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见,教育是立国之本,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根本途径。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结构随之改变,因而对农村小学校的布局调整也影响着其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公平问题也就成为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关注的焦点。因此,农村教学点存在所发挥的独特性与其现阶段面临的发展困境问题得到普遍关注。那么乡村教学点的何去何从,本文就通过对农村教学点现状的分析,来浅析农村教学点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村教学点;教育公平;城乡教育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291-01
一、农村教学点的现状
作为方便偏远地区低年级学生入学的农村教学点,它学校规模小,没有自主管理权;大多以复式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服务范围集中在一至四年级的低年级。尽管如此,乡村教学点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柱,也发挥着无法替代的坚实力量。
1. 农村教学点存在的合理性。首先,农村教学点的产生一方面受古代书塾的历史影响,另一方面受农村地区人口分布较分散特点的影响而存在发展;其次,农村教学点的存在有利于教育公平和当地文化的凝聚,关乎着偏远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递与交流;再次,农村教学点的布局是符合偏远乡村地区发展需要的,能够减少当地学生上下学路途的距离,就近上学也能减少家庭教育支出;最后,农村教学点的存在是符合当地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低年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我保护能力薄弱,生活上需要父母陪伴,让低龄儿童长途跋涉或者去城市上学留校住宿都不适宜孩子的发展需要。
2. 农村教学点面临的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外出人口增多,儿童随父母进城的数量也明显上升,那么打工经济热就致使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改变。人口数量的减少让很多村小或教学点规模减少或面临着自然消亡的危险处境,对此,国家实行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一定程度上是进步的,有利于集中办学、节省支出、提高教育质量和规模效益。但由于农村教学点大多数处于比较偏僻且交通不够发达的地方,它的存在能够减少孩子们上下学的路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安全上的风险,同时能够满足当地文化发展的需要,这也就说明了教学点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对于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教学点的去留问题越发值得我们思考。农村教学点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从根本上说也是农村发展问题。农村教学点的问题表现在:公用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方面。
公共经费方面,由于教学点的归属不够明确,隶属于中心学校。因此,经费支持上经常被忽略和挤占[1]。而地处偏远乡村,经济本身就不够充裕,没有足够的经费去投入教育,教学点没有发展的物质支持也就很难完善它的教学与管理。它所隶属的中心学校,也会在经费分配方面有不平衡和歧视,乡镇小学因为有经费支持而更好,教学点因财政支持上的不充足,致使农村教学点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很多教学点还是简陋的房屋改造而成的,学生们享受不到更好的教学资源。教学条件跟不上,也就显得更加萧条。其次师资不足也是一个制约其存留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教学点通常达不到国家教师编制标准,待遇又不高,所以近年来教师数量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教师带几个年级学生的情况普遍存在。除了数量不足,还存在着师资质量相对较低,主要来源是民转公教师、代课教师和大中专毕业生,而且乡村教师之间的专业性交流少,工作环境较封闭。
二、农村教学点未来发展方向
1.正确认识教学点,给予教学点平等的学校地位。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农村教学点存在的必要性与其所面临的问题。教学点不仅仅是有助于解决偏远地区学生上学远、上学难问题,更深层次的能够为偏远地区儿童提供便利入学机会,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尽的义务。因此,每一所学校都应该被办好,包括农村教学点,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拥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权利与机会,即便是偏远地区的教学点。我们对待农村教学点也应该用同样的眼光,给予同样的支持。因为“上学难”的问题在边远乡村地区仍然存在,所以教学点对于保障其平等受教育权显得责无旁贷,国家应给予重视与关怀,教学点应获得与“学校”平等的地位,与“学校”的差别可以只是规模大小的区分,但不應该是行政地位和国家标准保障程度上的差别对待。
2.给予教学点财政支持,科学规划调整布局。国务院在2012年9月下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正式“叫停”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撤并,并且还提出:“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对保留和恢复的村小学和教学点,要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高教学质量”[2]。 因此政策提倡坚持“就近入学”和“公平优先”的原则,既要重点支持集中办学,又要适当照顾当地的教学点的分散学校。
3.加强教学点的师资力量。教学点教师数量短缺、知识结构陈旧质量不高的问题突出,因此首先应该加强对农村教学点教师实施优惠政策,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例如岗位补贴,评聘调配优先;其次,建立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组织城镇中小学教师对农村学校进行帮扶,并进行城乡教师灵活双向流动,共享教学资源。[3]鼓励农村和城镇教师交流经验,互相学习教学经验和管理理念,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最后,加大师范生培养力度,多渠道多角度进行教师选拔与招聘,培养留得住的本土名师。
那么对于乡村教学点的未来发展,不能盲目地去选择撤并来提高教育质量,发展规模效益,我们更多的要结合本国的实际发展情况,考虑我国城乡教育差异存在的必然性,并去进一步挖掘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保留一定的发展空间,激发农村学校展现出其特色与风采,早日实现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范先佐,郭清扬,赵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学点建设[J].教育研究.2011,9.
