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达旅历

来源 :贡嘎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2825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深深被震撼的是李安对宗教的探究对信仰的追问。派的成长之路上,先后与各种宗教相遇。信仰是什么?当他在海上漂流,与老虎、与自然、与自身抗争的时候,信仰于他,究竟意味着什么?
   李安在影片中并没有给予答案。他说,这部电影他拍得很小心,不想偏到哪一个方向去,只想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出行色达,是一次寻找答案的过程。我们在稀薄的高原上行走、在漫天的冰雪中跋涉,犹如一种仪式,我们要和答案不期而遇。
  金马广场    从哪里来到何处去?
   色达,位于甘孜州东北部,距离成都700多公里。我们从成都出发,经过一整天的颠簸,抵达色达县城已是暮色沉沉。初春的成都,春暖花开,而此刻的色达却迎来了一场鹅毛大雪。漫天飞雪中,我们在县城里毫无目的地转悠。和大多数偏远的藏区县城类似,色达城区面积很小,三两条街道就是全部内容。街边的路灯没有打开,临街的建筑物里也灯光稀薄,整个县城笼罩在一层灰蒙蒙的暗影里。
   无奈之下,我们只得把车开到灯光最明亮的地方。那是一个广场,面积不大,有几根高耸的灯柱,每一根灯柱都发出强劲的光亮。广场上,有一座奔腾状的金马雕塑,在灯光的映衬下,金光灿灿、十分耀眼。 藏语里,色达就是金马的意思。相传很早以前,在色达境内发现了一个马型的金块,这里由此得名。
   把车停在广场边,这个圆形的小广场是色达的中心,也是雪夜里光亮和温暖的中心。一整天的奔波劳累,这一刻是最好的休憩。我和瓜站在金马广场上安静地看雪,看大片大片的雪花逐渐覆盖住我们的越野车。当车全身雪白的时候,瓜像孩子一样跑过去,用手指头在车上写字。走进一看,车身的雪花上,清晰地出现了“瓜太”两个字。
   我在高原稀薄的空气中微笑,感觉生命在此刻的宁静和美好。
   入住金马广场旁边的宾馆,这个位于三楼的套房,海拔正好4000米。
   在房间里一边吸氧一边整理行李,此时门却开了,服务员领着两个背包客来看房型。那两个背包客站在门边,匆匆往房间里瞥了几眼就开始摇头。不合适不合适,我们还是去外面露营算了。
   房门重新关上的时候,开始替那两位驴友担心。想来出行的经验还不丰富,这样的雪夜,这样湿漉漉的县城,露营?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夜里,海拔4000米的“高反”袭来,在严重的气喘中猛然惊醒。睡不着,只得起身。推开玻璃窗,一股凛冽的冷风夹杂着雪花涌进来,精神为之一振。雪依然在下,整个县城都覆盖在厚重的白色之中。无边无际的黑夜,金马广场的路灯成了天地间唯一的光亮。是在平原城市已经很少使用的钠灯,拥有强劲的穿透力,匕首一样划破黑夜、散发强势的光亮。
   整个广场在钠灯橙黄色的照射下通体发光,那座奔腾状的金马雕像,犹如镶嵌在皇冠正中的宝石,闪烁出无与伦比的光亮。有一刻的恍惚,觉得高原上的这座广场是一艘从漆黑海洋中忽然浮现的航船,它带着神秘的过去,驰向不可预知的未来。
  它从哪里来?又向何处去?
