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榜样

来源 :河南教育·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kche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一位63岁的老教授,在新乡医学院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开展的“学习焦裕禄精神、树身边的典型”活动中,被确定为先进典型。
  他是新乡医学院“好教师”的代表,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河南省优秀教师、优秀专家,2003年获河南省“教学名师奖”。
  他主持完成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国家专利一项,主持的研究课题获省级科研成果奖5项、厅级科研成果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收录论文6篇,主编、参编教材24部;带领教研室成功申请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他就是新乡医学院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原主任李东亮教授。
  “想要教好学生,首先要‘教好’自己”
  在4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李东亮始终坚持一个想法:“想要教好学生,首先要‘教好’自己”。他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首先就要有一桶水,然后做一条流淌的小溪。”正是这一桶水的压力,成为李东亮鞭策自己不断进取的动力。
  读书看报,是李东亮获取“一桶水”的主要方法。读书、看文献,是李东亮的一种嗜好。这个嗜好陪伴他走过了42年的执教生涯。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上课、读书、查资料、做实验花去了李东亮大部分的时间。勤奋好学使李东亮的知识不断丰富,视野不断扩大。
  西医教学需要精通英语,李东亮就几十年如一日刻苦学习英语。他像发烧友一样跟着外语专业毕业的年轻同事学习英语,跟着收音机学习广播电视大学英语课程;连续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学习班,长期坚持读英文原版论著、坚持阅读专业英语文献。在学习外语之余,他收集了大量与教学有关的国外原版英文资料、动画、彩图等素材,既充实了教学资源,又提高了教学水平。
  电脑的使用在现在也许不算什么了,而在1984年,电脑对于新乡医学院乃至整个河南的教育系统来说,都是新鲜事物。这一年李东亮花“血本”购买了电脑,自学了使用技术,并开始琢磨怎样借助电脑促进工作。他带领教研室的老师们经过反复摸索实验,掌握了课件制作方法,成为新乡医学院第一批制作、使用CAI课件开展教学的老师。2003年卫生部公开招标制作CAI教学课件,李东亮率领团队顺利中标,并圆满完成生殖生理CAI课件的制作,受到卫生部专家的赞赏。该课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成为新乡医学院CAI课件中的一个范例。
  神经生物学在医学领域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到今天也不过40年的历史。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李东亮及其教研室的同事就把眼光投向了这个充满希望的新学科,1997年开始在本科生中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1999年在硕士研究生中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并于2004年在研究生神经生物学课中全面引进英文原版教材。
  一个人学一点新知识并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不断学习新知识。为保持“知识小溪”的源源流淌,李东亮1980年参加了卫生部在西安医学院举办的生理学高级师资学习班,以优异成绩结业;1984年入河南医学院研究生班学习获得硕士学位,1990年在北京军事科学院进修,2006年到北京语言大学进行强化英语训练,并顺利过关;2007年到英国Leeds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他通过一条清澈的小溪,向学生输送源源不断的活水。
  “教师必须付出最大的热情”
  “要想做好教学工作,教师必须付出最大的热情,因为一切好的教学方法,一切好的教学艺术,都产生在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心灵之中。”李东亮对教学工作有着自己的认识。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李东亮把学生作为自己的孩子来培养,不仅教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和获得知识的方法。为了恰当比喻、贴切举例、精心设问,两个小时的课,他通常要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准备;为了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他所讲授的神经生物学课程,十年前就引进英文原版教材,实行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的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学生登台讲课,互动共鸣。李东亮每次授课结束,学生们雷鸣般的掌声是对他最大的回报。
  热爱学生,就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成才、成器。有一次,一位学生向李东亮请教缺氧引起肺血管收缩的机制问题。李东亮当时并未直接给她详细答案,而是引导她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自己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这名同学按照李东亮说的方法,成功解决了问题,找到了答案,并高兴地向老师“报喜”。李东亮却要求这名同学把他查阅的资料认真整理,制作成PPT,为老师和学生做一次读书报告会,培养其“会学”的本领。
