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垃圾处置问题越发受到重视。如何处理城市垃圾以及如何经济高效的运营相应处置设施,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难题。本文在分析我国垃圾处置现状和现有处置技术的基础上,从垃圾处置设施的布局与选择、管理和运营两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笔者的观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关键词 城市垃圾 处置设施 选址 运营管理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置问题成为摆在各国城市管理者和环境研究人员面前的一个难题。从各国相关城市垃圾处置的实际管理经验和相关理论研究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在垃圾处置方面之所以有较好的实施,一方面得益于当地政府的调配能力,另一方面得益于对居民广泛的教育,使得大众普遍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意识。
从我国现阶段来看,我国尚处在强调命令控制、政策导向和环境经济政策等手段的初级阶段。这一模式造成垃圾处置的利益主体间靠行政命令和道德形态相连。主体间的经济联系薄弱,无法适应市场经济运营规律。使得许多垃圾处置企业权责不明晰、处置资金不足、资金渠道单一。加之,我国处置设施落后,群众环保意识不强等原因,造成我国现阶段垃圾处置尚处在比较低层次的水平,运营也不够良好。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焚烧、填埋、堆肥等)是城市重要的市政设施,承担着一座城市服务区内的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处置。但是由于行业特点,其建设、运营乃至生活垃圾的运输都将会对周边区域产生重大的敏感性影响,如何合理选择技术路线、正确选址及科学的运营管理模式,是确保垃圾安全可靠处置,保证周边环境质量的关键。因此,本文拟在总结和归纳我国现阶段垃圾处置设施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和系统的分析垃圾处置设施的选址和运营的现状和管理模式,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一、我国现行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我国现行的城市垃圾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填埋、堆肥、焚烧和资源化综合处理等方法。上述处理方式和技术很大程度上受到垃圾成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居民习惯的影响。因此,不同城市间的垃圾处理方式可能存在很大的区别。在全国范围内尚没有统一的处置标准和模式,各种方式也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优缺点。
1、填埋。填埋主要指按照环境卫生工程技术的要求修建填埋处理厂,对生活垃圾进行地下掩埋的同时不对周围地下水、土壤、空气等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的方法。目前,此种方法是我国最普遍应用的方法之一。采用填埋法处理的垃圾约占总体城市垃圾的80%。虽然填埋的方法具有简单、经济等特点,但是这种方法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潜在危害。
2、堆肥。堆肥是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的情况下利用微生物技术将垃圾中的有机成分进行降解的过程。城市垃圾中的食品垃圾、纸制品、草木等有机物均可以通过堆肥的方式进行降解。虽然此种方法对环境污染小,具有经济效益等优点。但是,我国现阶段垃圾分类回收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将有机物从生活垃圾中分离出来是一项复杂工作。正因为如此,现在堆肥设施普遍存在运转率低、运行和维修费用高、销路不佳、使用寿命短和实用性差等问题,许多堆肥厂陆续停产和倒闭。
3、焚烧。焚烧就是通过燃烧的方式将垃圾中的碳水化合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焚烧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应用比较普遍,通过无害化处理的烟尘,不仅能够减少城市垃圾存量,而且对环境的污染也较小。同时,焚烧产生的热能还能够应用于其他行业。但是,我国整体城市生活垃圾中可燃物成分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随着近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中的可燃成分增多,焚烧技术将有一个不错的前景。
