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及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都是用图1装置做铜锌原电池实验。该装置的缺陷是:锌直接接触稀硫酸,由于过电位的存在,锌表面也会有比较多的气泡,影响实验效果。尽管一些教师对该装置进行了局部改进,但只要锌接触稀硫酸,锌表面总会有一些气泡。所以,为了锌表面不产生气泡,大家不得不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图2中X液为硫酸锌溶液、Y液为稀硫酸,锌与稀硫酸放到两个烧杯中,两个烧杯之间靠盐桥连接,由于锌接触不到稀硫酸,故锌表面不会有气泡。
对化学选修的学生及选修阶段而言,采用图2装置理解原电池原理困难不大,但对化学必修的学生及必修阶段而言则困难极大。
能否把图1装置和图2装置融为一体,设计出一个新的装置?在这种想法的指引下,一个颇有创意的新装置便产生了。
1.设计思路
在同一烧杯中放两种溶液,密度大的放到下层,密度小的放到上层。为减少相互扩散,同时能保证离子的自由迁移,在上层溶液的中间部分用多层滤纸或海绵隔开,把两个相连的电极分别放到,上层溶液和下层溶液中,这样就制作好了一个原电池装置。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如图3所示。
2.实验步骤
取一只普通漏斗,用颈穿过双层滤纸中央,将连有铜片的导线穿过漏斗。取一只200mL的烧杯,向其中加入100mL2 mol·L-1的稀硫酸,将连接好的漏斗及铜片(太大时可折叠)放入烧杯中,将滤纸压入烧杯大约150mL处;另取一烧杯,向其中加人一钥匙氯化钠固体,加入大约100mL水,用玻璃棒搅拌溶解,然后将该稀的食盐水沿烧杯壁缓缓倒入烧杯中,滤纸下方大约有50mL食盐水,滤纸上方大约有50mL食盐水;将导线的另一端与锌片连接,然后把锌片放入滤纸上方的食盐水中即可。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铜表面气泡逐渐增多,后保持相对稳定,产生的气泡沿着漏斗颈的孔冒出;锌表面至少保持15min没有气泡。
3.几点说明
(1)漏斗的作用,一是起支撑滤纸的作用,二是起导气作用。
(2)滤纸不要紧贴硫酸溶液,滤纸下方要有一定厚度的稀氯化钠溶液;否则,硫酸会比较快地扩散上来,导致锌片,上产生气泡。滤纸层数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层数越多,扩散越慢。滤纸直径要稍大于烧杯直径,保证密封效果。
(3)密度大的溶液一定要在下方,密度小的溶液在,上方,这样可以减慢扩散速度。
(4)實验拓展。可以利用上述改进装置,做其他一些实验。如:
①铜或铁与氯化铁反应实验。上层溶液为稀氯化钠溶液,电极为铜或铁;下层溶液为浓氯化铁溶液,电极为碳棒。
②锌与硫酸铜反应实验。上层溶液为稀氯化钠或硫酸锌溶液,电极为锌;下层溶液为浓硫酸铜溶液,电极为碳棒或铜。
③浓差电池。上层溶液为稀硫酸铜溶液,电极为铜;下层溶液为浓硫酸铜溶液,电极为铜。
对化学选修的学生及选修阶段而言,采用图2装置理解原电池原理困难不大,但对化学必修的学生及必修阶段而言则困难极大。
能否把图1装置和图2装置融为一体,设计出一个新的装置?在这种想法的指引下,一个颇有创意的新装置便产生了。
1.设计思路
在同一烧杯中放两种溶液,密度大的放到下层,密度小的放到上层。为减少相互扩散,同时能保证离子的自由迁移,在上层溶液的中间部分用多层滤纸或海绵隔开,把两个相连的电极分别放到,上层溶液和下层溶液中,这样就制作好了一个原电池装置。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如图3所示。
2.实验步骤
取一只普通漏斗,用颈穿过双层滤纸中央,将连有铜片的导线穿过漏斗。取一只200mL的烧杯,向其中加入100mL2 mol·L-1的稀硫酸,将连接好的漏斗及铜片(太大时可折叠)放入烧杯中,将滤纸压入烧杯大约150mL处;另取一烧杯,向其中加人一钥匙氯化钠固体,加入大约100mL水,用玻璃棒搅拌溶解,然后将该稀的食盐水沿烧杯壁缓缓倒入烧杯中,滤纸下方大约有50mL食盐水,滤纸上方大约有50mL食盐水;将导线的另一端与锌片连接,然后把锌片放入滤纸上方的食盐水中即可。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铜表面气泡逐渐增多,后保持相对稳定,产生的气泡沿着漏斗颈的孔冒出;锌表面至少保持15min没有气泡。
3.几点说明
(1)漏斗的作用,一是起支撑滤纸的作用,二是起导气作用。
(2)滤纸不要紧贴硫酸溶液,滤纸下方要有一定厚度的稀氯化钠溶液;否则,硫酸会比较快地扩散上来,导致锌片,上产生气泡。滤纸层数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层数越多,扩散越慢。滤纸直径要稍大于烧杯直径,保证密封效果。
(3)密度大的溶液一定要在下方,密度小的溶液在,上方,这样可以减慢扩散速度。
(4)實验拓展。可以利用上述改进装置,做其他一些实验。如:
①铜或铁与氯化铁反应实验。上层溶液为稀氯化钠溶液,电极为铜或铁;下层溶液为浓氯化铁溶液,电极为碳棒。
②锌与硫酸铜反应实验。上层溶液为稀氯化钠或硫酸锌溶液,电极为锌;下层溶液为浓硫酸铜溶液,电极为碳棒或铜。
③浓差电池。上层溶液为稀硫酸铜溶液,电极为铜;下层溶液为浓硫酸铜溶液,电极为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