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合作能力培养的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以团队为单元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和有效的课堂组织设计,构筑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情景,实现了以合作能力为核心的学生多方面素质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适合公共管理类本科生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形式。
[关键词] 公共管理类专业;团队合作;合作能力;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5-0025-05
0 引言
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取得,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长期的亲身实践;二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学习[1]。案例教学通过典型案例情景模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弥补本科生培养中实践环节训练的不足。案例教学十分契合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与此同时,对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训练,还需要将其培养成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学生毕业后面临的社会,不仅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共赢的社会。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90后,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多存在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较为薄弱的现象。这种现实现象直接造成了其在各类社会活动中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不足,而以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核心的素质结构正是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必备素质。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联系近年来承担公共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体会,尝试探索了一套基于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培养的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
1 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在解释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之前,必须首先对什么是案例教学加以界定。所谓案例教学,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师生、学生之间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的教学形式[2]。基于对案例教学的理解,所谓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指在教学组织活动中,以团队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以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核心的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教学组织者通过有效的案例开发和教学模式设计,把学生的关注力集中到教学案例所确定的主题上来,形成一个团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以及教师与团队、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充满互动和活力的有效课堂教学组织模式。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博士在其享誉教育界的《教学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五品”目标,即努力培养学生充满自信和发奋好学的“尊严”,诱发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教学的“活力”,造就学生自负其责、自作选择的“自我管理”能力,培育学生团结、友爱、协作的“集体感”,开启学生洞察事物的专注“意识”[3]。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践行上述“五品”的要求。因为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充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兴趣,课堂互动性强,便于激发课堂活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团队为单元组织教学活动,更能实现对集体责任意识的培养。其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如下特征。
1)团队是课堂活动的基本单元。团队是由多个学生个体元素构成的集合。团队作为课堂活动的基本单元,实际上是学生作为课堂活动主体的组织化和扩大化。在课堂上,学生被分成几个既定的学习小组,以小组集体的形式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必须依赖于团队开展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以团队为单元组织教学有两大特点:一是较高的互动性。团队合作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师与单个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团队以及学生团队之间的互动,因此互动性更强,互动的水平更高;二是培养学生较强的公共责任感。责任感是合作精神养成的基础,也是合作能力生成的动力机制。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知识人”,还要培养对社会具有责任感的“社会人”,该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对所在团队的责任感入手,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集体责任意识。
