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办学定位不准确、对转型发展重要性认识不足、双师型师资队伍不健全、培养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评估导向致发展偏离轨道、行政化致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从明确办学定位、提高对转型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健全师资队伍、调整人才培养方向、重建评估体系及扩大办学自主权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2-0112-03
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意义
(一)满足高校适应社会转型和服务地方经济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对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层次和数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结构性问题的存在,导致现有的人才结构和数量与社会需求严重不符[1]。地方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区域特点,决定了地方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的内容与方向。地方院校应始终依托本地人才需求,为地方发展培养当地所需的专业人才,以此来提升学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地方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和矛盾,因而转型发展势在必行[1]。
(二)满足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实现就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部分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不大考虑培养的学生与当地人才市场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匹配,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无人可用的“两难”局面,当然也就谈不上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使人才培养方向与当地社会发展同一方向,地方院校向应用型方向转型发展已成为必然的趋势[2]。
二、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定位不准确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的高校被人为划分为不同等级。政府一般会给予重点高校特殊的关照,财政拨款更是毫不吝啬,优先满足其发展需要,导致强者恒强,弱者更弱,“马太效应”显露无遗。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影响,许多地方院校放弃了自身的办学传统优势和历史积淀,将综合型大学或是研究型大学作为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盲目走综合研究大学之路,从而忽视了自身连本科教育还未发展成熟的实际,致使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发展水平不高,发展呈现同质化、劣质化现象[3]。
(二)对转型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由于当前政府对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指导仍然模糊不清,导致地方高校缺乏对转型发展必要性的正确认识,部分院校持观望态度和等待思想也就不足为奇了。表现在对未来发展定位、现实条件局限和未来前景估计不乐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转型的积极性[1]。此外,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院校担心转型后会被定位于职业教育层次,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招生生源的质量。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学校被冠以应用型学校名称后,其毕业生未来的就业会受到不良的影响,自然对报考该类学校持消极的态度。这些观念虽然都是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部分误读,但确实对地方院校的转型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4]。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不健全
根据教育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要求教师应具备“双师型”能力,“双师型”教师一般达到教师数量的60%以上才能够满足教学的实际要求。纵观大部分地方院校,现有的师资基本上都是从事理论教学与研究的,缺少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这对于应用型院校而言无疑是明显的软肋。这就要求现有师资必须向实践性应用性转变,对于习惯了理论教学的高校专业教师来说,显然是不小的挑战。再有,部分院校对于教师的培养,更多是要求教师去攻读更高一层的学位,而不是到行业去实践真实的岗位,这也影响到教师参与行业实践的积极性[4]。另外,对教师无论是职称聘任方面,还是工作业绩考核方面,均更多地倾向于对科研业绩的统计上,这种导向也影响到教师忽视对自身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缺乏,导致地方院校难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3]。
(四)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
近年来,受到国家行政干预的影响,地方院校逐步形成了固化的人才培养结构,根本无法将地方发展需求、行业产业需求、学生发展需求进行有效结合,导致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地方发展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需求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导致培养的学生对岗位适应能力不强,也造成了一部分教育资源的浪费[5]。由于缺少与当地发展相匹配的学科与专业,导致人才市场供给和需求的错位[4]。这些问题也导致了地方用人单位对校企合作持不信任不积极的态度,势必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6]。
(五)评估导向致发展偏离应用型轨道
受现行高校分类评估制度的影响,对高校的各种评价几乎都按统一的标准进行的,这就必然诱使地方院校的发展仍以名牌高校为样板进行。为了通过评估,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地方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对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规格、科研管理等方面仍然效仿名校指标,并未形成有利于推动转型发展的评估和管理体系[2]。这种导向必然使地方本科院校偏离发展轨道,忘了初心,自然缺乏特色和优势。
(六)“行政化”趋势致管理效率低下
由于历史的原因,地方院校在学位授予、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辦学经费等方面均缺乏自主决定的权利。无论是教学方面还是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均由行政部门来最终决定,广大教职员工的想法和建议被基本忽略。由于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边界不清晰,致使行政管理机构冗余,且权力日益增大,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影响了转型发展的良好初衷[5]。 三、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地方本科院校应明确自身办学定位
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不明确,导致了其办学基本无特色可言,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地方本科院校具有地方性、特色性和实用性的特征。由地方政府管理,经费也来源于地方政府;应立足地方,依托地方独有的区域优势与实际需求,培育特色专业,培养特色人才。因此,地方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应坚守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使命,根据地方优势,利用地方资源,找准自身定位[7]。首先要明确自身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在国内高校中的位置,在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中应处的位置;其次要将学校的传统优势资源运用在最能体现学校自身特色、最能展现学校办学优势的学科和专业建设上来,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最后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从战略高度确立自身的长期发展目标[8]。
