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又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从理论到实践都十分复杂,参与其中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针对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过程中,如何善用教学策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一、创设良好环境,孕育创新意识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它是个体生活期间对个体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 良好的环境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起着滋养、激发、导向和支持的作用. 反之,则会压抑,束缚,限制,甚至泯灭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创新的保护伞. 创新多半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就像一株幼苗,任何微小的伤害都会让他们留下疤痕. 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时期受到伤害将会在其一生中留下心理阴影. 教师热爱和宽容学生,对学生充满热切的期望和关注是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 一是要善疑,提倡理智的、谨慎的怀疑;二是要敢疑,不迷信权威.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比较稚嫩,有些问题已经超出了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
二、强化思维训练,激发创新意识
思维能力是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人能力的核心. 一个人智力高低,能力大小都与思维能力有关. 教学也多数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 训练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对问题的处理没有固定答案或存在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看问题,对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有很大的好处.
一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培养求异思维;二是利用开放题(指条件不确定或结论不唯一、解题方法多样的数学问题). 这里要注意,一题多解,必须训练学生能叙述每一种解法的算理,这样做能使问题的解答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时,比较容易迁移.
2. 激励大胆想象
想象是一种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组的形象思维形式.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形成一套固有的解题思路和思维模式,这就是所谓的思维定式,遇到相似的情景,它有助于学生思考,但是更多的时候它会妨碍学生的思考,毕竟现实是复杂的,相似的情景不是很多. 倘若我们在要求学生思考问题时一味地循规蹈矩,求稳,不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囿于固有的模式之内,想象力和创新的精神就会被逐渐地泯灭掉. 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就是要求他们克服思维惰性,打破常规去思考解决问题,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3. 鼓励求优思维
创新思维的成果相对于已有成果必须是更优化的才能显示其价值,否则,只是在为社会制造垃圾. 教师应把学生的优化思维作为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来培养. 在学生想出各种解法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讨论,剖析各种解法的思维过程,从不同解法中受到启发,引导学生对错误的解法及时找出原因,去伪存真,并选出最佳解法.
三、培养自主探索,形成创新意识
儿童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从培养创新意识方面讲,学生需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人的发展差异性方面讲,教师难以把问题设置在每一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经验的局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学习的场景,设定学习的目标,教给他们探索的方法,努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觉学习意识和元认知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最终脱离教师这个“拐棍”.
1. 提供足够的探索时间
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对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探索过程. 探索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需要的时间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各名学生的特殊性,尽量合理地安排学生探索的时间,减少自己控制的时间,留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体验. 不仅课堂上如此,而且要尽量布置少而精的数学课外作业,以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多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增强实践经验,多读一些课外书,在知识的“大观园”里畅游一番,增加知识面.
2. 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 只有当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很大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地参与. 教师就是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产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心态和积极的探索欲望,来诱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学情景分为课堂情景和现实情景,要目的明确,准备充分,组织得当.
3. 教给有效的探索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要求学生探索,不是让他们盲目地瞎闯,而要教给他们一些方法,“授之以渔”.首先要求学生明确探索的目的;其次要明确使用的方法;第三,正如胡适先生所说,做学问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这几项对策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其中教师形成创新意识、发展创新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最重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曹少华. 试论化学教学中的“自我对话”教育[J].化学教育, 2005(7) .
[2] 党文婷. 论如何激发“学困生”的成就动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7(2) .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一、创设良好环境,孕育创新意识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它是个体生活期间对个体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 良好的环境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起着滋养、激发、导向和支持的作用. 反之,则会压抑,束缚,限制,甚至泯灭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创新的保护伞. 创新多半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就像一株幼苗,任何微小的伤害都会让他们留下疤痕. 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时期受到伤害将会在其一生中留下心理阴影. 教师热爱和宽容学生,对学生充满热切的期望和关注是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 一是要善疑,提倡理智的、谨慎的怀疑;二是要敢疑,不迷信权威.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比较稚嫩,有些问题已经超出了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
二、强化思维训练,激发创新意识
思维能力是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人能力的核心. 一个人智力高低,能力大小都与思维能力有关. 教学也多数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 训练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对问题的处理没有固定答案或存在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看问题,对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有很大的好处.
一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培养求异思维;二是利用开放题(指条件不确定或结论不唯一、解题方法多样的数学问题). 这里要注意,一题多解,必须训练学生能叙述每一种解法的算理,这样做能使问题的解答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时,比较容易迁移.
2. 激励大胆想象
想象是一种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组的形象思维形式.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形成一套固有的解题思路和思维模式,这就是所谓的思维定式,遇到相似的情景,它有助于学生思考,但是更多的时候它会妨碍学生的思考,毕竟现实是复杂的,相似的情景不是很多. 倘若我们在要求学生思考问题时一味地循规蹈矩,求稳,不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囿于固有的模式之内,想象力和创新的精神就会被逐渐地泯灭掉. 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就是要求他们克服思维惰性,打破常规去思考解决问题,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3. 鼓励求优思维
创新思维的成果相对于已有成果必须是更优化的才能显示其价值,否则,只是在为社会制造垃圾. 教师应把学生的优化思维作为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来培养. 在学生想出各种解法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讨论,剖析各种解法的思维过程,从不同解法中受到启发,引导学生对错误的解法及时找出原因,去伪存真,并选出最佳解法.
三、培养自主探索,形成创新意识
儿童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从培养创新意识方面讲,学生需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人的发展差异性方面讲,教师难以把问题设置在每一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经验的局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学习的场景,设定学习的目标,教给他们探索的方法,努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觉学习意识和元认知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最终脱离教师这个“拐棍”.
1. 提供足够的探索时间
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对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探索过程. 探索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需要的时间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各名学生的特殊性,尽量合理地安排学生探索的时间,减少自己控制的时间,留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体验. 不仅课堂上如此,而且要尽量布置少而精的数学课外作业,以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多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增强实践经验,多读一些课外书,在知识的“大观园”里畅游一番,增加知识面.
2. 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 只有当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很大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地参与. 教师就是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产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心态和积极的探索欲望,来诱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学情景分为课堂情景和现实情景,要目的明确,准备充分,组织得当.
3. 教给有效的探索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要求学生探索,不是让他们盲目地瞎闯,而要教给他们一些方法,“授之以渔”.首先要求学生明确探索的目的;其次要明确使用的方法;第三,正如胡适先生所说,做学问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这几项对策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其中教师形成创新意识、发展创新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最重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曹少华. 试论化学教学中的“自我对话”教育[J].化学教育, 2005(7) .
[2] 党文婷. 论如何激发“学困生”的成就动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