4、回收和综合利用。回收和综合利用是在对生活垃圾进行分拣的基础上,选择仍有使用价值者,进行再利用的方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生活垃圾并非完全没有利用价值。这些垃圾中的某些部件、成分极有可能是另一个过程的原料。正是“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近年发达国家大力推行垃圾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不仅减少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实现了城市垃圾的减量化。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的推广,是垃圾回收及综合利用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推动手段,并最终将促进城市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二、垃圾处理设施的选址与布局
有关垃圾处置设施的选址问题历来是十分敏感和备受老百姓关注的话题,因为垃圾处置场选址而造成的矛盾也不时地见诸报端。实际上有关垃圾选址的矛盾在西方国家也时有发生。最典型的就是德国上世纪80年代的垃圾处理危机,这一冲突历经了整整10年时间。因此,如何合理的建设垃圾处置设施就显得十分重要。应主要考虑以下内容:
(一)布局与选址。
选择首先要符合相关规划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性质进行了明确划分,市政环卫专业规划也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进行了研究布局。因此,垃圾处置设施的选址要在城市规划时就做好安排和布局。主要涉及:
选址要考虑运距、周边的环境影响及环境承受容量,尽可能选择城市规划建成区夏季主导风向下方,远离人口密集、公共场所、文化遗址、风景区域等敏感目标区域。
要合理分布,相对集中,尽可能几种处理技术(如焚烧、填埋等)相对集中分布,便于形成综合处理体,集中控制,优势互补,减少污染源,减少相互间物流组织。如焚烧与填埋集中布置所形成的组团式垃圾综合处理设施,可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减少排放,并可公共资源共享。
具备公用配套设施的条件,交通便利、满足生产、生活水源、电力输送、污水排放等自然及配套条件。
(二)工艺技术路线的选择。
工艺技术路线的选择,要从工艺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
先进性:先进性要求尽可能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但事实上,由于技术保护主义形成的保密制度使人类最先进的技术很难运用。
适用性:最先进的技术能否与项目所在的国家、地区、机构及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市场需求、人力技术等方面相协调。当最先进的技术可能不适用该项目时,应选择次先进技术。 经济性:最先进的技术一般而言成本最高,相反,次优技术可能会大大降低成本,从而比最优技术更能容易接受。
可靠性(安全性):最先进的技术是否安全可靠、成熟,如引进的技术必须符合国情,且应是国外已成熟应用的,即最先进的技术应能安全地应用于人们的生产活动之中。
总之,垃圾处置设施的布局应结合当地人口专业教育程度、土地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生活垃圾成分和性质等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路线,应满足规模适度、技术可行、设备可靠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此先进技术也许是不错的工艺技术路线的综合性选择。三、规范垃圾处置设施的管理和运营
服务期内的垃圾处理设施,因周边环境关注度的提高,使其成为该区域的重要环保敏感点,因此在管理模式上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安全可靠、规范运行。
安全、可靠、规范的运行是和谐稳定、环境友好的基础,这需要运营人员的努力与工艺系统及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要严格落实执行相关政策(包括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福利政策)及技术规范,避免垃圾处理设施管理上出现不应有的漏洞和疏忽,达标排放。
垃圾处理设施的敏感源主要为处理厂(场)区的臭气,一般应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密封隔臭。将厂房尤其是焚烧电厂的垃圾仓设计成密封体,一次风系统、烟气净化系统、垃圾渗滤液收集输送及处理系统等密封完好;严格规范垃圾填埋的作业,严格黄土覆盖,表面覆膜,控制作业面积,防止臭气泄露。
负压引臭。焚烧电厂厂房及垃圾仓内的臭气由吸风机分别抽取作为一、二次风送入炉内焚烧,保证焚烧厂房及垃圾仓内负压;填埋场内的填埋气有组织收集后无害化焚烧,保证填埋层膜下收集系统微负压。
焚烧解臭。焚烧厂厂房及垃圾仓内的臭气送入焚烧炉内焚烧,在(9000℃-11000℃)高温下,各种臭气及污染物将被分解;填埋场的填埋气送入填埋气发电机组发电或火炬焚烧,有条件的也可并入焚烧电厂焚烧发电。
净化脱臭。焚烧电厂要严格烟气处理工序,通过脱酸、活性炭吸附、布袋过滤,去除烟气中的污染组分;填埋场定期喷淋、消毒吸臭。