(二)提高对转型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国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必然调档升级,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自然应同步转变。然而,部分院校对于转型发展应用型却表现出了信心不足,甚至是观望的态度;部分院校领导和教师对转型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上,表现为态度消极[8]。首先,地方院校应勇于打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积极乐观地面对应用型转型发展,摒弃单纯追求所谓“高大上”,坚定不移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才是发展的王道。其次,要走出认为职业教育地位不高的误区,认识到应用型大学是高等教育极其重要的一分子,主要培养对象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新型应用型人才。最后,要从外及内、自上而下形成统一的认识,外部努力争取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内部从领导到教职员工对转型发展形成高度统一的认识,并切实按照转型要求全员行动,在各个方面必须坚定实施以办好应用型院校为准则的改革[3]。
(三)健全“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并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步达到 50%以上”。首先,需要让每位教师都意识到学校的转型发展与自己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各种措施来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其次,要注重“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对在职教师要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引导教师积极向应用型教师发展,鼓励教师到与自身专业相关相近的企业进行交流,如能通过挂职锻炼、顶岗实习的方式,则更有利于自身实践经验的丰富与提升。再次,鼓励教师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获科“双师型”教师资格。最后,还可以调整教师的传统考核办法,在用人标准、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的人员倾斜,引导更多教师积极主动地向“双师型”转型,从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3]。此外,加大“双师型”人才引进力度,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师资。还可以通过聘请实践能力突出的校外专家进校授课或讲座,达到优化师资结构的目的[4]。
(四)坚持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契合
地方院校应根据地方实际的人才需要,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专门人才[7]。要以转型发展理念为指引,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以服务市场需求,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目标,抓好区域范围内高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人才需求的统筹,引领地方高校真正实现转型发展[2]。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找准正确的学科专业建设方向,要对地方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及产业结构进行深入的洞察和分析,对已有学科专业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科学适度的整合,设置与行业需要相适应的地方特色学科专业,努力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当然,在专业设置方面还要适时地征求政府、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打造真正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地方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地方院校应努力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培育一批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专业,为社会培养一批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当然,地方院校也要处理好老牌传统专业与新型应用型专业的关系,形成相互促进和互为补充的关系[4]。
(五)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评估体系
国家应适时重建高校分类评估体系,针对应用型高校推出适合的评估办法,引导其向应用型转型,不再走综合性大学的路子,从而培养出社会真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应重新梳理、制定并颁布新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由行业牵头实施全国的职业测评体系,推广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当然个别特殊行业可以实行地区性的标准。考评的重点向以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主转变,考评的场所应当以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行业企业工作环境为主,考评人员以企业从业人员或行业专家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为主,考评结果应以实际的工作能力为主[9]。
(六)扩大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自主权
扩大办学自主权是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学科与专业的设置、特色人才引进政策、资金使用权限等方面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高校才会做出更加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决策。相对政府及教育主管理部门而言,院校会更加了解和熟悉自身的实际情况,会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做出更加准确和迅速的决断,进行更有利于自身的转型发展。此外,发挥高校知识分子群体的功能,建立教授治校机制,在高校管理决策方面发挥更多更大的功能,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地方政府还应加大对本科院校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给地方院校转型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帮助,尽量减少行政干预。除此之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快推动地方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發展的指导与试点工作,并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持续扩大试点范围,真正提升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正权.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的SWOT分析及对策[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6,(7).
[2] 陈正权.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行动逻辑[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7,(4).
[3] 吴杨.应用型办学特色视角下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2).
[4] 顾建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当下困境与发展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0).
[5] 陈正权.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价值反思与路径探寻[J].教育与职业,2017,(5).
[6] 戈秀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瓶颈及对策探讨[J].黑河学院学报,2018,(4).
[7] 罗晓雯.李化树.地方院校转型中的坚守之道[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9).
