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校中,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高校辅导员作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者、生活的指导者和心理健康的辅导者,有必要对存在抑郁情绪或抑郁症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或转介治疗,以帮助学生消除症状、防止自杀、帮助学生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本文对因抑郁症问题出现自杀倾向的行为进行及时干预为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此类案例的处理办法,总结经验。以期为今后类似突发危机事件的处理提供建议和事实依据。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抑郁症;自杀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16-02
抑郁症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世纪病”,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青年时期正是性格塑造、知识、技能学习的重要阶段。由于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其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不相符,当学生因为人际交流、家庭、社会环境、学业等因素出现问题时,很容易因为没能及时做出调整而患有抑郁症,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是出现自杀情况。
本案例中的罗某,高中时期人际关系出现障碍,在进入大学后因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加上在大学期间的人际关系出现多次问题,在接二连三遭受多重打击后,抑郁症状逐渐加重,并且学生表现出有轻生的行为和言语,如不是及时被发现和解除,后果不堪设想。本文通过对其因抑郁症引起自杀倾向进行案例分析,为辅导员在对大学生抑郁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一、案例背景
学生罗某,女,是某校大一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困难,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父亲主要以在工地贴瓷砖为工作,母亲患有乳腺癌,下岗在家负责照顾父亲。该生学习认真,生活简朴,性格较偏执,偏爱看精神类、哲学类书籍。高中时期因一个相处甚好的朋友在自己与寝室其他同学发生矛盾的时没站在自己一边而是站在了对方一边开始而变得沉默寡言,也由此患有轻微的抑郁症。考入大学后,在一次新生心理普查中,其心理危险指数一颗星。由于新到一个环境,对周围的环境比较陌生,罗某告诉父母自己在学校看谁都觉得不顺眼,父母为此带其去看精神科,诊断结果为患有抑郁症,父母没有及时与学校反馈这一情况。在治疗期间,罗某结识了班上一名女同学,并与该女同学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由于第一次受伤的经历,罗某非常看重这次的友谊而表现的过度紧张和小心翼翼,但最终因罗某的“粘人”和“疑心病”致使双方的关系僵化。不久后罗某又与班上另一位女生走的很近,罗某这次把生活的所有希望寄托于该女生,除了有之前的“粘人”和“疑心病”以外,罗某甚至多次对该女同学说“你是我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如果这个世界上连你都要离我而去,那我活着也没有意思了”之类的话,该女同学与罗某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也由于无法承受这类的“道德绑架”而提出与罗某断绝往来。
二、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典型的因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支持系统等因素导致抑郁症而诱发的极端事件。现今高校中,大学生出现抑郁情况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研究显示,大学生中抑郁情绪发生率为32.1%,抑郁症成为当下大学生心理的隐形杀手。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受其人格特征、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因素影响[1]。
(一)个人因素。
罗某性格具有双重性,偏执,不善交流,接触不深的人很难走进其世界,高三时期因为与相处要好的同学发生矛盾受挫后,对当时的负性生活事件没有的一种有效的适应机制。这类负生活事件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面对压力或负性事件时,自我感到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便产生了抑郁情绪。进入大学阶段,这类人际交往失败的负性事件又接二连三的重复发生,使罗某抑郁情绪进一步的加重、恶化。罗某在患有抑郁症期间私自停药及将药物更换为便宜药物的行为,使其症状并没有好转,反而有加重的倾向,致使没有得到持续性的治疗。
(二)家庭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来自家庭内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对大学生抑郁状况的影响不一致,大学生感受到的来自家庭内的支持最高,其次是朋友支持,其他的支持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较小[2]。因罗某父母均为地道农民,文化水平低,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罗某考虑到经济因素,曾自己擅自更换便宜的药物或是停药;另一方面在交流和沟通上与父母有一定的障碍,自己很少对父母表露思想上的动态而缺乏有效沟通。有调查发现,在所有家庭因素中,父母情感表达、家庭冲突、家庭月入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家庭凝聚力和母亲情感表达对大学生的疏离感有显著的回归效应。父母的情感表达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最大,父母表达越低、家庭冲突越多、家庭收入越低,学生患抑郁的可能性越大[3]。
