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读周仁良先生《诗歌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探析》一文,该文主要观点为:对诗歌诠释得完满与解读得精细常常会限制学生的审美趋向和终身体验,诗歌教学中的留白能给学生多元的体验和多样的审美享受。对此,我深以为然。
可能是鉴于诗歌教学中的“补白”过于死实刻板的现实,周先生在文中强调了留白的意义。其实,诗歌教学中的补白(坐实内容,丰富意境)和留白(预留空间,多元探索)本是一对辩证关系,留白是为学生尝试补白留下空间。处理好“补”和“留”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艺术。如何拿捏“补”和“留”之间的分寸呢?孟子所谓“引而不发,跃如也”,可谓是也。
笔者下面以《再别康桥》的两个教学环节为例来阐述“引而不发”的技巧。《再别康桥》深受学生喜爱,“夕阳金柳”的优美,“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香艳,“挥一挥衣袖,我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无不撩拨着少男少女的诗心。当然如若仅止于此,便谈不上理解的深刻。但教师把过于精细的解读强加于学生却会伤害学生领悟的积极性,损伤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处理好先期破解与后续追寻的关系,学生在欣赏《再别康桥》时达到“跃如也”的状态。
一是铺垫。“寻梦”是《再别康桥》的诗眼,徐志摩的“梦”究竟是什么?引经据典,将“梦”坐实,补白过头,赏诗便无趣;因噎废食,将“梦”带过,留白留下的是空白、苍白。为此,笔者打破先介绍作者的教学常规,而是在理解诗眼之时下发了一些铺垫材料(包括诗人初别康桥时的诗作《再会吧,康桥》节选),了解诗人的政治理想、艺术抱负、情感归依,让学生自己去揣摩那个“彩虹般的梦”,此处的铺垫是有意给学生留下一些解读的空白。也许学生自认为在课堂上已有了答案,但笔者相信《再别康桥》会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丰满。因为青春年少,梦也许是曾经的你侬我侬;人到中年,梦也许是曾经的干云豪气;头童齿豁,梦也许是曾经的赤子丹心。
二是勾连。勾连是指联系相关内容和相关艺术形式,触类旁通。经典的诗歌之所以动人,其抒发的情感、构筑的意境往往是人类共通的情意,这也就为诗歌教学中的勾连提供了可能。《再别康桥》在追梦的甜蜜和梦碎的怅惘中构筑一种“想爱而不得,欲追已无力”的意境,此种境界是人类的通感。据此,笔者在教学中安排四个步骤。①提问:徐志摩说“由我写出来的,别人看了也要有同样的感动”,你有类似的感动吗?②欣赏:歌曲《同桌的你》。③感悟:诗与歌曲在意境上的共通之处。④小结:“想爱而不得,欲追已无力”的意境在同学们今后的艺术欣赏实践中还会不期而遇。由意境而生发的勾连其实就是教师的刻意留白,学生由此而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的审美体验就是个性化的补白。相信学生读“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时就会有高一层的境界。
上面所说的铺垫和勾连,就是“引而不发”,其本质就是精心预设,将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激发学生的求索兴趣。“跃如也”就是在有意留下的解读空白里,尝试补白,推动解读向纵深发展。诗歌中的空白“是千林万壑,是千山万水,是于无声处的惊雷”(周仁良语),发现它,用好它,我们便能“引而不发,跃如也”!
可能是鉴于诗歌教学中的“补白”过于死实刻板的现实,周先生在文中强调了留白的意义。其实,诗歌教学中的补白(坐实内容,丰富意境)和留白(预留空间,多元探索)本是一对辩证关系,留白是为学生尝试补白留下空间。处理好“补”和“留”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艺术。如何拿捏“补”和“留”之间的分寸呢?孟子所谓“引而不发,跃如也”,可谓是也。
笔者下面以《再别康桥》的两个教学环节为例来阐述“引而不发”的技巧。《再别康桥》深受学生喜爱,“夕阳金柳”的优美,“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香艳,“挥一挥衣袖,我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无不撩拨着少男少女的诗心。当然如若仅止于此,便谈不上理解的深刻。但教师把过于精细的解读强加于学生却会伤害学生领悟的积极性,损伤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处理好先期破解与后续追寻的关系,学生在欣赏《再别康桥》时达到“跃如也”的状态。
一是铺垫。“寻梦”是《再别康桥》的诗眼,徐志摩的“梦”究竟是什么?引经据典,将“梦”坐实,补白过头,赏诗便无趣;因噎废食,将“梦”带过,留白留下的是空白、苍白。为此,笔者打破先介绍作者的教学常规,而是在理解诗眼之时下发了一些铺垫材料(包括诗人初别康桥时的诗作《再会吧,康桥》节选),了解诗人的政治理想、艺术抱负、情感归依,让学生自己去揣摩那个“彩虹般的梦”,此处的铺垫是有意给学生留下一些解读的空白。也许学生自认为在课堂上已有了答案,但笔者相信《再别康桥》会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丰满。因为青春年少,梦也许是曾经的你侬我侬;人到中年,梦也许是曾经的干云豪气;头童齿豁,梦也许是曾经的赤子丹心。
二是勾连。勾连是指联系相关内容和相关艺术形式,触类旁通。经典的诗歌之所以动人,其抒发的情感、构筑的意境往往是人类共通的情意,这也就为诗歌教学中的勾连提供了可能。《再别康桥》在追梦的甜蜜和梦碎的怅惘中构筑一种“想爱而不得,欲追已无力”的意境,此种境界是人类的通感。据此,笔者在教学中安排四个步骤。①提问:徐志摩说“由我写出来的,别人看了也要有同样的感动”,你有类似的感动吗?②欣赏:歌曲《同桌的你》。③感悟:诗与歌曲在意境上的共通之处。④小结:“想爱而不得,欲追已无力”的意境在同学们今后的艺术欣赏实践中还会不期而遇。由意境而生发的勾连其实就是教师的刻意留白,学生由此而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的审美体验就是个性化的补白。相信学生读“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时就会有高一层的境界。
上面所说的铺垫和勾连,就是“引而不发”,其本质就是精心预设,将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激发学生的求索兴趣。“跃如也”就是在有意留下的解读空白里,尝试补白,推动解读向纵深发展。诗歌中的空白“是千林万壑,是千山万水,是于无声处的惊雷”(周仁良语),发现它,用好它,我们便能“引而不发,跃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