     喇嘛桑吉   他的笑容像一朵雪花
   色达闻名,因座落在此处的喇荣五明佛学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
   第二天清晨,我们从色达县城驱车,行驶了20多公里就抵达佛学院所在的喇荣沟。沟口立着佛学院的牌子,沿着唯一一条道路往前走,地势越来越高,转过山坳,视野豁然开朗。迎面而来的山坡上,连绵数公里、密密麻麻排列着无数的僧舍。僧舍统一刷成藏红色,在冰天雪地中,犹如热烈的火焰。
   每一个初到佛学院的人,都会在这个山坳驻足。
   沿着山路向上走,路边冰层开裂,形成一条蜿蜒的溪流,几个穿着僧袍的僧人正用白色的塑料桶取水。空气中隐隐飘荡着诵经声,静默数秒,却找不到声音的来处。
   一路向上,走到半山,看到一个气势恢宏的大经堂。经堂外的台阶上,放着无数双鞋子。不管是谁,进入经堂都必须脱鞋。不断有喇嘛脱鞋进去,也不断有喇嘛穿鞋走出来。经堂里的授课来去自由。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继续前行,终于走到了迷宫般的僧舍中间。每间僧舍都极为简单,窗户上凝着雪花、门前流着雪化后的污水。电线在僧舍中无规则的穿行,一些僧舍门口还牵着简易水管。一间僧舍半敞着门,朝里一看,不到十平米的昏暗房间,里面的摆设不甚清晰。
   一位年轻的喇嘛在屋前水管下清洗衣物。他穿着厚厚的僧袍,从袍子中伸出来的手臂,赤裸通红。
   我轻轻向他打着招呼。他抬起头,那是一张异常清秀的脸庞。被紫外线照得红扑扑的脸颊,立刻露出明媚的笑。只一刻,这笑容就被一阵羞涩的红晕代替。小喇嘛腼腆地低下了头。
   我忍不住停下来,和他聊起了天。小喇嘛倒也健谈,他用四川话告诉我,他叫桑吉,今年20岁,家乡在甘孜州的稻城县,到佛学院已经快4年了。当我提出能否参观一下他的小木屋时,桑吉爽快地答应了。他把身后的小木门推开,脱了鞋,走进去,对我挥手说,进来吧。
   我和同伴脱了鞋,躬身进入他的家。没想到,这个十平米的小空间,竟然用木板围成了里外两间房。外面一间放着取暖火炉和燃气灶、电饭锅、水壶等器具。
   说完,桑吉把我们领到了里面的房间。这是他的卧室。一面墙上挂着佛像,另一面墙边则整齐码放着各种各样的藏文书籍。书籍旁边是一个地铺,上面盖着毛毯和棉被,那是他的床。我问他,睡在地铺上会不会冷?他摇摇头说,自己常常学经文学到半夜,一倒在被子上就能睡到天亮。
   走出桑吉的小木屋时,他靠在门边的暗影里目送我们。他忽然用普通话地对我说,再见。脸上是一个灿烂的微笑,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我还来不及回应,桑吉又忽然红了脸,腼腆地低下了头。    忽然觉得,他的笑容,象极了落在手心里的一朵雪花。
  
              坛城    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
   佛学院的最高点,矗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建筑物,那是名闻于世的坛城。坛城在梵文里称为曼荼罗,密宗修法的殊胜之地。
   色达的坛城是一座三层多边形的建筑,第一层是转经筒长廊,供信众转经祈福。第二层供奉着诸菩萨,第三层则是一个四边形的佛殿,据说里面供奉着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大日如来佛。在长廊的一侧,整齐放置着许多长木板,供信众磕等身长头所用。一夜大雪,一些木板覆盖了厚厚的积雪,但是很多木板上却没有一点积雪的痕迹,它们已经或者正在被虔诚的人们所使用。
   仔细观察那些在木板上磕头的藏人,他们穿着厚重的藏袍,为方便磕头,很多人手上还戴着一双白色的线织手套。站起来,磕下去,再站起来,再磕下去。不管男女老幼,动作总是不紧不慢,周而复始。他们的脸,因为紫外线和寒冷,呈现出绛红色。脸上的表情很平静。磕头累了,他们就坐在木板上休息,没有语言交谈,只是安静地看看天,再看看山。然后,起身,磕头。
   转经长廊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的一切都带着速度和声响。
   长廊很长,整整绕了坛城一圈。转经筒很多,依次排开也绕了坛城一圈。不断有人转动经筒,疾步向前。能清楚地听到经筒被转动时发出的吱吱声、人们疾步快走的脚步声以及藏民身上首饰碰撞出的清脆声响。这些声响在长廊里久久回荡,犹如交响曲,又似心跳。
   我们加入转经的行列。身前身后,脚步声、念佛声此起彼伏,不断提醒我们,向前走,别停留。脚步越走越快,稍微拖延,就会影响身后的人,他们的转经速度也将被迫慢下来。十几分钟后,我们已经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同伴说,到了终点休息下吧。有一刻的沉默,我们猛然意识到,这个圆形的长廊首尾相连,何来终点?
