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一位63岁的老教授,在新乡医学院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开展的“学习焦裕禄精神、树身边的典型”活动中,被确定为先进典型。
他是新乡医学院“好教师”的代表,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河南省优秀教师、优秀专家,2003年获河南省“教学名师奖”。
他主持完成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国家专利一项,主持的研究课题获省级科研成果奖5项、厅级科研成果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收录论文6篇,主编、参编教材24部;带领教研室成功申请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他就是新乡医学院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原主任李东亮教授。
“想要教好学生,首先要‘教好’自己”
在4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李东亮始终坚持一个想法:“想要教好学生,首先要‘教好’自己”。他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首先就要有一桶水,然后做一条流淌的小溪。”正是这一桶水的压力,成为李东亮鞭策自己不断进取的动力。
读书看报,是李东亮获取“一桶水”的主要方法。读书、看文献,是李东亮的一种嗜好。这个嗜好陪伴他走过了42年的执教生涯。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上课、读书、查资料、做实验花去了李东亮大部分的时间。勤奋好学使李东亮的知识不断丰富,视野不断扩大。
西医教学需要精通英语,李东亮就几十年如一日刻苦学习英语。他像发烧友一样跟着外语专业毕业的年轻同事学习英语,跟着收音机学习广播电视大学英语课程;连续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学习班,长期坚持读英文原版论著、坚持阅读专业英语文献。在学习外语之余,他收集了大量与教学有关的国外原版英文资料、动画、彩图等素材,既充实了教学资源,又提高了教学水平。
电脑的使用在现在也许不算什么了,而在1984年,电脑对于新乡医学院乃至整个河南的教育系统来说,都是新鲜事物。这一年李东亮花“血本”购买了电脑,自学了使用技术,并开始琢磨怎样借助电脑促进工作。他带领教研室的老师们经过反复摸索实验,掌握了课件制作方法,成为新乡医学院第一批制作、使用CAI课件开展教学的老师。2003年卫生部公开招标制作CAI教学课件,李东亮率领团队顺利中标,并圆满完成生殖生理CAI课件的制作,受到卫生部专家的赞赏。该课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成为新乡医学院CAI课件中的一个范例。
神经生物学在医学领域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到今天也不过40年的历史。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李东亮及其教研室的同事就把眼光投向了这个充满希望的新学科,1997年开始在本科生中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1999年在硕士研究生中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并于2004年在研究生神经生物学课中全面引进英文原版教材。
一个人学一点新知识并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不断学习新知识。为保持“知识小溪”的源源流淌,李东亮1980年参加了卫生部在西安医学院举办的生理学高级师资学习班,以优异成绩结业;1984年入河南医学院研究生班学习获得硕士学位,1990年在北京军事科学院进修,2006年到北京语言大学进行强化英语训练,并顺利过关;2007年到英国Leeds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他通过一条清澈的小溪,向学生输送源源不断的活水。
“教师必须付出最大的热情”
“要想做好教学工作,教师必须付出最大的热情,因为一切好的教学方法,一切好的教学艺术,都产生在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心灵之中。”李东亮对教学工作有着自己的认识。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李东亮把学生作为自己的孩子来培养,不仅教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和获得知识的方法。为了恰当比喻、贴切举例、精心设问,两个小时的课,他通常要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准备;为了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他所讲授的神经生物学课程,十年前就引进英文原版教材,实行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的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学生登台讲课,互动共鸣。李东亮每次授课结束,学生们雷鸣般的掌声是对他最大的回报。
