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在于非价格因素。德国的机械制造业不断从其在全球特种机械、服务、系统解决方案中的技术领先地位获益,并进一步促使企业利用其优势参与国际竞争。
曾经有人认为,全球化会让德国这样传统经济的高工资国家再也过不上舒服日子。因为未来是属于高科技和服务行业,而不是老式的制造业。
但是德国颠覆了常人的看法。它为其他发达国家提供了一种发展模式。德国公司在全球化浪潮里巧妙地利用优势发展自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回归传统经济模式。
世界工厂的制造者
和流行的看法不同,自从新千年来临之后,并非信息产业或者中国制造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在20世纪90年代IT浪潮中受益的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因为软件价格的下降而丧失了发展的劲头。同样,占世界贸易1/5的服务业近年来的发展也处于停滞状态。而新兴经济体购买机械设备的数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比如中国和俄罗斯都在中东建立工厂,大规模地升级改造交通设施和改善基础设施。
1995年以来,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占德国出口增长的1/3。德国的经济分析家赫尔曼·西蒙说:“中国或许是世界工厂,但是德国公司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
德国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看来会损害德国经济的国家——那些拥有廉价劳动力的新兴国家。它们没有削弱德国的经济,反而给德国经济增长增添了动力。
因为它们的新兴中产阶级购买了大量德国汽车,而且其工厂购买了大量德国高科技重型机械。这些是德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其他西方国家相比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在世界大国里,只有中国和德国自2000年之后出口份额有较大增长。出口一直是拉动德国机械行业增长的唯一动力,出口份额占行业总产值的70%。在2003年,德国——而不是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机械出口国。2006年,德国公司向国外出口了价值1.1万亿美元的产品,同年美国出口商品总价值为1.04万亿美元,中国为9690亿美元。
重要地位和独特结构
能把普通的金属敲打成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是德国公司成为全球化首要受益者的主要原因。
机械制造业是德国最大、最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可与之相比的只有汽车制造和化工业等。但是,后者均为大公司占主导地位,而机械制造业的主力则是平均拥有150名员工、年均营业额2600万欧元的中小型企业。2006年,该行业实现销售额1670亿欧元,略低于汽车制造业。但是,其6000家企业聘用员工的总数达87.3万,就公司数量和就业人数(均不包括供应商)而言,要远高于汽车制造业。
机械制造业的结构在德国工业界独一无二,反映在德语的定义“Mittelstand”,它表示该行业由中、小型企业组成。国际社会一直称这种结构为“典型的德国结构”,象征着自主的企业文化,代表着德国企业家的独立、创造性和自由主义哲学。外界曾有人宣称这种结构已完全过时,特别是全球化趋势更是助长了这种观点。但是,事实是德国机械制造业在国际市场很少具有今天这样强大的竞争力。即使美元继续贬值,专家仍相信,德国机械制造业2007年将连续第四年保持增势,甚至会超过2006年的历史最高纪录。
称冠全球的秘密
把低端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以及完善的服务打包出售是很多德国公司成功摆脱与中国产品竞争的方法。这就是德国公司能在从可可粉加工机到包装编织机等各种稀奇古怪的机械制造领域称霸全球的原因。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彼得·舍特说,最明显的原因是德国产品更能迎合客户需求,产品质量更高并且提供终身保修、系统整合和更新服务。
重视特种用途机械的研发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产业衰退期间,德国相关企业被迫采取激烈的重组方式来应对困境,主要是大幅削减工作岗位。特别是标准化产品领域,价格因素的竞争异常激烈。此后,德国企业将产品定位于重点研发专有技术密集型的、昂贵的、一次性和小批量的产品。
一般而言,特种用途机械的生产需要较大的工程投入,但利润要比大批量产品高,所以在过去十几年,德制造商总能通过提高其利润来弥补周期性衰退的损失。根据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商协会的调查结果,目前一半左右的德国机械制造企业在按照用户的订单生产小批量、特殊用途的产品,另外25%的企业则生产大批量和专用机械产品。
