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满族一向有崇敬祖先的优良传统。天命七年(1622年)初,努尔哈赤攻取了辽阳以后,以辽阳城大且破旧、不易防守为由,废弃不用,另在辽阳城东五里的太子河畔营建新都,定位国都,命名“东京”。迁都东京后,为了祭祀方便,努尔哈赤在东京城北四里的杨鲁山营建了新的山陵,因邻近东京,故称东京陵。山陵建成后,天命九年四月初一,努尔哈赤派族弟前往褐图阿拉展拜祭祖陵,并将葬在那里的先祖、后妃们迁到了新建成的东京陵。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帝又敕封杨鲁山为“积庆山”,岁时以祭,长年不辍。但时隔34年后,为什么将景、显二祖又迁回了清永陵呢?
清皇陵为何迁移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十六日,以议政大臣鳌拜为首的一些大臣上书顺治帝说:“兴京景祖翼皇帝、显祖宣皇帝陵自克取辽阳后迁至东京,原以便展谒,申祭飨也。今据钦天监地理官奏称,兴京皇陵风水实系第一福地。请仍迁景祖、显祖陵于肇祖原皇帝、兴祖直皇帝陵旁、庶与风水有合等语。夫果旺气所钟,福祥攸萃,宜如所请,将各陵界内坟墓、房屋俱应迁移。被圈地亩应交户部拨补。”
顺治帝认为鳌拜的这个建议不可行,他否定了鳌拜的建议。但过了一段时间,鳌拜等大臣又旧话重提,再次建议迁回二祖,他们的理由是“陵寝风水所在,今议将东京二祖陵迁附兴京,于理为协”。这次顺治没有提出反对意见,采纳了这个建议,于顺治十五年九月初八将景祖觉昌安、显祖塔克世迁回兴京陵。随二祖一同迁走的还有武功郡王礼敦、恪恭贝勒塔察篇古。
鳌拜等人两次上书将二祖迁回永陵,提出的理由都是认为永陵实乃第一福地。那永陵的风水究竟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呢?
永陵位于新宾永陵镇西北一公里处,龙祖为长白山,龙祖从东北转北再转东南逶迤而行,一路绵延上百公里,层层簇拥。永陵龙前呼后拥,龙行有如巨浪蜂拥,气势非凡,到头开肩展开金水连珠帐,左右二缠护龙护送到头。穴星为巨门星体,穴星正顶下脉,到山脚现孩儿脑,开口吐唇,左右龙虎均称,结为巨龙含珠之穴。永陵之龙,形势俱佳,具万乘之尊之势。再加上波光潋滟的苏子河、草他河如同两条银色飘带,镶嵌于陵区。四周群山朝拱,众水朝宗,前方若百官朝揖,左边青龙蜿蜒,右边凤山翔舞。穴前明堂开阔宽平,天门开而地户闭;外山包裹密如城垣,四周秀峰罗列。午方烟筒山,巍峨而雄伟;寅方天马星秀,禄马贵人方秀砂耸起。清顺治朝钦天监杜如予评为“天下第一福地”,风水绝佳。
更加神奇的是,“青龙、白虎”这些山距永陵都是12里;位于后方的坐山有12个山头,陵宫恰好位于其中。前方的龙须水(苏子河)流经此地长度正好也是12里。12这个数字象征着清朝12代皇帝,而永陵的风水地势所有的数据都与12相吻合。玄而又玄的是永陵后山有12星峰,中间3个星峰最高,此与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之鼎盛正相对应。嘉庆以后,清朝逐渐衰落,最后一个星峰隐约难见,几乎不能称其为峰,而第12个皇帝溥仪成了末代皇帝、
亡国之君。这一切,是纯粹的巧合,还是风水真的如此不可思议?