  电生理学中最难懂的部分是电紧张电位。一次课堂上,学生王霄汉来请教这方面的问题,李东亮同样鼓励他查找资料,系统学习。王霄汉通过努力自己把问题解决了,读书报告会很成功,PPT做得也很好。李东亮在主编《基础神经生物学》一书时,专门邀请王霄汉写了这部分内容。王霄汉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科院院士的研究生。
  李东亮指导另一个兴趣小组,在生理教研室做了两年的实验,解决了他们提出的很多问题,获得了理想的实验结果。李东亮还辅导他们写了2篇论文,其中1篇发表在《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上。这个实验小组的组长王露茜毕业时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一年后被批准转入香港大学读博士。王露茜本科学习期间的科研训练和发表的文章使她得以梦想成真。
  “老教师要做青年教师的榜样”
  做教研室主任和生理学学术带头人时,李东亮教授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为年轻老师和学科发展搭建一个坚实、宽广的平台?他说:“老教师要做青年教师的榜样。”
  在潜心教学的同时,李东亮也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进行探索。上世纪80年代,学校还在卫辉老城,科研条件极其艰苦。李东亮就自己动手将一间废弃的、阴暗潮湿的卫生间改造成一个简易的实验室,利用一个国产的四道生理记录仪,夜以继日地开展实验,并坚持完成了第一个课题,在《中国应用心理学》杂志上发表。1991年暑假,为完成《脑缺血再灌注研究的荧光物质检测》研究,李东亮想方设法借到了北京军事科学研究院基础所的实验室,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验。为节约经费,李东亮在朋友的帮助下在该院找到了一间只有硬板床的宿舍。没有被褥枕头,他就买了一条床单当被子,找了两块砖头当枕头,过了整整30天。   日积月累,李东亮的这股子吃苦耐劳、潜心科研的精神感染着一批批的学子,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留校工作时,纷纷选择到李东亮的教研室工作。
  学科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使用,离不开高质量的实验室。为了节省经费,李东亮就带领教研室的师生自己动手,制作实验装备。一台低氧控制设备需十到几十万元,他们就另辟蹊径,在认真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咨询有关物理专家,经过创造性分析思考,仅仅花了1000元买了个气体流量计,就基本解决了低氧控制的问题,为开展缺氧实验创造了条件。实验中,需要一种客观测定小动物肌力的特殊装备,这种装备尚未研发出来,李东亮就和教研室的老师们反复试验,精心设计,制作了这种设备,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在英国短期学术交流期间,李东亮发现所在的英国大学有一闲置的、还完好的电压钳放大器,这恰巧是他们实验室必需的设备。在征得对方同意后,李东亮克服了出入海关的种种困难,几经周折,扔下大量的私人物品,终于把这一设备从英国“背”了回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国科”)是科研项目的“标志性高地”。而在2008年之前,教研室的全体老师都觉得“国科”对他们来说是个“传说”。李东亮就组织动员全体老师,开始攻关“国科”新高地。他送年轻教师去有“国科”项目的学校进修,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及科研方法研讨会,坚持每周一次的外文文献阅读报告会,为申报“国科”打基础。
  为鼓励大家积极申报“国科”,李东亮身先士卒,每年都撰写“国科”申请标书。年过60的李东亮腰椎间盘突出,不能久坐,但申报项目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做大量的前期基础实验,必须“耗”在电脑前、实验室里,李东亮咬着牙坚持着。他说:“与申报‘国科’相比,为教研室的老师带头、鼓劲儿更重要。”在李东亮的带领下,年轻教师也全力以赴攻关“国科”:不分白天黑夜,没有周末休息,顾不上家庭孩子……李东亮的行动如同一条鞭子,时刻鞭策着他们向前。
  天道酬勤。2010年,教研室首次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一举获批了两项。在此后的4年里,李东亮带领教研室全体老师,一气呵成,相继拿下了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年李东亮个人又获得了他本人主持的第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为新乡医学院60岁以上人员成功申请国家级课题的特例。
  “李东亮教授一心为学校发展、学科建设着想,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能够扑下身子,为青年人发展探路;在学校和学科发展的大好时机甘于俯下身子,让年轻教师踩着自己的肩膀‘上位’,仅一个教研室,就承担了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这样的教师,值得全校师生学习!”新乡医学院党委书记邢莹给予李东亮教授高度的评价。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
  责编:沐 林
其他文献
首批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单位建设工作开展一年多来,各试点高校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高度重视,积极动员,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以更高标准加强建设,认真对照建设标准开展创建活动,不断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在机构建设、场地建设、队伍建设、保障条件等方面继续创造条件,努力开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局面。  图片说明:  1.新乡医学院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心理测评室  2.南阳理工学院大学生阳光心理广场  3
期刊
