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舞蹈进校园”的反思——以昭通“四筒鼓舞”为例

来源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9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筒鼓舞”是流传于云南昭通地区的汉族丧葬舞蹈.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四筒鼓舞”的文化功能从丧葬祭祀转变为娱乐健身和艺术审美,其文化内涵不再是“喜丧送魂”仪式的一部分,而是一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娱乐健身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它作为非遗传统舞蹈进入校园之后,又赋予其宣传教育和传承创新的文化意义.从“技艺”到“文化”,从“传统生活”到“当代生活”,从“训练性”到“素养型”,文章对非遗传统舞蹈进校园的实践性工作进行反思,以期探讨对非遗传统舞蹈在高校的传承和推广更为具体且影响深远的问题.
其他文献
文章立足舞蹈艺术的本体表达特性,从跨文化策略的研究视角,梳理中国舞蹈跨文化交流的历史经验和当代意义,辨析“传统的身体”“交流的身体”“平等的身体”三类舞蹈跨文化交流形式,深入反思舞蹈的跨文化交流载体的“隐性”价值与独特功能.在跨文化交流中,“中国舞蹈”如何通过世界眼光进行自我辨识,在不断交流、积累经验及与“他者”的双向比照中,寻找一种能够重新赋予自身传统身体“现代性”的表意方式,从而使身体真正与“他者”平等互视,既不会因拘泥于传统而面临着僵化,也不会因过于追求“他者”的先锋和异质而面临着被同化或异化.
先秦时期,周室雅乐、蛮夷巫舞、郑卫新声三种乐舞文化交融发展.楚舞在楚人身份意识之自强自立精神和楚地老庄哲学之自然观与辩证法的辉映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逐渐形成轻柔与重拙、繁俗与简雅、今妍与古质相统一的美学特征.更进一步说,楚舞以其充满辩证色彩的美学特征,彰显了楚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与民族审美趋尚,故能成其大而就其深,在中国舞蹈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
文章基于国际传播秩序重建和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宏观背景,以中国芭蕾舞跨文化传播效果为研究对象,首先借助Citespace软件对于该议题国内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聚类分析,其次依托跨文化适应和认同协商理论阐述中国芭蕾舞跨文化传播适应的认同曲线、符号表征和文化身份,然后通过实证问卷调查对该议题涉及的观演频次、受众满意度、身份认同、传播媒介等传播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并对比三部芭蕾舞剧海外演出的个案,提出中国芭蕾舞跨文化传播在身份境况、话语竞争、文本题材方面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芭蕾舞剧《柴可夫斯基》(1993年版)是著名的俄罗斯编舞大师鲍里斯·艾夫曼用对话的方式来揭示柴可夫斯基内心世界的一部心理芭蕾作品.艾夫曼通过精心构建主人公柴可夫斯基与舞剧人物角色之间,以及主人公与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中典型艺术形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复调”式对话关系,从多个方面深层次地复刻了柴可夫斯基充满矛盾的心理历程和悲剧命运.复调对话成为这部心理芭蕾舞剧最为重要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