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改带来了语文教材的革新,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相继出炉,人教版教材也不断改版,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课文直通车”栏目旨在对现行各版教材进行诠释、质疑。欢迎老师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编 者)
林嗣环的《口技》一文,是初中语文课本的传统名篇,现被编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和作者的精彩描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当我向学生讲解“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一句,按照教材对“抚”的注释翻译全句时,却发现了一点破绽。
对“妇抚儿乳”中的“抚”字,教材注解为“抚摸、安慰”(教材第141页)。按照这种解释,该句就应译为“妇人抚摸、安慰小儿并给他喂奶,小儿含着乳头边吃奶边哭,妇人一面拍着小儿,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这里就产生了一点疑问:作为一种依靠“声音”为媒介的表演艺术,况且当时的情况是“口技人坐屏障中”(观众看不见表演者),“抚摸、安慰”这个动作观众是如何感知到的?这里的“抚”字是否还应有更准确的解释?
带着疑问,笔者翻查了有关资料,结论是,这里的“抚”不是“抚摸、安慰”,而应该翻译为“拍”。
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版第341页),“抚”字有四个义项,分别是“安慰”“慰问”“保护”“轻轻地按着”“同‘拊’,拍”。显然,如果按照第四个义项“同‘拊’拍”来理解的话,那么对该句话的解释就不会有问题了:“妇人拍着小儿,给他喂奶……”这样也就符合“口技”这种表演艺术的特点和当时情况了。
为了进一步求证,笔者又翻查了其他工具书。在《学生古汉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版第180页)一书中,列出了“抚”的七个义项,分别是“抚摸、抚摩”“安抚、抚慰”“抚养”“特制看待”“官名,巡抚的省称”“通‘拊’,拍”。对作为“拍”这个义项所引得例句是《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的“二人歌罢,抚掌大笑”,“抚掌”即“拍掌”。在《实用文言字典》(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版第80页,张济生著)中,更是列出了九个义项,第三个义项为“〖动词〗拍”,而所引例句正是《口技》这篇课文中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以及李白的《蜀道难》中的“以手抚膺坐长叹”。在《古诗文词语纷义辨析》(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版第106页,舒化龙、肖淑琴著)一书中,作者经过考证,得出结论:“‘抚’的古义除‘抚摸、安抚、抚慰’外,还有‘拍’的意义。”而且是抚的本义,其根据是“王力先生在所编著的《古代汉语》中指出:“抚,本义是用手轻轻地按着或拍着。”由以上所引可见,“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句中的“抚”的确应该解释为“拍”方符合文章原意。
另外,能够说明问题的是,与该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4页)对该句的翻译是“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句中明确地将“抚”翻译成了“拍”。与此同时,课文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中的“抚尺”,课文解释为“艺人表演时的道具,也叫‘醒目’”,其实,从字面意思和评书、口技等表演的实际情况来看,“抚尺”就是用来“拍”以引起观众或听众注意的“方木”,“抚尺”的“抚”也是“拍”的意思,“抚尺”即“用来拍的方木”。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出“抚”的本义是“拍”。
(编 者)
林嗣环的《口技》一文,是初中语文课本的传统名篇,现被编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和作者的精彩描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当我向学生讲解“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一句,按照教材对“抚”的注释翻译全句时,却发现了一点破绽。
对“妇抚儿乳”中的“抚”字,教材注解为“抚摸、安慰”(教材第141页)。按照这种解释,该句就应译为“妇人抚摸、安慰小儿并给他喂奶,小儿含着乳头边吃奶边哭,妇人一面拍着小儿,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这里就产生了一点疑问:作为一种依靠“声音”为媒介的表演艺术,况且当时的情况是“口技人坐屏障中”(观众看不见表演者),“抚摸、安慰”这个动作观众是如何感知到的?这里的“抚”字是否还应有更准确的解释?
带着疑问,笔者翻查了有关资料,结论是,这里的“抚”不是“抚摸、安慰”,而应该翻译为“拍”。
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版第341页),“抚”字有四个义项,分别是“安慰”“慰问”“保护”“轻轻地按着”“同‘拊’,拍”。显然,如果按照第四个义项“同‘拊’拍”来理解的话,那么对该句话的解释就不会有问题了:“妇人拍着小儿,给他喂奶……”这样也就符合“口技”这种表演艺术的特点和当时情况了。
为了进一步求证,笔者又翻查了其他工具书。在《学生古汉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版第180页)一书中,列出了“抚”的七个义项,分别是“抚摸、抚摩”“安抚、抚慰”“抚养”“特制看待”“官名,巡抚的省称”“通‘拊’,拍”。对作为“拍”这个义项所引得例句是《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的“二人歌罢,抚掌大笑”,“抚掌”即“拍掌”。在《实用文言字典》(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版第80页,张济生著)中,更是列出了九个义项,第三个义项为“〖动词〗拍”,而所引例句正是《口技》这篇课文中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以及李白的《蜀道难》中的“以手抚膺坐长叹”。在《古诗文词语纷义辨析》(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版第106页,舒化龙、肖淑琴著)一书中,作者经过考证,得出结论:“‘抚’的古义除‘抚摸、安抚、抚慰’外,还有‘拍’的意义。”而且是抚的本义,其根据是“王力先生在所编著的《古代汉语》中指出:“抚,本义是用手轻轻地按着或拍着。”由以上所引可见,“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句中的“抚”的确应该解释为“拍”方符合文章原意。
另外,能够说明问题的是,与该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4页)对该句的翻译是“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句中明确地将“抚”翻译成了“拍”。与此同时,课文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中的“抚尺”,课文解释为“艺人表演时的道具,也叫‘醒目’”,其实,从字面意思和评书、口技等表演的实际情况来看,“抚尺”就是用来“拍”以引起观众或听众注意的“方木”,“抚尺”的“抚”也是“拍”的意思,“抚尺”即“用来拍的方木”。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出“抚”的本义是“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