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不出创造型人才。只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开放性”教学才有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教师应当敢于突破重围,贯彻实施“开放性”这一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关键词:应试教育;改革;开放性;创新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疑问。杰出人才必须有创新能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师的“开放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固然有多种因素,而教育制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杨振宁教授在比较中美教育之后曾说:“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教育出来的学生一般比较胆小,动手能力差,但会应付考试。而美国教育出来的学生胆子比较大,动手能力强,但不会应付考试。”传统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机制单一,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因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单调,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抑制了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著名教育家罗杰斯认为:“人具有非常优异的先天‘潜能’,教育无须也不应该用指导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什么,这样会压抑‘潜能’的自然实现,适得其反。教育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睦的心理环境,使之能在内驱力的本能驱动下自动形成,充分形成。”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不理解学生的内心发展需求,不能把自己的关注点转移到学生内心世界发展上,教育就丧失了其本质,自然也就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只有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才能冲破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束缚,建立开放、多元、民主和谐的教育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可能培养出杰出人才来。
我国的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是从课程改革开始的。新课程主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实施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气氛中受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学会交流、分享与合作,提高主动学习的和发展的能力。”开放性是本次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所谓开放性,就是不拘于传统的、固定的或单一封闭的模式,冲破学科、课堂和书本的局限,实现思维方式和教学途径的多元化。注重开放性,是为了给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一个更开阔的空间和视野,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亦早就提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皮亚杰亦说:“每次你告诉孩子一条知识,都是阻碍了他对世界的发现。”教育要启动的是学生内心的动力,传授的知识不过是这一动力运转时的燃料。然而,现在不少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不注意学法的指导,思想政治课的“开放性”被忽视了。
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注重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因此,摆在我们政治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建立开放、多元、民主、和谐的新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思想政治课应如何实施“开放性”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呢?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教学准备的开放性。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必须广泛搜集信息、精心准备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首先,要研读课标、阅读大量文献;其次,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再次,深入社会调查、调研;最后,同学科同级组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相互借鉴交流、取长补短。
第二,教学方法的开放性。伟大的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是教学生学。教师应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古罗马的普鲁塔克说:“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教师如何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有人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这些名言说明了让学生参与的重要性。让学生参与,就是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大脑去想,用嘴巴去说,用手去操作,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用行动去践行。教师要不拘泥教材,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探究活动等环节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提炼和呈现思想观点,达到教育的目的。理想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是学生思维放飞的课堂。课堂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抽象思维、发散思维,特别是挑战性思维。挑战性思维是创造性个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它要求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超越书本;不迷信老师的经验和权威,敢于向教师和权威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独到见解;敢于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做别人所未做的事。培养学生思维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有的问题涉及的内容开放,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回答。有的问题解答的途径是开放的,具有探索性。对同一个观点,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所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学生不同的认识程度去回答,答案不是固定的、唯一的。
第三,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卢梭曾指出,孩子是自然之子。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接触社会,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好、接受社会的洗礼。例如,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人物访谈,撰写心得体会、观后感、调查报告等,为当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提建议、对策、设计方案、发倡议书。可以指导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军营生活的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聘请先进模范人物、专业人士来校演讲、作报告,可以组织专题知识交流会、讨论会、辩论会,可以举办文化、艺术、音乐欣赏会,举办文字、图片资料展,出专栏板报,举行演讲比赛,模拟演示现场情景,举行主题班会,等等。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报刊、利用互联网收集资料,然后对获取的大量第一手材料进行讨论、筛选分析与归纳整理,最后撰写政治小论文。新课改的课堂不应是教师兜售知识的小卖部,而应是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超市;新课程的讲坛不应再是学生顶礼膜拜的“神坛”,而应该是师生相互交融的平台,师生通过信息交流,互相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一旦缺失了真诚的交流,缺少了相互的理解与感动,也就丧失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甚至丧失了它应有的教育价值。
第四,教学考核与评价的开放性。从评价的主体上可以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学校领导(教务处、政教处)评价、年级组领导评价、班主任再进行综合评价。从评价的内容上,可以有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过程与方法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
当然,实施开放性教学仅仅依靠教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实行开放性的教学管理,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改革考试制度,我们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杰出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刘韵清,周晓阳.开放性教学论[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10.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4.