绿化减臭。设置树林绿化隔离带、绿化缓冲区。
管理防臭。加强管理,提高运行水平,对净化设备及输污管道进行严格监管良好维护,保证其运行正常并无泄露;对垃圾运输车辆、厂(场)区卸车平台、道路要及时冲洗。
(二)和谐稳定、环境友好。
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技术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致使垃圾处理设施对周边环境有一定的现行环保规范允许范围内的影响,易引起群体性事件,导致垃圾处理设施正常服务受到干扰或阻挠。作为单体垃圾处理设施,应与整个城市的垃圾处理系统在服务区域、运输路径、处理能力、负荷调配等方面谐调统一。同时,垃圾处理设施整个服务期内和各个环节必须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技术水平的进步,环保意识的增强,周边人居环境的改善,努力提升整个处理过程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与周边居民的沟通与交流,建立烟气及大气环境质量在线监测系统,接受公众监督,消除人们对垃圾处理厂(场)的错误认识,谋求外部环境的和谐稳定。
(三)资源利用、循环发展。
充分利用垃圾资源,节约原生资源,减少向环境的质与热的排放并提高经济性,必须用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原生资源适度利用,废物适当处理。
根据生活垃圾的特性选择处理工艺,可焚烧的焚烧,不可焚烧的填埋等,生活垃圾、填埋气及垃圾渗滤液调节池中产生的沼气可焚烧发电,垃圾焚烧产生的炉渣可用做建筑材料,其过程中的筛上物又可作为垃圾填埋的覆盖物替代部分黄土。
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在生活垃圾规范处理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正在大规模快速推广与普及,相信重大敏感型环保设施的建设管理模式也将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1]楼紫阳, 赵由才. 我国垃圾处置设施运营模式的研究. 环境卫生工程, 2005,13(4):29-31[2]谭灵芝, 陈殷源, 王国友, 孙春. 中国生活垃圾处置市场外部效应下的最优定价及政策选择研究. 华东经济管理, 2010, 24(9): 49-55.[3]林泉, 宫渤海, 于铭, 庄颖. 中小型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与建设.环境卫生工程, 2005, 13(2): 51-54.[4]吴英.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现状及对策. 海峡科学, 2006, 6: 81-82.[5]左浩坤, 付双立. 北京市建筑垃圾产生量预测及处置设施建设分布研究. 环境卫生工程, 2011, 19(2): 63-6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置问题成为摆在各国城市管理者和环境研究人员面前的一个难题。从各国相关城市垃圾处置的实际管理经验和相关理论研究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在垃圾处置方面之所以有较好的实施,一方面得益于当地政府的调配能力,另一方面得益于对居民广泛的教育,使得大众普遍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意识。
从我国现阶段来看,我国尚处在强调命令控制、政策导向和环境经济政策等手段的初级阶段。这一模式造成垃圾处置的利益主体间靠行政命令和道德形态相连。主体间的经济联系薄弱,无法适应市场经济运营规律。使得许多垃圾处置企业权责不明晰、处置资金不足、资金渠道单一。加之,我国处置设施落后,群众环保意识不强等原因,造成我国现阶段垃圾处置尚处在比较低层次的水平,运营也不够良好。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焚烧、填埋、堆肥等)是城市重要的市政设施,承担着一座城市服务区内的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处置。但是由于行业特点,其建设、运营乃至生活垃圾的运输都将会对周边区域产生重大的敏感性影响,如何合理选择技术路线、正确选址及科学的运营管理模式,是确保垃圾安全可靠处置,保证周边环境质量的关键。因此,本文拟在总结和归纳我国现阶段垃圾处置设施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和系统的分析垃圾处置设施的选址和运营的现状和管理模式,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一、我国现行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我国现行的城市垃圾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填埋、堆肥、焚烧和资源化综合处理等方法。上述处理方式和技术很大程度上受到垃圾成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居民习惯的影响。因此,不同城市间的垃圾处理方式可能存在很大的区别。在全国范围内尚没有统一的处置标准和模式,各种方式也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优缺点。
