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彩:远去的华美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315157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指广州烧制的织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亦称“广东彩”、“广州织金彩瓷”。
  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
  即便是寻常百姓,提及瓷器,脑海里浮现的多数会是一轮清雅身形。那该是一种淡到不可说、不可拟、不可想的美。好比当代收藏家马未都说的:过去七百年来,看名字就极富诗意的青花,才可称为瓷器中的霸主。
  艺术家皇帝宋徽宗在位二十年烧造的汝窑瓷器,全世界可查记录只有67件,内含玛瑙,绚丽千年;明代永乐皇帝喜烧白瓷,后世称为“甜白釉”,是后人将永乐白釉的白度和甘甜的白糖联系在一起;嘉靖皇帝崇尚道教,沉迷修炼成仙,瓷瓶上的图案也多为八卦、仙鹤、八仙等题材,形成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定风格。广彩呢?它早已挣脱一个皇帝或王朝的偏执喜好,以“式多奇巧,岁无定样”著称,真正是民间陶瓷艺人巧智奇思的大融合。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雍正广彩开光人物纹瓶,是现知国内出现年代最早的一件广彩瓷,被人称为是“色虽娇艳,然其画则陈俗”的广彩的典型代表。它浓艳奢丽的绘饰色彩,怎样都与含蓄、简朴、内倾的中国传统教化情趣相去甚远。而至今唯一的广彩国营老厂,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工艺厂——“织金”这个修饰词,似乎便宣告着它不同于传统的审美。
  广彩的瓷胎上,震颤的首先是现实中抹不去的民间愿景。位于广州芳村偏僻地段的广州织金彩瓷工艺厂厂房里,混浊的灯光下,约摸10位工匠,或老或少,各自捧一个白瓷胎器在灯下埋头描花,不时沾着铺满桌面的各式颜料,针尖细的毛笔在白瓷胎上滑过,轻巧精细得就像绣花。他们绣的是水榭歌亭、轩窗绿树,是才子佳人、良辰美景。乳白胎底衬起明艳的线条,宛若幽暗水波里逗起的缕缕明漪。广彩大花瓶的瑞兽祥鸟的片麟翎毛上,通常会附着一层金粉;广彩艺人们也格外会“炫”金,金也许并不多,却偏偏在盘碗口、茶壶嘴等惹眼处,毫不避讳地统统包上金边。
  退回到历史的帷幕后,广彩又有另一番令人惊诧的美;在以瓷器“行于九域,施于外洋”的年代,广彩炫耀着“天朝”遗梦,遗留东方帝国子民内心里最后的荣光。在清代十三行里挂着“东西两洋货物发客”长幅条子的铺头里,广彩先从中国“瓷都”景德镇远涉千山而来,在当时“一口通商”的广州“借胎加彩”,最终,它们在中国船夫整装上船的吆喝声里,流布到天涯四方。
  有据可查的是,荷兰东印度公司18世纪大量从广州定制广彩瓷器,这其中不光有许多稀罕器形——调制鸡尾酒的“行碗”、牛乳瓶(《世界丛书》中记载有广东制造“种类相异之物品”),更有《圣经》等西方宗教题材的瓶、碗、盆、钵。当年,大量收藏中国瓷器的法国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普鲁士女王的夏洛特堡、维也纳的香布隆宫、土耳其帝国时代的伊斯坦堡内,不知留着多少等候中国广彩摆放的空格。
  这些流布海外的广彩瓷,完全游离于中国人传统的审美和习俗之外,在今天的中国瓷器中,自有一番改弦更张的美。
  民国时期,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加入广彩创作,为其带来一个艺术上的高峰。“二高一陈”当年成立了一个生产广彩的博物商会,以广彩作掩护,在烧窑处配制弹药,支持国民革命。他们带动一大批岭南画派弟子,如赵少昂、杨善深等,参与广彩的绘制创作,对广彩的发展影响深远。现存于广东省博物馆的“冷月栖簧图盘”,褐彩为地,绘了七只麻雀栖于雪竹枝上,枝头绘有一轮冷月,是高奇峰、潘冷残和陈树人合作的手笔,画面言简而意远,衬出画者心中的悲凉之境,是广彩的又一面——它也有文人的情致。
  作为中国人的独创,瓷,浴火而生。人工的雕琢,如带刃的尖风;艺人的心思,如有魂的火焰,是她们让泥胎凝炼出一具具精魂的结晶。广彩瓷的精魂,正是它繁而不乱、密而不杂的笔画中蕴藏着的“岁无定样”的美。可因为与中国人尊崇的“虚静恬淡”审美意趣相异,广彩瓷极少被国人收藏,遗留在国内者极少;年月渐远,广彩的面目早已模糊。
  “为什么把钱往海外抛掷,去讨好变化无常的商贾?再也不要到中国去买瓷器,这里有的是英国瓷器。”
  这首19世纪流行于英国的歌谣并不押韵,却暗示了广彩的没落。随着欧洲各国瓷器生产的成熟,绚烂华美的广彩,被逐渐推移到历史的角落。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欧美一些国家的日用瓷执行严格的含铅限制,广彩的出口产业更遭遇了致命性的打击。对比景德镇现代陶瓷业的复苏,失去了出口路径的广彩,只能靠走高端市场,慢慢培育国内收藏家群体的兴趣。
  “石火光中寄此身”,古人喟叹人生的短暂,如石头相撞所发出的火光那般转瞬即逝,可人生的各种“偶成”之妙,不就恰恰蕴藏于这一瞬?经历炉内的极光怒焰,附着艺人妙笔巧思的广彩,就如许恩福所说,经历这百笔勾绘、百火烧炼而“偶成”,早就是有灵魂的物件。它不用依附任何传说,在世上流传三百多年,它自己已经是传说。
其他文献