2)以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该教学模式以团队为单位组织教学,同样以团队集体表现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每个成员的最终成绩不仅取决于个人的表现,而且要取决于团队的整体表现。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单靠个人是不行的,必须依赖于团队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该教学模式设计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同时,还通过教学过程的程序和内容设计实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信心、自我管理、组织领导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3)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论辩式、体验式、角色扮演、汇报式等教学方法。无论哪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均需要以团队为单元组织教学,教学效果取决于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
4)案例是教学的主线。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对教学案例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普通的案例教学不同,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案例不仅要再现一个过去的情景,案例的选择还要具有较大的争议性,要保证学生在阅读案例后能形成发散性的观点,问题的设计也要能形成争锋相对的焦点。争议性是案例设计的必备要素,这就对案例的选材、案例问题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5)教师是教学进程的引导者。在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案例的提供者、教学规程的设计者,更是案例教学实施中的控制者、倾听者、沟通者和引导者,同时还是案例教学效果的总结和评价者[4]。能否实现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双重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引导,将学生的个体行为引导到增加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上来,这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挑战。
2 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准备
实施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准备工作。
1)课程考核标准。课程考核及评价标准犹如一根指挥棒,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以团队为考核单元,将课程成绩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50%(学校规定15%~50%),以各个团队小组的课堂表现为评分依据,根据分组情况,团队第一名得满分(50分),其他团队依次根据课堂表现成绩占第一名的比例确定相应成绩,所有团队成员成绩相同;二是期末考试成绩,占50%,成绩根据每个同学实际得分评定。除此之外,为了鼓励课堂表现特别突出的团队成员,特设附加分,满分10分,附加分从严控制,主要在于克服集体消极情绪,激发个体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将全班同学(30人左右)自由组合分为4组。课堂教学中设定评委团,由教师和4个小组组长组成。根据教学内容和案例主题选择,每次或每一阶段(一般为一周3次)课堂教学结束时,评委团根据每个团队小组在本次或该阶段的综合表现进行投票,评选出本次或本阶段案例教学优秀团队,每个评委拥有1票(不准投给本组),小组得1票计1分。教师提名最佳个人,每次得1分,每次课堂教学每组不超过1人。本门课程教学计划完成后,班长汇总课堂教学成绩,排出名次,分别给出各个小组的最终成绩,并给出最佳个人加分成绩。团队集体表现和最佳个人附加分相结合的课堂成绩评判方式,一方面强化了团队的集体意识,要想在学业总评中取得好成绩,单凭个人的突出表现还是不够的,必须带动本组成员共同努力,通过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对于团队集体的责任感,有助于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保护了个体积极性。
2)教学案例开发。小劳伦斯E列恩认为:“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5]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能否具备一套适合课程目标和学生知识结构、兴趣取向并反映实践热点、典型事例的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能否有序、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性保障。就案例来源看,教师要对现有的案例材料进行加工,使之符合学生实际知识能力和教学设计的需要。学生自编案例是教学案例的重要来源。
为了整合团队力量,激发合作精神,培养实践能力,笔者在教学案例设计中坚持了如下原则:(1)案例应具有争议性,没有明显一边倒的结论。比如农业税的存废问题,适合教师做案例分析,但不适合专门的案例讨论教学,因为废除农业税的积极意义和必要性是明确的,现在已没有讨论存废的必要;(2)案例设计必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且在案例教学的安排上要与理论学习相一致,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不能脱离理论分析而泛泛议论;(3)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应该是一段时期内发生的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典型案例,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今后分析同类问题的实践能力。
3)教学方法选择。基于上面的课程目标和案例开发原则,以笔者承担的《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教学为例,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了论辩式、体验式、角色扮演、汇报式等教学方法。表1列举了案例教学中几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
3 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设计及实施步骤
不同的案例主题和教学方法应用,课堂教学的组织模式略有差异。下面笔者分别以上述4组案例为例,对论辩式、体验式、角色扮演、汇报式4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步骤及要点进行介绍。
3.1 论辩式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主要借鉴辩论赛的组织模式。“撤点并校”案例选择的背景主要是源于2011年以来的连续性校车安全事件,由此延伸到对校车安全背后的“撤点并校”政策的分析。所谓“撤点并校”,指的是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该项政策制定的初衷是好的,但政策执行结果却不理想。随着校车安全事件的频发,人们普遍对“撤点并校”政策持否定态度,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应该挖掘校车安全问题背后的根源性问题,全面评价“撤点并校”政策。观点的争议性非常切合论辩式教学的需要。
