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人居环境要求的不断提升,园林专业人才因具有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多方面技能,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多[1]。目前我国已有180余所高校设立了园林专业,并且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递增[2]。开设园林专业的院校呈多元化趋势,不但有农林院校、工科院校和综合院校,部分师范类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园林专业[3]。以河南省为例,截止2018年8月份,开办有园林专业的本科类院校有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城建学院、黄淮学院和商丘学院。其中师范类院校有南阳师范学院和商丘师范学院,而河南科技学院和黄淮学院前身也都是师范类院校,分别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驻马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目前均留有师范类专业。地方师范院校园林专业办学过程中遇到很多共性问题,如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整体办学条件相对滞后等,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做好园林专业的学科规划及教育特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4][5][6]。
“土壤肥料学”课程既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门类,也是学习各门专业课之前必修的一门先导性课程,是农学、园艺、草业等共8个专业的科类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土壤学和肥料学两部 分[7]。通过“土壤肥料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植株和肥料的关系和施用原则,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植物生产工作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从而培养面向园林生产、园林管理的高级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8]。因此,本课程在地方师范院校园林专业教学中要力求做到深度适当,并结合地方师范院校自身特点和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传授,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讨[9]。
一、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认识趋向和持续不断的激情,是大学生学好科学知识的重要决定因子。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主动投身到课程的学习当中,能动地索取知识,这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重大影响。启发式教学和提问式教学相较于“满堂灌”或单向地传输资料式教学,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因此在“土壤肥料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尽量采用启发和提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具体措施有:在每次课程学习之前,要求学生预习相关章节知识点,使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有大致了解,提高课程学习效率;在课程上提问所学相关知识,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课后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寻找课程理论和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案例,例如,学生家乡所在地的农业生产中与土壤和施肥有關的情况以及所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能将所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吸引新时代学生的注意力。传统板书授课死板枯燥、抽象,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较低。多媒体教学就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多媒体的交互作用,形成了声、光、形、色、动等直接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共同进行作用的情境,具有生动的教学效果,能够提高学生注意力。在课程学习中,在土壤类型、植物缺素症状等章节,可以采用视频、图片资料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地进行动画演示,并模拟真实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授课模式,力争学以致用
实践性教学是“土壤肥料学”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或者课堂教学在新的层面上的延伸[10]。南阳师范学院“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性教学分为实验课教学和课程综合实训两部分,经过该环节锻炼,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理论知识,充分锻炼了动手能力,初步形成了科学的思维能力,他们力争将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并在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相关“土壤肥料学”教材大多针对大农学类专业撰写的,园林专业相关内容涉及较少。因此,实验课教学内容方面尽量选取与园艺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比如,结合实践中采集的大量园艺植物的照片,在教师指导下,识别主要园艺作物的养分失调症状;参观设施园艺作物生产实习基地,了解园艺作物施肥特点以及主要缺素症状。实验课内容还包括实地调查不同类型的土壤、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化学肥料的定性鉴定、辨认肥料加工设备等,内容涵盖课程的课程基本知识到实际生产实践。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观察实验结果,认真记录并分析,及时撰写实验报告。教师针对实验过程中和实验报告中的问题,及时操作示范并且讲解,以利于实验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巩固。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容比较单一,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并且由于上课时间限制,很多实验材料和试剂由任课教师提前准备好,上实验课时学生只做有限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学到的知识和锻炼的机会有限,同时很难系统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针对以上问题,南阳师范学院“土壤肥料学”课程设置了课程实训教学环节,该环节根据国家测土配方施肥对土壤分析化验人员的大量需求,把过去所学的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氮磷钾元素测定、植物缺素观察等环节内容有机整合成一个综合性开放实验,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分析方法,自己设计方案,并完成实验,写出实验报告。该环节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从根本上克服单一的验证式实验,转以向实践性、创造性、探索性实验的方向转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技能,也能提升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11]。
三、调整成绩考核制度,端正学习态度
科学、合理的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土壤肥料学”课程成绩的评定不仅要考虑理论考试成绩,也要注重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结果和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表现[12]。理论考试成绩安排在学期课程学习结束,采用考试试卷方式进行,重点考核学生对“土壤肥料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并将这些知识和原理用于分析、解决土壤和施肥有关的实际问题。实验课和实训课是“土壤肥料学”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能加强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该环节也是“土壤肥料学”课程成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验课和实训课主要考查学生在该环节中的出勤率、学习的主动性、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报告撰写的科学性等。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主要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出勤率、迟到、早退现象,课堂答问情况等。综合理论考试成绩、实验课和实训课成绩和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土壤肥料学”课程成绩评定方案确定为:最终成绩(100分制)=期末考试成绩×70%+实验课和实训课成绩×20%+学生平时学习情况×10%。该课程成绩评定方案综合考虑了学习在理论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学习表现,同时也能反映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并考核了学生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整“土壤肥料学”课程成绩考核方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多层次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结语
“土壤肥料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可通过调整教学方法、改革授课模式、调整成绩考核制度来提高学生对“土壤肥料学”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教学目的。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想全面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仍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周卫生.中外园林专业概况及国内专业的就业前景[J].广东农业科学,2011(4):222-224.
[2]张扬汉.地方师范院校新办园林专业教育特色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10-112.
[3]王敉敉,姜双林.安徽省传统师范类院校园林专业发展前景的探索与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2(5):125-128.
[4]何云曉,雷 平,龙艳萍.社会需求视角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论析——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2(9):412-414.
[5]于 爽.地方高师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2):112-113.
[6]文 彤,陈曼芳.地方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10):70-71.
[7]张亚丽,陈 巍,沈其荣,等.土壤肥料学通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70-72.
[8]刘秀珍.《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83-184.
