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学习,对后来初中、高中、大学的学习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小学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数学作为整个小学学习阶段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拥有良好的运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便成了数学老师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运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项技能,也是一种行为。提高小学生的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数学公式,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运用技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学生对数学计算存在一些不良的现象或发展问题,如运算方法单一、计算兴趣不足等,影响了学生的主体成长和学习进步。小学是学生“强基提效”的关键时期,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对其主体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运用思维导图激活学生运算思维
运算思维是学生合理使用数学基础知识进行运算的思想指引,拥有良好的运算思维能够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数学概念、性质、运律等内容运用到运算的过程中,在短时间内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当然,由于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教师对学生运算思维的激发和培养需要借助科学的方法加以辅助。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通过发散思维方式获取实际图形的思维能力,在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促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分散的知识内容构建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方面具有明显作用。在日常的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思维导图方法来激活学生的运算思维,使学生能够借助直观的图形掌握运算的相关知识。
例如,在讲完小学阶段所有的平面图形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以“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为主题,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所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式,并将各平面图形对应的面积计算方式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出来,强化学生对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记忆和理解,使学生能够顺利计算出平面图形的面积。相较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思维导图教学充分利用了数学基础知识的内在系统性和关联性,以共性特点为主题对分散的运算知识进行梳理,深化了学生运算思维的发展。
二、注重错题回顾,打牢学生运算基础
错题往往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和能力培养方面经常忽视的一个重要资源,其错题大多能反映出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或概念的掌握情况,进而及时掌握学生学情动态,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去改善和修正学生的不足之处,打牢学生的运算基础,这对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错题讲解工作,引导学生对错题进行回顾与分析,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点的产生建立新的认识,从而有效避免学生重复犯错的现象发生。此外,错题的讲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使学生从错题的形式、内容、方向中找出自身的不足和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运算意识,这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日常的教學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错题题型进行摘录和誊写,归纳到错题本上,使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可以随时掌握和了解问题的出处,进而加深学生对错题的“重新认识”,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错题本的相互交换,让不同的问题点相互交错与学生的发展之中,避免相同问题重复犯的现象,加强学生的运算能力,夯实学生的发展基础。
三、丰富解题方法,拓展学生运算思路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学生解题的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丰富学生的解题形式,拓展学生的运算思路。同时,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学习和比较,可以使学生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优解题方法,提升学生的解题效果。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变化,灵活传授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优化学生的解析思路,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如:“两地相距383公里,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先走了1天,一共走了5天才和乙相遇,已知每天甲比乙多走10公里,请问,甲乙两人每天各走多少公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题中的信息进行抓取和思考,从不同角度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解法1:甲走了5天,乙走了5-1=4天,若让甲每天比原来少行10公里,则和乙的速度相等。将其天数整合为乙行走了5+4=9天,两人还相距10×5=50公里,可推导出乙9天行走了383-50=333公里,即可得出甲乙每天的行走公里。解法2:根据题意可知甲行走了5天,乙行走了4天,若将乙每天行走的公里数+10公里的话,则和甲的速度相等,将两者的天数进行相加,就相当于甲行了9天,再加上两人所走的路程10×4=40公里,即可得出甲9天所行走的总公里数,进而得出每天的行走距离。
四、合理进行习题练习
当学生对一些运算规律与运算定律加以了解以后,教师需借助一些手段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实际上,对教学效果加以巩固的最佳方法是习题训练,这是对学生运算能力加以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一般来说,相似题目间存在些许规律。进行习题训练期间,教师要重视习题设置的合理性,因为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在布置习题时,需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果布置的习题太难,就会影响部分学生的练习效果,影响其学习自信。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如果布置的习题太过简单,很难发挥出习题训练的作用。为此,教师布置练习题时,需遵循由易到难这一原则,布置难度不同的练习题,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此外,布置习题时,还需做到适度,如果题量太少,无法体现出练习效果,如果题量太多,就会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教师设计习题时,需设置适量习题,注重习题的多样性,不能让学生一直做形式相同的习题。如此一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促使其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结束语
总之,小学阶段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这对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及数学学习能力具有非常现实而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掘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杨艳红.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11):135.
[2]党志珍.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策略[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9):222.