该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1)案例背景介绍。教师通过案例背景介绍,补充学生对该案例认识的不足,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为接下来的辩论做铺垫;(2)案例材料阅读。案例中提供了近年来几起校车安全事件和媒体报道中关于“撤点并校”的评论。虽然课前已经阅读过案例,通过课堂的临时快速阅读,能够使全体同学进一步明确教学主题,聚焦注意力;(3)小组代表发言。正反双方代表开篇立论,陈述本方观点和论据;(4)自由辩论。正反双方同学围绕辩论主题展开充分辩论。教师在该阶段要控制好论辩秩序和讨论情绪;(5)评委团提问。未参与本次讨论的同学就正反双方的论辩观点进行提问,可以指定相关同学回答;(6)评委团投票。评委团投票确定优胜方,教师提名最佳个人;(7)总结点评。教师对本次案例讨论的要点、重点、亮点、争议点进行点评,教师只是对讨论过程和观点进行复述和点评,而不是简单给出对或错,目的在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是案例教学必不可少的提升环节。
3.2 体验式教学模式
该种类型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对案例素材有切身的体验。大学生均经历过高考,也即将面临就业。通过同学之间、学生与家长及亲友之间的交流,他们对高校扩招政策比较了解,对就业前景更是十分关心,因而能够有话可说,畅所欲言。
该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1)案例背景介绍。教师对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背景及实施进程进行介绍,让学生对该政策有个立体式的了解,启发学生思考。在本案例教学中,明确两组同学重点思考高校扩招政策的积极影响和高等教育带来的收益,另外两组同学重点思考高校扩招政策带来的问题和高等教育付出的成本;(2)案例材料阅读。案例中列举了近几年来重庆、福建等地区高三学生放弃高考的案例,引入学生对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成本与收益的思考;(3)小组内自由讨论。该阶段主要集思广益、凝练观点,为小组代表发言提供素材;(4)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代表分别就各自组承担的任务做主题发言;(5)观点补充。在该阶段教师要发挥启发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和引导各小组对各自和对方的观点进行补充,并就案例材料中设计的思考题进行提问;(6)总结点评。教师对本次案例讨论的焦点、亮点、争议点进行点评,并给出自我观点和分析。
3.3 角色扮演教学模式
角色扮演对案例素材要求较高,所选案例必须人物、事件具体。孙志刚事件人物角色明确,主要有孙志刚本人、同事、警察、收容所人员、定点医院医护人员、记者等。故事情节清晰,从进入收容所到被殴致死,相关部门撒谎,再到记者披露真相,这其中情节异常复杂,暴露了收容制度的严重弊端。 该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1)案例背景介绍。以时间为线索梳理孙志刚事件的整个过程,并从政策角度启发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2)角色模拟表演。每组同学分别在对孙志刚事件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孙志刚事件的全过程,使得学生对孙志刚事件有更加直观的了解;(3)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代表分别畅谈对孙志刚事件的认识;(4)案例分析。案例材料围绕孙志刚事件的起因、过程、披露以及城市收容制度的产生及发展、城市救助制度出台的原因及意义等设计了系列问题。在该阶段,主要围绕案例材料和案例问题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公共政策终结的理论对城市收容制度终结的影响要素等进行深入分析;(5)总结点评。教师对本次案例的角色模拟、案例分析过程等进行总结点评,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政策理论分析实践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4 汇报式教学模式
对于热点的社会问题,可以采用汇报式的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每组同学在课下充分收集相关材料,编写教学案例分析报告,并通过汇报答辩的形式,强化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户籍制度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从媒体上可以收集到丰富的相关资料,学生也能感受到户籍制度带来的问题,而且户籍制度涉及的面比较宽,影响比较大,因此适合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该问题。
该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1)教师命题。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需要,为每组同学提出案例研究命题;(2)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学生以团队小组为单元收集材料,集体撰写案例分析报告;(3)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提供一套因户籍制度带来的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问题的案例材料,分析户籍制度的利弊;(4)答辩。教师和同学向汇报小组提问,可以指定汇报小组任一同学回答,以检验团队小组其他成员对案例的理解情况;(5)总结点评。教师对本次案例汇报的优点及不足进行总结点评,并运用公共政策理论全面分析案例材料。
总之,无论是何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都需要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从而实现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培养的目标。论辩式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实现观点交锋、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有效避免案例讨论中先后发言者的难度差异;体验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案例选择要切合学生实际经历,学生有话可说,更能激发其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体会深刻;汇报式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学生对案例掌握深入,能够慷慨陈词。
4 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分析
基于合作能力培养的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是笔者近年来承担的《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等专题案例课程教学的心得和经验总结,目前仍然处在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在实施本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教学氛围和能力素质发生了变化。