(三)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罗某初次到大城市读书,面对新的陌生环境,对大学生活、大城市的适应比较慢,加上沟通交流上面的障碍,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孤独感。对于向罗某这样有严重孤独感的人群,最需要的就是与人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他们却往往不肯主动与人交流,尤其是情感交流,也致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时缺少足够的社会支持,而不能及时有效的把他们的负面情绪处理好。在这种缺乏社会支持的孤独感中产生或加重抑郁情绪。
三、案例处理
案例的处理关系到学生日常工作的管理,更涉及学生的生命安全。辅导员除了认真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以外,还要能够从一些细微之处及时发现问题,从而能够建立起一个针对这类心理问题引发的连锁反应的预警机制,为后面开展危机处理争取更多的时间。在本案例中,辅导员充分利用日常工作中建立的良好沟通机制,当学生因抑郁症发作而表现出言行的异常情况时辅导员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情况。
(一)了解情况,多方协调。
通过与罗某寝室室友、班委及之前相处好的同学了解详细情况后,一是安排寝室同学、班委负责陪同罗某,防止其独自相处,随时关注其动态;二是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反映这一情况并及时告知学生家长,向学生家长反映这一情况,同时向学生家长了解一些关于罗某的其它信息,在与罗某家长进行面对面深入的谈话了解后,针对罗某的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做好家校联系;四是找罗某本人进行谈话与引导。 (二)各方关爱,加强社会支持系统。
医学生对社会支持领悟能力的高低,以及社会支持的广泛性能有效减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发生[3]。由于罗某出现抑郁症状的主要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人际关系障碍、缺乏社会支持及个人等因素有关。所以在允许罗某继续专业的前提下,增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告诉家长劝罗某不用过分担心经济状况而擅自换药、停药,同时要每天督促罗某及时用药。另一方面指导学生罗某父母对罗某进行更多的关爱,并建议父母一方能够到校进行陪读。因罗某为人孝顺,建议借助亲情这一纽带让罗某增强作为子女的责任感,增进家庭之间的亲密度。
协同家长、室友、班委在日常生活学习多去关心、陪伴罗某,尤其尽量防止罗某一个人独自一人的情况。同时建议之前与罗某相处要好的同学不要立刻与罗某断绝往来。在与罗某室友了解情况的时候得知罗某生日是6月24日,并且室友要陪其一起庆祝,因此辅导员在其生日的当天送蛋糕给罗某一起庆祝。
(三)找准原因,逐个击破。
由于罗某已经被确认为患有重度抑郁症,因此,一是积极让其就医,同时为其推荐学校专业的心理咨询导师;二是考虑到罗某家庭经济因素,为其申请学校临时困难补助,同时将学生罗某聘自辅导员处担任学生助理,以更好的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跟踪,同时通过帮助辅导员分担事物转移其注意力;三是对罗某近期正在阅读的有关精神病类书籍进行暂时保管,断绝其思想、心理暗示来源。同时邀其观看、参加各类心理活动的表演,为其营造正性事件影响。利用网络媒体增进于罗某的交流,如利用QQ空间“特别关心的人”功能将学生罗某设为特别关心进行密切关注和跟进。
四、案例启示
(一)加强辅导员、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辅导员除了在从事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尽可能做到更细致以外,同时还要求危机的预警机制一定要及时有效,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要把握重点人群,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学校除了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有利于学生正视存在的心理问题,而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或寻求治疗与帮助,也要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察觉和处理。
(二)抓住当事人的关键弱点,进行重点解决或利用。
要充分发挥关键人物的作用,案例中罗某的父母在大一刚入学发现罗某情绪有问题及时带其就医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罗某的父母却没有及时的与学校告知这一情况是不可取的,因此需要在以后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沟通。同时,通过与家长的谈话了解到,罗某在家属于懂事、节约、孝顺父母的性格,而建议家长以母亲身体不好,希望罗某能够多陪伴父母,学好专业知识,将来为父母治病,对罗某进行打感情牌,增强其作为子女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是找到罗某之前在大学相处特别好的同学进行谈话,做她们的思想工作,争取到她们的理解与帮助,建议不与罗某断绝往来。
(三)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并举。
考虑到案例中罗某之前因为家庭经济因素而擅自换药、停药的情况。因此,在给罗某推荐心理导师解决思想、心理问题的同时,为罗某申请学校临时困难补助,并聘请其担任辅导员助理为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减轻其心理和经济上面的压力。
参考文献:
[1]童毅,曹丽琰.我国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J].热带医学杂志,2012,08:1045-1047.