“神树”的传说和兴衰
永陵占据了绝佳的风水宝地,根据《清慕宗实录》相关记载,这和一棵具有神性的古榆树有关。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当政的时候,与钦天监夜观天象,忽然发现辽东有望不断的紫气滚滚而来,就像百条神龙在腾云驾雾。崇祯皇帝大惊,他怕这是混龙出世,担心自己皇位被篡,就找来一个道行高深的风水先生破除这100条龙脉。风水先生带领一群人马来到东北,走东沟,串西岗,一连破了99道龙脉,剩下一条离地三尺的“悬龙”。他认为既然是悬龙,不附在地面上,也就形不成龙脉,不破也罢。于是,他便回京复命去了。恰在此时,努尔哈赤在长白山被其他部落打败,被人追杀,于是,努尔哈赤背着父亲的尸骨,沿着长白山逃下来,打算给自己的部落找一个落脚的地方。这天,他来到苏子河畔,打算先住进附近一个小店。但是当地人怕犯忌讳,他只能将祖先的骨灰盒取下来夹到了一棵树杈上(当地习俗骨灰盒是不能着地的,不然就等于落葬了),准备次日来取,然后回客店住下。
然而第二天要走时,努尔哈赤却发现,夹在树杈上的骨灰盒怎么也拿不下来,一着急,他拿出腰刀猛力朝小树杈砍去,可转瞬间,砍开的口子又愈合了。他感觉到很奇怪,便从当地找来一位看风水的先生,才得知这儿是块风水宝地,这座山形似一条龙,南面那座山形似凤凰,中间平原上有一条河(苏子河),这在风水上称为“龙凤夹一杠”,预示着后辈必当皇上。后面龙岗山有12个山包,暗示着将有12代皇帝可做。
努尔哈赤终于明白了原来后面的启运山就是一条龙脉,而自己在无意中放骨灰盒压中了龙脉,于是,努尔哈赤葬好骨灰盒,就回到长白山,把部落迁到离龙岗山不远的赫图阿拉住了下来。后来,努尔哈赤以父祖被害为由,发布“七大恨”起兵,东征西讨,终于打败了明朝,做了清王朝的开国皇帝,清朝也真的出了12代天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给清朝带来12位皇帝的这棵“神树”曾经是清朝自身的一个象征。据记载,1863年枝繁叶茂的“神树”被大风连根拔掉,巨大的树枝将永陵启运殿的屋顶都压坏了。紫禁城的同治皇帝感到此事不吉利,为了保住清朝的“气数”,他急忙命令两位大臣赶往东北,用木敦子撑住神树。然而,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神树的“天根”最终还是抵挡不住天意,连根烂掉了。若干年之后,神树旁边又长出了一棵小榆树,名曰“配榆”。人们原以为这棵配榆会给清朝带来新的生机,但正如风水师所预言的那样,这棵小树也渐渐地枯萎,大清帝国到了第12代便谢下了那长长的历史帷幕。
现在,这棵“神树”已经不复存在,只有“神树”的一段残根陈设在陵园,作为这棵“神树”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历史见证。
清皇陵为何迁移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十六日,以议政大臣鳌拜为首的一些大臣上书顺治帝说:“兴京景祖翼皇帝、显祖宣皇帝陵自克取辽阳后迁至东京,原以便展谒,申祭飨也。今据钦天监地理官奏称,兴京皇陵风水实系第一福地。请仍迁景祖、显祖陵于肇祖原皇帝、兴祖直皇帝陵旁、庶与风水有合等语。夫果旺气所钟,福祥攸萃,宜如所请,将各陵界内坟墓、房屋俱应迁移。被圈地亩应交户部拨补。”
顺治帝认为鳌拜的这个建议不可行,他否定了鳌拜的建议。但过了一段时间,鳌拜等大臣又旧话重提,再次建议迁回二祖,他们的理由是“陵寝风水所在,今议将东京二祖陵迁附兴京,于理为协”。这次顺治没有提出反对意见,采纳了这个建议,于顺治十五年九月初八将景祖觉昌安、显祖塔克世迁回兴京陵。随二祖一同迁走的还有武功郡王礼敦、恪恭贝勒塔察篇古。
鳌拜等人两次上书将二祖迁回永陵,提出的理由都是认为永陵实乃第一福地。那永陵的风水究竟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呢?
