花冢》这部精品之作。
纵观整部作品,《百花冢》锻造精品的良苦用心体现在作品的每一个细节。这里单举一个例子,片名“百花冢”三个字特意采用了彭孟阳苍劲有力的手书隶体书法,我们特别作了精心的特效处理:“家”字头上的“丶”,变成晶莹的泪点,怆然跌落下来成为“冢”字——悲怆哀恸,撼人心魄,与作品主题相衬托,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结语
电视文学《百花冢》通过情境讲述,唯美呈现,提炼升华主题,淬取文化品质,画面语言媲美大片,细节精雕细琢,成功实现了文化掌故的精心挖掘与精美呈现,精心打造了富有人文关怀和文化底蕴的精品之作。
在电视媒体被娱乐主宰的时代,电视文学在大众狂欢的娱乐浪潮中遭遇了生存危机,“电视文学的‘生存空间’和‘本体特性’面临被压缩与消解的危险。”[7]南方卫视本着立足本土文化,自觉践行媒体的文化责任,以职业良知和专业水准默默守望,对文学的审美意蕴大胆作全新形式的演绎和扩张,精心锻造符合文学本质和时代特征的精品,努力在娱乐风潮甚嚣尘上的荧屏世界中,突出重围,开拓出一方净土,探寻电视文学在“多屏时代”的生存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4]余瑞金.2013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节目奖获奖作品精选点评[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4:36-38,100.
[2][3][5]杨湛.文艺精品是如何“炼”出来的?——以南方卫视的实践为例[J].岭南视听研究,2014(1):101-102,67-68,56-57.
[6][7]王宜文.2004年度中国内地电视文学类作品的喜与忧[J].电影艺术,2005(3):79-80.
作为电视文学《百花冢》的导演,本文度图以主创人员视角,通过对《百花冢》打造精品之路的点滴感悟,探讨电视文学的主题构建和表达手法。
一、 情境讲述,唯美还原,成功实现文化掌故的精心挖掘与精美呈现
(一)堪比“梁祝”的岭南掌故
“百花冢”是明朝广州才女张乔之墓(属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张乔(1615~1633),即张二乔,字乔婧,又名张丽人。其为明朝末年广州一歌妓,工诗琴棋书画,尤善吟诗画兰。虽身在烟花巷,却洁身自好,不趋炎附势,不奉承权贵,其平生结交多是爱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与岭南诗人彭孟阳暗生情愫,有意缔结百年之好,无奈红颜薄命,年近十九香销玉殒。张乔死后,彭孟阳将其葬于白云山梅花坳。出殡之日,广州骚人墨客前来送葬者百余人,各执一花,环植其墓,并各赋诗一首以寄哀思,于是张乔墓百花环抱,故名“百花冢”。每逢春秋佳日,羊城仕女多莅临吊祭。因年代久远,百花冢早已湮灭,今墓与碑已荡然无存,其旧迹被发现于沙河梅花园某招待所内。
(二)高规格的文艺专题片
电视文学《百花冢》是“史上第一部关于百花冢的专题片,讲述的是‘一位风华绝代的晚明传奇才女,一个四百年前的广州爱情故事,一群灵魂皎洁无尘的花城儿女,一次空前温馨美丽的行为艺术,一段专属云山珠水的风雅往事’,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怀念和祭奠,旨在弥合观众和历史记忆之间的断裂”。[2]对于这样一部承载着花城人集体记忆的小作品,我们倾注了他人难于想象的辛劳和汗水。由于作品定位于“文化掌故的精心挖掘与精美呈现”,自然涉及“百花冢”相关史料物证的收集和展示。《百花冢》堪称广东史上最高规格的文艺专题片。百花冢遗址位于军事管理区内,“成品仅15分钟的文学片《百花冢》,从审批到拍摄,牵涉到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局、省博物馆、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市白云区委宣传部、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广州市白云区文广新局文遗办和能仁古寺等十家单位。其中可见我们是花了相当功夫的。”[3]因拍摄涉及国家级文物和军事管理区,审批程序极其繁复,可谓千辛万苦,我们先后拍摄到了省博物馆、广州艺博院、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极其珍贵的馆藏文物,包括张乔书画真迹、遗著善本,其中的国家一级文物之前从未有媒体拍摄过。
