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马铃薯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e3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是国王,国家三不五时(闽南语音译词,意为:经常,时不时)就饥荒、战争,作为主食的小麦常常不够吃,为此头痛不已的你,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可以替代小麦的好东西——马铃薯。
  不仅如此,你还发现马铃薯太好了,好得不得了,简直好上了天,具体来说,它有“三好”:营养价值高、产量丰富、容易种植。
  那么身为国王的你,会怎么做呢?还用说,当然是大力推广啊!
  很不幸的是,你一定会失败,不是因为你蠢,而是你没有特别聪明,在你之前,已经有好几位国王失败了。俄国的彼得大帝失败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也失败了。你以为是他们不够用心吗?
  错,爱面子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甚至叫他老婆,也就是既尊贵又爱漂亮的王后,头戴卑贱的马铃薯花,倾全力提升马铃薯的地位,但人民就是不买账。
  为什么?因为“马铃薯”有“三坏”。
  第一坏:鬼影幢幢
  欧洲当时的主要粮食是小麦。小麦朝天长,一派光明磊落;而马铃薯埋在地底下,这不是心里有鬼吗?还是你根本就是鬼?
  第二坏:染毒阴影
  出身茄科家族,非常不妙,这跟出身黑道差不多,因为吃茄科植物中毒的案例太多了,例如曼陀罗、洋金花。事实上,马铃薯确实有毒,它含微量的生物碱,不过只要经过高温烹煮,毒素就会分解。所以你得在生吃的条件下,而且还要吃得比猪还多才会中毒。然而只要出身黑道,或曾经有过不良记录,就有口说不清。
  第三坏:《圣经》没有说
  欧洲国家大多信奉天主教、基督教,所以开口闭口都是“《圣经》说”,然而马铃薯先天不良,后天又失调,出身实在太差了,因此连“《圣经》没有说它可以吃”,也成了一种原罪。
  简单来讲,“三坏”就是吃了马铃薯之后,身体和心理可能都会生病。当大家都这么疯传的时候,你还敢吃马铃薯吗?
  没有任何悬念,“三坏”彻彻底底打败了“三好”。
  商品的价值分成两种,一种是“实质”的价值,一种是“认知”的价值。实质的价值,也就是三好:营养价值高、产量丰富、容易种植。认知的价值,也就是三坏:鬼影幢幢、染毒阴影、《圣经》没有说。
  听起来很悲伤,空洞的认知价值,影响力居然远大于铁打的实质价值。
  不不不,这是好事,天大的好事!
  实质价值无法改变,它是什么,就是什么,铁板一块,动不了。至于认知价值,则是有很大的操作空间,既然以前的人可以抹黑它,你当然可以反过来美化它。
  在18世纪的普鲁士,腓特烈大帝遭遇了和俄国彼得大帝、法国路易十六同样的难题,人民就是不肯吃马铃薯。
  平时不吃也就算了,管你的,但如果遭遇饥荒,小麦歉收呢?
  这时如果还不吃,粮食危机就会慢慢转变成抢夺食物、流血革命的社会危机。
  腓特烈大帝非常有远见,他深知一个国家不能只有一种主食,风险太大了,他决定大力推动第二主食马铃薯。
  腓特烈大帝先来硬的,威胁农民种,强迫军人吃。
  口说无凭,他是这样下令的:“马铃薯的生长,不受地域和自然条件限制,对人类和牲畜都有益无害。请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充分理解马铃薯的优点,并把它作为今春主要食品……”
  然而就算是大帝,也有权力所不能及的地方。你可以强迫一部分的人种,但没办法强迫所有的人吃。问题就出在这儿,农民种了马铃薯,却没有人愿意买,等于白费功。
  硬道理说不通,腓特烈大帝换一招,用软故事——诱惑你。诱与惑——利用让人困惑的事,来引诱老百姓。
  既然老百姓不想吃,那就通通不许吃。腓特烈大帝下令将马铃薯定为“皇家蔬菜”,只有皇亲国戚可以吃,甚至下令一般老百姓连种都不能种,只有国王能种。
  腓特烈大帝进一步派士兵看管马铃薯田,但暗地里要士兵松懈一点,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百姓有机会偷一点鸡,摸一下狗。
  策略奏效了,老百姓好奇得不得了,马铃薯真有这么好?好到可以当皇家蔬菜?好到必须派士兵来看管?那非得去偷一点来尝个滋味不可。尤其那些看管马铃薯田的士兵,一天到晚浑水摸鱼,打瞌睡,去偷几个来尝尝,肯定没问题。
  老百姓偷了马铃薯,煮了马铃薯,吃了马铃薯之后,整个身心都改变了。
  当一回皇亲国戚的感觉真不赖,虚荣感出来了。
  吃了也没中毒啊,谣言被打破了!