首先,在学习态度、课堂教学氛围方面的变化如下:(1)课堂出勤率大大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病事假等特殊情况,几乎没有同学缺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仅仅是一个个体,而是作为团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承担着对团队和团队其他成员的责任,起到了互相监督鞭策的作用,因而都能自觉出勤,杜绝了无故旷课的情况;(2)学生参与度明显增强。参与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自愿参与是精力投入的一个表现;二是高频率的发言,学生高频率的发言表明学生将注意力和关注点聚焦于案例并且富有成效地投入了讨论[6]。在教学中,学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同学们能够慷慨陈词,发表见解;(3)师生互动性明显增强。在教学中,教师走出了三尺讲台的限制,围绕教室进行“旅游”,与学生打成一片,互动性明显增强;(4)课堂气氛轻松愉悦。课堂教学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学生们的笑声明显增多,心情愉悦有助于积极参与;(5)问题讨论的延伸程度明显增强。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思维得到激活,提出了许多超出案例材料本身的有价值的新观点、新见解。
其次,在能力素质方面,学生实现了如下能力素质的提升:(1)通过以团队为单元开展教学活动,以小组整体成绩作为个人学业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2)通过小组内讨论、情景模拟表演、主题发言、自由辩论、观点总结等环节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训练了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3)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对典型案例的剖析,有效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有效归纳总结和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了预期的能力培养目标。同时,在案例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个别学生对团队的责任意识不强,精力投入不够,影响团队整体效能的发挥,也引起团队其他同学的不满,这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及时发现、有效沟通,这也更加印证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紧迫性;二是课程考核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应该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改变卷面笔试考核作为必选项的硬性规定(目前规定不低于课程总评成绩的50%),对于专题案例教学课程,学生的学业投入主要集中在课堂讨论活动中,笔试难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此类课程可以考虑取消或者降低期末卷面考试的比重;三是受制于课程考核成绩必须呈正态分布的硬性规定,在小规模班级教学的情况下,“加工处理”后的课程考核成绩往往不能反映学生实际学业投入度和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谢明.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与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2]张新平.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60-65.
[3]梅里尔哈明.教学的革命:创新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宇航出版社,2002:4-6.
[4]司林波.本科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教育评论,2011,(4):59-61.
[5]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6.
[6]陈潭.公共政策案例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0.
[关键词] 公共管理类专业;团队合作;合作能力;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5-0025-05
0 引言
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取得,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长期的亲身实践;二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学习[1]。案例教学通过典型案例情景模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弥补本科生培养中实践环节训练的不足。案例教学十分契合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与此同时,对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训练,还需要将其培养成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学生毕业后面临的社会,不仅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共赢的社会。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90后,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多存在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较为薄弱的现象。这种现实现象直接造成了其在各类社会活动中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不足,而以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核心的素质结构正是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必备素质。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联系近年来承担公共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体会,尝试探索了一套基于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培养的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