(三)文化掌故的成功艺术还原
电视文学《百花冢》选题申报获得频道通过后,主创人员开始收集资料创作脚本,先后四易其稿,最终将作品定位于“文化掌故的精心挖掘与精美呈现”,完成了电视脚本创作。本着打造精品的宗旨,《百花冢》从节目策划创意到拍摄到后期制作可谓苦心孤诣,殚精竭虑。一分努力,一分收获,我们的艰辛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百花冢》荣获2013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节目奖电视文学一等奖,“该片文辞雅达,男声解说,女声吟诵,声韵传情。主创者还特地原创了主题歌,启用了演员情景再现、三维动画再现乃至飞行器航拍等手法,把这位明朝女诗人的身前身后事还原得真实、唯美、感人。”[4]应该说,电视文学《百花冢》对“百花冢”这一历史文化掌故题材的艺术定位和展现是成功的,节目播出后,观众纷纷留言:“拍得实在太美了!太喜欢了!”“想不到脚下的土地居然发生过这么感人的故事”。
二、 提炼升华主题,淬取文化品质,成功打造富有人文关怀和文化底蕴的精品之作
“百花冢”是具有浓郁岭南风格的文化掌故,“之前广州也推出过同一题材的话剧《冢爱》,其定位是‘广州的梁祝故事’。我们创作的电视文学《百花冢》,强调了‘大明王朝衰落、满清势力入侵’的动荡背景,并突出女诗人张乔与节烈文人们的友情,让片子摆脱了‘佳人才子苦恋’的俗套和狭隘,让片子主题更深刻,更具备历史厚重感。”[5]
电视文学《百花冢》高度重视主题的提炼升华与文化品质的淬取,它不是简单地“讲古”(说故事),也不是简单地“啖诗”(品诗),它象精心漫撒一张密细的网,一点点打捞“历史碎片”中储藏的文化基因和人文依归。作品将“‘一段四百年前的广州爱情故事’分作双线叙述,一条线是张乔与寒淡书生彭孟阳堪比‘梁祝’的凄美情史,一条线是张乔与南园诗社‘忠明反清’诸君唱和的文坛韵事,塑造了‘一群灵魂高贵的花城儿女’”[6]。因而获得广大观众的高度共鸣。
立足本土文化,探寻本土族群精神归宿是南方卫视近年来打造文艺专题片的一大特色。例如《岭南记忆之粤韵》,站在学术高度将岭南文化梳理为“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三大支脉,将“沙湾广东音乐”“潮州工夫茶”“梅州客家山歌”这3个国家级“非遗”文化项目分别纳入这三大支脉进行演绎,诠释出极富岭南韵味的文化品质和审美价值,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应该说,南方卫视能够连续多年蝉联广东省广播电视节目奖电视文学一等奖,与其电视文艺作品的文化品位与审美价值有关。
在多屏时代语境下,电视文学创作应树立精品意识,应该关注人类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层面,追求偏于唯美的文化品格,拥有更高的人文精神与文化格调,走一条更艺术、更文化的道路,才能提升作品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我们相信,新媒体时代电视文学完全有足以生存的夹缝空间,这也是南方卫视近年来之所以选择高品位文艺专题片创作常抓不懈的初衷和动力所在。南方卫视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富于人文关怀和文化底蕴的电视文艺作品,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和市场发展空间,未来电视文学大有作为。 三、 画面语言媲美大片,细节处处精雕细琢,成功锻造表达细腻与造型惊艳的奢华之作
针对《百花冢》“文化掌故的精心挖掘与精美呈现”的创作定位,我们总体的创作思路是融入情节化的叙事方式、生活化的讲述立场和以观赏为出发点的画面追求。
首先,《百花冢》的文学脚本本身就是一篇精致唯美的文学作品,文辞优美,意境空灵,极富艺术感染力。
例如:“不舍昼夜涌动着浮艳的气息”“火点燃了火,水融进了水”“一个灼灼盛开的传奇”“花海已枯,坟碑已毁,空遗妆台石一方”;
再如:“她是一朵荷花,天性高洁,奈何沦落于淤泥;她是一剪梅,才貌倾城,却孤立于万物肃杀的苍茫天地间;她是那早发的花蕾,先天体弱,如何抵得住命运的倒春寒?”
还比如:“这是一个美丽的葬礼,也是一个神圣的婚礼!爱无关贫富,情不拘阴阳。百花作证,百人献礼,书生与花仙子矢志不渝”“百花冢,何日才能恢复那融化冰雪的花容?这一份花城人曾经的集体记忆,何时才能被那沁人的花香徐徐唤醒?”
