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社会工业化以来大规模排放温室气体促进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效应日益明显,加之工业文明的不可持续性和市场机制效用的有限性,低碳经济、生态文明等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呼伦贝尔是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显著的地区。如何发扬传统游牧文化的科学精髓,改善经济发展模式,防止草原沙漠化加速发展,平稳度过气温上升阶段的干旱化加剧期,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谋求全球合作创造性开展工作,是需要我们面对并加紧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碳汇 清洁发展机制 游牧文化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一、缘起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自1750年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明显增加,全球气候主要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总体上呈增暖趋势。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0.56-0.9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异极端化,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不断上升。近百年来,全球降水在波动中略有增加,在北半球水面蒸发量呈逐步减少的趋势,全球降雪和积雪面积减少,冰川加速退缩,多年冻土融化。物种分布发生变化,这将导致部分物种灭绝、物种更替、生物群落结构和数量变化,预示着农林业生产的布局将被迫发生改变。气候变暖将有利于病菌发生、繁殖和蔓延,从而使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
由于现代气候变干变暖以及各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干旱区生态环境有不断退化的趋势。气候变干使我国渭河上游、黄河上游以及黄土高原中部7条主要河流的径流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引起水资源短缺。近150年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加之滥砍滥伐、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利用等因素引起沙漠化加速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对呼伦贝尔的影响是显著的:全球工业化环境效应的积累导致草原上黑灾、白灾频度加大。上世纪50年代起大规模砍伐森林、开垦耕地引起冻土快速消融、大兴安岭高山湿地大幅度减少,导致70年代呼伦湖水位连年暴涨,面积扩大,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严重破坏,涵养和调节水源能力下降,呼伦贝尔草原水资源质、量下降。
呼伦贝尔市近50年来气温升高明显,降水时段分布不均,导致异常天气频次渐多,灾害多发。气候的变干、变暖,使得1999年以后呼伦湖区域生态呈现快速恶化的趋势,由此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呼伦湖水域面积缩小、湿地萎缩、草场退化等。近年来小雨事件呈减少趋势,但进入21世纪后,小雨强度和干燥事件显著增强,致使干旱事件频发和强度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呼伦湖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呼伦贝尔沙地总体气候暖干化趋势显著。气温逐年升高、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和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使流动沙地面积不断增加,植被盖度下降。卫星遥感监测和全国沙漠化普查结果进一步表明,呼伦贝尔沙地的沙漠化正在扩展,生态环境正在恶化。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的典型形式——沙质草原现代风蚀坑的发生,就是近100年来气候干旱化与人类大范围强度活动干扰土层相耦合的环境事件所造成。
二、响应
针对全球变暖带来的种种灾害,世界已经行动起来。1992年以来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一系列重要协议,并获得了全球热烈响应,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但是多数国家的排放量仍在增长,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任重道远。
中国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全局性挑战高度重视,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2009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胡锦涛主席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对于2005年的水平减少40%-45%,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的使用量增加到一次能源消耗量的15%,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加森林4000万公顷,增加林木蓄积量13亿立方米。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表示,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而“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都意味着对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发展模式、唯利是图的市场机制和工业文明的否定,表明了尊重自然规律、对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模式和人类未来的追求。