比如,德国克拉斯集团(CLAAS Gruppe)是世界著名的农牧业机械和农用车辆制造商。如果你认为农业机械乏味无趣而且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那么你肯定没有见过这家公司生产的LEXION联合收割机。这种世界上效率最高的联合收割机由卫星和激光提供精确导航,每小时可以收割60吨粮食。实时的感应器可以测算每一平方米的产量,并且即时调整下个季节施用的种子和化肥量。克拉斯集团在德国哈瑟温克尔生产的LEXION联合收割机每台标价40万欧元,比与其竞争的同级别顶级收割机价格高1/3,但是更高的生产率让从俄罗斯到澳大利亚的大农场主们趋之若鹜。有3000名工人的哈瑟温克尔工厂76%的产品都要销往国外,而且该工厂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09年。
目前,“德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在于非价格因素,包括质量、技术、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产品性能可靠性、供货可靠性及售后服务等。
未来德国企业将继续从此产品定位中受益。首先,在全球范围内,生产特种用途机械渐成趋势。这些机械产品要求大量的系统专有技术,这正是德国企业的优势;其次,市场对产品中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而德国机械制造业服务收入已占20%,且比例逐年上升;第三,单机重要性在下降,而服务密集型机械系统的需求在增加,比如灵活的生产基站等;第四,将标准机械产品与量身订做的服务(预约管理程序)相结合来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也是发展方向。
总之,德国的机械制造业将不断从其在全球特种机械、服务、系统解决方案中的技术领先地位获益,并进一步促使企业利用其优势参与国际竞争。
人才储备和创新实力
创新实力无疑是德国机械制造业现在以及未来在国际竞争中最为重要的资产之一。2005年,创新产品占该行业全部产值的1/3。2006年,创新领域的投入高达100亿欧元,为历史新高。其创新实力来源于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和研发投入。据统计,过去的20年里,每10年该领域工程师人数就增加一倍。
德国特别着重于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在企业中,新工人必须经严格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坚持师徒相传,传授技艺。德国在发展工业自动化生产中,坚持强调“人”的作用,认为即使是计算机控制,管理整个生产过程、真正发挥创造性、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高素质的“人”。德国对产品设计、制造、使用技术精益求精,重视商业道德,处处为用户着想,设计出最佳产品,满足用户多方面的要求。
在德国这样的高工资国家,绝大部分的工业领域能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根本在于拥有众多先进的专有技术,这是德国长期坚持参与研发领域国际竞争的结果。
例如,中国的竞争对手并未让年销售额27亿欧元的克拉斯集团感到担忧。比LEXION更先进的TUCANO联合收割机已经下线,LEXION的经验和技术也被用于TUCANO的设计。TUCANO提供了多种操作可能性,它可以收获谷物、油菜籽、玉米、向日葵以及更多的作物。克拉斯在出售收割机的同时还提供农场管理软件,克拉斯总裁特奥·弗赖说:“只要不断创新,我们就不惧怕任何人。”
多玛公司(Dorma)生产的是低利润和易损耗的产品:门锁、铰链和玻璃幕墙。但它却是在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德国公司之一。它已经把工厂开到了上海和迪拜。像多玛公司这样的中型德国公司在悄悄地进行技术革新,西门子和戴姆勒这样的制造业巨头也处在知识经济的核心地带。根据奥纬咨询公司提供的数据,宝马公司和专营汽车零部件的博世集团的技术创新在全球汽车工业技术创新中占2/3。
产品种类齐全
德国机械制造业向全球市场提供的产品种类之多,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其中,在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德国有17个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例如机械搬运、电力传输设备和印刷技术等;处于前三位的部门共有27个。这种产品的多样性及现代化使得德国企业有能力避免许多本领域特有的风险。
以德国的机床制造业为例,2006年产值达108亿欧元,其中成套机床为80.7亿欧元,占全球总产值8.1%,在世界各国和地区中居第二位。德国机床制造业生产的机床达4000多种,其重型机床和专用机床尤其值得称道,主要为汽车、轨道车辆、电气、航空航天等高科技行业提供生产设备。机床制造业占德工业产值比例虽然不足1%,但已经成为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竞争力突出的重要保障。
德国机床企业年销售额6%用于研发,大部分企业可自主开发和生产数控机床,在数控机床主机以及功能部件开发方面位于世界前列。目前,数控机床占德国机床制造业产值近80%,占出口额3/4以上。
德国机床业集中度很高,销售额最大的10家企业占行业总产值60%以上,6家企业跻身全球机床业20强,通快集团(Trumpf Gruppe)和德马吉股份公司(Gildemeister AG)年销售额超过15亿美元,分别居全球第二、三位。同时,六成以上企业雇员少于250人,由于拥有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约占德机床业总产值的1/5。
从地理分布来看,德机床业集聚效应明显。巴登-符腾堡州拥有通快等行业巨擘,占全国产值超过50%,首府斯图加特及周边地区共有110多家机床企业。另外两个工业大州巴伐利亚州和北威州分别占全国产值1/6和1/7。
