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指广州烧制的织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亦称“广东彩”、“广州织金彩瓷”。
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
即便是寻常百姓,提及瓷器,脑海里浮现的多数会是一轮清雅身形。那该是一种淡到不可说、不可拟、不可想的美。好比当代收藏家马未都说的:过去七百年来,看名字就极富诗意的青花,才可称为瓷器中的霸主。
艺术家皇帝宋徽宗在位二十年烧造的汝窑瓷器,全世界可查记录只有67件,内含玛瑙,绚丽千年;明代永乐皇帝喜烧白瓷,后世称为“甜白釉”,是后人将永乐白釉的白度和甘甜的白糖联系在一起;嘉靖皇帝崇尚道教,沉迷修炼成仙,瓷瓶上的图案也多为八卦、仙鹤、八仙等题材,形成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定风格。广彩呢?它早已挣脱一个皇帝或王朝的偏执喜好,以“式多奇巧,岁无定样”著称,真正是民间陶瓷艺人巧智奇思的大融合。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雍正广彩开光人物纹瓶,是现知国内出现年代最早的一件广彩瓷,被人称为是“色虽娇艳,然其画则陈俗”的广彩的典型代表。它浓艳奢丽的绘饰色彩,怎样都与含蓄、简朴、内倾的中国传统教化情趣相去甚远。而至今唯一的广彩国营老厂,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工艺厂——“织金”这个修饰词,似乎便宣告着它不同于传统的审美。
广彩的瓷胎上,震颤的首先是现实中抹不去的民间愿景。位于广州芳村偏僻地段的广州织金彩瓷工艺厂厂房里,混浊的灯光下,约摸10位工匠,或老或少,各自捧一个白瓷胎器在灯下埋头描花,不时沾着铺满桌面的各式颜料,针尖细的毛笔在白瓷胎上滑过,轻巧精细得就像绣花。他们绣的是水榭歌亭、轩窗绿树,是才子佳人、良辰美景。乳白胎底衬起明艳的线条,宛若幽暗水波里逗起的缕缕明漪。广彩大花瓶的瑞兽祥鸟的片麟翎毛上,通常会附着一层金粉;广彩艺人们也格外会“炫”金,金也许并不多,却偏偏在盘碗口、茶壶嘴等惹眼处,毫不避讳地统统包上金边。
退回到历史的帷幕后,广彩又有另一番令人惊诧的美;在以瓷器“行于九域,施于外洋”的年代,广彩炫耀着“天朝”遗梦,遗留东方帝国子民内心里最后的荣光。在清代十三行里挂着“东西两洋货物发客”长幅条子的铺头里,广彩先从中国“瓷都”景德镇远涉千山而来,在当时“一口通商”的广州“借胎加彩”,最终,它们在中国船夫整装上船的吆喝声里,流布到天涯四方。
有据可查的是,荷兰东印度公司18世纪大量从广州定制广彩瓷器,这其中不光有许多稀罕器形——调制鸡尾酒的“行碗”、牛乳瓶(《世界丛书》中记载有广东制造“种类相异之物品”),更有《圣经》等西方宗教题材的瓶、碗、盆、钵。当年,大量收藏中国瓷器的法国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普鲁士女王的夏洛特堡、维也纳的香布隆宫、土耳其帝国时代的伊斯坦堡内,不知留着多少等候中国广彩摆放的空格。
这些流布海外的广彩瓷,完全游离于中国人传统的审美和习俗之外,在今天的中国瓷器中,自有一番改弦更张的美。
民国时期,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加入广彩创作,为其带来一个艺术上的高峰。“二高一陈”当年成立了一个生产广彩的博物商会,以广彩作掩护,在烧窑处配制弹药,支持国民革命。他们带动一大批岭南画派弟子,如赵少昂、杨善深等,参与广彩的绘制创作,对广彩的发展影响深远。现存于广东省博物馆的“冷月栖簧图盘”,褐彩为地,绘了七只麻雀栖于雪竹枝上,枝头绘有一轮冷月,是高奇峰、潘冷残和陈树人合作的手笔,画面言简而意远,衬出画者心中的悲凉之境,是广彩的又一面——它也有文人的情致。
作为中国人的独创,瓷,浴火而生。人工的雕琢,如带刃的尖风;艺人的心思,如有魂的火焰,是她们让泥胎凝炼出一具具精魂的结晶。广彩瓷的精魂,正是它繁而不乱、密而不杂的笔画中蕴藏着的“岁无定样”的美。可因为与中国人尊崇的“虚静恬淡”审美意趣相异,广彩瓷极少被国人收藏,遗留在国内者极少;年月渐远,广彩的面目早已模糊。
“为什么把钱往海外抛掷,去讨好变化无常的商贾?再也不要到中国去买瓷器,这里有的是英国瓷器。”
这首19世纪流行于英国的歌谣并不押韵,却暗示了广彩的没落。随着欧洲各国瓷器生产的成熟,绚烂华美的广彩,被逐渐推移到历史的角落。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欧美一些国家的日用瓷执行严格的含铅限制,广彩的出口产业更遭遇了致命性的打击。对比景德镇现代陶瓷业的复苏,失去了出口路径的广彩,只能靠走高端市场,慢慢培育国内收藏家群体的兴趣。
“石火光中寄此身”,古人喟叹人生的短暂,如石头相撞所发出的火光那般转瞬即逝,可人生的各种“偶成”之妙,不就恰恰蕴藏于这一瞬?经历炉内的极光怒焰,附着艺人妙笔巧思的广彩,就如许恩福所说,经历这百笔勾绘、百火烧炼而“偶成”,早就是有灵魂的物件。它不用依附任何传说,在世上流传三百多年,它自己已经是传说。