总之,工业化以来人类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剧烈增加促进全球显著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全人类认真反省自身行为,特别是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模式,协调一致采取行动加以补救和应对,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对策
呼伦贝尔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比较显著的地区。但是呼伦贝尔所受影响却并非主要由自身行为造成。相反,呼伦贝尔的传统做法恰恰更符合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要求,以及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如何审时度势,发挥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和后发优势,整合、提升我们的独特做法并与世界发展模式转型大潮相结合、做贡献,可以成为我们争取主动、创造新的发展模式的努力方向。
呼伦贝尔深厚的、与自然和谐的草原森林文化底蕴,人们普遍相对较高的审美和生态伦理水平与追求,丰富多样相对完整状况较好的生态系统,北方民族长期来坚持执行的环境友好的发展政策,都是为“清洁发展机制”、“低碳经济”、“生态文明”等可持续发展之路所作的超前探索和贡献,也是在今后行动中争取主动占领先机的基础条件。
第一,弘扬传统文化,继续旗帜鲜明地打造绿色和谐呼伦贝尔品牌。呼伦贝尔向来有“北国碧玉”、“绿色净土”的美誉,这是呼伦贝尔人长期以来坚持绿色环保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人文之美与自然之美协调一致的结果,我们的人与自然和谐大美的理念和追求目标甚至更高一筹。在“美丽与发展双赢”战略思想指引下,呼伦贝尔市近年来大力施行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保护自然生态等生态建设举措,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们应当进一步坚定信心,旗帜鲜明地继续打造并高举绿色和谐呼伦贝尔品牌,继续弘扬以蒙古游牧文化为核心的草原文化,发扬蒙古游牧文化“整体配套、全民性、保护重于建设”的做法,恪守“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伦理,继续发扬“博大,至诚,和美,共赢”的思想和发展模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未来世界做贡献。
第二,发挥传统优势,打造绿色产业。对于草原牧民来说,天为父、地为母,草原是牧民生命的一部分。作为资源,草地是一个综合体,但目前过分注重草原作为饲草资源和土地资源这两个方面,忽视了草地资源的其他方面,如草地景观资源、草地文化资源、草地有花植物资源、草原药用植物资源、草原菌类资源等。为了保护草原,防治草原沙漠化,亟待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生态压力的新型产业。草原也是巨大的碳汇。搞好草原建设,可以在保持水土、涵养土地、防治沙化、加强畜牧业和现代草业的基础,发展现代化生态保护型游牧业的前提下,积极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可以考虑将呼伦贝尔的草原畜牧业、森林产业以及种植业整合打造成为地区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无公害无污染、环境友好的,集成传统知识与现代技术、生态保护型产业与生态旅游、低排放与清洁生产的高品质高价值复合产业,主打高端健康产品,进军绿色环保市场。对于矿产资源开发与转化等高排放、环境影响巨大的产业,则需要认真规划,有序发展,控制规模,削减排放,走生态与环境建设型发展之路。
第三,积极参与《框架公约》体系并发挥我们的作用,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为建设和谐世界做贡献。气候变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是气候变暖导致的干旱化效应阶段在干旱区是有限的,随后是降水增加的湿润化过程。因此,在当前的干旱化加剧阶段需要特别强调生态保护,遏制沙漠化加速发展势头。现阶段逐年减少的大风日数和沙尘暴日数有利于生态保护与建设,可以在经过充分、慎重的论证后,不失时机地选取不会引起或加剧沙漠化的切实有效手段,加大沙化土地的治理力度。二是我们可以根据《框架公约》规定,按照清洁发展机制,通过联合实施造林再造林项目,争取将退耕还林还草项目、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沙漠化治理项目列入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出售温室气体排放指标,也就是碳汇,协助实现减排目标,并获得资金和技术援助。通过这种方式,为植树造林、草原保护与建设、沙漠化治理等生态保护项目补充经费,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水平,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与生态建设双赢。
参考文献:
[1]秦大河,陈振林,罗勇等.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J].气候
变化研究进展,2007,3(2).
[2]邵春,沈永平,张姣.气候变化对寒区水循环的影响研究进
展[J]. 冰川冻土,2008,30(1).
[3]曹福祥,徐庆军,曹受金等.全球变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研
究进展[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8,28(6).
[4]肖国举,张强,王静.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7, 18(8).
[5]邓振镛,张强,辛吉武等.干旱生态环境及水资源对全球气
候变暖响应的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第,2008,30(1).
[6]李智佩,岳乐平,郭莉等.全新世气候变化与中国北方沙漠
化[J].西北地质,2007,40(3).