新兴市场维系未来
德国机械制造业传统上主要向西欧和北美市场出口。对德国机械制造业而言,全球新兴市场将为其提供大量的商业机会。专家预计,中期内向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出口可望实现7%~12%的增幅。同时,东欧、南美市场也会有2%~4%的潜在增长机会。
目前,中国是德国机械产品在亚洲的最大市场,中国也是德机械产品进口的第九大来源国。
德方认为,中德机械制造业之间互补性较强,双方可以进行合作,实施战略分工。在这样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德国的重点是利用最新技术生产特种用途的机械产品,中方则借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服务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市场。这样的战略分工不仅对德国企业有利,中国企业也可通过不断提高专有技术水平,有能力进入原先由德国占领的中端市场。
德方目标是保持在高端市场的领先地位,挖掘潜力,争取在中低端市场取得进展,即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弥补劳动力价格的劣势。因此,先进的生产技术注定是德国机械制造业要关注的重中之重,它包括自动化技术、激光技术等。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并正在成为新的工业超级大国,但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先进的机械产品和技术来加以解决。随着拥有相当购买力的中产阶级的崛起,中国的消费结构也将转向服务和现代化的耐用消费品,例如汽车和棕色家电等。对德国机械制造业的各个部门来讲,中国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最大的危险是金融动荡可能持续,或者美国经济的衰退给全球经济增长踩刹车。但是即使德国消费者开始精打细算,德国公司的订单还是应接不暇。虽然美国经济持续低迷让德国的经济增长放慢,但只要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能平衡这种压力,重新焕发活力的德国经济就能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在全球化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资料来源:《众厂之厂》,作者斯特凡·泰尔,美国《新闻周刊》;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慕尼黑总领馆经济商务室)
[编辑 赵代波]
E-mail:[email protected]
曾经有人认为,全球化会让德国这样传统经济的高工资国家再也过不上舒服日子。因为未来是属于高科技和服务行业,而不是老式的制造业。
但是德国颠覆了常人的看法。它为其他发达国家提供了一种发展模式。德国公司在全球化浪潮里巧妙地利用优势发展自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回归传统经济模式。
世界工厂的制造者
和流行的看法不同,自从新千年来临之后,并非信息产业或者中国制造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在20世纪90年代IT浪潮中受益的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因为软件价格的下降而丧失了发展的劲头。同样,占世界贸易1/5的服务业近年来的发展也处于停滞状态。而新兴经济体购买机械设备的数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比如中国和俄罗斯都在中东建立工厂,大规模地升级改造交通设施和改善基础设施。
1995年以来,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占德国出口增长的1/3。德国的经济分析家赫尔曼·西蒙说:“中国或许是世界工厂,但是德国公司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
德国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看来会损害德国经济的国家——那些拥有廉价劳动力的新兴国家。它们没有削弱德国的经济,反而给德国经济增长增添了动力。
因为它们的新兴中产阶级购买了大量德国汽车,而且其工厂购买了大量德国高科技重型机械。这些是德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其他西方国家相比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在世界大国里,只有中国和德国自2000年之后出口份额有较大增长。出口一直是拉动德国机械行业增长的唯一动力,出口份额占行业总产值的70%。在2003年,德国——而不是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机械出口国。2006年,德国公司向国外出口了价值1.1万亿美元的产品,同年美国出口商品总价值为1.04万亿美元,中国为9690亿美元。
重要地位和独特结构
能把普通的金属敲打成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是德国公司成为全球化首要受益者的主要原因。