……
作品中这些弥漫着深郁文学墨香的文句,伴随着精致细腻的面面,沁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扑面而来。
其次,《百花冢》的电视画面语言堪比电影大片,其造型技巧之细腻与节奏推送之完美令人惊艳。例如:
【特效】“家”头丶,变成泪珠,滑落成“冢”
(黑白镜头)香烟缭绕,蝴蝶翩跹
【字幕】恋有缘无份 婚有疾而终
【情景再现】闪回张、彭水中甜蜜倒影→花瓣落红,倒影破碎→彭仍空揽→骤察佳人不在后→悲怆仰天…
(一组飞快的蒙太奇镜头)
【情景再现】彭低头写诗→翻阅《莲香集》中的《恻恻吟》→
【情景再现】彭随写随扔诗卷→《恻恻吟》从第1首速翻到第50首→
【情景再现】彭奋笔疾书→定格《恻恻吟》第100首
【字幕】彭孟阳悼亡诗《恻恻吟》一百首
第三,与一般同类型作品相比,《百花冢》对主人公作品的展现方式是别具匠心的。《百花冢》呈现了张乔在送黎美周北上诗卷中的题诗、诗作《无题四首寄呈彭孟阳》《采莲曲》《孟阳约予同济泷水为他侣促即解维留诗见意》《妾薄命》《东洲寄孟阳》《漫述》和画作《兰花图》,还有彭孟阳悼亡诗《恻恻吟》一百首等,《百花冢》选择以高清画面方式,清晰呈现了多件国家级文物及古籍善本,包括广州艺术博物院藏的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南园诸子送黎美周北上诗卷》、广州艺术博物院藏的国家三级保护文物张乔画作《兰花图》、中山大学图书馆藏的《莲香集》“张乔墓图”和省立中山图书馆藏的张乔作品集《莲香集》等,当这些珍贵的文物、古籍一一展现在面前时,观众能真切感受到历史沉重的脚步渐行渐近。
第四,《百花冢》的配音解说极为考究。这不单是指特地邀请了国家级的配音解说员参与作品制作,还包括对声音角色的分配方式。男声解说,女声吟诵,厚实的男声画外音解说弥漫着历史的厚重,柔美的女声诗歌朗诵氤氲着艺术的空灵,刚柔并济,相得益彰,营造出了美轮美奂的艺术冲击力。
第五,作为一部电视文学片,《百花冢》专门创作了原创主题歌《百花深处》,并聘请专业歌手演唱(男声、女声各一首),聘请了专业演员扮演张乔、彭孟阳作情景再现,动用了八轴飞行器航拍百花冢遗址白云山梅坳全景,后期制作使用了CG动画摸拟再现百花冢当年姹紫嫣红、彩蝶翩跹景象……等等,基本上影视制作所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百花冢》都能找到它的踪影。这对于一部时长仅15分钟的电视文学作品来说,无疑是十分“奢侈”的做法,而正因为如此用心,才实现对“百花冢”这一文化掌故的精心挖掘与精美呈现,成就了《百花冢》这部精品之作。
纵观整部作品,《百花冢》锻造精品的良苦用心体现在作品的每一个细节。这里单举一个例子,片名“百花冢”三个字特意采用了彭孟阳苍劲有力的手书隶体书法,我们特别作了精心的特效处理:“家”字头上的“丶”,变成晶莹的泪点,怆然跌落下来成为“冢”字——悲怆哀恸,撼人心魄,与作品主题相衬托,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结语
电视文学《百花冢》通过情境讲述,唯美呈现,提炼升华主题,淬取文化品质,画面语言媲美大片,细节精雕细琢,成功实现了文化掌故的精心挖掘与精美呈现,精心打造了富有人文关怀和文化底蕴的精品之作。
在电视媒体被娱乐主宰的时代,电视文学在大众狂欢的娱乐浪潮中遭遇了生存危机,“电视文学的‘生存空间’和‘本体特性’面临被压缩与消解的危险。”[7]南方卫视本着立足本土文化,自觉践行媒体的文化责任,以职业良知和专业水准默默守望,对文学的审美意蕴大胆作全新形式的演绎和扩张,精心锻造符合文学本质和时代特征的精品,努力在娱乐风潮甚嚣尘上的荧屏世界中,突出重围,开拓出一方净土,探寻电视文学在“多屏时代”的生存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4]余瑞金.2013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节目奖获奖作品精选点评[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4:36-38,100.
[2][3][5]杨湛.文艺精品是如何“炼”出来的?——以南方卫视的实践为例[J].岭南视听研究,2014(1):101-102,67-68,56-57.
[6][7]王宜文.2004年度中国内地电视文学类作品的喜与忧[J].电影艺术,2005(3):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