永陵位于新宾永陵镇西北一公里处,龙祖为长白山,龙祖从东北转北再转东南逶迤而行,一路绵延上百公里,层层簇拥。永陵龙前呼后拥,龙行有如巨浪蜂拥,气势非凡,到头开肩展开金水连珠帐,左右二缠护龙护送到头。穴星为巨门星体,穴星正顶下脉,到山脚现孩儿脑,开口吐唇,左右龙虎均称,结为巨龙含珠之穴。永陵之龙,形势俱佳,具万乘之尊之势。再加上波光潋滟的苏子河、草他河如同两条银色飘带,镶嵌于陵区。四周群山朝拱,众水朝宗,前方若百官朝揖,左边青龙蜿蜒,右边凤山翔舞。穴前明堂开阔宽平,天门开而地户闭;外山包裹密如城垣,四周秀峰罗列。午方烟筒山,巍峨而雄伟;寅方天马星秀,禄马贵人方秀砂耸起。清顺治朝钦天监杜如予评为“天下第一福地”,风水绝佳。
更加神奇的是,“青龙、白虎”这些山距永陵都是12里;位于后方的坐山有12个山头,陵宫恰好位于其中。前方的龙须水(苏子河)流经此地长度正好也是12里。12这个数字象征着清朝12代皇帝,而永陵的风水地势所有的数据都与12相吻合。玄而又玄的是永陵后山有12星峰,中间3个星峰最高,此与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之鼎盛正相对应。嘉庆以后,清朝逐渐衰落,最后一个星峰隐约难见,几乎不能称其为峰,而第12个皇帝溥仪成了末代皇帝、
亡国之君。这一切,是纯粹的巧合,还是风水真的如此不可思议?
“神树”的传说和兴衰
永陵占据了绝佳的风水宝地,根据《清慕宗实录》相关记载,这和一棵具有神性的古榆树有关。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当政的时候,与钦天监夜观天象,忽然发现辽东有望不断的紫气滚滚而来,就像百条神龙在腾云驾雾。崇祯皇帝大惊,他怕这是混龙出世,担心自己皇位被篡,就找来一个道行高深的风水先生破除这100条龙脉。风水先生带领一群人马来到东北,走东沟,串西岗,一连破了99道龙脉,剩下一条离地三尺的“悬龙”。他认为既然是悬龙,不附在地面上,也就形不成龙脉,不破也罢。于是,他便回京复命去了。恰在此时,努尔哈赤在长白山被其他部落打败,被人追杀,于是,努尔哈赤背着父亲的尸骨,沿着长白山逃下来,打算给自己的部落找一个落脚的地方。这天,他来到苏子河畔,打算先住进附近一个小店。但是当地人怕犯忌讳,他只能将祖先的骨灰盒取下来夹到了一棵树杈上(当地习俗骨灰盒是不能着地的,不然就等于落葬了),准备次日来取,然后回客店住下。
然而第二天要走时,努尔哈赤却发现,夹在树杈上的骨灰盒怎么也拿不下来,一着急,他拿出腰刀猛力朝小树杈砍去,可转瞬间,砍开的口子又愈合了。他感觉到很奇怪,便从当地找来一位看风水的先生,才得知这儿是块风水宝地,这座山形似一条龙,南面那座山形似凤凰,中间平原上有一条河(苏子河),这在风水上称为“龙凤夹一杠”,预示着后辈必当皇上。后面龙岗山有12个山包,暗示着将有12代皇帝可做。
努尔哈赤终于明白了原来后面的启运山就是一条龙脉,而自己在无意中放骨灰盒压中了龙脉,于是,努尔哈赤葬好骨灰盒,就回到长白山,把部落迁到离龙岗山不远的赫图阿拉住了下来。后来,努尔哈赤以父祖被害为由,发布“七大恨”起兵,东征西讨,终于打败了明朝,做了清王朝的开国皇帝,清朝也真的出了12代天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给清朝带来12位皇帝的这棵“神树”曾经是清朝自身的一个象征。据记载,1863年枝繁叶茂的“神树”被大风连根拔掉,巨大的树枝将永陵启运殿的屋顶都压坏了。紫禁城的同治皇帝感到此事不吉利,为了保住清朝的“气数”,他急忙命令两位大臣赶往东北,用木敦子撑住神树。然而,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神树的“天根”最终还是抵挡不住天意,连根烂掉了。若干年之后,神树旁边又长出了一棵小榆树,名曰“配榆”。人们原以为这棵配榆会给清朝带来新的生机,但正如风水师所预言的那样,这棵小树也渐渐地枯萎,大清帝国到了第12代便谢下了那长长的历史帷幕。
现在,这棵“神树”已经不复存在,只有“神树”的一段残根陈设在陵园,作为这棵“神树”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