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有一份关于数学教育的报告《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中提到: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人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强烈的浓厚的兴趣.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向心力,当然也谈不上学习效率.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及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旧中求新,平中出奇,从不同角度采取多种手段,诱导探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硬性”学习转化成“软性”学习,视学习为乐事,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兴趣是最好老师.” 如何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使学生学习数学由被动——心动——行动——感动——主动,充分发掘学生潜在的数学能力,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认识是热爱的前提.
首先,应当对学生进行数学史的教育,以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回顾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悠悠数千年,光辉灿烂,数学的发展高潮迭起,蔚为壮观.当欧洲大部分还处在蒙昧时期,记载着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的《周髀算经》已在中国问世.在欧洲还处在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的黑暗时代,祖冲之父子对圆周率π的计算误差已不超过一千万分之一.“中国的牛顿”——刘徽超前牛顿·莱布尼兹约1400年左右提出了数列极限的思想、积极的思想.还有沈括的“造微术”比西方约早600多年.秦九韶发展了“孙子定理”比西方约早500年,朱世杰的高次内插公式比西方牛顿的一般插值法约早300年,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通过数学史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学习先辈的智慧和研究方法,了解中国数学已有的杰出成就与特点,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学习兴趣.
二、 用数学美感染学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华罗庚曾说过:“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就象人站在花园外面,说花园里枯燥无味一样.”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存在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中的美,不仅表现在数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还表现在它的精确美、抽象美、逻辑美、简单美、符号美、和谐美、对称美、秩序美的统一上.正如罗素所讲:“数学如果正确的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 圆周长公式C=2πR这个初等数学公式,揭示了圆周长和半径之间这样一种简洁、绝妙、和谐的美.天地间有无穷多少圆,但唯有C=2πR这个纯数学圆最标准,最精密,这是数学家心灵和智慧再生的数学艺术美.它创造了庄严、永恒和宏伟的意境. 三、 依据学生特点,创设乐学情境.
乐学情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关系到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出来,方法很多.如:巧用故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给错题治病等形式,把游戏引进课堂,消除学生对教学枯燥乏味的感觉,让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 “成功”与“愉快”,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让“成功”走近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坚持采用“宜浅不宜深,宜精不宜泛,宜慢不宜快”的原则,精讲多练重点和难点.
五、 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在教学实践中,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 培养阅读习惯.
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 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并通过提问、或评估的形式来检查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 培养讨论的习惯.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 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 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 培养小结习惯.
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六、 多样练习,巩固兴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课堂练习达到“高效”“低耗”,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那么练习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如:师生间经常组织讨论、争论,开展学习质量自我评估(自编评估题,同学间互测、互批),加强直观演示及学具的使用,一式多变,一题多变、多问、多解,猜一猜、算一算等形式,让学生通过练习,在解决知识的新旧矛盾冲突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认识数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七、 学以致用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教学大纲也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对任何知识的学习,前提是感到有用,才会有学的兴趣.教师若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确信生产生活离不开数学,便可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了一次函数后,我给出了一个这样的题:某单位要外出旅游,现有甲,乙两家旅行社可选择,甲旅行社说只需领队买全票,其余全部2/3票价优惠.乙旅行社说:“我们全部半价.”试分析哪家旅行社更优惠.还有存款,住宿等问题.这些应用性问题是学生身边有的事,是学生见得着,摸得着的事,因此是最感兴趣,思维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从而增添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必然在遇到的一个问题,重视这方面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尽情的发挥,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轻松,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向心力,当然也谈不上学习效率.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及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旧中求新,平中出奇,从不同角度采取多种手段,诱导探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硬性”学习转化成“软性”学习,视学习为乐事,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兴趣是最好老师.” 如何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使学生学习数学由被动——心动——行动——感动——主动,充分发掘学生潜在的数学能力,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认识是热爱的前提.
首先,应当对学生进行数学史的教育,以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回顾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悠悠数千年,光辉灿烂,数学的发展高潮迭起,蔚为壮观.当欧洲大部分还处在蒙昧时期,记载着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的《周髀算经》已在中国问世.在欧洲还处在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的黑暗时代,祖冲之父子对圆周率π的计算误差已不超过一千万分之一.“中国的牛顿”——刘徽超前牛顿·莱布尼兹约1400年左右提出了数列极限的思想、积极的思想.还有沈括的“造微术”比西方约早600多年.秦九韶发展了“孙子定理”比西方约早500年,朱世杰的高次内插公式比西方牛顿的一般插值法约早300年,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通过数学史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学习先辈的智慧和研究方法,了解中国数学已有的杰出成就与特点,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学习兴趣.
二、 用数学美感染学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华罗庚曾说过:“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就象人站在花园外面,说花园里枯燥无味一样.”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存在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中的美,不仅表现在数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还表现在它的精确美、抽象美、逻辑美、简单美、符号美、和谐美、对称美、秩序美的统一上.正如罗素所讲:“数学如果正确的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 圆周长公式C=2πR这个初等数学公式,揭示了圆周长和半径之间这样一种简洁、绝妙、和谐的美.天地间有无穷多少圆,但唯有C=2πR这个纯数学圆最标准,最精密,这是数学家心灵和智慧再生的数学艺术美.它创造了庄严、永恒和宏伟的意境. 三、 依据学生特点,创设乐学情境.
乐学情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关系到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出来,方法很多.如:巧用故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给错题治病等形式,把游戏引进课堂,消除学生对教学枯燥乏味的感觉,让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 “成功”与“愉快”,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让“成功”走近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坚持采用“宜浅不宜深,宜精不宜泛,宜慢不宜快”的原则,精讲多练重点和难点.
五、 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在教学实践中,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 培养阅读习惯.
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 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并通过提问、或评估的形式来检查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 培养讨论的习惯.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 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 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 培养小结习惯.
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六、 多样练习,巩固兴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课堂练习达到“高效”“低耗”,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那么练习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如:师生间经常组织讨论、争论,开展学习质量自我评估(自编评估题,同学间互测、互批),加强直观演示及学具的使用,一式多变,一题多变、多问、多解,猜一猜、算一算等形式,让学生通过练习,在解决知识的新旧矛盾冲突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认识数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七、 学以致用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教学大纲也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对任何知识的学习,前提是感到有用,才会有学的兴趣.教师若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确信生产生活离不开数学,便可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了一次函数后,我给出了一个这样的题:某单位要外出旅游,现有甲,乙两家旅行社可选择,甲旅行社说只需领队买全票,其余全部2/3票价优惠.乙旅行社说:“我们全部半价.”试分析哪家旅行社更优惠.还有存款,住宿等问题.这些应用性问题是学生身边有的事,是学生见得着,摸得着的事,因此是最感兴趣,思维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从而增添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必然在遇到的一个问题,重视这方面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尽情的发挥,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轻松,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