   是的,修行,何来终点?
   离开转经长廊,我们沿着台阶向上走。到了二层,门外贴着告示,女众转坛城有时间规定。于是和瓜继续向上,到了第三层。一路攀爬,缺氧让我们有些气短,坐在旁边的长凳上休息。长凳上还坐着一位僧人,五官清秀。
   我对他微笑,他回报给我一个灿烂的笑容。他叫热登,是一名堪布,来佛学院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在家乡,他有自己的寺院,但是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呆在五明佛学院。
   我问他,坛城究竟是什么?
   热登看着我,轻声说,菩萨的家。不管你看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只要内心平静,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坛城。
   告别热登,我们进入了坛城最神秘的地方。第三层是一个开阔的平台,平台正中供奉着一个三层的小型佛殿。佛殿底层前,是一个类似于护城河般的沟渠设计,在沟渠里,摆放着各种密宗故事的雕塑。小型佛殿坐落在一个圆形的平台上,平台四周同样供奉着各种塑像。
   安静地把这一切看完,想到了热登喇嘛的话。不管看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只要内心平静,心里就有一座坛城。
其他文献
老前辈都说,龙池铺原先叫芦苇坝。很久很久以前,武陵大山深处的龙池铺是口深不见底的大塘,塘周围是密匝匝的芦苇。一日,靠西边森基岭山下一户作染坊的去塘里漂洗染布。素来一平如镜的塘面,突然一阵波涌浪翻,片刻后,一条金龙跃出水面。世人何曾见过这阵势?染坊人早吓呆了!待他回过神来,几十丈长的染布只剩下最后几尺未吞进龙嘴。染坊人丢布而逃,一路慌奔,一路惊呼:“龙吃布Ⅱ也!龙吃布吔!”众人赶来看稀奇,塘里风平浪
期刊
二水进门就觉得哪个地方不对劲儿,但又说不出来。  大寒节第二天,二水从外地打工回家,婆娘正在猪栏喂猪。坐在门槛边大木盆里的儿子看了他一眼,又继续玩绿色的脏橡皮球。儿子两岁多了,才刚出生一个月,二水就外出打工了。  二水刚把装满衣服的牛仔包从背上卸下来,婆娘进了屋。  “我回来了,渴得要死,给我烧盅开水!”  婆娘笑了笑,露出满嘴黑牙说,从场上回来最多个半小时,哪里渴得那么厉害,实在是渴了,去水缸里
期刊
附在凹凸的石墙上牛粪饼  像一件古老的艺术品  上面留着 阿妈纤细的指印  和掌心的温暖  炊烟袅绕  裹着酥油和糌粑的馨香  还有阿妈的味道  唤回我 一夜流浪的梦  格桑花铺上了田间的小路  阿妈的藏裙边洒满了七色花瓣  牛铃声响,山歌悠扬  晨曦下 我看到了阿妈  白度母一样圣洁的身影  和嘴角边美丽的笑靥  阿妈摇着经筒  伫立在村口  她的藏袍上盛开着洁白的雪花  雪山 染白了阿妈长长的
期刊
垂沉的黑夜被一盏油灯划破  光滑的佛珠引来了阿妈的背影  在跋山的道口,涉水的江边  苍白的头发依旧是温润我  年轮的染迹……  风起的岗坡上,积雪的原野上  被窝蒸熟了所有的日夜  使得我串起时光的尘缘  铿锵在雪域的深处  回望,无垠的牧场  阿妈的背影在秃鹫的翅膀上  翔越了视线  潸然滴下的泪便从夜幕里淌过  回眸我脚下所有的足印  用日月刻下的记忆  在耕作的农田里,在酥油的香气里  跨
期刊