[2]国务院.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Z].2012.
[3]范先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育难点问题破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148-157.
关键词:农村教学点;教育公平;城乡教育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291-01
一、农村教学点的现状
作为方便偏远地区低年级学生入学的农村教学点,它学校规模小,没有自主管理权;大多以复式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服务范围集中在一至四年级的低年级。尽管如此,乡村教学点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柱,也发挥着无法替代的坚实力量。
1. 农村教学点存在的合理性。首先,农村教学点的产生一方面受古代书塾的历史影响,另一方面受农村地区人口分布较分散特点的影响而存在发展;其次,农村教学点的存在有利于教育公平和当地文化的凝聚,关乎着偏远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递与交流;再次,农村教学点的布局是符合偏远乡村地区发展需要的,能够减少当地学生上下学路途的距离,就近上学也能减少家庭教育支出;最后,农村教学点的存在是符合当地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低年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我保护能力薄弱,生活上需要父母陪伴,让低龄儿童长途跋涉或者去城市上学留校住宿都不适宜孩子的发展需要。
2. 农村教学点面临的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外出人口增多,儿童随父母进城的数量也明显上升,那么打工经济热就致使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改变。人口数量的减少让很多村小或教学点规模减少或面临着自然消亡的危险处境,对此,国家实行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一定程度上是进步的,有利于集中办学、节省支出、提高教育质量和规模效益。但由于农村教学点大多数处于比较偏僻且交通不够发达的地方,它的存在能够减少孩子们上下学的路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安全上的风险,同时能够满足当地文化发展的需要,这也就说明了教学点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对于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教学点的去留问题越发值得我们思考。农村教学点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从根本上说也是农村发展问题。农村教学点的问题表现在:公用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方面。
公共经费方面,由于教学点的归属不够明确,隶属于中心学校。因此,经费支持上经常被忽略和挤占[1]。而地处偏远乡村,经济本身就不够充裕,没有足够的经费去投入教育,教学点没有发展的物质支持也就很难完善它的教学与管理。它所隶属的中心学校,也会在经费分配方面有不平衡和歧视,乡镇小学因为有经费支持而更好,教学点因财政支持上的不充足,致使农村教学点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很多教学点还是简陋的房屋改造而成的,学生们享受不到更好的教学资源。教学条件跟不上,也就显得更加萧条。其次师资不足也是一个制约其存留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教学点通常达不到国家教师编制标准,待遇又不高,所以近年来教师数量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教师带几个年级学生的情况普遍存在。除了数量不足,还存在着师资质量相对较低,主要来源是民转公教师、代课教师和大中专毕业生,而且乡村教师之间的专业性交流少,工作环境较封闭。
二、农村教学点未来发展方向
1.正确认识教学点,给予教学点平等的学校地位。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农村教学点存在的必要性与其所面临的问题。教学点不仅仅是有助于解决偏远地区学生上学远、上学难问题,更深层次的能够为偏远地区儿童提供便利入学机会,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尽的义务。因此,每一所学校都应该被办好,包括农村教学点,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拥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权利与机会,即便是偏远地区的教学点。我们对待农村教学点也应该用同样的眼光,给予同样的支持。因为“上学难”的问题在边远乡村地区仍然存在,所以教学点对于保障其平等受教育权显得责无旁贷,国家应给予重视与关怀,教学点应获得与“学校”平等的地位,与“学校”的差别可以只是规模大小的区分,但不應该是行政地位和国家标准保障程度上的差别对待。
2.给予教学点财政支持,科学规划调整布局。国务院在2012年9月下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正式“叫停”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撤并,并且还提出:“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对保留和恢复的村小学和教学点,要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高教学质量”[2]。 因此政策提倡坚持“就近入学”和“公平优先”的原则,既要重点支持集中办学,又要适当照顾当地的教学点的分散学校。
3.加强教学点的师资力量。教学点教师数量短缺、知识结构陈旧质量不高的问题突出,因此首先应该加强对农村教学点教师实施优惠政策,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例如岗位补贴,评聘调配优先;其次,建立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组织城镇中小学教师对农村学校进行帮扶,并进行城乡教师灵活双向流动,共享教学资源。[3]鼓励农村和城镇教师交流经验,互相学习教学经验和管理理念,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最后,加大师范生培养力度,多渠道多角度进行教师选拔与招聘,培养留得住的本土名师。
那么对于乡村教学点的未来发展,不能盲目地去选择撤并来提高教育质量,发展规模效益,我们更多的要结合本国的实际发展情况,考虑我国城乡教育差异存在的必然性,并去进一步挖掘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保留一定的发展空间,激发农村学校展现出其特色与风采,早日实现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范先佐,郭清扬,赵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学点建设[J].教育研究.2011,9.
[2]国务院.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Z].2012.
[3]范先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育难点问题破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14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