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
即便是寻常百姓,提及瓷器,脑海里浮现的多数会是一轮清雅身形。那该是一种淡到不可说、不可拟、不可想的美。好比当代收藏家马未都说的:过去七百年来,看名字就极富诗意的青花,才可称为瓷器中的霸主。
艺术家皇帝宋徽宗在位二十年烧造的汝窑瓷器,全世界可查记录只有67件,内含玛瑙,绚丽千年;明代永乐皇帝喜烧白瓷,后世称为“甜白釉”,是后人将永乐白釉的白度和甘甜的白糖联系在一起;嘉靖皇帝崇尚道教,沉迷修炼成仙,瓷瓶上的图案也多为八卦、仙鹤、八仙等题材,形成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定风格。广彩呢?它早已挣脱一个皇帝或王朝的偏执喜好,以“式多奇巧,岁无定样”著称,真正是民间陶瓷艺人巧智奇思的大融合。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雍正广彩开光人物纹瓶,是现知国内出现年代最早的一件广彩瓷,被人称为是“色虽娇艳,然其画则陈俗”的广彩的典型代表。它浓艳奢丽的绘饰色彩,怎样都与含蓄、简朴、内倾的中国传统教化情趣相去甚远。而至今唯一的广彩国营老厂,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工艺厂——“织金”这个修饰词,似乎便宣告着它不同于传统的审美。
广彩的瓷胎上,震颤的首先是现实中抹不去的民间愿景。位于广州芳村偏僻地段的广州织金彩瓷工艺厂厂房里,混浊的灯光下,约摸10位工匠,或老或少,各自捧一个白瓷胎器在灯下埋头描花,不时沾着铺满桌面的各式颜料,针尖细的毛笔在白瓷胎上滑过,轻巧精细得就像绣花。他们绣的是水榭歌亭、轩窗绿树,是才子佳人、良辰美景。乳白胎底衬起明艳的线条,宛若幽暗水波里逗起的缕缕明漪。广彩大花瓶的瑞兽祥鸟的片麟翎毛上,通常会附着一层金粉;广彩艺人们也格外会“炫”金,金也许并不多,却偏偏在盘碗口、茶壶嘴等惹眼处,毫不避讳地统统包上金边。
退回到历史的帷幕后,广彩又有另一番令人惊诧的美;在以瓷器“行于九域,施于外洋”的年代,广彩炫耀着“天朝”遗梦,遗留东方帝国子民内心里最后的荣光。在清代十三行里挂着“东西两洋货物发客”长幅条子的铺头里,广彩先从中国“瓷都”景德镇远涉千山而来,在当时“一口通商”的广州“借胎加彩”,最终,它们在中国船夫整装上船的吆喝声里,流布到天涯四方。
有据可查的是,荷兰东印度公司18世纪大量从广州定制广彩瓷器,这其中不光有许多稀罕器形——调制鸡尾酒的“行碗”、牛乳瓶(《世界丛书》中记载有广东制造“种类相异之物品”),更有《圣经》等西方宗教题材的瓶、碗、盆、钵。当年,大量收藏中国瓷器的法国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普鲁士女王的夏洛特堡、维也纳的香布隆宫、土耳其帝国时代的伊斯坦堡内,不知留着多少等候中国广彩摆放的空格。
这些流布海外的广彩瓷,完全游离于中国人传统的审美和习俗之外,在今天的中国瓷器中,自有一番改弦更张的美。
民国时期,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加入广彩创作,为其带来一个艺术上的高峰。“二高一陈”当年成立了一个生产广彩的博物商会,以广彩作掩护,在烧窑处配制弹药,支持国民革命。他们带动一大批岭南画派弟子,如赵少昂、杨善深等,参与广彩的绘制创作,对广彩的发展影响深远。现存于广东省博物馆的“冷月栖簧图盘”,褐彩为地,绘了七只麻雀栖于雪竹枝上,枝头绘有一轮冷月,是高奇峰、潘冷残和陈树人合作的手笔,画面言简而意远,衬出画者心中的悲凉之境,是广彩的又一面——它也有文人的情致。
作为中国人的独创,瓷,浴火而生。人工的雕琢,如带刃的尖风;艺人的心思,如有魂的火焰,是她们让泥胎凝炼出一具具精魂的结晶。广彩瓷的精魂,正是它繁而不乱、密而不杂的笔画中蕴藏着的“岁无定样”的美。可因为与中国人尊崇的“虚静恬淡”审美意趣相异,广彩瓷极少被国人收藏,遗留在国内者极少;年月渐远,广彩的面目早已模糊。
“为什么把钱往海外抛掷,去讨好变化无常的商贾?再也不要到中国去买瓷器,这里有的是英国瓷器。”
这首19世纪流行于英国的歌谣并不押韵,却暗示了广彩的没落。随着欧洲各国瓷器生产的成熟,绚烂华美的广彩,被逐渐推移到历史的角落。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欧美一些国家的日用瓷执行严格的含铅限制,广彩的出口产业更遭遇了致命性的打击。对比景德镇现代陶瓷业的复苏,失去了出口路径的广彩,只能靠走高端市场,慢慢培育国内收藏家群体的兴趣。
“石火光中寄此身”,古人喟叹人生的短暂,如石头相撞所发出的火光那般转瞬即逝,可人生的各种“偶成”之妙,不就恰恰蕴藏于这一瞬?经历炉内的极光怒焰,附着艺人妙笔巧思的广彩,就如许恩福所说,经历这百笔勾绘、百火烧炼而“偶成”,早就是有灵魂的物件。它不用依附任何传说,在世上流传三百多年,它自己已经是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