(邳州市新城中学)
关键词:应试教育;改革;开放性;创新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疑问。杰出人才必须有创新能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师的“开放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固然有多种因素,而教育制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杨振宁教授在比较中美教育之后曾说:“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教育出来的学生一般比较胆小,动手能力差,但会应付考试。而美国教育出来的学生胆子比较大,动手能力强,但不会应付考试。”传统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机制单一,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因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单调,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抑制了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著名教育家罗杰斯认为:“人具有非常优异的先天‘潜能’,教育无须也不应该用指导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什么,这样会压抑‘潜能’的自然实现,适得其反。教育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睦的心理环境,使之能在内驱力的本能驱动下自动形成,充分形成。”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不理解学生的内心发展需求,不能把自己的关注点转移到学生内心世界发展上,教育就丧失了其本质,自然也就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只有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才能冲破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束缚,建立开放、多元、民主和谐的教育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可能培养出杰出人才来。
我国的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是从课程改革开始的。新课程主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实施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气氛中受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学会交流、分享与合作,提高主动学习的和发展的能力。”开放性是本次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所谓开放性,就是不拘于传统的、固定的或单一封闭的模式,冲破学科、课堂和书本的局限,实现思维方式和教学途径的多元化。注重开放性,是为了给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一个更开阔的空间和视野,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亦早就提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皮亚杰亦说:“每次你告诉孩子一条知识,都是阻碍了他对世界的发现。”教育要启动的是学生内心的动力,传授的知识不过是这一动力运转时的燃料。然而,现在不少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不注意学法的指导,思想政治课的“开放性”被忽视了。
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注重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因此,摆在我们政治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建立开放、多元、民主、和谐的新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思想政治课应如何实施“开放性”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呢?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教学准备的开放性。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必须广泛搜集信息、精心准备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首先,要研读课标、阅读大量文献;其次,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再次,深入社会调查、调研;最后,同学科同级组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相互借鉴交流、取长补短。
第二,教学方法的开放性。伟大的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是教学生学。教师应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古罗马的普鲁塔克说:“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教师如何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有人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这些名言说明了让学生参与的重要性。让学生参与,就是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大脑去想,用嘴巴去说,用手去操作,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用行动去践行。教师要不拘泥教材,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探究活动等环节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提炼和呈现思想观点,达到教育的目的。理想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是学生思维放飞的课堂。课堂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抽象思维、发散思维,特别是挑战性思维。挑战性思维是创造性个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它要求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超越书本;不迷信老师的经验和权威,敢于向教师和权威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独到见解;敢于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做别人所未做的事。培养学生思维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有的问题涉及的内容开放,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回答。有的问题解答的途径是开放的,具有探索性。对同一个观点,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所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学生不同的认识程度去回答,答案不是固定的、唯一的。
第三,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卢梭曾指出,孩子是自然之子。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接触社会,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好、接受社会的洗礼。例如,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人物访谈,撰写心得体会、观后感、调查报告等,为当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提建议、对策、设计方案、发倡议书。可以指导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军营生活的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聘请先进模范人物、专业人士来校演讲、作报告,可以组织专题知识交流会、讨论会、辩论会,可以举办文化、艺术、音乐欣赏会,举办文字、图片资料展,出专栏板报,举行演讲比赛,模拟演示现场情景,举行主题班会,等等。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报刊、利用互联网收集资料,然后对获取的大量第一手材料进行讨论、筛选分析与归纳整理,最后撰写政治小论文。新课改的课堂不应是教师兜售知识的小卖部,而应是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超市;新课程的讲坛不应再是学生顶礼膜拜的“神坛”,而应该是师生相互交融的平台,师生通过信息交流,互相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一旦缺失了真诚的交流,缺少了相互的理解与感动,也就丧失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甚至丧失了它应有的教育价值。
第四,教学考核与评价的开放性。从评价的主体上可以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学校领导(教务处、政教处)评价、年级组领导评价、班主任再进行综合评价。从评价的内容上,可以有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过程与方法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
当然,实施开放性教学仅仅依靠教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实行开放性的教学管理,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改革考试制度,我们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杰出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刘韵清,周晓阳.开放性教学论[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10.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4.
(邳州市新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