[2]饶燕婷,张红霞,李晓铭.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抑郁和疏离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01:70-76.
[3]赵秋振,王俊明.医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97-98.
作者简介:邵兵华(1990.8-),男,助教,硕士研究生,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抑郁症;自杀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16-02
抑郁症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世纪病”,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青年时期正是性格塑造、知识、技能学习的重要阶段。由于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其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不相符,当学生因为人际交流、家庭、社会环境、学业等因素出现问题时,很容易因为没能及时做出调整而患有抑郁症,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是出现自杀情况。
本案例中的罗某,高中时期人际关系出现障碍,在进入大学后因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加上在大学期间的人际关系出现多次问题,在接二连三遭受多重打击后,抑郁症状逐渐加重,并且学生表现出有轻生的行为和言语,如不是及时被发现和解除,后果不堪设想。本文通过对其因抑郁症引起自杀倾向进行案例分析,为辅导员在对大学生抑郁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一、案例背景
学生罗某,女,是某校大一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困难,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父亲主要以在工地贴瓷砖为工作,母亲患有乳腺癌,下岗在家负责照顾父亲。该生学习认真,生活简朴,性格较偏执,偏爱看精神类、哲学类书籍。高中时期因一个相处甚好的朋友在自己与寝室其他同学发生矛盾的时没站在自己一边而是站在了对方一边开始而变得沉默寡言,也由此患有轻微的抑郁症。考入大学后,在一次新生心理普查中,其心理危险指数一颗星。由于新到一个环境,对周围的环境比较陌生,罗某告诉父母自己在学校看谁都觉得不顺眼,父母为此带其去看精神科,诊断结果为患有抑郁症,父母没有及时与学校反馈这一情况。在治疗期间,罗某结识了班上一名女同学,并与该女同学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由于第一次受伤的经历,罗某非常看重这次的友谊而表现的过度紧张和小心翼翼,但最终因罗某的“粘人”和“疑心病”致使双方的关系僵化。不久后罗某又与班上另一位女生走的很近,罗某这次把生活的所有希望寄托于该女生,除了有之前的“粘人”和“疑心病”以外,罗某甚至多次对该女同学说“你是我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如果这个世界上连你都要离我而去,那我活着也没有意思了”之类的话,该女同学与罗某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也由于无法承受这类的“道德绑架”而提出与罗某断绝往来。
二、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典型的因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支持系统等因素导致抑郁症而诱发的极端事件。现今高校中,大学生出现抑郁情况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研究显示,大学生中抑郁情绪发生率为32.1%,抑郁症成为当下大学生心理的隐形杀手。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受其人格特征、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因素影响[1]。
(一)个人因素。
罗某性格具有双重性,偏执,不善交流,接触不深的人很难走进其世界,高三时期因为与相处要好的同学发生矛盾受挫后,对当时的负性生活事件没有的一种有效的适应机制。这类负生活事件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面对压力或负性事件时,自我感到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便产生了抑郁情绪。进入大学阶段,这类人际交往失败的负性事件又接二连三的重复发生,使罗某抑郁情绪进一步的加重、恶化。罗某在患有抑郁症期间私自停药及将药物更换为便宜药物的行为,使其症状并没有好转,反而有加重的倾向,致使没有得到持续性的治疗。
(二)家庭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来自家庭内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对大学生抑郁状况的影响不一致,大学生感受到的来自家庭内的支持最高,其次是朋友支持,其他的支持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较小[2]。因罗某父母均为地道农民,文化水平低,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罗某考虑到经济因素,曾自己擅自更换便宜的药物或是停药;另一方面在交流和沟通上与父母有一定的障碍,自己很少对父母表露思想上的动态而缺乏有效沟通。有调查发现,在所有家庭因素中,父母情感表达、家庭冲突、家庭月入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家庭凝聚力和母亲情感表达对大学生的疏离感有显著的回归效应。父母的情感表达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最大,父母表达越低、家庭冲突越多、家庭收入越低,学生患抑郁的可能性越大[3]。
