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周常昆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9年余,为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师带徒指导老师,其对中医经典有较深的研究,善治内、妇、儿科等病症。五苓散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但在临床工作中,周常昆教授发现五苓散亦可治疗失眠,且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通过对失眠的病因、病机、治则进行分析,以验案为依据,探讨周教授活用五苓散治疗失眠的思想,以飨同道。
关键词:失眠;经方;五苓散
失眠又称“不寐”、“目不瞑”等,以睡眠时间或深度的不足为主要表现[1]。随着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失眠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国外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失眠的患病率约为10%,中国有42.5%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眠[2]。面对如此高的发病率,努力探寻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当前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1.失眠的病因、病机及治则
古人对失眠的病因已有全面的认识,明代李中梓认为失眠病因有五种,即:气虚、阴虚、痰浊、水湿、胃不和[1]。现代中医学认为失眠多因外邪、饮食、情志、内伤等诱发[3]。由此可见,失眠病因复杂,且与五脏六腑功能息息相关。《内经》认为失眠的病机为: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治则以调和营卫,交通阴阳为主;《伤寒杂病论》将失眠归为虚实两类,治疗上:实证失眠以清宣郁热、清热泻腑为主;虚证失眠以养血清热、交通心肾、滋阴潜阳为主[4]。周教授认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不断养成,日久脾胃功能受损,中焦气机失调,气血失于和畅,血不养心,发为心烦不得眠,故在治疗上除调和阴阳、宁心安神外,健脾和胃、畅中焦气机亦不可忽视,同时其主张活用五苓散治疗失眠。
2.五苓散相关认识
《伤寒论》云:“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多数医家认为:五苓散主要用于太阳病后发汗太过,所致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等所致的小便不利等症,其病位在膀胱[5];部分人认为,五苓散证病机为三焦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病位在三焦[6]。但也有学者认为:五苓散之证,病位在脾胃,病机以脾虚为本[7]。周常昆教授认为,五苓散证按其症候可分为两种,即:脾胃、气血失和所致胃中干、虚烦不得眠、口渴欲饮、泄泻、霍乱等症;同时包含: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小便不利、渴不多饮、水肿等。故五苓散不仅可治疗膀胱气化不利之证,同时可治疗脾胃失和、中焦气机不利,所致失眠、泄泻等。
3.病例分析
张某,男,72岁,2018年11月14日,因“反复失眠5年余,加重1月”首诊,患者5年来反复失眠,以易醒、醒后难眠为主要表现,未予重视;1月前聚餐后,出现失眠、腹胀,伴口干,自行服用:“健胃消食片”后腹胀稍减轻,但睡眠无改善;今来诊,症见:失眠、多梦易醒,腹胀,伴头昏、头晕,口干,恶风,肢体困重,乏力,纳稍差,大便稀,小便频、细。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滑。既往:前列腺增生病史10余年。诊断:不寐(脾胃失和、水湿内停证),故予五苓散加减3剂,方药如下:白术15g,茯苓15g,泽泻18g,猪苓12g,桂枝12g,陈皮12g,防风10g,木香10g,砂仁10g,炒苍术15g,炙甘草10g;11月25日复诊,失眠明显减轻,口干、恶风好转,肢体较前轻松,腹胀减轻,小便顺畅,但仍头昏、头晕,予前方去防风,加柴胡12g 白芍20g,以增强疏肝之效,继服5剂,以固疗效。12月2日,三诊,失眠好转,前方续开3剂,巩固疗效。
按:本例患者失眠日久,饱食后更甚,舌苔白腻、脉弦滑,乃脾胃运化功能失司,湿从中生,困阻气机,气血运行疏布失常,心神失养而为病;故予五苓散加减,健脾和胃、调畅气机;方中:泽泻入膀胱,重用为君药,以利水渗湿;茯苓、猪苓共为臣药,以助君药利水渗湿之功;白术、陈皮、木香、 砂仁四药合用以增健脾之力,脾健则中焦运化有节,气机升降有度;桂枝、防风化气解表,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本方配伍重在调中焦气机,健脾除湿利水,湿去则脾健,脾健胃和,胃和则卧安。
4.討论
目前随着人们对《伤寒论》的不断研究及探索,发现五苓散临床运用颇广,如治疗失眠、汗证、皮肤病等[5-6]。周常昆教授认为:虽然五苓散多用于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但脾胃居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膀胱经气化不利,日久必将影响中焦气机,中焦气化不利,脾胃失和,气血生成及运行失常,则可表现为咳喘、眩晕、失眠、健忘、泄泻、腹痛、痞满、小便不利等症;故在治疗失眠时,活用五苓散,佐以行气健脾之药,可达下焦、中焦气机同调之效,全身气机和畅,则气血、津液运行、疏布有度,诸症自消。
参考文献:
[1]周仲英. 《中医内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146-152.
