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y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在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概括的说有三个方面的研究专题。首先是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其次是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它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围绕把每一个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具有新型生命观、健康观、运动观、审美观,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变革的新型人才;第三是卓有成效的对策、方法。本课题针对普通高校体育教改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深入的理论分析。以期为普通高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探索构建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提供客观、实效和对策性的咨询建议。
  
  1、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1.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几个方面。它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中介,以健康教育为主体,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发展人的个性为共同目标。素质教育以其倡导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和“发展个性”等理论观念深刻地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的本质”。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推动了近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思想、模式、内容上的进一步深化改革。高校体育应以素质教育为教学观念,突出“健康第一”的思想进行教学改革。
  
  1.2终身体育思想
  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内涵的扩展和延伸,是终身教育的必然。高校体育应顺应教育的潮流,树立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与意识进行教学改革,让体育教学继续为他们提供自己所需要的锻炼习惯和技能。任何脱离该指导思想之外的改革,都是违背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1.3《全民健身纲要》
  《全民健身纲要》是面向21世纪的体育发展战略规划,它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技能和习惯。高校体育应以此为切入点,围绕教会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进行教学改革,这是新时期高校体育的重点和发展方向,任何脱离主题的改革都将使高校体育误入歧途。
  
  2、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
  
  2.1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
  它要求课程内容必须融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并且在高校体育教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引导大学生主动尝试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2课程内容综合化和多样化。
  这是多功能与高综合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所决定的。它要求把身体素质功能的课程组块转向把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余暇课程、健身课程、电教课程等紧密结合的大课程内容,充分体现高等体育教育的多功能综合并进和丰富多彩的整体功能特征。
  
  2.3课程内容弹性和自主化。
  这是发展个性、激发大学生的潜在创造力、提高大学生体育能力和整体素质等新世纪高等体育教育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因为大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成就感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一个标准,一种规格”的内容模式,不仅严重限制了大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而且也压抑了他们潜在创造力的闪现;弹性化、自主化和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则能够把共性和个性有效地兼顾起来。所以,必须构建一个灵活多样、自主性强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模式,引导大学生向自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方向发展。
  
  2.4客观实效的教材体系
  扩大学生选择体育教材项目的自主权,扩大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自由度,是教育发达国家发展大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完善自我意识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高校体育教改,规划21世纪高校体育教材体系的一个核心点。因而,在对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内容、范围进行排列、选择和组合,就是对教材体系的科学规划。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材体系必须同时具有3个特点:①是教材内容现代化。它要求对教材内容的选择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于一体;②是教材范围综合化、多样化。它要求能够覆盖体质、生理、心理、文化、道德、营养、人口、生物、哲学、健康乃至更大的内容范围;③是教材项目的组合弹性化、灵活化和功能化。它要求按照不同内容、不同方法、不同形式、不同项目进行功能组块,保持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系统整体的功能特征。这样既可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又能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的自由度,同时也保证了大纲教材系统整体的综合功能。
  
  2.5科学,系统的课程结构和规范,完善的考核制度
  首先,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改革多元化,是加速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必然反映。21世纪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发展模式,应把握好以下3个关键特点:①是扩大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自主权:②是扩大学生学习体育的自由度:③是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充分拓宽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时间和空间。其次,是对高校体育考核制度的规范和完善。高校体育课考核应实行学分制,它不仅拓宽大学生自觉、自主和自由学习时间与空间:而且也顺应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与发展。对于课程内容的规划,对教材体系的组块,对课程结构的设计、对考核、评价制度的完善,以及对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均具有规律性的要求和体制上的规范。以促进我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走向科学、规范和完善。
  
  3、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对策
  
  3.1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建设不容忽视
  高等体育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它应担负起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和激发大学生潜在创造力的教育重任。通过拓宽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优化职称结构,增强高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协作攻关的能力等等。必须使高校体育科研与教学实践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才能完善其自身的学科体系,才能巩固在现代化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地位。
  
  3.2体育基础设施须上台阶
  普通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点多、面广,因而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拓新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同时,把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对高校领导者办学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一个综合评价点予以认识。只有新世纪“素质教育”观念下的现代化高校管理者,才具有从加强体育基础设施方面积极探索、挖掘人才素质潜力和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思维特征。
  
  3.3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个模式,一种规格”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大学生个人和个性特点的发展,妨碍了大学生潜在创造力亮点的闪现。而扩大学习自主权,拓宽学习自由度和以启发他们创造性完成技术动作为主线的教学组织形式,则符合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符合大学生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特点,顺应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特点。其优越性有三;①是有利于大学生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的完善;②是便于开释大学生的潜在能力和激发其创造性的灵感;③是方法科学、简单、可操作性强,并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效果。
  
  3.4 体育文化教育应注意实效
  “体育基础理论+体育文化讲座+体育欣赏和技战术应用辅导”的理论课程模式;①是调动了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②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陶冶情操和塑造气质;③是成功地利用了书本、电教,竞赛、讲座和休闲等,科学地拓宽了大学生自主和自由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
  
  3.5心理教育应贯穿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3个紧密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①是调动了大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是锻炼了意志,发展了个性;③是培养了能力,增强了自信;④是激发了大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提高了整体素质。从系统研究的结果看;该方法科学含量较高,实效性强,且操作简便易行,具有普遍的实践应用价值。
  
  3.6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加速进行
  “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构建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模式,不仅能够融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多、空间大、活动内容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等特点于一体,而且顺应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高等体育教育的时代特征。能够在高校体育教学、竞赛和活动中发挥出重要的主渠道作用。
  
  作者单位 渭南师范学院体育系
其他文献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人们用来了解社会、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与交往的手段,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影视、互连网等一系列设施。所谓人文素养,主要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内在品质,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即关于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精神。它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与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中,具体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趣味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