1 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在解释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之前,必须首先对什么是案例教学加以界定。所谓案例教学,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师生、学生之间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的教学形式[2]。基于对案例教学的理解,所谓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指在教学组织活动中,以团队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以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核心的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教学组织者通过有效的案例开发和教学模式设计,把学生的关注力集中到教学案例所确定的主题上来,形成一个团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以及教师与团队、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充满互动和活力的有效课堂教学组织模式。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博士在其享誉教育界的《教学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五品”目标,即努力培养学生充满自信和发奋好学的“尊严”,诱发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教学的“活力”,造就学生自负其责、自作选择的“自我管理”能力,培育学生团结、友爱、协作的“集体感”,开启学生洞察事物的专注“意识”[3]。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践行上述“五品”的要求。因为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充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兴趣,课堂互动性强,便于激发课堂活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团队为单元组织教学活动,更能实现对集体责任意识的培养。其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如下特征。
1)团队是课堂活动的基本单元。团队是由多个学生个体元素构成的集合。团队作为课堂活动的基本单元,实际上是学生作为课堂活动主体的组织化和扩大化。在课堂上,学生被分成几个既定的学习小组,以小组集体的形式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必须依赖于团队开展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以团队为单元组织教学有两大特点:一是较高的互动性。团队合作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师与单个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团队以及学生团队之间的互动,因此互动性更强,互动的水平更高;二是培养学生较强的公共责任感。责任感是合作精神养成的基础,也是合作能力生成的动力机制。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知识人”,还要培养对社会具有责任感的“社会人”,该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对所在团队的责任感入手,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集体责任意识。
2)以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该教学模式以团队为单位组织教学,同样以团队集体表现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每个成员的最终成绩不仅取决于个人的表现,而且要取决于团队的整体表现。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单靠个人是不行的,必须依赖于团队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该教学模式设计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同时,还通过教学过程的程序和内容设计实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信心、自我管理、组织领导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3)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论辩式、体验式、角色扮演、汇报式等教学方法。无论哪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均需要以团队为单元组织教学,教学效果取决于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
4)案例是教学的主线。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对教学案例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普通的案例教学不同,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案例不仅要再现一个过去的情景,案例的选择还要具有较大的争议性,要保证学生在阅读案例后能形成发散性的观点,问题的设计也要能形成争锋相对的焦点。争议性是案例设计的必备要素,这就对案例的选材、案例问题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5)教师是教学进程的引导者。在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案例的提供者、教学规程的设计者,更是案例教学实施中的控制者、倾听者、沟通者和引导者,同时还是案例教学效果的总结和评价者[4]。能否实现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双重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引导,将学生的个体行为引导到增加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上来,这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挑战。
2 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准备
实施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准备工作。
1)课程考核标准。课程考核及评价标准犹如一根指挥棒,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以团队为考核单元,将课程成绩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50%(学校规定15%~50%),以各个团队小组的课堂表现为评分依据,根据分组情况,团队第一名得满分(50分),其他团队依次根据课堂表现成绩占第一名的比例确定相应成绩,所有团队成员成绩相同;二是期末考试成绩,占50%,成绩根据每个同学实际得分评定。除此之外,为了鼓励课堂表现特别突出的团队成员,特设附加分,满分10分,附加分从严控制,主要在于克服集体消极情绪,激发个体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将全班同学(30人左右)自由组合分为4组。课堂教学中设定评委团,由教师和4个小组组长组成。根据教学内容和案例主题选择,每次或每一阶段(一般为一周3次)课堂教学结束时,评委团根据每个团队小组在本次或该阶段的综合表现进行投票,评选出本次或本阶段案例教学优秀团队,每个评委拥有1票(不准投给本组),小组得1票计1分。教师提名最佳个人,每次得1分,每次课堂教学每组不超过1人。本门课程教学计划完成后,班长汇总课堂教学成绩,排出名次,分别给出各个小组的最终成绩,并给出最佳个人加分成绩。团队集体表现和最佳个人附加分相结合的课堂成绩评判方式,一方面强化了团队的集体意识,要想在学业总评中取得好成绩,单凭个人的突出表现还是不够的,必须带动本组成员共同努力,通过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对于团队集体的责任感,有助于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保护了个体积极性。