1  冬尽春初,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过渡之处的洮州大地,下了最后一场厚厚的濛田雪,很快就化了,地里酥汤汤的。等待春耕的人们说,地气热了。他们说这话的时候,满脸洋溢着希望的笑容。然而春天总是姗姗来迟,迟得让人有点无可奈何,也让人等得心焦忙乱。然而一旦春天迈开轻盈的脚步用温柔的大手把洮州大地一把抚绿的时候,人的心情也跟着绿莹莹的,无比的畅快。天气晴朗的时候,乡村的天空一片瓦蓝,山野一抹翠绿,河道里的
期刊
新年的前夜,雪簌簌地落了一晚,直到翌日早饭时才渐渐停歇,但天空却丝毫没有放晴的迹象,莽苍苍一片混沌,如传说中的“冰河世纪”。然而雪总是让人着迷的,这有着轻盈曼妙舞姿的冬日的小精灵,只需一夜便可将山川大地打造得素裹银装,圣洁如天国。  雪无疑是萧瑟的冬日里唯一一道亮丽而暖人的风景,这亦或许是爱雪之人最好的借口。似乎没有人会对雪心存厌烦之感,就算积雪成灾,也远没有夏天的洪水那样肆虐狂烈,让人心生恐惧,
期刊
摘要:列美平措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相对狭隘的族群观念束缚,从人类整体意识出发,他的诗歌创作体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生态危机意识、现代文明侵袭的忧虑,以及由此而来灵魂上的自我放逐和对生命终极指向即圣地的追寻。这是他诗歌创作的价值所在,代表他诗歌创作的思想深度。  关键词:列美平措,生态危机意识,现代文明侵袭,自我放逐,生命终极指向  在论及列美平措的诗歌创作时,大多都从他诗歌中体现出的藏人意识、族裔认
期刊
“我是我自己的替身。真正的我,早就被卖掉了。”央玛说这话的时候,正坐在我对面。低着头,右手拇指指甲使劲地抠着左手手腕上的表带。  表带是皮质的,暗黄色。这是一种看上去有些令人忧郁的颜色,很像窗外慢慢暗下来的天色,又像她暗红的眼眶垂直于地板那段直线距离里,阴暗的线路。“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讲起,这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她说,“但我知道这是件很庄重的事情,所以我提前洗了个澡,将自己洗得干干净净的,然后化了
期刊
离开老屋已30多年了。  我已从一个青年渐入花甲之年。儿时及青春时期的记忆,永远留在了那里。“工农兵街59号”,这个带着时代特征的门牌,已成为一个家族永久的历史符号,沉寂在已逝去的岁月中,留给人太多追思。  老屋在县城的老街上。一栋普通的藏式楼房,临街一扇大门,入内进深很长。一楼是猪圈和储物间,二楼是厨房和卧室,三楼一半是露天平台,一半是一间小屋。房子的左右及后墙都与邻居家墙连墙,可以打开窗户或隔
期刊
一个场景——就在现在,在扎溪卡草原,我曾亲眼目睹过这样一幅异常有趣的场景:青青草甸上,一位说唱艺人正如痴如醉地弹唱着《岭·格薩尔王》,周围是一群神情专注的男女老少。而就在不远处的藏房顶上, “村村通”电视的锅盖天线在碧净蓝天的映托下清晰可见。古老与现代同现,传统与前沿共存。自然、和协、有趣,一点不显别扭。然而,改变却在静悄悄地发生着。就是这群观赏古老说唱艺术的男女老少中的大多数,已是怀揣智能机,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