[2]邵世才. 失眠的中医辨证临床观察[D]. 北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
[3]赵欢欢,黄俊山. 从肝脾论失眠的病因病机[J]. 光明中医, 2015, 30(3): 485-487.
[4]刘禹辛,刘晓艳. 宋金元时期辨治失眠病证的文献研究[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3(1): 141-146.
[5]崔姗姗,陈明. 陈明对《伤寒论》五苓散证的解读及运用[J]. 中医学报, 2018, 33(12): 2333-2336.
[6]穆志娟. 五苓散治疗皮肤病探析[J]. 天津中医药, 2019, 36(4): 346-348.
[7]刘伟,周春祥. 五苓散证的病位以及配伍作用机制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 23(6): 864-865, 879.
第一作者简介:彭晓鹏(1991.4),男,汉族,河南信阳市人,云南中医药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心肺疾病的防治与研究。
第二作者简介:杨云霞(1993.9),女,汉族,云南大理市人,云南中医药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心肺疾病的防治与研究。
第三作者简介:白燕(1993.11),女,傣族,云南丽江市人,云南中医药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心肺疾病的防治与研究。
通讯作者简介:王晨琳(1991.5),女,汉族,河南新乡市人,云南省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一病区住院医师。
关键词:失眠;经方;五苓散
失眠又称“不寐”、“目不瞑”等,以睡眠时间或深度的不足为主要表现[1]。随着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失眠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国外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失眠的患病率约为10%,中国有42.5%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眠[2]。面对如此高的发病率,努力探寻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当前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1.失眠的病因、病机及治则
古人对失眠的病因已有全面的认识,明代李中梓认为失眠病因有五种,即:气虚、阴虚、痰浊、水湿、胃不和[1]。现代中医学认为失眠多因外邪、饮食、情志、内伤等诱发[3]。由此可见,失眠病因复杂,且与五脏六腑功能息息相关。《内经》认为失眠的病机为: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治则以调和营卫,交通阴阳为主;《伤寒杂病论》将失眠归为虚实两类,治疗上:实证失眠以清宣郁热、清热泻腑为主;虚证失眠以养血清热、交通心肾、滋阴潜阳为主[4]。周教授认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不断养成,日久脾胃功能受损,中焦气机失调,气血失于和畅,血不养心,发为心烦不得眠,故在治疗上除调和阴阳、宁心安神外,健脾和胃、畅中焦气机亦不可忽视,同时其主张活用五苓散治疗失眠。
2.五苓散相关认识
《伤寒论》云:“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多数医家认为:五苓散主要用于太阳病后发汗太过,所致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等所致的小便不利等症,其病位在膀胱[5];部分人认为,五苓散证病机为三焦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病位在三焦[6]。但也有学者认为:五苓散之证,病位在脾胃,病机以脾虚为本[7]。周常昆教授认为,五苓散证按其症候可分为两种,即:脾胃、气血失和所致胃中干、虚烦不得眠、口渴欲饮、泄泻、霍乱等症;同时包含: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小便不利、渴不多饮、水肿等。故五苓散不仅可治疗膀胱气化不利之证,同时可治疗脾胃失和、中焦气机不利,所致失眠、泄泻等。