在古代,文人无一不重视书房的设置,尽管各自经济状况迥异,但都讲究书房的高雅风致,力图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  唐代刘禹锡只有一间简陋的书房,“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明代的归有光,青少年时代曾埋首于一间极窄小的书斋,名曰“项脊轩”,“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却自得其乐:“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  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
期刊
之一。离远了挂心,挨近了糟心    中国古代有几千年的帝王史,在那年月,很多人都惦记着能见着皇帝,好沾些浩荡皇恩什么的,倘能陪王伴驾,整天围着皇帝转,那简直就是光宗耀祖,要烧高香的了。  可是且慢。这俗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皇帝权力实在太大,脾性又实在太难捉摸,一旦弄不好可是乖乖不得了。  一般而言,离着皇上远关系会差些,挨着近那关系会好些,可也得分什么人。就有这么一路人,光闻名没见面,皇上天天惦
期刊
满族一向有崇敬祖先的优良传统。天命七年(1622年)初,努尔哈赤攻取了辽阳以后,以辽阳城大且破旧、不易防守为由,废弃不用,另在辽阳城东五里的太子河畔营建新都,定位国都,命名“东京”。迁都东京后,为了祭祀方便,努尔哈赤在东京城北四里的杨鲁山营建了新的山陵,因邻近东京,故称东京陵。山陵建成后,天命九年四月初一,努尔哈赤派族弟前往褐图阿拉展拜祭祖陵,并将葬在那里的先祖、后妃们迁到了新建成的东京陵。顺治八
期刊
流沙河是一条河吗?  关于流沙河,《西游记》中说是“一道大水狂澜,浑波涌浪”。河的宽度也“足有八百里”。更为可怕的是,流沙河是“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这里是说,“流沙”即“弱水”。   《尚书·禹贡》中曾记载:“导弱水至于合黎(大致在今甘肃境内),余波入于流沙。”这就导致人们产生了弱水是流沙河支流的误解。在《山海经》中,还记载了弱水中有一种长着“龙首”的食人怪物。这正和
期刊
人间因为有颜色而美,而中国的文字皆是有颜色的。喜欢中国的文字,喜欢中国的文字写成的诗篇,更喜欢写诗的诗人,他们是人间最美的颜色,倾城倾国。  紫,是形声字,形声字总没有多少意思,但因为止的起源是脚趾的意思。所以这个字,看着像是一个人脚踩着丝用刀一点点割,一个字竟就可以成一幅画。  与谢芜村有俳句云:“春阑珊,淡紫透霞残,筑羽山”,说的是那筑羽山的春景里,淡淡的紫,薄得如纱透出了霞色。天下,用紫用得
期刊
这不仅仅是孔氏族人和“曲阜二师”之间有关名誉问题的争论,而是涉及到如何评价孔子,以及孔子新的历史地位的大问题。    1929年6月8日晚,山东省曲阜第二师范学院礼堂灯火通明,由学生剧团自己排演的新编历史剧《子见南子》正在上演。   谁也没有想到,这场在校内公演的历史剧,居然会在一个月后成为全国舆论的焦点,并将鲁迅、林语堂、孔祥熙等文化界、政界名人,拉入到这场争论之中。  孔府门前演戏  《子见南
期刊
刘堪和殷景仁是宋文帝时的一对好朋友,刚出道时,他们职位相当,交往甚密,私下相约说,“苟富贵,无相忘!”后来殷景仁首先得到提拔,成为皇上身边的人。殷景仁没有忘记当初的诺言,瞧准机会几次三番地向皇上推荐,刘堪最终得以入朝为官,可是殷景仁做梦也想不到,这竟成了昔日好友梦魇的开始。  来到首都做官本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可刘堪脸上的笑容还没挂上两天,就开始不痛快起来。他发现虽然同是同朝为官,他和殷景仁所受
期刊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扬州的繁华,在古代,与隋炀帝有牵连,在近代,与徽州帮盐商有牵连。  隋炀帝杨广,是个迷恋于大造宫室的人。在西京长安之外,又造了一个洛阳东都,还在扬州造了一个江都地宫,造了一幢闻名千古、结构十分奇特精巧的迷楼。扬州遗留下来的杨广踪迹,一处是后人在迷楼遗址上盖的鉴楼,一处便是杨广的雷塘墓地。  从夏代的禹开始,到清代的溥仪止,在四千年左右的历史过程中,正儿八经地坐上了帝王龙椅、
期刊
我要说的是公元734年。  这一年,李白34岁,正是盛年,刚结婚,却又走了很多地方。王维大概也是34岁。杜甫年轻一点,这年23岁,也在各地游历。世界级的大师全都年轻在一时、一处,今天想来还让人倾心。那时唐代民富国强,天下安适,杜甫曾这样描写一路所见:“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就在这一年的年初,一位日本学者在长安去世了。他叫井真成,比李白和王维大两岁。他
期刊
以晁错的聪明,他不可能看不到他父亲看到的危险,但晁错作出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选择。    晁错之“仁”  晁错,我们习惯于把他看成法家。司马迁和班固都说他“为人峭直刻深”,但我以为,法家人物有他们自己的处世规则,他们往往有大仁大德,能大公无私,事情往往做得大模大样。不像儒家那样小恩小惠,小里小气。我读晁错给文帝上的有关徙民实边备胡的奏议,是深深地为之感动的。是的,他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动了那么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