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深动脉第3穿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qi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股深动脉第3穿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8年9月至2016年10月,采用股深动脉第3穿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8例,其中车祸外伤4例,慢性溃疡2例,摔伤1例,骨折术后瘢痕挛缩1例。创面面积:8.0 cm×7.0 cm~19.0 cm×8.0 cm, 7例患者的创面合并不同程度的感染。设计股深动脉第3穿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帯蒂转移5例,游离移植3例。术后1、3、6、9、12个月随访记录皮瓣的外形、颜色、质地以及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8例患者中, 5例帯蒂转移修复膝关节和腘窝部软组织缺损,3例游离移植修复胫前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术后1例皮瓣因跨区回流障碍发生部分坏死,予以患肢同侧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帯蒂转移修复,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1例皮瓣供区因切取面积过大予以植皮闭合,其余供区均一期闭合,所有患者受区术后未出现血肿或继发感染。术后随访2~28个月,平均8.1个月,所有皮瓣颜色、质地良好,皮瓣供区未出现感觉异常及麻木等症状。

结论

股深动脉第3穿动脉穿支皮瓣既可行游离移植,又可帯蒂逆行转移,是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个体化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患者医嘱遵从性的影响。方法102例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按1∶1随机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51),分别采用常规降糖治疗和配合护理个体化健康教育的降糖治疗。通过健康教育调查评估患者的医嘱遵从情况。采用SPSS 13.0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评估治疗依从(98.04% vs. 80.39%)、戒烟限酒(92.16% vs. 72.55%)、
目的探讨目前中国和美国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的差异,以及对我国医学生教育的启示。方法选取北京大学2010级8年制学生的课表和匹兹堡大学同年级医学生的课表进行比较。比较课程数量、课程分布、创新能力培养情况、医患沟通课程。采用SPSS 20.0对相关数据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两所医学院校的课程总数接近,北京大学每学年学习周数为(41.6±8.7),匹兹堡大学每学年学习周数为(39.6±8.5),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育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探讨了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就招生规模扩大趋势下,如何培养合格的泌尿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思考。并提出具体建议:注重生源质量,根据不同生源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提高研究生导师和带教教师的教学水平,重视教学质量;完善研究生临床轮转、考核制度;积极应用新的培训方法等。
加拿大医学教育整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且医学教育质量均质化程度较高。基于中加联合办学的医学教育合作项目,对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医学院课程体系进行分析与介绍。该课程设计以器官系统为单元整合,注重从早期开始的基础与临床全面整合,采用多元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教学贯穿始终,注重家庭医学教育,强化医学人文素养培养。通过借鉴北美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可为促进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提
目的探讨基于网络技术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web problem based learning,WPBL)在心电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级医学1系为研究对象,以心电图示教分班为基础,随机选择2个小班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WPBL教学。采用教学方法调查问卷、心电图理论考试分数、电脑试图测试、心电图病例分析等评价教学效果。应用SPSS 19.0对
完善的口腔医学教育体系和口腔医生培养模式对培养高质量口腔医生至关重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不断发展完善牙医学教育,现已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的牙医培养模式:理学本科课程加四年牙医学博士课程培养全科医生;2年临床经验加3年专科博士课程培养专科医生。牙医学博士课程主要分牙科基础模块、生命科学模块、牙科临床模块和研究模块,课程设置具有专业课占比大、学生接触临床时间早、临床技能与科研素质共同培养等特
由于近年公共卫生事件在世界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发生频率较高、其影响越来越大,培养适配于我国医疗环境的公共卫生人才十分必要。本研究主要探讨以悉尼大学和墨尔本大学为代表的澳大利亚高校,以及以东京大学和北海道大学为代表的日本高校的公共卫生硕士培养模式。两国均重视实践能力教育,澳大利亚高校重点培养全能综合型公共卫生人才,日本高校侧重培养职业型公共卫生人才。我国现阶段公共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公共卫生认知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是对传统腹直肌肌皮瓣的改进,不仅保留了腹直肌的完整性,也大大减少了对腹前壁结构的功能损害及供区并发症的产生,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于该皮瓣的穿支起始和走行、分布的报道并不一致。本文就DIEP血供来源、穿支血管的定位方法、术前影像学检查、皮瓣应用类型、皮瓣临床应用领域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结合国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穿支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6月至2018年9月,应用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穿支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22例,其中挤压伤9例,电锯切割伤8例,刀切割伤3例,玻璃割伤2例。指腹缺损9例,桡侧缺损6例,背侧缺损4例,尺侧缺损1例,尺侧、指腹、桡侧同时缺损2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1.3 cm~4.0 cm×3.0 cm,均伴有神经、血管、肌
目的总结高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经验,比较高旋转点与低旋转点该皮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4月-2017年10月,回顾性分析修复小腿中下段、踝及足部软组缺损的372例378块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患者及手术资料。皮瓣旋转点位于外踝尖上方3.5~19.5 cm。根据旋转点位置,将皮瓣分为低旋转点组(旋转点位于外踝尖上≤8.0 cm)和高旋转点组(旋转点位于外踝尖上>8.0 cm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