热爱学生,就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成才、成器。有一次,一位学生向李东亮请教缺氧引起肺血管收缩的机制问题。李东亮当时并未直接给她详细答案,而是引导她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自己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这名同学按照李东亮说的方法,成功解决了问题,找到了答案,并高兴地向老师“报喜”。李东亮却要求这名同学把他查阅的资料认真整理,制作成PPT,为老师和学生做一次读书报告会,培养其“会学”的本领。
电生理学中最难懂的部分是电紧张电位。一次课堂上,学生王霄汉来请教这方面的问题,李东亮同样鼓励他查找资料,系统学习。王霄汉通过努力自己把问题解决了,读书报告会很成功,PPT做得也很好。李东亮在主编《基础神经生物学》一书时,专门邀请王霄汉写了这部分内容。王霄汉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科院院士的研究生。
李东亮指导另一个兴趣小组,在生理教研室做了两年的实验,解决了他们提出的很多问题,获得了理想的实验结果。李东亮还辅导他们写了2篇论文,其中1篇发表在《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上。这个实验小组的组长王露茜毕业时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一年后被批准转入香港大学读博士。王露茜本科学习期间的科研训练和发表的文章使她得以梦想成真。
“老教师要做青年教师的榜样”
做教研室主任和生理学学术带头人时,李东亮教授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为年轻老师和学科发展搭建一个坚实、宽广的平台?他说:“老教师要做青年教师的榜样。”
在潜心教学的同时,李东亮也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进行探索。上世纪80年代,学校还在卫辉老城,科研条件极其艰苦。李东亮就自己动手将一间废弃的、阴暗潮湿的卫生间改造成一个简易的实验室,利用一个国产的四道生理记录仪,夜以继日地开展实验,并坚持完成了第一个课题,在《中国应用心理学》杂志上发表。1991年暑假,为完成《脑缺血再灌注研究的荧光物质检测》研究,李东亮想方设法借到了北京军事科学研究院基础所的实验室,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验。为节约经费,李东亮在朋友的帮助下在该院找到了一间只有硬板床的宿舍。没有被褥枕头,他就买了一条床单当被子,找了两块砖头当枕头,过了整整30天。 日积月累,李东亮的这股子吃苦耐劳、潜心科研的精神感染着一批批的学子,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留校工作时,纷纷选择到李东亮的教研室工作。
学科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使用,离不开高质量的实验室。为了节省经费,李东亮就带领教研室的师生自己动手,制作实验装备。一台低氧控制设备需十到几十万元,他们就另辟蹊径,在认真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咨询有关物理专家,经过创造性分析思考,仅仅花了1000元买了个气体流量计,就基本解决了低氧控制的问题,为开展缺氧实验创造了条件。实验中,需要一种客观测定小动物肌力的特殊装备,这种装备尚未研发出来,李东亮就和教研室的老师们反复试验,精心设计,制作了这种设备,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在英国短期学术交流期间,李东亮发现所在的英国大学有一闲置的、还完好的电压钳放大器,这恰巧是他们实验室必需的设备。在征得对方同意后,李东亮克服了出入海关的种种困难,几经周折,扔下大量的私人物品,终于把这一设备从英国“背”了回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国科”)是科研项目的“标志性高地”。而在2008年之前,教研室的全体老师都觉得“国科”对他们来说是个“传说”。李东亮就组织动员全体老师,开始攻关“国科”新高地。他送年轻教师去有“国科”项目的学校进修,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及科研方法研讨会,坚持每周一次的外文文献阅读报告会,为申报“国科”打基础。
为鼓励大家积极申报“国科”,李东亮身先士卒,每年都撰写“国科”申请标书。年过60的李东亮腰椎间盘突出,不能久坐,但申报项目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做大量的前期基础实验,必须“耗”在电脑前、实验室里,李东亮咬着牙坚持着。他说:“与申报‘国科’相比,为教研室的老师带头、鼓劲儿更重要。”在李东亮的带领下,年轻教师也全力以赴攻关“国科”:不分白天黑夜,没有周末休息,顾不上家庭孩子……李东亮的行动如同一条鞭子,时刻鞭策着他们向前。
天道酬勤。2010年,教研室首次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一举获批了两项。在此后的4年里,李东亮带领教研室全体老师,一气呵成,相继拿下了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年李东亮个人又获得了他本人主持的第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为新乡医学院60岁以上人员成功申请国家级课题的特例。
“李东亮教授一心为学校发展、学科建设着想,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能够扑下身子,为青年人发展探路;在学校和学科发展的大好时机甘于俯下身子,让年轻教师踩着自己的肩膀‘上位’,仅一个教研室,就承担了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这样的教师,值得全校师生学习!”新乡医学院党委书记邢莹给予李东亮教授高度的评价。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