2)教学案例开发。小劳伦斯E列恩认为:“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5]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能否具备一套适合课程目标和学生知识结构、兴趣取向并反映实践热点、典型事例的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能否有序、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性保障。就案例来源看,教师要对现有的案例材料进行加工,使之符合学生实际知识能力和教学设计的需要。学生自编案例是教学案例的重要来源。
为了整合团队力量,激发合作精神,培养实践能力,笔者在教学案例设计中坚持了如下原则:(1)案例应具有争议性,没有明显一边倒的结论。比如农业税的存废问题,适合教师做案例分析,但不适合专门的案例讨论教学,因为废除农业税的积极意义和必要性是明确的,现在已没有讨论存废的必要;(2)案例设计必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且在案例教学的安排上要与理论学习相一致,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不能脱离理论分析而泛泛议论;(3)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应该是一段时期内发生的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典型案例,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今后分析同类问题的实践能力。
3)教学方法选择。基于上面的课程目标和案例开发原则,以笔者承担的《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教学为例,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了论辩式、体验式、角色扮演、汇报式等教学方法。表1列举了案例教学中几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
3 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设计及实施步骤
不同的案例主题和教学方法应用,课堂教学的组织模式略有差异。下面笔者分别以上述4组案例为例,对论辩式、体验式、角色扮演、汇报式4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步骤及要点进行介绍。
3.1 论辩式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主要借鉴辩论赛的组织模式。“撤点并校”案例选择的背景主要是源于2011年以来的连续性校车安全事件,由此延伸到对校车安全背后的“撤点并校”政策的分析。所谓“撤点并校”,指的是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该项政策制定的初衷是好的,但政策执行结果却不理想。随着校车安全事件的频发,人们普遍对“撤点并校”政策持否定态度,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应该挖掘校车安全问题背后的根源性问题,全面评价“撤点并校”政策。观点的争议性非常切合论辩式教学的需要。
该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1)案例背景介绍。教师通过案例背景介绍,补充学生对该案例认识的不足,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为接下来的辩论做铺垫;(2)案例材料阅读。案例中提供了近年来几起校车安全事件和媒体报道中关于“撤点并校”的评论。虽然课前已经阅读过案例,通过课堂的临时快速阅读,能够使全体同学进一步明确教学主题,聚焦注意力;(3)小组代表发言。正反双方代表开篇立论,陈述本方观点和论据;(4)自由辩论。正反双方同学围绕辩论主题展开充分辩论。教师在该阶段要控制好论辩秩序和讨论情绪;(5)评委团提问。未参与本次讨论的同学就正反双方的论辩观点进行提问,可以指定相关同学回答;(6)评委团投票。评委团投票确定优胜方,教师提名最佳个人;(7)总结点评。教师对本次案例讨论的要点、重点、亮点、争议点进行点评,教师只是对讨论过程和观点进行复述和点评,而不是简单给出对或错,目的在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是案例教学必不可少的提升环节。
3.2 体验式教学模式
该种类型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对案例素材有切身的体验。大学生均经历过高考,也即将面临就业。通过同学之间、学生与家长及亲友之间的交流,他们对高校扩招政策比较了解,对就业前景更是十分关心,因而能够有话可说,畅所欲言。
该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1)案例背景介绍。教师对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背景及实施进程进行介绍,让学生对该政策有个立体式的了解,启发学生思考。在本案例教学中,明确两组同学重点思考高校扩招政策的积极影响和高等教育带来的收益,另外两组同学重点思考高校扩招政策带来的问题和高等教育付出的成本;(2)案例材料阅读。案例中列举了近几年来重庆、福建等地区高三学生放弃高考的案例,引入学生对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成本与收益的思考;(3)小组内自由讨论。该阶段主要集思广益、凝练观点,为小组代表发言提供素材;(4)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代表分别就各自组承担的任务做主题发言;(5)观点补充。在该阶段教师要发挥启发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和引导各小组对各自和对方的观点进行补充,并就案例材料中设计的思考题进行提问;(6)总结点评。教师对本次案例讨论的焦点、亮点、争议点进行点评,并给出自我观点和分析。
3.3 角色扮演教学模式
角色扮演对案例素材要求较高,所选案例必须人物、事件具体。孙志刚事件人物角色明确,主要有孙志刚本人、同事、警察、收容所人员、定点医院医护人员、记者等。故事情节清晰,从进入收容所到被殴致死,相关部门撒谎,再到记者披露真相,这其中情节异常复杂,暴露了收容制度的严重弊端。 该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1)案例背景介绍。以时间为线索梳理孙志刚事件的整个过程,并从政策角度启发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2)角色模拟表演。每组同学分别在对孙志刚事件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孙志刚事件的全过程,使得学生对孙志刚事件有更加直观的了解;(3)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代表分别畅谈对孙志刚事件的认识;(4)案例分析。案例材料围绕孙志刚事件的起因、过程、披露以及城市收容制度的产生及发展、城市救助制度出台的原因及意义等设计了系列问题。在该阶段,主要围绕案例材料和案例问题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公共政策终结的理论对城市收容制度终结的影响要素等进行深入分析;(5)总结点评。教师对本次案例的角色模拟、案例分析过程等进行总结点评,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政策理论分析实践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4 汇报式教学模式