机械制造业是德国最大、最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可与之相比的只有汽车制造和化工业等。但是,后者均为大公司占主导地位,而机械制造业的主力则是平均拥有150名员工、年均营业额2600万欧元的中小型企业。2006年,该行业实现销售额1670亿欧元,略低于汽车制造业。但是,其6000家企业聘用员工的总数达87.3万,就公司数量和就业人数(均不包括供应商)而言,要远高于汽车制造业。
机械制造业的结构在德国工业界独一无二,反映在德语的定义“Mittelstand”,它表示该行业由中、小型企业组成。国际社会一直称这种结构为“典型的德国结构”,象征着自主的企业文化,代表着德国企业家的独立、创造性和自由主义哲学。外界曾有人宣称这种结构已完全过时,特别是全球化趋势更是助长了这种观点。但是,事实是德国机械制造业在国际市场很少具有今天这样强大的竞争力。即使美元继续贬值,专家仍相信,德国机械制造业2007年将连续第四年保持增势,甚至会超过2006年的历史最高纪录。
称冠全球的秘密
把低端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以及完善的服务打包出售是很多德国公司成功摆脱与中国产品竞争的方法。这就是德国公司能在从可可粉加工机到包装编织机等各种稀奇古怪的机械制造领域称霸全球的原因。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彼得·舍特说,最明显的原因是德国产品更能迎合客户需求,产品质量更高并且提供终身保修、系统整合和更新服务。
重视特种用途机械的研发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产业衰退期间,德国相关企业被迫采取激烈的重组方式来应对困境,主要是大幅削减工作岗位。特别是标准化产品领域,价格因素的竞争异常激烈。此后,德国企业将产品定位于重点研发专有技术密集型的、昂贵的、一次性和小批量的产品。
一般而言,特种用途机械的生产需要较大的工程投入,但利润要比大批量产品高,所以在过去十几年,德制造商总能通过提高其利润来弥补周期性衰退的损失。根据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商协会的调查结果,目前一半左右的德国机械制造企业在按照用户的订单生产小批量、特殊用途的产品,另外25%的企业则生产大批量和专用机械产品。
比如,德国克拉斯集团(CLAAS Gruppe)是世界著名的农牧业机械和农用车辆制造商。如果你认为农业机械乏味无趣而且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那么你肯定没有见过这家公司生产的LEXION联合收割机。这种世界上效率最高的联合收割机由卫星和激光提供精确导航,每小时可以收割60吨粮食。实时的感应器可以测算每一平方米的产量,并且即时调整下个季节施用的种子和化肥量。克拉斯集团在德国哈瑟温克尔生产的LEXION联合收割机每台标价40万欧元,比与其竞争的同级别顶级收割机价格高1/3,但是更高的生产率让从俄罗斯到澳大利亚的大农场主们趋之若鹜。有3000名工人的哈瑟温克尔工厂76%的产品都要销往国外,而且该工厂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09年。
目前,“德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在于非价格因素,包括质量、技术、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产品性能可靠性、供货可靠性及售后服务等。
未来德国企业将继续从此产品定位中受益。首先,在全球范围内,生产特种用途机械渐成趋势。这些机械产品要求大量的系统专有技术,这正是德国企业的优势;其次,市场对产品中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而德国机械制造业服务收入已占20%,且比例逐年上升;第三,单机重要性在下降,而服务密集型机械系统的需求在增加,比如灵活的生产基站等;第四,将标准机械产品与量身订做的服务(预约管理程序)相结合来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也是发展方向。
总之,德国的机械制造业将不断从其在全球特种机械、服务、系统解决方案中的技术领先地位获益,并进一步促使企业利用其优势参与国际竞争。
人才储备和创新实力
创新实力无疑是德国机械制造业现在以及未来在国际竞争中最为重要的资产之一。2005年,创新产品占该行业全部产值的1/3。2006年,创新领域的投入高达100亿欧元,为历史新高。其创新实力来源于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和研发投入。据统计,过去的20年里,每10年该领域工程师人数就增加一倍。
德国特别着重于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在企业中,新工人必须经严格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坚持师徒相传,传授技艺。德国在发展工业自动化生产中,坚持强调“人”的作用,认为即使是计算机控制,管理整个生产过程、真正发挥创造性、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高素质的“人”。德国对产品设计、制造、使用技术精益求精,重视商业道德,处处为用户着想,设计出最佳产品,满足用户多方面的要求。
在德国这样的高工资国家,绝大部分的工业领域能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根本在于拥有众多先进的专有技术,这是德国长期坚持参与研发领域国际竞争的结果。