责编:沐 林
他是新乡医学院“好教师”的代表,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河南省优秀教师、优秀专家,2003年获河南省“教学名师奖”。
他主持完成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国家专利一项,主持的研究课题获省级科研成果奖5项、厅级科研成果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收录论文6篇,主编、参编教材24部;带领教研室成功申请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他就是新乡医学院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原主任李东亮教授。
“想要教好学生,首先要‘教好’自己”
在4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李东亮始终坚持一个想法:“想要教好学生,首先要‘教好’自己”。他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首先就要有一桶水,然后做一条流淌的小溪。”正是这一桶水的压力,成为李东亮鞭策自己不断进取的动力。
读书看报,是李东亮获取“一桶水”的主要方法。读书、看文献,是李东亮的一种嗜好。这个嗜好陪伴他走过了42年的执教生涯。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上课、读书、查资料、做实验花去了李东亮大部分的时间。勤奋好学使李东亮的知识不断丰富,视野不断扩大。
西医教学需要精通英语,李东亮就几十年如一日刻苦学习英语。他像发烧友一样跟着外语专业毕业的年轻同事学习英语,跟着收音机学习广播电视大学英语课程;连续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学习班,长期坚持读英文原版论著、坚持阅读专业英语文献。在学习外语之余,他收集了大量与教学有关的国外原版英文资料、动画、彩图等素材,既充实了教学资源,又提高了教学水平。
电脑的使用在现在也许不算什么了,而在1984年,电脑对于新乡医学院乃至整个河南的教育系统来说,都是新鲜事物。这一年李东亮花“血本”购买了电脑,自学了使用技术,并开始琢磨怎样借助电脑促进工作。他带领教研室的老师们经过反复摸索实验,掌握了课件制作方法,成为新乡医学院第一批制作、使用CAI课件开展教学的老师。2003年卫生部公开招标制作CAI教学课件,李东亮率领团队顺利中标,并圆满完成生殖生理CAI课件的制作,受到卫生部专家的赞赏。该课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成为新乡医学院CAI课件中的一个范例。
神经生物学在医学领域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到今天也不过40年的历史。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李东亮及其教研室的同事就把眼光投向了这个充满希望的新学科,1997年开始在本科生中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1999年在硕士研究生中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并于2004年在研究生神经生物学课中全面引进英文原版教材。
一个人学一点新知识并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不断学习新知识。为保持“知识小溪”的源源流淌,李东亮1980年参加了卫生部在西安医学院举办的生理学高级师资学习班,以优异成绩结业;1984年入河南医学院研究生班学习获得硕士学位,1990年在北京军事科学院进修,2006年到北京语言大学进行强化英语训练,并顺利过关;2007年到英国Leeds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他通过一条清澈的小溪,向学生输送源源不断的活水。
“教师必须付出最大的热情”
“要想做好教学工作,教师必须付出最大的热情,因为一切好的教学方法,一切好的教学艺术,都产生在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心灵之中。”李东亮对教学工作有着自己的认识。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李东亮把学生作为自己的孩子来培养,不仅教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和获得知识的方法。为了恰当比喻、贴切举例、精心设问,两个小时的课,他通常要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准备;为了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他所讲授的神经生物学课程,十年前就引进英文原版教材,实行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的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学生登台讲课,互动共鸣。李东亮每次授课结束,学生们雷鸣般的掌声是对他最大的回报。
热爱学生,就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成才、成器。有一次,一位学生向李东亮请教缺氧引起肺血管收缩的机制问题。李东亮当时并未直接给她详细答案,而是引导她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自己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这名同学按照李东亮说的方法,成功解决了问题,找到了答案,并高兴地向老师“报喜”。李东亮却要求这名同学把他查阅的资料认真整理,制作成PPT,为老师和学生做一次读书报告会,培养其“会学”的本领。