对于热点的社会问题,可以采用汇报式的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每组同学在课下充分收集相关材料,编写教学案例分析报告,并通过汇报答辩的形式,强化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户籍制度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从媒体上可以收集到丰富的相关资料,学生也能感受到户籍制度带来的问题,而且户籍制度涉及的面比较宽,影响比较大,因此适合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该问题。
该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1)教师命题。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需要,为每组同学提出案例研究命题;(2)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学生以团队小组为单元收集材料,集体撰写案例分析报告;(3)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提供一套因户籍制度带来的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问题的案例材料,分析户籍制度的利弊;(4)答辩。教师和同学向汇报小组提问,可以指定汇报小组任一同学回答,以检验团队小组其他成员对案例的理解情况;(5)总结点评。教师对本次案例汇报的优点及不足进行总结点评,并运用公共政策理论全面分析案例材料。
总之,无论是何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都需要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从而实现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培养的目标。论辩式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实现观点交锋、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有效避免案例讨论中先后发言者的难度差异;体验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案例选择要切合学生实际经历,学生有话可说,更能激发其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体会深刻;汇报式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学生对案例掌握深入,能够慷慨陈词。
4 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分析
基于合作能力培养的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是笔者近年来承担的《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等专题案例课程教学的心得和经验总结,目前仍然处在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在实施本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教学氛围和能力素质发生了变化。
首先,在学习态度、课堂教学氛围方面的变化如下:(1)课堂出勤率大大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病事假等特殊情况,几乎没有同学缺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仅仅是一个个体,而是作为团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承担着对团队和团队其他成员的责任,起到了互相监督鞭策的作用,因而都能自觉出勤,杜绝了无故旷课的情况;(2)学生参与度明显增强。参与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自愿参与是精力投入的一个表现;二是高频率的发言,学生高频率的发言表明学生将注意力和关注点聚焦于案例并且富有成效地投入了讨论[6]。在教学中,学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同学们能够慷慨陈词,发表见解;(3)师生互动性明显增强。在教学中,教师走出了三尺讲台的限制,围绕教室进行“旅游”,与学生打成一片,互动性明显增强;(4)课堂气氛轻松愉悦。课堂教学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学生们的笑声明显增多,心情愉悦有助于积极参与;(5)问题讨论的延伸程度明显增强。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思维得到激活,提出了许多超出案例材料本身的有价值的新观点、新见解。
其次,在能力素质方面,学生实现了如下能力素质的提升:(1)通过以团队为单元开展教学活动,以小组整体成绩作为个人学业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2)通过小组内讨论、情景模拟表演、主题发言、自由辩论、观点总结等环节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训练了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3)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对典型案例的剖析,有效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有效归纳总结和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了预期的能力培养目标。同时,在案例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个别学生对团队的责任意识不强,精力投入不够,影响团队整体效能的发挥,也引起团队其他同学的不满,这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及时发现、有效沟通,这也更加印证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紧迫性;二是课程考核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应该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改变卷面笔试考核作为必选项的硬性规定(目前规定不低于课程总评成绩的50%),对于专题案例教学课程,学生的学业投入主要集中在课堂讨论活动中,笔试难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此类课程可以考虑取消或者降低期末卷面考试的比重;三是受制于课程考核成绩必须呈正态分布的硬性规定,在小规模班级教学的情况下,“加工处理”后的课程考核成绩往往不能反映学生实际学业投入度和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谢明.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与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2]张新平.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60-65.
[3]梅里尔哈明.教学的革命:创新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宇航出版社,2002:4-6.
[4]司林波.本科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教育评论,2011,(4):59-61.
[5]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6.
[6]陈潭.公共政策案例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