1、填埋。填埋主要指按照环境卫生工程技术的要求修建填埋处理厂,对生活垃圾进行地下掩埋的同时不对周围地下水、土壤、空气等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的方法。目前,此种方法是我国最普遍应用的方法之一。采用填埋法处理的垃圾约占总体城市垃圾的80%。虽然填埋的方法具有简单、经济等特点,但是这种方法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潜在危害。
2、堆肥。堆肥是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的情况下利用微生物技术将垃圾中的有机成分进行降解的过程。城市垃圾中的食品垃圾、纸制品、草木等有机物均可以通过堆肥的方式进行降解。虽然此种方法对环境污染小,具有经济效益等优点。但是,我国现阶段垃圾分类回收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将有机物从生活垃圾中分离出来是一项复杂工作。正因为如此,现在堆肥设施普遍存在运转率低、运行和维修费用高、销路不佳、使用寿命短和实用性差等问题,许多堆肥厂陆续停产和倒闭。
3、焚烧。焚烧就是通过燃烧的方式将垃圾中的碳水化合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焚烧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应用比较普遍,通过无害化处理的烟尘,不仅能够减少城市垃圾存量,而且对环境的污染也较小。同时,焚烧产生的热能还能够应用于其他行业。但是,我国整体城市生活垃圾中可燃物成分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随着近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中的可燃成分增多,焚烧技术将有一个不错的前景。
4、回收和综合利用。回收和综合利用是在对生活垃圾进行分拣的基础上,选择仍有使用价值者,进行再利用的方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生活垃圾并非完全没有利用价值。这些垃圾中的某些部件、成分极有可能是另一个过程的原料。正是“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近年发达国家大力推行垃圾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不仅减少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实现了城市垃圾的减量化。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的推广,是垃圾回收及综合利用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推动手段,并最终将促进城市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二、垃圾处理设施的选址与布局
有关垃圾处置设施的选址问题历来是十分敏感和备受老百姓关注的话题,因为垃圾处置场选址而造成的矛盾也不时地见诸报端。实际上有关垃圾选址的矛盾在西方国家也时有发生。最典型的就是德国上世纪80年代的垃圾处理危机,这一冲突历经了整整10年时间。因此,如何合理的建设垃圾处置设施就显得十分重要。应主要考虑以下内容:
(一)布局与选址。
选择首先要符合相关规划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性质进行了明确划分,市政环卫专业规划也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进行了研究布局。因此,垃圾处置设施的选址要在城市规划时就做好安排和布局。主要涉及:
选址要考虑运距、周边的环境影响及环境承受容量,尽可能选择城市规划建成区夏季主导风向下方,远离人口密集、公共场所、文化遗址、风景区域等敏感目标区域。
要合理分布,相对集中,尽可能几种处理技术(如焚烧、填埋等)相对集中分布,便于形成综合处理体,集中控制,优势互补,减少污染源,减少相互间物流组织。如焚烧与填埋集中布置所形成的组团式垃圾综合处理设施,可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减少排放,并可公共资源共享。
具备公用配套设施的条件,交通便利、满足生产、生活水源、电力输送、污水排放等自然及配套条件。
(二)工艺技术路线的选择。
工艺技术路线的选择,要从工艺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
先进性:先进性要求尽可能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但事实上,由于技术保护主义形成的保密制度使人类最先进的技术很难运用。
适用性:最先进的技术能否与项目所在的国家、地区、机构及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市场需求、人力技术等方面相协调。当最先进的技术可能不适用该项目时,应选择次先进技术。 经济性:最先进的技术一般而言成本最高,相反,次优技术可能会大大降低成本,从而比最优技术更能容易接受。
