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桃基金会:从运作型到资助型的转型探索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kechengshe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21日,第二届地方教育基金会论坛在广州举行。作为本次论坛的轮席主席单位,广东省春桃慈善基金会(下称“春桃基金会”)联手广州慈善会、广州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广东济德文化公益服务中心共同发起“儿童阅读联盟”。
  按照发起方的设计,儿童阅读联盟旨在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儿童阅读机构的发展,将通过搭建学习和交流平台,并向专注于儿童阅读项目的民间机构提供项目配资、行政费用支持等,助力公益组织的能力建设,实现推广阅读项目可持续及高效等目标。
  在这四家发起机构中,春桃基金会是唯一由民间发起的资助型基金会。有意思的是,在2014年以前,春桃还是一家纯运作型基金会。
  穿Prada的女魔头
  春桃基金会的转型要追溯到2013年4月。彼时,一个在世界500强企业任职却没有任何公益从业经验的商务人士“空降”到春桃,担任执行长一职。
  这人名叫梁瑞妍,拥有加拿大MBA学位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曾担任普华永道咨询部高级经理、500强企业财务总监、投资机构运营总监,并创办投资咨询公司。
  公益领域的学习给梁瑞妍带来全新的体验,她重新调整了职业规划:前半生为有钱人赚钱,后半生帮有钱人花好钱。


  很快,一年时间过去了,梁瑞妍完成了培养计划。就在这时,春桃基金会的创办人曹家昌向她抛出了橄榄枝。梁瑞妍曾是曹家昌的财务顾问,并协助曹家昌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融资上市等筹划工作。
  出于对曹家昌的敬佩与信任,梁瑞妍加入了春桃基金会。曹家昌对她的要求很简单,“为春桃规划未来,实现‘要做影响孩子一生的事’这个宗旨。”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位“空降”执行长上任后宣布的第一件事竟然是,除了已经签署捐赠合同的项目继续执行外,停掉所有新项目的开展。
  这一决定让春桃的执行团队非常不解甚至是抵触。自2009年基金会成立以来,执行团队已经在全国18个省的600所学校建立春桃图书室,捐赠图书超过40万册,其中还有14所学校甚至以春桃命名。
  在质疑声中,梁瑞妍“罔顾民意,一意孤行”。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任性的决定,但梁瑞妍给出的回复是,经过熟虑后作出的选择。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参访,梁瑞妍意识到公益的最终目标是要找到创新的办法解决社会问题,而找到真问题所在,以及根据问题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并使其落地,让目标人群得到恰当的帮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在她看来,“专注,专业,落地”是比捐资赠物更有效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当时,春桃基金会的主要工作是把书籍送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使乡村的孩子也能拥有丰富的课外读物。梁瑞妍认为,经过差不多四年的前期摸索打基础,春桃应该从捐资赠物模式大踏步往前走了。
  至于该往哪个方向走,她没有急于作出决定,认为必须是在对前期工作的总结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并结合行业内的优秀经验和案例,专家学者的研究,以及对春桃自身的资源能力的准确分析的基础上,才能为春桃准确定位,制定战略,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因此,春桃需要暂时停下来,完成上述工作,以便更好地完成其宗旨:做影响孩子一生的事情。”
  向资助基金会转型
  经过数月的回访调查,同行的拜访,以及专家学者的访谈,梁瑞妍意识到最能影响孩子一生的事情是:让孩子们成为终身的学习者。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而达成。
  但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是给孩子们书籍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们挑选合适他们的图书,要为孩子们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要陪伴和引导孩子们进行阅读,要让阅读尽可能地连接到孩子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如亲子阅读、安全教育、文化传承和品格养成等,小如绘画、讲故事、影像记录等。这些工作需要专业的设计和落地执行,而这些,基本上是春桃这个小团队不可能实施的。
  梁瑞妍想不出好的办法,她开始向业界前辈求助。心平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伍松的一席话让她豁然开朗。伍松告诉她,让春桃转型成资助型基金会吧,把资金主要用于资助其他组织运作公益项目,而不是自己运作公益项目。
  转型的好处在于,春桃基金会将能实现上述纯运作型基金会难以实现的目标。这是因为在教育公益领域内,推广儿童阅读是相对成熟的一个板块,有大量的公益机构分布在全国各地,既有诸如亲近母语这类已经发展了十几年,长期从事阅读教材研发,并能提供阅读相关培训的专业机构,也有扎根在乡村和城乡结合部、以阅读活动为主要工作手段的社区服务公益机构和个人,还有许多与经济不发达地区小学紧密合作推广阅读的民间组织。与这些机构的合作,就能实现公益项目的专业化和本地化。
  2014年,在获得理事会以及主要发起人的认可和支持下,春桃基金会在年初对外宣传了转型计划。按照梁瑞妍的说法,执行团队在经历各种不适与阵痛后,坚定地踏上了转型之路。
  如今,春桃基金会即将迈入第七个年头,梁瑞妍带领团队制定了四大工作方向:1、通过向其他公益机构提供资金和物资资助的方式,支持他们进行儿童阅读推广的相关项目;2、打造儿童阅读推广领域内的交流、分享和学习平台,助力公益伙伴的机构和个人成长;3、研发借阅管理和大数据管理系统,编写行业分析报告;编制学校、社区图书馆运作指南等实用性指导工具书籍;4、实施学人培养计划,孵化阅读推广领域内的优秀个人与机构。