[8] 李海莲.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0).
[9] 陈愚,李鹏.德国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对我国地方院校转型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4).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2-0112-03
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意义
(一)满足高校适应社会转型和服务地方经济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对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层次和数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结构性问题的存在,导致现有的人才结构和数量与社会需求严重不符[1]。地方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区域特点,决定了地方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的内容与方向。地方院校应始终依托本地人才需求,为地方发展培养当地所需的专业人才,以此来提升学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地方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和矛盾,因而转型发展势在必行[1]。
(二)满足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实现就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部分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不大考虑培养的学生与当地人才市场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匹配,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无人可用的“两难”局面,当然也就谈不上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使人才培养方向与当地社会发展同一方向,地方院校向应用型方向转型发展已成为必然的趋势[2]。
二、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定位不准确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的高校被人为划分为不同等级。政府一般会给予重点高校特殊的关照,财政拨款更是毫不吝啬,优先满足其发展需要,导致强者恒强,弱者更弱,“马太效应”显露无遗。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影响,许多地方院校放弃了自身的办学传统优势和历史积淀,将综合型大学或是研究型大学作为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盲目走综合研究大学之路,从而忽视了自身连本科教育还未发展成熟的实际,致使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发展水平不高,发展呈现同质化、劣质化现象[3]。
(二)对转型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由于当前政府对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指导仍然模糊不清,导致地方高校缺乏对转型发展必要性的正确认识,部分院校持观望态度和等待思想也就不足为奇了。表现在对未来发展定位、现实条件局限和未来前景估计不乐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转型的积极性[1]。此外,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院校担心转型后会被定位于职业教育层次,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招生生源的质量。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学校被冠以应用型学校名称后,其毕业生未来的就业会受到不良的影响,自然对报考该类学校持消极的态度。这些观念虽然都是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部分误读,但确实对地方院校的转型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4]。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不健全
根据教育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要求教师应具备“双师型”能力,“双师型”教师一般达到教师数量的60%以上才能够满足教学的实际要求。纵观大部分地方院校,现有的师资基本上都是从事理论教学与研究的,缺少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这对于应用型院校而言无疑是明显的软肋。这就要求现有师资必须向实践性应用性转变,对于习惯了理论教学的高校专业教师来说,显然是不小的挑战。再有,部分院校对于教师的培养,更多是要求教师去攻读更高一层的学位,而不是到行业去实践真实的岗位,这也影响到教师参与行业实践的积极性[4]。另外,对教师无论是职称聘任方面,还是工作业绩考核方面,均更多地倾向于对科研业绩的统计上,这种导向也影响到教师忽视对自身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缺乏,导致地方院校难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3]。
(四)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
近年来,受到国家行政干预的影响,地方院校逐步形成了固化的人才培养结构,根本无法将地方发展需求、行业产业需求、学生发展需求进行有效结合,导致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地方发展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需求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导致培养的学生对岗位适应能力不强,也造成了一部分教育资源的浪费[5]。由于缺少与当地发展相匹配的学科与专业,导致人才市场供给和需求的错位[4]。这些问题也导致了地方用人单位对校企合作持不信任不积极的态度,势必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6]。
(五)评估导向致发展偏离应用型轨道
受现行高校分类评估制度的影响,对高校的各种评价几乎都按统一的标准进行的,这就必然诱使地方院校的发展仍以名牌高校为样板进行。为了通过评估,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地方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对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规格、科研管理等方面仍然效仿名校指标,并未形成有利于推动转型发展的评估和管理体系[2]。这种导向必然使地方本科院校偏离发展轨道,忘了初心,自然缺乏特色和优势。
(六)“行政化”趋势致管理效率低下
由于历史的原因,地方院校在学位授予、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辦学经费等方面均缺乏自主决定的权利。无论是教学方面还是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均由行政部门来最终决定,广大教职员工的想法和建议被基本忽略。由于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边界不清晰,致使行政管理机构冗余,且权力日益增大,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影响了转型发展的良好初衷[5]。 三、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地方本科院校应明确自身办学定位
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不明确,导致了其办学基本无特色可言,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地方本科院校具有地方性、特色性和实用性的特征。由地方政府管理,经费也来源于地方政府;应立足地方,依托地方独有的区域优势与实际需求,培育特色专业,培养特色人才。因此,地方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应坚守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使命,根据地方优势,利用地方资源,找准自身定位[7]。首先要明确自身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在国内高校中的位置,在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中应处的位置;其次要将学校的传统优势资源运用在最能体现学校自身特色、最能展现学校办学优势的学科和专业建设上来,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最后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从战略高度确立自身的长期发展目标[8]。