  口感绵绵软软的,挺好吃的嘛。
  身心改变之后,行为也跟着改变了。
  不如自己也来偷偷种一点。
  没想到马铃薯这么好种,一种就活,一活就活了一大片。既然吃不完,不如拿一点出去卖。
  打着“皇家蔬菜”的名义,马铃薯在黑市里又卖了个好价钱。
  偷、吃、种、卖,这一连串与马铃薯从看不对眼,到不能没有你的亲身体验过程,就是最好的宣传。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马铃薯的口碑传了出去,腓特烈大帝用了一个妙招,把马铃薯彻彻底底美化了。
  马铃薯的认知价值改变了——什么东西会埋在地底下?当然是黄金。
  马铃薯从不吉祥的东西,变成了珍贵的宝藏。
  (摘自《故事課2:好故事可以收服人心》)
其他文献
2020年出了一件新鲜事,一本比小学生造句还要简单的“神经体”新书《平安经》被曝光,引来骂声一片。这本书的出版和亮相,成为出版界的一个耻辱,也成为文学界的一出闹剧。  说是闹剧,是因为自该书出版以后,不仅有多家当地官方媒体为其站台背书,而且还有单位为之举行了《平安经》公益朗诵活动研讨会,邀请国内及省市多位知名学者、诗人,撰写读后感,盛赞《平安经》。当地的报纸,也专门发了消息。  这不禁让人想起《皇
期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尤其是美国占领了关岛和塞班岛之后,对日轰炸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打击方法,这一炸不要紧,确实把日本给炸得够呛。根据美国人的统计,当时日本的经济水平已经下降到了战前的不足30%,其中将近20%的人口处于失业状态。日本战败之前,粮食主要就依赖从朝鲜和中国占领区进口,每年数额超过200万吨,而且还不够需要,战败后更是无法供应。  另外,日本国内的通货膨胀也非常严重,战后一个月日本的纺织品
期刊
频繁的改朝换代中,常常有两个血腥的时期无法避免:一是王朝更替之际,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刀枪相对,陷入连年的征战,死者相藉,血流漂杵;二是新王朝建立了,王朝内部,帝王又举起屠刀,开始对功臣的清洗,往往又是血雨腥风。  对于前者,人们都知道,“打天下”是要死人的。但是,既然“天下”已“打”下了,是自己人“坐江山”了,为什么还要屠杀呢?  这说明,立场不同,利益不同,观点就不同。君王和臣民的思维是不一样的
期刊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成见,大不了不往来;如果一个领导对下属产生了成见,怕是就不妙了,事关前程饭碗呀。清代湖南巡抚陈瑸,曾遭遇更为严重的问题——被皇帝用有色眼镜瞧了。  那么,康熙对陈瑸的成见是如何形成的?问题出在“火耗”上。  火耗(指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的性质等同于附加税。康熙年间对火耗的加征额度没做硬性规定,每两少则二三钱,多则四五钱,除弥补损耗外,多出部分就入了地方官私囊。由于官员正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