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冠中一生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其众多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为中国当代绘画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对当代绘画的愤懑和不满。吴冠中不是一个圆滑的人,他虽然定价中国当代绘画,但是同样批评美术水准的低下,抨击美术体制的死板。在中国当代美术中,他是影响力最大的人,但他却并不与众流合污。君子卓尔不群,吴冠中庶几近之。
63年前,吴冠中以公派留学生身份远赴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美术,同去的共有40人,吴冠中是惟一一个学美术的学生,学习的科目是西洋画。
在人生的晚年,当他的画在拍卖行的价格已经超过千万的时候,他却将作品捐给了各个美术馆,按照吴冠中的说法,他的作品,“越是下一代越能理解”。所以他的作品要尽可能地留下来,留在美术馆,让后人有所参考。
捐画之外,吴冠中更被人乐道的,是他的烧画。吴冠中一生至少有三次大规模的烧画,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吴冠中创作了一组井冈山风景画,后来他翻看手头原作,感到不满意,便连续烧毁。第二次是1966年,“文革”初期,他把自己回国后画的几百张作品全部毁坏后烧掉。第三次是1991年9月,吴冠中整理家中藏画时,将不满意的几百幅作品也全部毁掉,被海外人士称为 “烧豪华房子”的毁画行动。 吴冠中说:“古人有毁画三千,我觉得还是少的。”烧了不好的,其目的则是“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
艺术的责任
“我自己感到一直横站在中、西之间,古、今之间,但居然横站了60年。”吴冠中横站60年,横站的不仅仅是艺术,还有人生。
吴冠中在世界艺术中心的巴黎亲历了西方的艺术,看到大千世界的同时,也领悟到了艺术的真谛。对于吴冠中而言,西方的未来更加充满希望,然而,当年的吴冠中却像一位圣徒,决定取经之后回到多灾多难的祖国,并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海归艺术家,吴冠中的回国,具有冒险家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归国后的现实情况却使他无法预料,现实也超出了他的底线。在此后的近30年里,吴冠中在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之间辗转,身不由己。他在法国思考的东西始终难以得到展现。为了抗拒红光亮的人物画,避免丑化工农兵,他画起了风景。在内心的煎熬和环境的挤压下,相信只有祖国的土地和风景可以找到一片净土,他的足迹踏遍青山,滴血的脚印画出的是一份令人震撼的写生地图。他在油画和水墨之间水陆兼程,他在艺术和文学之间变换身份,他的经历如同传奇的影片,如同鲁迅先生的“横站”。他“横站”了近60年。逆境锻造着性格,滋补他的学养,苦难成就的却是大师。
吴冠中的晚年,几乎不断地在批评中国的绘画界,从美协到艺术学院,到画家本身,再到艺术市场,但有不满,从不讳言。这为他赢得普通人的赞誉,但也招来同行的敌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吴冠中都被中国绘画界所边缘化。不过吴冠中似乎并没有收敛,并且“变本加厉”,他曾透露等他死后会有更大胆的观点发表,而这个观点直指民族画,他说:“艺术今后民族血统的界限也会淡化。现在的美术界越来越保守,过分强调传统,狭隘的民族意识膨胀。譬如有的观点提出要建立中国自己评判油画的标准,何必如此将自己决裂于世界艺术大家庭呢?艺术家要有世界意识、人类意识。眼界开阔,看的东西多,才能得出正确的观点。”
吴冠中对鲁迅的崇拜并非叶公好龙,而是身体力行的,他一生批评不断,只为改善中国当代美术的局面;他自烧画作,只为留下最好的作品;他著书立说,要打一场“创造新风格的美术解放战争”。吴冠中说:“走上艺术的路,就是要殉道。要做好艺术,还需要痛苦,而我的心永远被苦缠绕着。”
富有的穷人
2010胡润艺术榜上,91岁的吴冠中排名第二,其作品2009年公开拍卖总成交额为2.2亿元。而在各个拍卖行里,吴冠中的画总是站在当代中国画价格的最高处。早在1980年,吴冠中的《巴黎蒙马特》就在东京的个人画展上卖出104万港元,创下当时中国油画最高价纪录。而在去年到今年的拍卖中,至少有两幅吴冠中的画拍价超过千万,一幅《北国风光》3024万,另一幅《长江万里图》5712万。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吴冠中的画作在市场上拍卖的总额达到17.8亿元。
但是吴冠中又不富有。
直到去世,他还住在北京方庄的一处两居室的旧房子里。这间房子,是20世纪90年代初搬进来的,当时方庄是中国艺术家们的聚集地,但是如今,大多数当初来这里的人都已经搬走,方庄也早就不再是艺术家们的天堂了。吴冠中却仍旧住在这里。家中的装修也很简单,它的书房不足5平米,除了靠墙两个装满画册和书籍的铁架子,就是临窗一张比课桌略大的书桌和一张椅子。椅子拉开就几乎顶到了书架。室内没有名家墨宝镇宅,没有斋堂匾额述怀,惟有迎门的墙上一幅梵高油画织成的挂毯。有人说他住在螺蛳壳里。而吴冠中则自称“下蛋的窝儿”。
就在这个“下蛋的窝儿”里,吴冠中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20年,平淡而且从容,如任何一个平凡的老人。
实际上,吴冠中的画有很多并没有进入市场,而是直接捐赠给美术馆,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吴冠中散尽收藏,将画陆续捐赠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新加坡国立美术馆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吴冠中还在为自己的画作寻找归宿。他说:“我的作品不是遗产,房子、钱可以留给你们,但作品要捐给国家……”
吴冠中是一个富有的穷人,他富有的不仅仅是金钱,更多的是精神,而他贫穷的,则是奢华和欲望。
吴冠中1919~2010