电生理学中最难懂的部分是电紧张电位。一次课堂上,学生王霄汉来请教这方面的问题,李东亮同样鼓励他查找资料,系统学习。王霄汉通过努力自己把问题解决了,读书报告会很成功,PPT做得也很好。李东亮在主编《基础神经生物学》一书时,专门邀请王霄汉写了这部分内容。王霄汉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科院院士的研究生。
李东亮指导另一个兴趣小组,在生理教研室做了两年的实验,解决了他们提出的很多问题,获得了理想的实验结果。李东亮还辅导他们写了2篇论文,其中1篇发表在《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上。这个实验小组的组长王露茜毕业时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一年后被批准转入香港大学读博士。王露茜本科学习期间的科研训练和发表的文章使她得以梦想成真。
“老教师要做青年教师的榜样”
做教研室主任和生理学学术带头人时,李东亮教授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为年轻老师和学科发展搭建一个坚实、宽广的平台?他说:“老教师要做青年教师的榜样。”
在潜心教学的同时,李东亮也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进行探索。上世纪80年代,学校还在卫辉老城,科研条件极其艰苦。李东亮就自己动手将一间废弃的、阴暗潮湿的卫生间改造成一个简易的实验室,利用一个国产的四道生理记录仪,夜以继日地开展实验,并坚持完成了第一个课题,在《中国应用心理学》杂志上发表。1991年暑假,为完成《脑缺血再灌注研究的荧光物质检测》研究,李东亮想方设法借到了北京军事科学研究院基础所的实验室,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验。为节约经费,李东亮在朋友的帮助下在该院找到了一间只有硬板床的宿舍。没有被褥枕头,他就买了一条床单当被子,找了两块砖头当枕头,过了整整30天。 日积月累,李东亮的这股子吃苦耐劳、潜心科研的精神感染着一批批的学子,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留校工作时,纷纷选择到李东亮的教研室工作。
学科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使用,离不开高质量的实验室。为了节省经费,李东亮就带领教研室的师生自己动手,制作实验装备。一台低氧控制设备需十到几十万元,他们就另辟蹊径,在认真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咨询有关物理专家,经过创造性分析思考,仅仅花了1000元买了个气体流量计,就基本解决了低氧控制的问题,为开展缺氧实验创造了条件。实验中,需要一种客观测定小动物肌力的特殊装备,这种装备尚未研发出来,李东亮就和教研室的老师们反复试验,精心设计,制作了这种设备,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在英国短期学术交流期间,李东亮发现所在的英国大学有一闲置的、还完好的电压钳放大器,这恰巧是他们实验室必需的设备。在征得对方同意后,李东亮克服了出入海关的种种困难,几经周折,扔下大量的私人物品,终于把这一设备从英国“背”了回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国科”)是科研项目的“标志性高地”。而在2008年之前,教研室的全体老师都觉得“国科”对他们来说是个“传说”。李东亮就组织动员全体老师,开始攻关“国科”新高地。他送年轻教师去有“国科”项目的学校进修,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及科研方法研讨会,坚持每周一次的外文文献阅读报告会,为申报“国科”打基础。
为鼓励大家积极申报“国科”,李东亮身先士卒,每年都撰写“国科”申请标书。年过60的李东亮腰椎间盘突出,不能久坐,但申报项目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做大量的前期基础实验,必须“耗”在电脑前、实验室里,李东亮咬着牙坚持着。他说:“与申报‘国科’相比,为教研室的老师带头、鼓劲儿更重要。”在李东亮的带领下,年轻教师也全力以赴攻关“国科”:不分白天黑夜,没有周末休息,顾不上家庭孩子……李东亮的行动如同一条鞭子,时刻鞭策着他们向前。
天道酬勤。2010年,教研室首次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一举获批了两项。在此后的4年里,李东亮带领教研室全体老师,一气呵成,相继拿下了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年李东亮个人又获得了他本人主持的第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为新乡医学院60岁以上人员成功申请国家级课题的特例。
“李东亮教授一心为学校发展、学科建设着想,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能够扑下身子,为青年人发展探路;在学校和学科发展的大好时机甘于俯下身子,让年轻教师踩着自己的肩膀‘上位’,仅一个教研室,就承担了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这样的教师,值得全校师生学习!”新乡医学院党委书记邢莹给予李东亮教授高度的评价。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
责编:沐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