3.病例分析
张某,男,72岁,2018年11月14日,因“反复失眠5年余,加重1月”首诊,患者5年来反复失眠,以易醒、醒后难眠为主要表现,未予重视;1月前聚餐后,出现失眠、腹胀,伴口干,自行服用:“健胃消食片”后腹胀稍减轻,但睡眠无改善;今来诊,症见:失眠、多梦易醒,腹胀,伴头昏、头晕,口干,恶风,肢体困重,乏力,纳稍差,大便稀,小便频、细。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滑。既往:前列腺增生病史10余年。诊断:不寐(脾胃失和、水湿内停证),故予五苓散加减3剂,方药如下:白术15g,茯苓15g,泽泻18g,猪苓12g,桂枝12g,陈皮12g,防风10g,木香10g,砂仁10g,炒苍术15g,炙甘草10g;11月25日复诊,失眠明显减轻,口干、恶风好转,肢体较前轻松,腹胀减轻,小便顺畅,但仍头昏、头晕,予前方去防风,加柴胡12g 白芍20g,以增强疏肝之效,继服5剂,以固疗效。12月2日,三诊,失眠好转,前方续开3剂,巩固疗效。
按:本例患者失眠日久,饱食后更甚,舌苔白腻、脉弦滑,乃脾胃运化功能失司,湿从中生,困阻气机,气血运行疏布失常,心神失养而为病;故予五苓散加减,健脾和胃、调畅气机;方中:泽泻入膀胱,重用为君药,以利水渗湿;茯苓、猪苓共为臣药,以助君药利水渗湿之功;白术、陈皮、木香、 砂仁四药合用以增健脾之力,脾健则中焦运化有节,气机升降有度;桂枝、防风化气解表,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本方配伍重在调中焦气机,健脾除湿利水,湿去则脾健,脾健胃和,胃和则卧安。
4.討论
目前随着人们对《伤寒论》的不断研究及探索,发现五苓散临床运用颇广,如治疗失眠、汗证、皮肤病等[5-6]。周常昆教授认为:虽然五苓散多用于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但脾胃居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膀胱经气化不利,日久必将影响中焦气机,中焦气化不利,脾胃失和,气血生成及运行失常,则可表现为咳喘、眩晕、失眠、健忘、泄泻、腹痛、痞满、小便不利等症;故在治疗失眠时,活用五苓散,佐以行气健脾之药,可达下焦、中焦气机同调之效,全身气机和畅,则气血、津液运行、疏布有度,诸症自消。
参考文献:
[1]周仲英. 《中医内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146-152.
[2]邵世才. 失眠的中医辨证临床观察[D]. 北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
[3]赵欢欢,黄俊山. 从肝脾论失眠的病因病机[J]. 光明中医, 2015, 30(3): 485-487.
[4]刘禹辛,刘晓艳. 宋金元时期辨治失眠病证的文献研究[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3(1): 141-146.
[5]崔姗姗,陈明. 陈明对《伤寒论》五苓散证的解读及运用[J]. 中医学报, 2018, 33(12): 2333-2336.
[6]穆志娟. 五苓散治疗皮肤病探析[J]. 天津中医药, 2019, 36(4): 346-348.
[7]刘伟,周春祥. 五苓散证的病位以及配伍作用机制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 23(6): 864-865, 879.
第一作者简介:彭晓鹏(1991.4),男,汉族,河南信阳市人,云南中医药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心肺疾病的防治与研究。
第二作者简介:杨云霞(1993.9),女,汉族,云南大理市人,云南中医药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心肺疾病的防治与研究。
第三作者简介:白燕(1993.11),女,傣族,云南丽江市人,云南中医药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心肺疾病的防治与研究。
通讯作者简介:王晨琳(1991.5),女,汉族,河南新乡市人,云南省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一病区住院医师。