(三)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罗某初次到大城市读书,面对新的陌生环境,对大学生活、大城市的适应比较慢,加上沟通交流上面的障碍,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孤独感。对于向罗某这样有严重孤独感的人群,最需要的就是与人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他们却往往不肯主动与人交流,尤其是情感交流,也致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时缺少足够的社会支持,而不能及时有效的把他们的负面情绪处理好。在这种缺乏社会支持的孤独感中产生或加重抑郁情绪。
三、案例处理
案例的处理关系到学生日常工作的管理,更涉及学生的生命安全。辅导员除了认真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以外,还要能够从一些细微之处及时发现问题,从而能够建立起一个针对这类心理问题引发的连锁反应的预警机制,为后面开展危机处理争取更多的时间。在本案例中,辅导员充分利用日常工作中建立的良好沟通机制,当学生因抑郁症发作而表现出言行的异常情况时辅导员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情况。
(一)了解情况,多方协调。
通过与罗某寝室室友、班委及之前相处好的同学了解详细情况后,一是安排寝室同学、班委负责陪同罗某,防止其独自相处,随时关注其动态;二是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反映这一情况并及时告知学生家长,向学生家长反映这一情况,同时向学生家长了解一些关于罗某的其它信息,在与罗某家长进行面对面深入的谈话了解后,针对罗某的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做好家校联系;四是找罗某本人进行谈话与引导。 (二)各方关爱,加强社会支持系统。
医学生对社会支持领悟能力的高低,以及社会支持的广泛性能有效减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发生[3]。由于罗某出现抑郁症状的主要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人际关系障碍、缺乏社会支持及个人等因素有关。所以在允许罗某继续专业的前提下,增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告诉家长劝罗某不用过分担心经济状况而擅自换药、停药,同时要每天督促罗某及时用药。另一方面指导学生罗某父母对罗某进行更多的关爱,并建议父母一方能够到校进行陪读。因罗某为人孝顺,建议借助亲情这一纽带让罗某增强作为子女的责任感,增进家庭之间的亲密度。
协同家长、室友、班委在日常生活学习多去关心、陪伴罗某,尤其尽量防止罗某一个人独自一人的情况。同时建议之前与罗某相处要好的同学不要立刻与罗某断绝往来。在与罗某室友了解情况的时候得知罗某生日是6月24日,并且室友要陪其一起庆祝,因此辅导员在其生日的当天送蛋糕给罗某一起庆祝。
(三)找准原因,逐个击破。
由于罗某已经被确认为患有重度抑郁症,因此,一是积极让其就医,同时为其推荐学校专业的心理咨询导师;二是考虑到罗某家庭经济因素,为其申请学校临时困难补助,同时将学生罗某聘自辅导员处担任学生助理,以更好的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跟踪,同时通过帮助辅导员分担事物转移其注意力;三是对罗某近期正在阅读的有关精神病类书籍进行暂时保管,断绝其思想、心理暗示来源。同时邀其观看、参加各类心理活动的表演,为其营造正性事件影响。利用网络媒体增进于罗某的交流,如利用QQ空间“特别关心的人”功能将学生罗某设为特别关心进行密切关注和跟进。
四、案例启示
(一)加强辅导员、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辅导员除了在从事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尽可能做到更细致以外,同时还要求危机的预警机制一定要及时有效,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要把握重点人群,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学校除了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有利于学生正视存在的心理问题,而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或寻求治疗与帮助,也要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察觉和处理。
(二)抓住当事人的关键弱点,进行重点解决或利用。
要充分发挥关键人物的作用,案例中罗某的父母在大一刚入学发现罗某情绪有问题及时带其就医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罗某的父母却没有及时的与学校告知这一情况是不可取的,因此需要在以后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沟通。同时,通过与家长的谈话了解到,罗某在家属于懂事、节约、孝顺父母的性格,而建议家长以母亲身体不好,希望罗某能够多陪伴父母,学好专业知识,将来为父母治病,对罗某进行打感情牌,增强其作为子女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是找到罗某之前在大学相处特别好的同学进行谈话,做她们的思想工作,争取到她们的理解与帮助,建议不与罗某断绝往来。
(三)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并举。
考虑到案例中罗某之前因为家庭经济因素而擅自换药、停药的情况。因此,在给罗某推荐心理导师解决思想、心理问题的同时,为罗某申请学校临时困难补助,并聘请其担任辅导员助理为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减轻其心理和经济上面的压力。
参考文献:
[1]童毅,曹丽琰.我国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J].热带医学杂志,2012,08:1045-1047.
[2]饶燕婷,张红霞,李晓铭.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抑郁和疏离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01:70-76.
[3]赵秋振,王俊明.医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97-98.
作者简介:邵兵华(1990.8-),男,助教,硕士研究生,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