可靠性(安全性):最先进的技术是否安全可靠、成熟,如引进的技术必须符合国情,且应是国外已成熟应用的,即最先进的技术应能安全地应用于人们的生产活动之中。
总之,垃圾处置设施的布局应结合当地人口专业教育程度、土地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生活垃圾成分和性质等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路线,应满足规模适度、技术可行、设备可靠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此先进技术也许是不错的工艺技术路线的综合性选择。三、规范垃圾处置设施的管理和运营
服务期内的垃圾处理设施,因周边环境关注度的提高,使其成为该区域的重要环保敏感点,因此在管理模式上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安全可靠、规范运行。
安全、可靠、规范的运行是和谐稳定、环境友好的基础,这需要运营人员的努力与工艺系统及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要严格落实执行相关政策(包括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福利政策)及技术规范,避免垃圾处理设施管理上出现不应有的漏洞和疏忽,达标排放。
垃圾处理设施的敏感源主要为处理厂(场)区的臭气,一般应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密封隔臭。将厂房尤其是焚烧电厂的垃圾仓设计成密封体,一次风系统、烟气净化系统、垃圾渗滤液收集输送及处理系统等密封完好;严格规范垃圾填埋的作业,严格黄土覆盖,表面覆膜,控制作业面积,防止臭气泄露。
负压引臭。焚烧电厂厂房及垃圾仓内的臭气由吸风机分别抽取作为一、二次风送入炉内焚烧,保证焚烧厂房及垃圾仓内负压;填埋场内的填埋气有组织收集后无害化焚烧,保证填埋层膜下收集系统微负压。
焚烧解臭。焚烧厂厂房及垃圾仓内的臭气送入焚烧炉内焚烧,在(9000℃-11000℃)高温下,各种臭气及污染物将被分解;填埋场的填埋气送入填埋气发电机组发电或火炬焚烧,有条件的也可并入焚烧电厂焚烧发电。
净化脱臭。焚烧电厂要严格烟气处理工序,通过脱酸、活性炭吸附、布袋过滤,去除烟气中的污染组分;填埋场定期喷淋、消毒吸臭。
绿化减臭。设置树林绿化隔离带、绿化缓冲区。
管理防臭。加强管理,提高运行水平,对净化设备及输污管道进行严格监管良好维护,保证其运行正常并无泄露;对垃圾运输车辆、厂(场)区卸车平台、道路要及时冲洗。
(二)和谐稳定、环境友好。
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技术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致使垃圾处理设施对周边环境有一定的现行环保规范允许范围内的影响,易引起群体性事件,导致垃圾处理设施正常服务受到干扰或阻挠。作为单体垃圾处理设施,应与整个城市的垃圾处理系统在服务区域、运输路径、处理能力、负荷调配等方面谐调统一。同时,垃圾处理设施整个服务期内和各个环节必须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技术水平的进步,环保意识的增强,周边人居环境的改善,努力提升整个处理过程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与周边居民的沟通与交流,建立烟气及大气环境质量在线监测系统,接受公众监督,消除人们对垃圾处理厂(场)的错误认识,谋求外部环境的和谐稳定。
(三)资源利用、循环发展。
充分利用垃圾资源,节约原生资源,减少向环境的质与热的排放并提高经济性,必须用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原生资源适度利用,废物适当处理。
根据生活垃圾的特性选择处理工艺,可焚烧的焚烧,不可焚烧的填埋等,生活垃圾、填埋气及垃圾渗滤液调节池中产生的沼气可焚烧发电,垃圾焚烧产生的炉渣可用做建筑材料,其过程中的筛上物又可作为垃圾填埋的覆盖物替代部分黄土。
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在生活垃圾规范处理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正在大规模快速推广与普及,相信重大敏感型环保设施的建设管理模式也将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1]楼紫阳, 赵由才. 我国垃圾处置设施运营模式的研究. 环境卫生工程, 2005,13(4):29-31[2]谭灵芝, 陈殷源, 王国友, 孙春. 中国生活垃圾处置市场外部效应下的最优定价及政策选择研究. 华东经济管理, 2010, 24(9): 49-55.[3]林泉, 宫渤海, 于铭, 庄颖. 中小型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与建设.环境卫生工程, 2005, 13(2): 51-54.[4]吴英.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现状及对策. 海峡科学, 2006, 6: 81-82.[5]左浩坤, 付双立. 北京市建筑垃圾产生量预测及处置设施建设分布研究. 环境卫生工程, 2011, 19(2): 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