[7]宋丽瑛,李建华,王洪丽等.呼伦贝尔市50年气候变化与近
期异常气候[J].内蒙古气象,2005(3).
[8]赵慧颖,乌力吉,郝文俊.气候变化对呼伦湖湿地及其周边
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28(3).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碳汇 清洁发展机制 游牧文化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一、缘起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自1750年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明显增加,全球气候主要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总体上呈增暖趋势。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0.56-0.9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异极端化,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不断上升。近百年来,全球降水在波动中略有增加,在北半球水面蒸发量呈逐步减少的趋势,全球降雪和积雪面积减少,冰川加速退缩,多年冻土融化。物种分布发生变化,这将导致部分物种灭绝、物种更替、生物群落结构和数量变化,预示着农林业生产的布局将被迫发生改变。气候变暖将有利于病菌发生、繁殖和蔓延,从而使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
由于现代气候变干变暖以及各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干旱区生态环境有不断退化的趋势。气候变干使我国渭河上游、黄河上游以及黄土高原中部7条主要河流的径流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引起水资源短缺。近150年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加之滥砍滥伐、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利用等因素引起沙漠化加速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对呼伦贝尔的影响是显著的:全球工业化环境效应的积累导致草原上黑灾、白灾频度加大。上世纪50年代起大规模砍伐森林、开垦耕地引起冻土快速消融、大兴安岭高山湿地大幅度减少,导致70年代呼伦湖水位连年暴涨,面积扩大,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严重破坏,涵养和调节水源能力下降,呼伦贝尔草原水资源质、量下降。
呼伦贝尔市近50年来气温升高明显,降水时段分布不均,导致异常天气频次渐多,灾害多发。气候的变干、变暖,使得1999年以后呼伦湖区域生态呈现快速恶化的趋势,由此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呼伦湖水域面积缩小、湿地萎缩、草场退化等。近年来小雨事件呈减少趋势,但进入21世纪后,小雨强度和干燥事件显著增强,致使干旱事件频发和强度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呼伦湖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呼伦贝尔沙地总体气候暖干化趋势显著。气温逐年升高、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和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使流动沙地面积不断增加,植被盖度下降。卫星遥感监测和全国沙漠化普查结果进一步表明,呼伦贝尔沙地的沙漠化正在扩展,生态环境正在恶化。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的典型形式——沙质草原现代风蚀坑的发生,就是近100年来气候干旱化与人类大范围强度活动干扰土层相耦合的环境事件所造成。
二、响应
针对全球变暖带来的种种灾害,世界已经行动起来。1992年以来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一系列重要协议,并获得了全球热烈响应,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但是多数国家的排放量仍在增长,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任重道远。
中国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全局性挑战高度重视,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2009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胡锦涛主席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对于2005年的水平减少40%-45%,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的使用量增加到一次能源消耗量的15%,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加森林4000万公顷,增加林木蓄积量13亿立方米。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表示,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而“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都意味着对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发展模式、唯利是图的市场机制和工业文明的否定,表明了尊重自然规律、对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模式和人类未来的追求。