[9]丁绍刚.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园林,2001(4):15-17.
[10]陈雨海,邢金亮,董树亭,等.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农学本科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2002(3):70-73.
[11]偶 春,姚侠妹,姜双林,等.地方院校园林专业毕业实习现状调查分析——以阜阳师范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92-194.
[12]宋 颖,王秀玲,孙立群.成绩考核常见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0(3):76-78.
“土壤肥料学”课程既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门类,也是学习各门专业课之前必修的一门先导性课程,是农学、园艺、草业等共8个专业的科类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土壤学和肥料学两部 分[7]。通过“土壤肥料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植株和肥料的关系和施用原则,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植物生产工作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从而培养面向园林生产、园林管理的高级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8]。因此,本课程在地方师范院校园林专业教学中要力求做到深度适当,并结合地方师范院校自身特点和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传授,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讨[9]。
一、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认识趋向和持续不断的激情,是大学生学好科学知识的重要决定因子。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主动投身到课程的学习当中,能动地索取知识,这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重大影响。启发式教学和提问式教学相较于“满堂灌”或单向地传输资料式教学,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因此在“土壤肥料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尽量采用启发和提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具体措施有:在每次课程学习之前,要求学生预习相关章节知识点,使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有大致了解,提高课程学习效率;在课程上提问所学相关知识,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课后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寻找课程理论和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案例,例如,学生家乡所在地的农业生产中与土壤和施肥有關的情况以及所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能将所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吸引新时代学生的注意力。传统板书授课死板枯燥、抽象,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较低。多媒体教学就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多媒体的交互作用,形成了声、光、形、色、动等直接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共同进行作用的情境,具有生动的教学效果,能够提高学生注意力。在课程学习中,在土壤类型、植物缺素症状等章节,可以采用视频、图片资料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地进行动画演示,并模拟真实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授课模式,力争学以致用
实践性教学是“土壤肥料学”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或者课堂教学在新的层面上的延伸[10]。南阳师范学院“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性教学分为实验课教学和课程综合实训两部分,经过该环节锻炼,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理论知识,充分锻炼了动手能力,初步形成了科学的思维能力,他们力争将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并在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相关“土壤肥料学”教材大多针对大农学类专业撰写的,园林专业相关内容涉及较少。因此,实验课教学内容方面尽量选取与园艺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比如,结合实践中采集的大量园艺植物的照片,在教师指导下,识别主要园艺作物的养分失调症状;参观设施园艺作物生产实习基地,了解园艺作物施肥特点以及主要缺素症状。实验课内容还包括实地调查不同类型的土壤、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化学肥料的定性鉴定、辨认肥料加工设备等,内容涵盖课程的课程基本知识到实际生产实践。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观察实验结果,认真记录并分析,及时撰写实验报告。教师针对实验过程中和实验报告中的问题,及时操作示范并且讲解,以利于实验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巩固。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容比较单一,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并且由于上课时间限制,很多实验材料和试剂由任课教师提前准备好,上实验课时学生只做有限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学到的知识和锻炼的机会有限,同时很难系统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针对以上问题,南阳师范学院“土壤肥料学”课程设置了课程实训教学环节,该环节根据国家测土配方施肥对土壤分析化验人员的大量需求,把过去所学的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氮磷钾元素测定、植物缺素观察等环节内容有机整合成一个综合性开放实验,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分析方法,自己设计方案,并完成实验,写出实验报告。该环节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从根本上克服单一的验证式实验,转以向实践性、创造性、探索性实验的方向转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技能,也能提升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11]。
三、调整成绩考核制度,端正学习态度
科学、合理的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土壤肥料学”课程成绩的评定不仅要考虑理论考试成绩,也要注重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结果和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表现[12]。理论考试成绩安排在学期课程学习结束,采用考试试卷方式进行,重点考核学生对“土壤肥料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并将这些知识和原理用于分析、解决土壤和施肥有关的实际问题。实验课和实训课是“土壤肥料学”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能加强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该环节也是“土壤肥料学”课程成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验课和实训课主要考查学生在该环节中的出勤率、学习的主动性、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报告撰写的科学性等。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主要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出勤率、迟到、早退现象,课堂答问情况等。综合理论考试成绩、实验课和实训课成绩和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土壤肥料学”课程成绩评定方案确定为:最终成绩(100分制)=期末考试成绩×70%+实验课和实训课成绩×20%+学生平时学习情况×10%。该课程成绩评定方案综合考虑了学习在理论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学习表现,同时也能反映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并考核了学生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整“土壤肥料学”课程成绩考核方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多层次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结语
“土壤肥料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可通过调整教学方法、改革授课模式、调整成绩考核制度来提高学生对“土壤肥料学”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教学目的。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想全面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仍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周卫生.中外园林专业概况及国内专业的就业前景[J].广东农业科学,2011(4):222-224.
[2]张扬汉.地方师范院校新办园林专业教育特色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10-112.
[3]王敉敉,姜双林.安徽省传统师范类院校园林专业发展前景的探索与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2(5):125-128.
[4]何云曉,雷 平,龙艳萍.社会需求视角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论析——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2(9):412-414.
[5]于 爽.地方高师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2):112-113.
[6]文 彤,陈曼芳.地方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10):70-71.
[7]张亚丽,陈 巍,沈其荣,等.土壤肥料学通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70-72.
[8]刘秀珍.《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83-184.
[9]丁绍刚.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园林,2001(4):15-17.
[10]陈雨海,邢金亮,董树亭,等.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农学本科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2002(3):70-73.
[11]偶 春,姚侠妹,姜双林,等.地方院校园林专业毕业实习现状调查分析——以阜阳师范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92-194.
[12]宋 颖,王秀玲,孙立群.成绩考核常见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0(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