  在梁瑞妍看来,春桃的资助之路才刚刚开始,他们需要面对许许多多的未知与困难,也有太多需要提高和学习的地方。春桃的办公室里写着“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梁瑞妍说,这是春桃的座右铭,“我们怀抱远大理想,却从细微的事情做起,把让孩子们成为终身的学习者作为使命,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其他文献
8月我去了一趟青藏高原,那里距离西宁市区600多公里,地势高峻,气温低,冬季漫长,紫外线强烈。绵延山路,车子开了整整12个小时,颠得我几乎只剩半条命。我跟着大部队给山区的孩子们派发物资,到了第一个派发点窝赛乡小学。这里四面环山,美丽如画。我和志愿者们都很兴奋,看着孩子们热情洋溢的小脸真是说不出的高兴。  志愿者们这次带来的是儿童太阳眼镜,来之前组织方告诉我,对太阳眼镜进行筹款挺有难度的,因为更多的
期刊
孩子究竟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我们每一个家长心头挥之不去的一个冲突、一个矛盾,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深知孩子教育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不管你怎么功成名就、高官厚禄,如果你的子女完蛋,你的人生也就完蛋了,无颜见人。  我们看到深圳罗湖的家长下跪求女儿好好学习,更多的家长陷入到了一种集体的焦虑之中。过去我们把它称之为疯狂母亲,现在有一个名词“中国虎妈”,牺牲了个人的休息时间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全部的精力给
期刊
9月8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15胡润全球华人慈善报告》,列出了历年慈善捐赠额超过5亿元且在慈善方面深具影响力的46位华人大慈善家。  报告显示,大陆地区上榜慈善家来自房地产行业的超过一半。30%是以个人名义进行捐赠的:如马云、曹德旺、牛根生;向教育领域捐赠最多,如捐赠母校教育:杨休捐赠南京大学、马云捐赠浙师大,或者捐建中小学如黄如论、王健林;另外在扶贫领域也捐赠较多,其中捐建家乡较多,如黄如论、
期刊
丁学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性格直爽,敢于直言。  9月21日,出现在广州举行的第二届地方教育基金会论坛上,与嘉宾谈及中国教育公益发展问题时,他不改性情,毫不避讳地指出国内地方许多政府热衷于喊口号,不做实事,认为政府解决教育问题上要多创造条件,让公益组织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丁学良毕业于哈佛大学,先后在美国、香港等地工作,教育与公益是他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之一。由于常年在国外学习和工作,他得以接触和研究
期刊
家族基金会对于社会有什么价值?首先,家族基金会和公司基金会相比,它没有市场利益的诉求,更加纯粹;其次,家族基金会有财产的独立性,可以为社会创新承担风险;第三,家族基金会是腐败率最低的。因为家族是自己拿钱做慈善,如果自己再拿回去,这不合逻辑。(来源:中国网)  友成基金会理事长王平:社会创新,就是全面激活未被有效利用的资源  资源原本就在那里,只是没有被利用到,没有被激活。社会创新就是设计出一个好的
期刊
朱健刚,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执行院长,多年来关注社会组织的发展。在他看来,教育公益组织是教育创新的探索者、实验者和引领者,教育公益组织应该推动公民教育,这既包括软性的服务他人,更包括硬性的抗争表达。  教育创新的探索者  中国财富:教育是大家普遍关注的议题,在你看来,在教育改革或者教育创新事业中,民间公益力量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朱健刚:民间公益力量在教育改革
期刊
8月底,“TOT性安全教育讲师”系列培训顺利结束,参加培训的学员将作为“教师的教师”,前往广东偏远的乡村学校,为当地教师进行儿童性安全的培训。  这是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下称“绿芽基金会”)发起的乡村儿童性安全教育项目,希望能够提升乡村教师开展性健康教育方面的能力,同时推广普及性安全教育知识,提高乡村儿童预防性侵害的意识和应对性侵害风险的能力。  作为一家关注乡村妇女儿童发展的公益组织,
期刊
9月,广州公益圈热闹非凡,教育公益组织是当中的主角。  月初,广州多家公益组织联合发起图书众筹,计划筹集业内专家、媒体人以及公益人,合力撰写“教育公益案例集”,详解民间教育公益现状,为公益同行及后来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21日,第二届地方教育基金会论坛举行,一众公益人、媒体人和学界专家汇集广州,共同探讨民间教育,助力乡村儿童发展方向。主办方希望藉此搭建资源整合平台,解决当下流动及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
期刊
梁晓燕,民间教育学者、资深公益人。曾于大学任教十余年,后从事杂志、出版工作,参与发起国内历史最悠久的环保组织“自然之友”。  2003年前后,她全职投入民间教育公益事业,曾先后担任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总干事和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近年来,致力推动教育创新和教育公益组织的整体发展,是历届教育公益组织年会的重要策划人和组织者。  作为中国教育公益的先行者,梁晓燕对国内教育公益领域的
期刊
1931年,梁漱溟先生读到当时的“现代教育名著”系列之《丹麦的民众学校与农村》(贝脱勒等著,商务印书馆,1931年1月初版)时,专门写了一篇题为《丹麦的教育与我们的教育》的文章来谈社会自办教育与的重要意义与官办教育的弊病。这篇疾呼反对国民党官办教育的文章,今日读来,仍不失为“针砭时事”之大作。  梁先生说,“我们敢说要想中国教育有生机,非打破推翻今日官办教育的局面,得一大解放不可,官办教育,教育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