总之,工业化以来人类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剧烈增加促进全球显著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全人类认真反省自身行为,特别是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模式,协调一致采取行动加以补救和应对,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对策
呼伦贝尔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比较显著的地区。但是呼伦贝尔所受影响却并非主要由自身行为造成。相反,呼伦贝尔的传统做法恰恰更符合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要求,以及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如何审时度势,发挥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和后发优势,整合、提升我们的独特做法并与世界发展模式转型大潮相结合、做贡献,可以成为我们争取主动、创造新的发展模式的努力方向。
呼伦贝尔深厚的、与自然和谐的草原森林文化底蕴,人们普遍相对较高的审美和生态伦理水平与追求,丰富多样相对完整状况较好的生态系统,北方民族长期来坚持执行的环境友好的发展政策,都是为“清洁发展机制”、“低碳经济”、“生态文明”等可持续发展之路所作的超前探索和贡献,也是在今后行动中争取主动占领先机的基础条件。
第一,弘扬传统文化,继续旗帜鲜明地打造绿色和谐呼伦贝尔品牌。呼伦贝尔向来有“北国碧玉”、“绿色净土”的美誉,这是呼伦贝尔人长期以来坚持绿色环保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人文之美与自然之美协调一致的结果,我们的人与自然和谐大美的理念和追求目标甚至更高一筹。在“美丽与发展双赢”战略思想指引下,呼伦贝尔市近年来大力施行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保护自然生态等生态建设举措,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们应当进一步坚定信心,旗帜鲜明地继续打造并高举绿色和谐呼伦贝尔品牌,继续弘扬以蒙古游牧文化为核心的草原文化,发扬蒙古游牧文化“整体配套、全民性、保护重于建设”的做法,恪守“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伦理,继续发扬“博大,至诚,和美,共赢”的思想和发展模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未来世界做贡献。
第二,发挥传统优势,打造绿色产业。对于草原牧民来说,天为父、地为母,草原是牧民生命的一部分。作为资源,草地是一个综合体,但目前过分注重草原作为饲草资源和土地资源这两个方面,忽视了草地资源的其他方面,如草地景观资源、草地文化资源、草地有花植物资源、草原药用植物资源、草原菌类资源等。为了保护草原,防治草原沙漠化,亟待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生态压力的新型产业。草原也是巨大的碳汇。搞好草原建设,可以在保持水土、涵养土地、防治沙化、加强畜牧业和现代草业的基础,发展现代化生态保护型游牧业的前提下,积极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可以考虑将呼伦贝尔的草原畜牧业、森林产业以及种植业整合打造成为地区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无公害无污染、环境友好的,集成传统知识与现代技术、生态保护型产业与生态旅游、低排放与清洁生产的高品质高价值复合产业,主打高端健康产品,进军绿色环保市场。对于矿产资源开发与转化等高排放、环境影响巨大的产业,则需要认真规划,有序发展,控制规模,削减排放,走生态与环境建设型发展之路。
第三,积极参与《框架公约》体系并发挥我们的作用,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为建设和谐世界做贡献。气候变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是气候变暖导致的干旱化效应阶段在干旱区是有限的,随后是降水增加的湿润化过程。因此,在当前的干旱化加剧阶段需要特别强调生态保护,遏制沙漠化加速发展势头。现阶段逐年减少的大风日数和沙尘暴日数有利于生态保护与建设,可以在经过充分、慎重的论证后,不失时机地选取不会引起或加剧沙漠化的切实有效手段,加大沙化土地的治理力度。二是我们可以根据《框架公约》规定,按照清洁发展机制,通过联合实施造林再造林项目,争取将退耕还林还草项目、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沙漠化治理项目列入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出售温室气体排放指标,也就是碳汇,协助实现减排目标,并获得资金和技术援助。通过这种方式,为植树造林、草原保护与建设、沙漠化治理等生态保护项目补充经费,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水平,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与生态建设双赢。
参考文献:
[1]秦大河,陈振林,罗勇等.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J].气候
变化研究进展,2007,3(2).
[2]邵春,沈永平,张姣.气候变化对寒区水循环的影响研究进
展[J]. 冰川冻土,2008,30(1).
[3]曹福祥,徐庆军,曹受金等.全球变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研
究进展[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8,28(6).
[4]肖国举,张强,王静.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7, 18(8).
[5]邓振镛,张强,辛吉武等.干旱生态环境及水资源对全球气
候变暖响应的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第,2008,30(1).
[6]李智佩,岳乐平,郭莉等.全新世气候变化与中国北方沙漠
化[J].西北地质,2007,40(3).
[7]宋丽瑛,李建华,王洪丽等.呼伦贝尔市50年气候变化与近
期异常气候[J].内蒙古气象,2005(3).
[8]赵慧颖,乌力吉,郝文俊.气候变化对呼伦湖湿地及其周边
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