例如,中国的竞争对手并未让年销售额27亿欧元的克拉斯集团感到担忧。比LEXION更先进的TUCANO联合收割机已经下线,LEXION的经验和技术也被用于TUCANO的设计。TUCANO提供了多种操作可能性,它可以收获谷物、油菜籽、玉米、向日葵以及更多的作物。克拉斯在出售收割机的同时还提供农场管理软件,克拉斯总裁特奥·弗赖说:“只要不断创新,我们就不惧怕任何人。”
多玛公司(Dorma)生产的是低利润和易损耗的产品:门锁、铰链和玻璃幕墙。但它却是在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德国公司之一。它已经把工厂开到了上海和迪拜。像多玛公司这样的中型德国公司在悄悄地进行技术革新,西门子和戴姆勒这样的制造业巨头也处在知识经济的核心地带。根据奥纬咨询公司提供的数据,宝马公司和专营汽车零部件的博世集团的技术创新在全球汽车工业技术创新中占2/3。
产品种类齐全
德国机械制造业向全球市场提供的产品种类之多,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其中,在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德国有17个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例如机械搬运、电力传输设备和印刷技术等;处于前三位的部门共有27个。这种产品的多样性及现代化使得德国企业有能力避免许多本领域特有的风险。
以德国的机床制造业为例,2006年产值达108亿欧元,其中成套机床为80.7亿欧元,占全球总产值8.1%,在世界各国和地区中居第二位。德国机床制造业生产的机床达4000多种,其重型机床和专用机床尤其值得称道,主要为汽车、轨道车辆、电气、航空航天等高科技行业提供生产设备。机床制造业占德工业产值比例虽然不足1%,但已经成为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竞争力突出的重要保障。
德国机床企业年销售额6%用于研发,大部分企业可自主开发和生产数控机床,在数控机床主机以及功能部件开发方面位于世界前列。目前,数控机床占德国机床制造业产值近80%,占出口额3/4以上。
德国机床业集中度很高,销售额最大的10家企业占行业总产值60%以上,6家企业跻身全球机床业20强,通快集团(Trumpf Gruppe)和德马吉股份公司(Gildemeister AG)年销售额超过15亿美元,分别居全球第二、三位。同时,六成以上企业雇员少于250人,由于拥有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约占德机床业总产值的1/5。
从地理分布来看,德机床业集聚效应明显。巴登-符腾堡州拥有通快等行业巨擘,占全国产值超过50%,首府斯图加特及周边地区共有110多家机床企业。另外两个工业大州巴伐利亚州和北威州分别占全国产值1/6和1/7。
新兴市场维系未来
德国机械制造业传统上主要向西欧和北美市场出口。对德国机械制造业而言,全球新兴市场将为其提供大量的商业机会。专家预计,中期内向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出口可望实现7%~12%的增幅。同时,东欧、南美市场也会有2%~4%的潜在增长机会。
目前,中国是德国机械产品在亚洲的最大市场,中国也是德机械产品进口的第九大来源国。
德方认为,中德机械制造业之间互补性较强,双方可以进行合作,实施战略分工。在这样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德国的重点是利用最新技术生产特种用途的机械产品,中方则借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服务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市场。这样的战略分工不仅对德国企业有利,中国企业也可通过不断提高专有技术水平,有能力进入原先由德国占领的中端市场。
德方目标是保持在高端市场的领先地位,挖掘潜力,争取在中低端市场取得进展,即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弥补劳动力价格的劣势。因此,先进的生产技术注定是德国机械制造业要关注的重中之重,它包括自动化技术、激光技术等。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并正在成为新的工业超级大国,但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先进的机械产品和技术来加以解决。随着拥有相当购买力的中产阶级的崛起,中国的消费结构也将转向服务和现代化的耐用消费品,例如汽车和棕色家电等。对德国机械制造业的各个部门来讲,中国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最大的危险是金融动荡可能持续,或者美国经济的衰退给全球经济增长踩刹车。但是即使德国消费者开始精打细算,德国公司的订单还是应接不暇。虽然美国经济持续低迷让德国的经济增长放慢,但只要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能平衡这种压力,重新焕发活力的德国经济就能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在全球化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资料来源:《众厂之厂》,作者斯特凡·泰尔,美国《新闻周刊》;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慕尼黑总领馆经济商务室)
[编辑 赵代波]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