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技能最终要应用于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它的真正意义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教育理念,所以在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生活情境 故事情境 游戏情境 实践情境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要想转变过去的由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模式,就必须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
一、创设生活情境
众所周知,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是活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知识学习的价值。《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前,应思考: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的换钱、购物活动,就象计算机的学习离不开上机操作一样。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少,所以换钱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难点。那么,怎样弥补学生学习上的这个不足呢?上课时应多处创设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在教学元、角、分这一知识点上,应创设这样一个模拟情境:“小兔贝贝要买一块1元钱的橡皮,可他手里都是角币,有几个1角的、几个2角的、还有几个5角的,他应该怎样付钱呢?谁能帮帮他?”帮助学生理解1元=10角,学生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元、角的换算关系。
二、创设故事情境
数学中,单纯的知识传授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教材中有插图的或没有插图的内容变成一个动人的小故事,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内容时,应考虑到它是一节纯粹的计算课,没有任何插图和引题,于是应利用自己制做的数目较多的卡片,如太阳、月亮、星星卡,讲一个故事:在宇宙间有一本百科全书,它包罗万象,什么知识都有,太阳、月亮、星星他们三个就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来阅读它,有一天他们三个聚在一起交流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太阳说:“我看了483页”月亮说:“我看了604页。”星星说:“我看得最多,是802页!”同学们,你能根据他们三个看的页数,提出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列出今天需要解决的802-604、604-483、802-483三个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算式,在学生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今天的新课之中。
三、创设游戏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的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兴趣的影响,只有当教学活动对他们的心理因素产生有效地刺激并为他们所喜爱时,才会产生一种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才能使潜在的力量真正投入到身心活动中来。
一年级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转到小学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应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节课上,为巩固认币,应设计一个拿币的游戏。屏幕上有5件商品及各自的价钱,分别是橡皮5角、直尺1元、玩具2元、笔记本1元5角、钢笔3元7角。请学生分别拿出买每件东西要付的人民币,个别学生上黑板。有的学生可能利用生活常见的找零来解决。如:学生拿2元钱付笔记本的钱,要求老师找5角。所以,学生不同的付钱方式会让你激动不已,深深的被学生的聪明所感动。真切体会到,只要你愿意,学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看来在活动中激起学生兴趣非常重要,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从发现中寻求快乐。
四、创设实践情境
有很多知识学生是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并理解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很注意适时、适度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实践机会。
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这一课时,需请同学提前就准备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照片(4寸),然后提问:“既然这么喜欢要怎么保存它?”引出做相框, 引出课题。让学生知道做相框其实就是求周长,然后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工具(绳子、尺子)测出照片的周长,同学们很开心能有机会自己解决这样从未接触过的问题,所以热烈地讨论着方法,积极地出谋划策,经过大约10分钟的实践,学生们开始争先恐后地说着他们的方法,结果可想而知,无论是用绳子测的,还是用尺子测的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且在总结长方形周长=(长+宽)×2时也很容易。实践活动将数学的书面知识通过合作、动手等活动变得“活”起来。
五、创设问题情境
什么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就是能够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问题背景,其目的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例如,新课标人教版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数数和数的组成”练习中有一幅“百球图”小天使“聪聪”问“怎样数比较快呢?”老师再说一些激烈性语言,如:“同学们,你们愿意挑战自己吗?”一年级的孩子是禁不住这样鼓动的,顿时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愿意!”孩子们会大声回应。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小组内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会想出可以按颜色数、可以一横排一横排10个10个的数、可以5个5个的、还可以20、20的数……等等好多数的办法,随后,同学们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判断、选择出自己认为数得比较快的好方法。整个过程中,学生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进行有目的地学习,我无一不看出孩子们的智慧在闪光。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们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
总之,教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通过创设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把生活实践容入数学课堂,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使学生所学的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而且使学生感到亲切与真实,从而使学生热爱数学、乐学数学、喜欢数学,把学数学当作一种快乐的游戏。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 2003年第5期《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作者 浙江省金华市胜利小学 俞振强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肖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李如密、孙元涛:
[4]“新世纪教师教学艺术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关键词]:生活情境 故事情境 游戏情境 实践情境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要想转变过去的由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模式,就必须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
一、创设生活情境
众所周知,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是活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知识学习的价值。《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前,应思考: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的换钱、购物活动,就象计算机的学习离不开上机操作一样。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少,所以换钱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难点。那么,怎样弥补学生学习上的这个不足呢?上课时应多处创设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在教学元、角、分这一知识点上,应创设这样一个模拟情境:“小兔贝贝要买一块1元钱的橡皮,可他手里都是角币,有几个1角的、几个2角的、还有几个5角的,他应该怎样付钱呢?谁能帮帮他?”帮助学生理解1元=10角,学生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元、角的换算关系。
二、创设故事情境
数学中,单纯的知识传授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教材中有插图的或没有插图的内容变成一个动人的小故事,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内容时,应考虑到它是一节纯粹的计算课,没有任何插图和引题,于是应利用自己制做的数目较多的卡片,如太阳、月亮、星星卡,讲一个故事:在宇宙间有一本百科全书,它包罗万象,什么知识都有,太阳、月亮、星星他们三个就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来阅读它,有一天他们三个聚在一起交流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太阳说:“我看了483页”月亮说:“我看了604页。”星星说:“我看得最多,是802页!”同学们,你能根据他们三个看的页数,提出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列出今天需要解决的802-604、604-483、802-483三个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算式,在学生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今天的新课之中。
三、创设游戏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的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兴趣的影响,只有当教学活动对他们的心理因素产生有效地刺激并为他们所喜爱时,才会产生一种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才能使潜在的力量真正投入到身心活动中来。
一年级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转到小学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应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节课上,为巩固认币,应设计一个拿币的游戏。屏幕上有5件商品及各自的价钱,分别是橡皮5角、直尺1元、玩具2元、笔记本1元5角、钢笔3元7角。请学生分别拿出买每件东西要付的人民币,个别学生上黑板。有的学生可能利用生活常见的找零来解决。如:学生拿2元钱付笔记本的钱,要求老师找5角。所以,学生不同的付钱方式会让你激动不已,深深的被学生的聪明所感动。真切体会到,只要你愿意,学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看来在活动中激起学生兴趣非常重要,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从发现中寻求快乐。
四、创设实践情境
有很多知识学生是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并理解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很注意适时、适度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实践机会。
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这一课时,需请同学提前就准备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照片(4寸),然后提问:“既然这么喜欢要怎么保存它?”引出做相框, 引出课题。让学生知道做相框其实就是求周长,然后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工具(绳子、尺子)测出照片的周长,同学们很开心能有机会自己解决这样从未接触过的问题,所以热烈地讨论着方法,积极地出谋划策,经过大约10分钟的实践,学生们开始争先恐后地说着他们的方法,结果可想而知,无论是用绳子测的,还是用尺子测的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且在总结长方形周长=(长+宽)×2时也很容易。实践活动将数学的书面知识通过合作、动手等活动变得“活”起来。
五、创设问题情境
什么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就是能够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问题背景,其目的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例如,新课标人教版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数数和数的组成”练习中有一幅“百球图”小天使“聪聪”问“怎样数比较快呢?”老师再说一些激烈性语言,如:“同学们,你们愿意挑战自己吗?”一年级的孩子是禁不住这样鼓动的,顿时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愿意!”孩子们会大声回应。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小组内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会想出可以按颜色数、可以一横排一横排10个10个的数、可以5个5个的、还可以20、20的数……等等好多数的办法,随后,同学们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判断、选择出自己认为数得比较快的好方法。整个过程中,学生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进行有目的地学习,我无一不看出孩子们的智慧在闪光。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们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
总之,教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通过创设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把生活实践容入数学课堂,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使学生所学的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而且使学生感到亲切与真实,从而使学生热爱数学、乐学数学、喜欢数学,把学数学当作一种快乐的游戏。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 2003年第5期《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作者 浙江省金华市胜利小学 俞振强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肖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李如密、孙元涛:
[4]“新世纪教师教学艺术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