(二)提高对转型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国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必然调档升级,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自然应同步转变。然而,部分院校对于转型发展应用型却表现出了信心不足,甚至是观望的态度;部分院校领导和教师对转型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上,表现为态度消极[8]。首先,地方院校应勇于打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积极乐观地面对应用型转型发展,摒弃单纯追求所谓“高大上”,坚定不移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才是发展的王道。其次,要走出认为职业教育地位不高的误区,认识到应用型大学是高等教育极其重要的一分子,主要培养对象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新型应用型人才。最后,要从外及内、自上而下形成统一的认识,外部努力争取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内部从领导到教职员工对转型发展形成高度统一的认识,并切实按照转型要求全员行动,在各个方面必须坚定实施以办好应用型院校为准则的改革[3]。
(三)健全“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并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步达到 50%以上”。首先,需要让每位教师都意识到学校的转型发展与自己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各种措施来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其次,要注重“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对在职教师要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引导教师积极向应用型教师发展,鼓励教师到与自身专业相关相近的企业进行交流,如能通过挂职锻炼、顶岗实习的方式,则更有利于自身实践经验的丰富与提升。再次,鼓励教师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获科“双师型”教师资格。最后,还可以调整教师的传统考核办法,在用人标准、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的人员倾斜,引导更多教师积极主动地向“双师型”转型,从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3]。此外,加大“双师型”人才引进力度,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师资。还可以通过聘请实践能力突出的校外专家进校授课或讲座,达到优化师资结构的目的[4]。
(四)坚持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契合
地方院校应根据地方实际的人才需要,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专门人才[7]。要以转型发展理念为指引,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以服务市场需求,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目标,抓好区域范围内高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人才需求的统筹,引领地方高校真正实现转型发展[2]。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找准正确的学科专业建设方向,要对地方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及产业结构进行深入的洞察和分析,对已有学科专业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科学适度的整合,设置与行业需要相适应的地方特色学科专业,努力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当然,在专业设置方面还要适时地征求政府、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打造真正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地方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地方院校应努力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培育一批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专业,为社会培养一批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当然,地方院校也要处理好老牌传统专业与新型应用型专业的关系,形成相互促进和互为补充的关系[4]。
(五)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评估体系
国家应适时重建高校分类评估体系,针对应用型高校推出适合的评估办法,引导其向应用型转型,不再走综合性大学的路子,从而培养出社会真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应重新梳理、制定并颁布新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由行业牵头实施全国的职业测评体系,推广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当然个别特殊行业可以实行地区性的标准。考评的重点向以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主转变,考评的场所应当以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行业企业工作环境为主,考评人员以企业从业人员或行业专家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为主,考评结果应以实际的工作能力为主[9]。
(六)扩大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自主权
扩大办学自主权是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学科与专业的设置、特色人才引进政策、资金使用权限等方面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高校才会做出更加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决策。相对政府及教育主管理部门而言,院校会更加了解和熟悉自身的实际情况,会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做出更加准确和迅速的决断,进行更有利于自身的转型发展。此外,发挥高校知识分子群体的功能,建立教授治校机制,在高校管理决策方面发挥更多更大的功能,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地方政府还应加大对本科院校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给地方院校转型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帮助,尽量减少行政干预。除此之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快推动地方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發展的指导与试点工作,并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持续扩大试点范围,真正提升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正权.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的SWOT分析及对策[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6,(7).
[2] 陈正权.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行动逻辑[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7,(4).
[3] 吴杨.应用型办学特色视角下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2).
[4] 顾建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当下困境与发展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0).
[5] 陈正权.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价值反思与路径探寻[J].教育与职业,2017,(5).
[6] 戈秀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瓶颈及对策探讨[J].黑河学院学报,2018,(4).
[7] 罗晓雯.李化树.地方院校转型中的坚守之道[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9).
[8] 李海莲.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0).
[9] 陈愚,李鹏.德国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对我国地方院校转型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