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遇到“比较”一词,买东西时要比较好坏、优劣,老师对学生在校的学习表现要加以比较,学校在期末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情况也要比较等等。这种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之中,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即用比较的方法阅读文章,对照研究,认同求异,同中辨异,异中求同,以旧带新,以新温故,从而使学生事半功倍地更明确,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相关文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明辨事非的能力。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提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呢?
首先,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设置准确恰当的思考题,引导学生从小处着手,就某一篇文章内部的某些需要比较的内容加以训练。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作者曹雪芹对不同人物的出场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其目的是体现他们各自性格特征及在贾府中的地位,我在教此文时,让学生找出主要人物出场的描写文字加以反复朗读,并提出思考题:王熙凤与贾宝玉的出场有何不同?采用不同的安排方法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带着思考题进行朗读,对于提出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又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一文中着力刻画祥林嫂的眼睛,揭示主题,但前后几次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在阅读时引导学生思考:前后几次所写眼睛有那些不同之处?为什么不同?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这样,这便于抓住文章的重点,使学生在理解时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对于一组文章,我们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对比、类比方法,提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讨论问题进行比较讨论。对于不同类的文章,当然是在比较中寻求共同点,因为不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同类性质的文章,我们在比较时比较费神,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的方法,从中找出差异,要达到目的,先得引导学生抓住这组文章的观点、主题进行课前自读,从总体把握文章内容,因为观点、主题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的集中概括,可以说是文章的灵魂。引导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文章内容,能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课前自读时可布置一些重点思考题,在自读的基础上设置一些有代表性的讨论问题,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如我在引导学生比较宗璞的《废墟的召唤》与余秋雨《废墟》时,我用表格对照形式设置几个讨论问题:①两文对废墟各自的看法;②两文各自表明了怎样对待废墟?③废墟给人的启示怎样?经过学生的激烈讨论,各抒己见,对两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了。总体上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抓住比较文章的体裁样式进行比较,因为体裁样式是文章的性质,性质不同,即使主题相似,所使用的语言及结构安排也不一样,这就涉及到文章的选材、布局、表现方法及语言运用等技巧了。如宗文与余文在结构安排上各不相同,因为两文所写的“废墟”含义有些不同,前文是从点上写的,“废墟”专指“圆明园”,后文是从面上谈的,是具有广泛意义的废墟,于是宗文抓住文眼“如唤”一词,通过“我”与年青人的对话表现主题,而余文的文眼则是“寄情废墟”,全文在评述废墟的文化内涵,我在指导学生就文章形式讨论时,主要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①两文在结构上分别以什么为中心安排材料的?结构层次怎样?②两文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各有什么特色?试举一二个实例加以说明、通过对两文的内容、形式上的比较讨论,既加强训练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达到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有关信息及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再次,还可以要求学生在比较中,自己设置一些疑难问题,然后进行分析,共同研究、比较,使学生学起来有章可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当然,并不是对每一组比较的文章都按固定的形式进行比较,而是应争对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及文章的要求,灵活处理,让学生学有所获,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呢?
首先,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设置准确恰当的思考题,引导学生从小处着手,就某一篇文章内部的某些需要比较的内容加以训练。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作者曹雪芹对不同人物的出场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其目的是体现他们各自性格特征及在贾府中的地位,我在教此文时,让学生找出主要人物出场的描写文字加以反复朗读,并提出思考题:王熙凤与贾宝玉的出场有何不同?采用不同的安排方法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带着思考题进行朗读,对于提出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又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一文中着力刻画祥林嫂的眼睛,揭示主题,但前后几次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在阅读时引导学生思考:前后几次所写眼睛有那些不同之处?为什么不同?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这样,这便于抓住文章的重点,使学生在理解时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对于一组文章,我们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对比、类比方法,提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讨论问题进行比较讨论。对于不同类的文章,当然是在比较中寻求共同点,因为不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同类性质的文章,我们在比较时比较费神,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的方法,从中找出差异,要达到目的,先得引导学生抓住这组文章的观点、主题进行课前自读,从总体把握文章内容,因为观点、主题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的集中概括,可以说是文章的灵魂。引导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文章内容,能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课前自读时可布置一些重点思考题,在自读的基础上设置一些有代表性的讨论问题,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如我在引导学生比较宗璞的《废墟的召唤》与余秋雨《废墟》时,我用表格对照形式设置几个讨论问题:①两文对废墟各自的看法;②两文各自表明了怎样对待废墟?③废墟给人的启示怎样?经过学生的激烈讨论,各抒己见,对两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了。总体上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抓住比较文章的体裁样式进行比较,因为体裁样式是文章的性质,性质不同,即使主题相似,所使用的语言及结构安排也不一样,这就涉及到文章的选材、布局、表现方法及语言运用等技巧了。如宗文与余文在结构安排上各不相同,因为两文所写的“废墟”含义有些不同,前文是从点上写的,“废墟”专指“圆明园”,后文是从面上谈的,是具有广泛意义的废墟,于是宗文抓住文眼“如唤”一词,通过“我”与年青人的对话表现主题,而余文的文眼则是“寄情废墟”,全文在评述废墟的文化内涵,我在指导学生就文章形式讨论时,主要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①两文在结构上分别以什么为中心安排材料的?结构层次怎样?②两文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各有什么特色?试举一二个实例加以说明、通过对两文的内容、形式上的比较讨论,既加强训练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达到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有关信息及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再次,还可以要求学生在比较中,自己设置一些疑难问题,然后进行分析,共同研究、比较,使学生学起来有章可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当然,并不是对每一组比较的文章都按固定的形式进行比较,而是应争对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及文章的要求,灵活处理,让学生学有所获,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