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由原来的资源竞争上升为人才之间的竞争。国际化特征已经成为人才的重要标签之一。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洗礼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因此,国际化的教育模式依然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展开研究,探究其背景下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建设的新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新路径
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促使我国进入了竞争更加激烈的全球化模式。全球化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化人才是促进我国国家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不断开展各个层次与领域的教育和合作,进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化教育水平,培养出一批兼具国际情怀、爱国情怀、国际交往能力,同时可以胜任国际事务的综合性人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文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展开研究,以期通过不断创新的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国际沟通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将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构建的一种方式[1]。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学校根据国家、社会以及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在国际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的培养结构和运行模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采用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实施国际化教育活动的意识是国际化教育模式的核心思想。二是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反应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方向、类型和水平。三是采用国际化人才培养措施,即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路径。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
尽管我国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仍然存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实施者对国际化人才的概念理解不准确,什么是国际化人才,怎样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疑惑。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开展较晚,培养周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短,市场和企业对这部分的人才的认识也比较模糊,导致高校缺少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指导,因此无法准确把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不科学
通过调研走访发现,很多高校往往将国际化教育的资源投入到本院校的优势专业,希望通过优势专业的带动促使整个院校国际化的发展。但是由于缺少科学的专业设置,导致高校过于依赖优势专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其他专业。长此以往,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对其他专业学生的不公平。非优势专业的学生在知识获得、能力培养等层面缺少国际化投入,容易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的不自信,造成他们缺少竞争国际化职位的勇气。
(三)国际化课程实施力度有待加强
目前,很多高校的国际课程都没有和国际课程体系接轨,国际课程仅仅局限于旅游、英语、计算机等热门专业。而且在教材安排上也没有倡导或者使用原版的英文教材,知识内容的设计缺少系统性、衔接性和适用性。生搬硬套的课程实施方式造成现实教育与理想目标的脱轨。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建设新路径
(一)提升教育管理者的管理理念
教育管理者在学校未来发展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将会影响本地教育的未来走向[2]。因此,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提升教育管理者对国际化管理的认识和理解,一是要不断创新办学理念,不断深化了理解国际化的含义,将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充分融合,引导全社会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视。二是向学生、家长以及企业普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概念,正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三是积极参与国际化学术交流,通过交流和学习,准确把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发展动态,明确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倡导专业、多元化的特色办学理念
全球化发展趋势使得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的交流愈发密切,这为我国国际化人才培養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支持。因此,院校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了解市场需求,为企业做好国际化人才的供给工作。在制度建设上要积极向国际化教育相关的规划靠拢。在机构设置上,努力建设由专业处理国际化教育业务经验的工作人员组建的工作部门,专门负责学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业务。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培养需要,在不影响学校整体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前提下,逐步在各个学院开设以国际化培养和合作办学为主的二级学院。在专业设置上,采取多元化的学科评价模式,对学生在英语、实践能力、专业知识等多层面进行综合考量,促进学生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三)优化资源配置,探索人才培养新思路
通常而言,每个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都会遵循一定的流程,从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到专业知识的运用,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学生需要提前安排好学习任务,在一定的时间内学习固定的知识,所以每一个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基本都是相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固化的教学模式被灵活的、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所取代。所以,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即每一个模块里的内容相对完整,方便学生个性化的选择性学习。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对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加强了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每门课程不再是单一的个体,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和跳跃,让学生对课程的作用和培养目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田甜.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际公关,2020(10):227-228.
[2]姚佳烽.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18):9-11.
作者简介:周艳萍,女,1980年5月,汉族,河北省文安县,硕士,讲师,研究生教学管理、化学工艺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新路径
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促使我国进入了竞争更加激烈的全球化模式。全球化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化人才是促进我国国家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不断开展各个层次与领域的教育和合作,进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化教育水平,培养出一批兼具国际情怀、爱国情怀、国际交往能力,同时可以胜任国际事务的综合性人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文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展开研究,以期通过不断创新的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国际沟通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将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构建的一种方式[1]。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学校根据国家、社会以及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在国际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的培养结构和运行模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采用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实施国际化教育活动的意识是国际化教育模式的核心思想。二是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反应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方向、类型和水平。三是采用国际化人才培养措施,即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路径。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
尽管我国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仍然存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实施者对国际化人才的概念理解不准确,什么是国际化人才,怎样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疑惑。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开展较晚,培养周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短,市场和企业对这部分的人才的认识也比较模糊,导致高校缺少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指导,因此无法准确把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不科学
通过调研走访发现,很多高校往往将国际化教育的资源投入到本院校的优势专业,希望通过优势专业的带动促使整个院校国际化的发展。但是由于缺少科学的专业设置,导致高校过于依赖优势专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其他专业。长此以往,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对其他专业学生的不公平。非优势专业的学生在知识获得、能力培养等层面缺少国际化投入,容易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的不自信,造成他们缺少竞争国际化职位的勇气。
(三)国际化课程实施力度有待加强
目前,很多高校的国际课程都没有和国际课程体系接轨,国际课程仅仅局限于旅游、英语、计算机等热门专业。而且在教材安排上也没有倡导或者使用原版的英文教材,知识内容的设计缺少系统性、衔接性和适用性。生搬硬套的课程实施方式造成现实教育与理想目标的脱轨。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建设新路径
(一)提升教育管理者的管理理念
教育管理者在学校未来发展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将会影响本地教育的未来走向[2]。因此,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提升教育管理者对国际化管理的认识和理解,一是要不断创新办学理念,不断深化了理解国际化的含义,将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充分融合,引导全社会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视。二是向学生、家长以及企业普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概念,正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三是积极参与国际化学术交流,通过交流和学习,准确把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发展动态,明确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倡导专业、多元化的特色办学理念
全球化发展趋势使得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的交流愈发密切,这为我国国际化人才培養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支持。因此,院校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了解市场需求,为企业做好国际化人才的供给工作。在制度建设上要积极向国际化教育相关的规划靠拢。在机构设置上,努力建设由专业处理国际化教育业务经验的工作人员组建的工作部门,专门负责学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业务。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培养需要,在不影响学校整体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前提下,逐步在各个学院开设以国际化培养和合作办学为主的二级学院。在专业设置上,采取多元化的学科评价模式,对学生在英语、实践能力、专业知识等多层面进行综合考量,促进学生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三)优化资源配置,探索人才培养新思路
通常而言,每个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都会遵循一定的流程,从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到专业知识的运用,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学生需要提前安排好学习任务,在一定的时间内学习固定的知识,所以每一个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基本都是相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固化的教学模式被灵活的、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所取代。所以,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即每一个模块里的内容相对完整,方便学生个性化的选择性学习。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对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加强了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每门课程不再是单一的个体,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和跳跃,让学生对课程的作用和培养目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田甜.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际公关,2020(10):227-228.
[2]姚佳烽.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18):9-11.
作者简介:周艳萍,女,1980年5月,汉族,河北省文安县,硕士,讲师,研究生教学管理、化学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