“我刚来到学校时很迷茫,幸亏有了这本《新生入学宝典》,帮助我了解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河南师范大学2014级学生顾忠秀说。她所说的这本《新生入学宝典》正是该校学生会在暑假期间制作完成的。  每年暑假,河南师范大学都有这样一批“晚回家”的大学生,他们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着并成长着。  近年,河南师范大学不断探索社会实践的新途径,将其作为“大实践”教育体系的重要模块。以《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
期刊
10余年来,许昌学院电气(机电)工程学院坚持学校“地方性、应用型、服务型”的办学定位,在探索中前进,在转型中发展,逐步实现了从专科迈向本科办学的层次提升,从理科专业为主向工科专业为主的专业方向转型,从以师范教育为主向以应用技术教育为主的办学性质的改变,从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形式的转变。在这一系列办学实践中,电气(机电)工程学院既成功实现了华丽“转身”。  面向产业,突出应用,培育“好专业”  2
期刊
2014年暑假过后,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众品)总工办副主任张建林,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交到了许昌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刘学功手上。  原来,根据双方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许昌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选派了5名博士,到该公司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项目研究和技术指导。期间,5名博士帮助企业在冷却猪肉卫生安全控制及保险等课题上攻克技术难题,研究新工艺、新产品,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也为
期刊
自2012年起,新乡市红旗区实验小学与新乡学院携手共建,成为学院的教育实践基地之一,一起探索了教师教育专业U-S合作模式。两年来,学校先后接受100多名大学生来实习、见习。教育实践给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提供了提前接触和审视社会的机会,便于大家及时调整自我,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通过积极探索,我们认为U-S合作模式是对传统
期刊
通过U-S合作,我对幼儿园的学生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幼教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感触,也增强了我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更提高了我的整体素质,为我能更快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幼教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刘悦悦(2011级学前教育本科2班)  作为U-S合作模式全程实践教学的第一批受益者,通过U-S合作实践教学,我们提前接触了我们将来要面对的职业,并对这一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让我们对自己有了比较清
期刊
目前,学校培养的人才和用人单位的期望之间的矛盾是高校所面临的困惑,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合相关行业形成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办学机制,科学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实现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和职业标准、实际生产过程的有机对接。近年,教师教育也同样面临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期望、缺乏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入职适应期延长等现象。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
期刊
瑞贝卡学院是许昌学院依托全国发制品龙头企业——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跨学科、以发制品开发、研究、生产为一体的二级学院。  2013年12月5日,瑞贝卡学院揭牌。2014年2月19日,瑞贝卡学院理事会成立,学院的日常工作正式开始。  当前,在发制品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管理创新不够、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等问题,这些制约因素归根结底是高端人才不足。以发制品研发为例,
期刊
面对新挑战、新课题、新任务,我们必将理清思路、明确重点,瞄准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前沿,鼓足干劲、凝聚人心。我们有信心,找准切入点、再创新业绩,实现我们的梦想。  在轰轰烈烈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暂告一段落之际,记者专访了洛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时明德教授,请他详细介绍了这次活动给学院改革发展带来的新变化,以及学校改革发展采取的新举措,取得的新成就。时书记“胸中元自有丘壑”,景书所睹,情发欲言,给我们描
期刊
编者按:大学和中小学合作(U-S合作)共同促进大学的教师教育、中小学的发展,是近年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课题,很多大学都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新乡学院2011年起在U-S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创新,以教育科学学院为试点开展了深层次合作实践,形成了教师教育专业U-S合作全程实践教学新模式,改革成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期“聚焦”栏目特别推出新乡学院U-S合作全程实践教学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