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国内外已出版画集约40余种,文集10余种;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吴冠中是一个富有的穷人,他富有的不仅仅是金钱,更多的是精神,而他贫穷的,则是奢华和欲望。
63年前,吴冠中以公派留学生身份远赴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美术,同去的共有40人,吴冠中是惟一一个学美术的学生,学习的科目是西洋画。
在人生的晚年,当他的画在拍卖行的价格已经超过千万的时候,他却将作品捐给了各个美术馆,按照吴冠中的说法,他的作品,“越是下一代越能理解”。所以他的作品要尽可能地留下来,留在美术馆,让后人有所参考。
捐画之外,吴冠中更被人乐道的,是他的烧画。吴冠中一生至少有三次大规模的烧画,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吴冠中创作了一组井冈山风景画,后来他翻看手头原作,感到不满意,便连续烧毁。第二次是1966年,“文革”初期,他把自己回国后画的几百张作品全部毁坏后烧掉。第三次是1991年9月,吴冠中整理家中藏画时,将不满意的几百幅作品也全部毁掉,被海外人士称为 “烧豪华房子”的毁画行动。 吴冠中说:“古人有毁画三千,我觉得还是少的。”烧了不好的,其目的则是“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
艺术的责任
“我自己感到一直横站在中、西之间,古、今之间,但居然横站了60年。”吴冠中横站60年,横站的不仅仅是艺术,还有人生。
吴冠中在世界艺术中心的巴黎亲历了西方的艺术,看到大千世界的同时,也领悟到了艺术的真谛。对于吴冠中而言,西方的未来更加充满希望,然而,当年的吴冠中却像一位圣徒,决定取经之后回到多灾多难的祖国,并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海归艺术家,吴冠中的回国,具有冒险家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归国后的现实情况却使他无法预料,现实也超出了他的底线。在此后的近30年里,吴冠中在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之间辗转,身不由己。他在法国思考的东西始终难以得到展现。为了抗拒红光亮的人物画,避免丑化工农兵,他画起了风景。在内心的煎熬和环境的挤压下,相信只有祖国的土地和风景可以找到一片净土,他的足迹踏遍青山,滴血的脚印画出的是一份令人震撼的写生地图。他在油画和水墨之间水陆兼程,他在艺术和文学之间变换身份,他的经历如同传奇的影片,如同鲁迅先生的“横站”。他“横站”了近60年。逆境锻造着性格,滋补他的学养,苦难成就的却是大师。
吴冠中的晚年,几乎不断地在批评中国的绘画界,从美协到艺术学院,到画家本身,再到艺术市场,但有不满,从不讳言。这为他赢得普通人的赞誉,但也招来同行的敌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吴冠中都被中国绘画界所边缘化。不过吴冠中似乎并没有收敛,并且“变本加厉”,他曾透露等他死后会有更大胆的观点发表,而这个观点直指民族画,他说:“艺术今后民族血统的界限也会淡化。现在的美术界越来越保守,过分强调传统,狭隘的民族意识膨胀。譬如有的观点提出要建立中国自己评判油画的标准,何必如此将自己决裂于世界艺术大家庭呢?艺术家要有世界意识、人类意识。眼界开阔,看的东西多,才能得出正确的观点。”
吴冠中对鲁迅的崇拜并非叶公好龙,而是身体力行的,他一生批评不断,只为改善中国当代美术的局面;他自烧画作,只为留下最好的作品;他著书立说,要打一场“创造新风格的美术解放战争”。吴冠中说:“走上艺术的路,就是要殉道。要做好艺术,还需要痛苦,而我的心永远被苦缠绕着。”
富有的穷人
2010胡润艺术榜上,91岁的吴冠中排名第二,其作品2009年公开拍卖总成交额为2.2亿元。而在各个拍卖行里,吴冠中的画总是站在当代中国画价格的最高处。早在1980年,吴冠中的《巴黎蒙马特》就在东京的个人画展上卖出104万港元,创下当时中国油画最高价纪录。而在去年到今年的拍卖中,至少有两幅吴冠中的画拍价超过千万,一幅《北国风光》3024万,另一幅《长江万里图》5712万。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吴冠中的画作在市场上拍卖的总额达到17.8亿元。
但是吴冠中又不富有。
直到去世,他还住在北京方庄的一处两居室的旧房子里。这间房子,是20世纪90年代初搬进来的,当时方庄是中国艺术家们的聚集地,但是如今,大多数当初来这里的人都已经搬走,方庄也早就不再是艺术家们的天堂了。吴冠中却仍旧住在这里。家中的装修也很简单,它的书房不足5平米,除了靠墙两个装满画册和书籍的铁架子,就是临窗一张比课桌略大的书桌和一张椅子。椅子拉开就几乎顶到了书架。室内没有名家墨宝镇宅,没有斋堂匾额述怀,惟有迎门的墙上一幅梵高油画织成的挂毯。有人说他住在螺蛳壳里。而吴冠中则自称“下蛋的窝儿”。
就在这个“下蛋的窝儿”里,吴冠中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20年,平淡而且从容,如任何一个平凡的老人。
实际上,吴冠中的画有很多并没有进入市场,而是直接捐赠给美术馆,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吴冠中散尽收藏,将画陆续捐赠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新加坡国立美术馆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吴冠中还在为自己的画作寻找归宿。他说:“我的作品不是遗产,房子、钱可以留给你们,但作品要捐给国家……”
吴冠中是一个富有的穷人,他富有的不仅仅是金钱,更多的是精神,而他贫穷的,则是奢华和欲望。
吴冠中1919~2010
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国内外已出版画集约40余种,文集10余种;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吴冠中是一个富有的穷人,他富有的不仅仅是金钱,更多的是精神,而他贫穷的,则是奢华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