[3]朱婷婷.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策略[J].教育界,2018(06):33-34.
关键词: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运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项技能,也是一种行为。提高小学生的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数学公式,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运用技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学生对数学计算存在一些不良的现象或发展问题,如运算方法单一、计算兴趣不足等,影响了学生的主体成长和学习进步。小学是学生“强基提效”的关键时期,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对其主体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运用思维导图激活学生运算思维
运算思维是学生合理使用数学基础知识进行运算的思想指引,拥有良好的运算思维能够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数学概念、性质、运律等内容运用到运算的过程中,在短时间内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当然,由于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教师对学生运算思维的激发和培养需要借助科学的方法加以辅助。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通过发散思维方式获取实际图形的思维能力,在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促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分散的知识内容构建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方面具有明显作用。在日常的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思维导图方法来激活学生的运算思维,使学生能够借助直观的图形掌握运算的相关知识。
例如,在讲完小学阶段所有的平面图形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以“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为主题,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所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式,并将各平面图形对应的面积计算方式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出来,强化学生对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记忆和理解,使学生能够顺利计算出平面图形的面积。相较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思维导图教学充分利用了数学基础知识的内在系统性和关联性,以共性特点为主题对分散的运算知识进行梳理,深化了学生运算思维的发展。
二、注重错题回顾,打牢学生运算基础
错题往往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和能力培养方面经常忽视的一个重要资源,其错题大多能反映出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或概念的掌握情况,进而及时掌握学生学情动态,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去改善和修正学生的不足之处,打牢学生的运算基础,这对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错题讲解工作,引导学生对错题进行回顾与分析,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点的产生建立新的认识,从而有效避免学生重复犯错的现象发生。此外,错题的讲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使学生从错题的形式、内容、方向中找出自身的不足和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运算意识,这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日常的教學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错题题型进行摘录和誊写,归纳到错题本上,使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可以随时掌握和了解问题的出处,进而加深学生对错题的“重新认识”,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错题本的相互交换,让不同的问题点相互交错与学生的发展之中,避免相同问题重复犯的现象,加强学生的运算能力,夯实学生的发展基础。
三、丰富解题方法,拓展学生运算思路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学生解题的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丰富学生的解题形式,拓展学生的运算思路。同时,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学习和比较,可以使学生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优解题方法,提升学生的解题效果。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变化,灵活传授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优化学生的解析思路,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如:“两地相距383公里,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先走了1天,一共走了5天才和乙相遇,已知每天甲比乙多走10公里,请问,甲乙两人每天各走多少公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题中的信息进行抓取和思考,从不同角度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解法1:甲走了5天,乙走了5-1=4天,若让甲每天比原来少行10公里,则和乙的速度相等。将其天数整合为乙行走了5+4=9天,两人还相距10×5=50公里,可推导出乙9天行走了383-50=333公里,即可得出甲乙每天的行走公里。解法2:根据题意可知甲行走了5天,乙行走了4天,若将乙每天行走的公里数+10公里的话,则和甲的速度相等,将两者的天数进行相加,就相当于甲行了9天,再加上两人所走的路程10×4=40公里,即可得出甲9天所行走的总公里数,进而得出每天的行走距离。
四、合理进行习题练习
当学生对一些运算规律与运算定律加以了解以后,教师需借助一些手段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实际上,对教学效果加以巩固的最佳方法是习题训练,这是对学生运算能力加以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一般来说,相似题目间存在些许规律。进行习题训练期间,教师要重视习题设置的合理性,因为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在布置习题时,需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果布置的习题太难,就会影响部分学生的练习效果,影响其学习自信。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如果布置的习题太过简单,很难发挥出习题训练的作用。为此,教师布置练习题时,需遵循由易到难这一原则,布置难度不同的练习题,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此外,布置习题时,还需做到适度,如果题量太少,无法体现出练习效果,如果题量太多,就会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教师设计习题时,需设置适量习题,注重习题的多样性,不能让学生一直做形式相同的习题。如此一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促使其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结束语
总之,小学阶段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这对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及数学学习能力具有非常现实而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掘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杨艳红.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11):135.
[2]党志珍.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策略[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9):222.
[3]朱婷婷.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策略[J].教育界,2018(06):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